刘世衡的这本《难以摆脱的幻象缠绕——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具体分析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三形态理论,并认为他的意识形态三形态理论是其整个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石。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意识形态通过幻象不仅建构现实,而且建构主体,并通过幻象来操纵人们的快感、欲望从而维持意识形态的统治。第三部分是本书的评论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反思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不足。
《难以摆脱的幻象缠绕——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由刘世衡所著。
《难以摆脱的幻象缠绕——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内容如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盛。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是“后意识形态”的流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打破了这种“后意识形态”的幻觉。他通过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分析和批判,特别是对犬儒主义意识形态的分析,揭示出犬儒主义意识形态流行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即使在意识的层面上知晓了他们正在受意识形态的控制,但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在日常行为的层面上就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操纵。可见,意识形态最为有效的控制就是使人们在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感觉不到任何差距,一切日常的生活与行为照常进行。
导论
一、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逻辑结构及基本内容
第一章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概念史的考察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三形态理论
一、意识形态与精神现象学
二、自在的意识形态
三、自为的意识形态
四、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三形态之间的关系及地位
一、意识形态三形态之间不存在激进的进化论关系
二、意识形态三形态理论是齐泽克整个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石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社会现实
第一节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冶方式
一、对古典意识形态概念的质疑
二、意识形态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更是一种社会存在
第二节 意识形态幻象建构现实
一、现实:拉康意义上的幻象建构物
二、幻象:隐藏大他者不一致的幻象
三、无意识:是先于和外在于思想的思想形式
四、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
第三节 意识形态幻象建构现实的运作机制
一、信仰与服从
二、缝合
第三章 意识形态的表征方式:社会症候
第一节 社会症候
一、拉康的症候概念
二、马克思发明了拉康的症候概念?
第二节 社会症候的浮现点:商品拜物教
一、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概念
二、作为社会症候形式浮现的商品拜物教
三、商品拜物教作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方式
第三节 社会症候:普适性意识形态的崩溃点
一、社会症候发挥着普适性意识形态崩溃点的功能
二、社会症候预示着意识形态彻底缝合的不可能性
第四章 意识形态下人的生存方式:妥协
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主体
一、对拉康主体观的援引
二、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的“质询”
三、主体是意识形态幻象建构物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人的境遇
一、误认是人类境遇的基本特征
二、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
三、意识形态与人的死亡
第五章 意识形态的批判方式:穿越幻象与认同症候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两类批判程序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补充程序
二、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程序
第二节 后意识形态批判:作为实在界的行动
一、“作为实在界的行动冶的原因
二、“作为实在界的行动冶的内涵
第六章 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认识意识形态的维度不同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双重维度
二、齐泽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偏执于商品拜物教维度
第二节 研究意识形态的着眼点不同
一、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
二、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的幽灵无所不在
第三节 批判意识形态的目的不同
一、实践批判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目的
二、理论批判是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目的
第七章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深化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中间环节——一般主体的研究,特别是意识形态与主体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二、主张用阶级斗争来代替后现代政治学,显示了反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左派激进立场
第二节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摇摇
一、在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很难保持平衡,最后倾向于用精神分析来取代马克思主义
二、没有指出走出意识形态困境的现实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