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给炊事员拜年毛主席鼓励大家说”现在来中央党校学习的都是从前线回来的将军和党的高级干部,他们都很辛苦,大师傅的工作很重要,你们的工作做好了,同志们才能吃得好,身体才能健康,学习会更好,生产起来才有劲,回前线去就能够狠狠地打击敌人,解放全国的老百姓 ”
1942年春节后的一天上午,中央党校炊事员把我(当时任党校管理科长)团团围住,纷纷要求说:“过去咱们在桥儿沟时,毛主席经常给讲课、作报告,大家轮流去听,能亲眼见到毛主席。自搬到这里后(延安城北小沟坪)一年多没见到毛主席了,我们非常想念毛主席。我们想给主席写一封信,请主席抽时间来看看我们,你看行不?”
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却难住了我。答应吧,怕主席没时间来;不答应吧.又怕冷了大家的心。
我心想,现在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整R忙着处理国家大事,不得休息,怎么能再打扰主席呢?于是,就给大家解释说:“大家不要太激动了,不是主席不来看我们,而是主席太忙了。信最好也不要写了,过些日子再说吧!”
炊事员可等不了。一位炊事员用变色铅笔歪歪扭扭地给主席写了一封信。内容是:敬爱的毛主席,中央党校全体炊事员非常想念您,能抽时间来一趟吗?
炊事员把信交给我,我把信转交给党校校长邓发同志。邓发同志给毛主席挂了电话。毛主席说:“好!我尽可能抽时间去看看大家。”
幸福的时刻来到了,。一天晚饭后,毛主席和校长邓发来到党校伙房来看望全体炊事员和勤杂人员。毛主席和大家一一握手,给大家拜年。然后坐在炊事员中间,拿出烟让大家抽,向大家问好,询问大家工作、学习、生活情况。接着给大家讲了全国抗战的形势,希望大家团结起来,战胜种种困难,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鼓励大家说:“现在来中央党校学习的都是从前线回来的将军和党的高级干部,他们都很辛苦,大师傅的工作很重要,你们的工作做好了,同志们才能吃得好,身体才能健康,学习会更好,生产起来才有劲,回前线去就能够狠狠地打击敌人,解放全国的老百姓……”
毛主席和炊事员们谈笑着,气氛很融洽,大家无拘无束,像乡亲们在一块拉家常一样很随便。
时问过得太快了,不觉几十分钟过去了。毛主席要走了,大家恋恋不舍地把主席送到山坡上,毛主席还一再拜托大家,向未见面的公务人员问好,并再一次和大家握手告别。
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就是这样言传身教为我党培育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毛主席常把我党同群众的关系比作鱼水关系,鱼要离开水就活不成,党要脱离群众就没有任何力量了。毛主席还形象地说:“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是领导,一个是被领导。,”这就告诉我们,智慧和力量都是从群众那里来,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重温毛主席的伟大教导倍感亲切。
(李恒敏)
部长们最“怕”周恩来
突然发现了将军们的举动,周恩来勃然大怒,吩咐卫士:“你跑步去,告诉机场门口,一个也不许放走,谁也不准离开,都给我叫回来。”周恩来严厉地问:“步兵条例里哪一条规定,总理没有走,你们就可以走了?你们当将军能这样7在部队里,首长没有走,下边全走了,行吗?”
周恩来是个温文尔雅、轻易不发火的人。但是,如果你问问那些老部长他们最“怕”谁,他们准会告诉你,最“怕”周恩来。
他们“怕”的是周恩来对工作极端的认真负责。周恩来不仅对下属要求极严,他本人更是率先垂范。因此,这“怕”中渗透着敬,就是人们常说的“敬畏”吧。
一些老部长曾带着崇敬回忆说:“我们这些部长最怕跟总理汇报工作了,他记忆力太惊人,我们拿着材料念都不如他脑子记得准确。”
对国内国外、对祖国建设各个领域的情况,在周恩来的脑子里究竟装了多少,谁也不知道,但从周恩来逝世后各阶层人士写的回忆文章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周恩来记忆力惊人。
有一回,周恩来宴请外国专家。外国专家局报告在京专家人数“约为250人至370人”。由于这个数字伸缩性太大,招待部门不知如何安排席位,就把这个公文报到了周恩来那里。
周恩来接到报告后,略一沉吟,批上一句:“至多280人。”招待部门根据周恩来的批示,照280人准备了席位。宴会上,除个别专家因故未到,出席者为270余人。周恩来对外国专家的情况掌握得如此精确,实在令工作人员惊讶。
周恩来曾经在贵阳对当地负责干部做过一个即席讲话。会后,有关同志根据记录整理出一篇文章,经周恩来审阅批准后,发往北京。
到了晚上,周恩来提出稿子要修改一下。当地的同志挠头了,因为没留底稿。
周恩来却毫不着急,他说:“不要紧,你们记录,我来默诵。”他先背诵了一遍原稿,又说明了哪些地方需要改动。
这篇稿子是当地的同志整理的,周恩来只看过一遍,近千字的文章,连整理者本人都无法复述原文,周恩来能背诵正确吗?当地的同志将信将疑地拿着这份口述稿和改动文字,打长途电话与北京联系。一核实,天哪,周恩来背诵的口述稿竟与原件一字不差。
当事人知道“过目不忘”这个词,但过去总认为那是文学夸张。经过这件事,他才知道,世上确有能“过目不忘”的人。
周恩来本人记忆力惊人,对工作又是出了名的认真负责,所以他最见不得部长们对本部门的工作情况不了解和工作马虎。遇到这种人,他毫不留情。
因此,有的部长最怕总理问数字、问具体情况。有时,需要当面向总理汇报就带上有关的司局长乃至处长。
见到这么庞大的汇报班子,没等开始汇报,周恩来就会沉下脸来:“这是做什么?搞祖孙三代同堂?胡闹!”
有的部长带个助手坐在身后,周恩来就严肃地说:“汇报工作还要问二排议员,这是不允许的!” 有一次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到会者来自几十个部委,百十号人。
一位部长念着稿子汇报工作,稿子可能不是他本人写的,加上紧张,他念得磕磕巴巴的。
越听,周恩来的眉头皱得越紧,当他念到一个指标数字时,周恩来没好气地打断他:“不对!看清了再念!”
那部长脸都红了,吭吭哧哧地又念了一遍。
周恩来毫不容情地又说了一句:“不对!”接着,他没翻任何材料,就说出了准确的数字。
全场都震惊了,响起了一片翻纸的“哗哗”声。
那部长把稿子翻来覆去地看了一遍,不安地说:“对对,是这个数。这里印得不清楚……”说到这儿,他好像突然醒悟到什么,再也说不下去……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