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了解五代十国曲折历史、各色人物的精彩小说。一个陷入迷途,四分五裂、百业凋敝的帝国。一段乱世纷争、沧海横流的历史!
奎文阁先生再出解史力作,讲述盛唐隆宋之间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将一段历史大变局壮观呈现。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纵横捭阖,在大背景下讲述重大事件,再现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在大变局中拷问人物决择,解析了人性在道德利益与生死之间的游走和坚守。千回百转的故事情节,刺激人的每一根神经;跌宕浮沉的人物命运,使人禁不住扼腕唏嘘;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令读者玩味不绝;生动深刻的说理论道,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分为:风雨飘摇、群雄逐鹿、铁血中原、千山残雪、力挽狂澜五册,讲述了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轰然崩塌后,各种社会元素与能量不断变换、重构及异化的历史故事。背景波澜壮阔,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曲折,语言生动诙谐,是一部评味五代十国历史,拓展人文视野,丰富阅读时光的优秀图书。
穿越时间长河,回望五代十国,政权割据,铁马金戈,山河残破,百姓离所,大唐帝国土崩瓦解,走入了迷途。
在那个遍地是机会、满眼是诱惑的世界里,手握兵权的军头们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乱世纷争,沧海横流,大道理的苍白、残破与更生,小人物的人性、操守与求生,交织在一起异彩纷呈。许多影响和塑造历史进程的强人出现,许多道德变异、行为古怪的小人物登场。
欲做“青帝”再造世界的黄巢,志大才疏的末日皇帝唐昭宗,狡诈胜过曹操的朱全忠,骄傲勇武的李克用,偏据一方远交近攻的钱镠,雄姿英发后继乏力的李存勖,开创契丹新纪元的耶律阿保机,割地卖国臭名昭著的石敬瑭,官场“老油条”冯道,英明神武且英年早逝的柴荣,宏阔豪迈定分止争的赵匡胤……
这些“大人物”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将偌大帝国推向深渊,再掀向峰尖。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做?过程怎样?后果如何?文中细细品味……
《唐宋间迷失的帝国》让我们跟随奎文阁先生独特的笔调,一起走进那个精彩纷呈的年代吧。
国势日衰非由缺乏人物。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时的大唐帝国虽然没落,但还是有些才干之士的,只是朝廷过渡透支的使用方式,加速了原本凤毛麟角国士的折旧。高骈无疑是晚唐最后一道官方的彩虹。不过持续时间太短了些。
说到此处,需要交代些事情。
末唐周边的势力主体及形势与盛唐时候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是天壤之别。外围的都护府体制基本解体,中央朝廷对外围地区失去了统治能力。东北的契丹、北部的突厥、西北回纥、西边的党项、西部的吐蕃、西南的南诏等等很多政权力量此消彼长,在李唐王朝三百年的历史中,时和时争,时进时退。到了近世,吐蕃、回纥、突厥、吐谷浑、鞑靼等部族没落乃至消亡,但党项、契丹、南诏等趁着李唐衰弱的历史空隙,跃跃欲试,试图建立或者巩固扩大政权。
首先介绍令唐帝国十分头疼的吐蕃,地处现在的西藏青海一带,据史书记载,吐蕃原本是汉朝时候的西羌后裔,国号为“秃发”,传到中原讹语成为“吐蕃”。吐蕃最高首领成为赞普,负责国人号其主为赞普,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官员为“大论、小论”,相当于宰相。吐蕃与唐帝国战争多年,主要是争夺河西一带土地。吐蕃军事力量很强大,这使得唐帝国很是不胜其扰很多年。由于吐蕃一时也无法重创唐朝,唐朝武力也难以消灭吐蕃,两个政权之间很多时候处于相持状态,因此彼此接纳了一种常见的政治外交策略,和亲。这样在几百年里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例如著名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就是和亲的典范。
安禄山作乱的时候,唐肃宗将戍守灵武的河西边防部队调往中原,与安禄山作战,此时,吐蕃乘虚而人,占据了河西、陇右,一百多万唐朝人口被吐蕃控制。到了唐末五代初期,吐蕃衰弱了,地盘被回鹘、党项等大大小小的部落瓜分。在吐蕃后期,有一个赞普值得交待一下,此人名叫可黎可足,大约在唐宪宗十二年即公元817年即位。可黎可足赞普体弱多病,不怎么管理朝政,也没什么争强好胜的进取心。尽管可黎可足总得病,可是寿命却不短,在位三十年。由于他没有采取军事扩展政策,而且也没什么作为。可黎可足死后十多年里,吐蕃陷人王位争夺及内战,吐蕃日渐衰落,而唐朝此时也走向了衰落,基本上吐蕃与唐朝和平相处,两者相安无事。到了僖宗老爹懿宗时期,吐蕃军事主力部队论尚热被另一只部落仆固俊大破。唐朝军队也曾数次击破吐蕃。此后,吐蕃政权基本消亡。
另一个让唐帝国十分头疼的部族力量是回鹘,也称回纥,他们的先祖是匈奴的一部。回鹘的大本营在长安以北八千里外的婆陵水一带。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朝廷无力讨贼,请来回鹘为外援。可是后来,回鹘越来越骄纵,目无朝廷,成了唐朝的心头之患。到了唐武帝初年(公元841年),回鹘被黠戛斯侵蚀,回鹘部族大乱套,趁此机会,李唐河朔三镇趁机大破回鹘主力。回鹘再也无法与李唐朝廷抗争,不得不向西流落,暂时投靠了吐蕃,占据甘州。吐蕃没想到,他自己也正逐步走向衰落,收留回鹘成了吐蕃引狼入室。
远处东北的契丹部族,也是远古古匈奴的一个支系后裔,世代居住在辽河一带,向南距离榆关一千一百里,榆关再向南距离幽州七百里。在唐皇帝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契丹还很弱小,每年向唐朝进贡不下二十次,后来契丹逐步向回鹘亲近,对李唐不太热乎了,朝贡也越来越少。到了唐会昌二年,唐朝击破回鹘之后,契丹才又恢复和李唐的亲热关系。唐朝咸通末年(公元874年),此时的契丹王名叫锡里济(也有史书称为习尔),所统领的疆土开始慢慢变大,不过对李唐政府还算尊敬,时不时地还向李唐中央政府进贡朝贺什么的。到了光启中(大约公元886年),契丹王换成了沁丹(也有史书称为钦德),这家伙是个军事扩张主义者,趁着中原战乱,李唐北边边防松弛,开始侵犯北边州郡,不仅如此,契丹还将鞑靼、奚、室韦这些中小部族灭的灭、赶的赶,这期间契丹还是变得强大起来,以至于成为了末唐的主要边患之一。
西北的党项是一个谜一样的部族。他的兴起与消失一直都是一个历史谜团。党项人崇尚武力,寿命很长,活到一百五六十岁的比比皆是,可是党项人没有什么正常工作,既不耕种也不放牧,主要的事业就是做强盗。不仅劫掠其他族类,连本部族的其他部落也抢。党项分布地域极广,稀稀拉拉有三千多里的范围,部落大小也不等,大的有万余人,小的有千把人,其中比较大的部落有八个。党项人逞凶斗狠,性格果决,尤其记仇,有仇必报,仇不报就不理发不洗澡不穿鞋不吃菜,直到将仇人的脑袋砍下来才算完。除了同姓不通婚之外,嫂子、小妈、婶娘、伯母甚至儿媳妇、弟媳妇都可以娶来做老婆,乱伦乱得空前绝后。老人死去都不哭,小的夭折了反倒群哭悲痛不已。党项与唐朝来往最多的活动是买卖骆驼和马匹,时而也打劫官商和过路客商。有一段时间党项屡屡受到其他部族和李唐边镇的打击,后来党项内部也互不统属,生计没有头绪,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到了唐宪宗时期,朝廷将党项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派人安抚统治。可是唐朝的统治效果并不好,时间长了就不了了之。
地处云贵一带的南诏更是由一些分散的山寨山洞部落联合发展起来的。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以招抚的方式册封南诏归义王为云南王。归义部落的祖先所居之地在姚州之西,名日哀牢夷,东南与交趾接壤,西北与吐蕃接壤。哀牢夷共有六部,分别为蒙舍、蒙越、越析、浪穹、样备和越澹,各部落彼此之间人数差不多,兵力实力不相上下,互不服气,互不统属,实际上也难以统一。后来在官方正史中名气最大的南诏,其实只是哀牢六部中的一部,因为这一部落在最南边,所以称南诏。自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采取分化瓦解政策,以达到对南诏诸部的互相牵制。随着岁月变迁,南诏后来变得强大起来。由于唐王朝出于对抗吐蕃的战略考虑,需要在西南建立缓冲地带以做屏障。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极盛时期的大唐王朝选择并扶持了南诏,使得南诏越来越强大。相形之下,其他五部逐渐衰微,南诏趁机吞并统一了其他五部,名称仍然沿用南诏。再后来,南诏势力急剧扩充,在南方不仅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拥有了一定的外交话语权。在大唐帝国受困于吐蕃的时期,南诏也屡次受到吐蕃侵扰。此时,鉴于历史的渊源关系,南诏仍与唐朝保持同盟关系,两方一同抗击吐蕃。在南诏国内,他们自称为唐的藩属政权,没敢开国建号。自此之后,南诏在西南地区几乎没有了敌手。
在缺少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南诏开始自我膨胀,寻求独立政治地位的意图愈发明显,逐步有意脱离唐朝的藩属,谋求称霸一方。再加之唐朝安南都护府所任非人,选派的几任官员施政策略失当,不仅没有威慑安抚住南诏诸部,还对南诏欺凌征敛无度,挤压南诏的经济与政治生存空间,这一矛盾终于促使南诏与唐朝决裂,并成为敌人。双方发生较大的一次历史冲突是在唐天宝年间。唐王李隆基偏信了云南地方官员的一面之词,兴兵二十万讨伐南诏。但由于劳师袭远、将领无谋、南诏据险固守等原因,唐军失利,全军覆灭。晚唐由于朝廷衰微,官吏贪墨,对于南诏的统治力日渐衰落,或者说根本谈不上统治。在主持与南诏的军事对抗中,屡次开兵见仗,唐朝官军胜少败多。如此一来,边防薄弱,南诏趁机深入内地烧杀抢掠,边境州府深受南诏侵扰之苦。P11-14
在第一个公元千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曾经雄踞东方、傲视世界、领袖群伦的大唐帝国,历经几百年的繁华之后,分崩离析、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走到了王朝的终点。
东起渤海西至天山,北临兴安岭南达苍山洱海,幅员辽阔不知几万里的大唐帝国;物产丰饶,交通天下,百业兴茂的大唐帝国;三教九流,人文荟萃,种族融合的大唐帝国;通商通海于四邻远邦,使团往来于水陆旅途,文治武功矜伐于欧亚大陆的大唐帝国。这样一个大帝国崩塌了,难以想象其衰亡之路是何等的痛苦!更难以想象,失去中心与重心的土地上是一番何等的乱象!
其实从末唐时代,天下就进入了一个大变局。从历史料可知,这种大变局从来不会是一个以新汰旧的自然过程,而是充满暴力、血腥和动荡的残酷争霸战。
天下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与混乱。
这种乱在格局上,是以中原地区的军阀争霸、边疆地区的部族整合、大系统的能量异化与分化为主要特征。
局面错综复杂。
这种乱在时空上,是以此起彼伏、更替变换、交错叠加为演变脉络。
动荡漫无边际。
乱了几十年后,大宋王朝的确立与崛起,才使华夏文明再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这生机来之太不易。
唐宋之间历经五代十国,随机兴灭的区域政权不下百数。直接的后果是上下失矩、四分五裂、乱象丛生、百业凋敝,帝国陷入了迷途。
五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国历程中的迷失期。
五代是帝国各种矛盾积累酝酿激化冲撞的混乱期。
五代是传承皇权核心道德文明史的断裂破碎层。
五代是弱肉强食、争权夺利、武力泛滥的角斗场。
五代是贵贱颠覆、社会洗牌、人欲横流的大赌局。
后世人们对五代诟病颇多,或许由于五代缺乏精神与理想,更多的是眼前利益的攫取与纠结。
诟病五代于事无补,探究五代社会运行的机理还是有些价值的。
社会运动的重新调整,是否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五代乱之深、乱之久、乱之广,令人欷歔。
李唐藩镇割据的行政及武备配置,为五代时期军人大佬成灾种下了祸根。
有枪就当草头王的军阀意识,导致了五代时期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战火与战乱。
缺乏公义旗帜的犯上作乱,从埋葬李唐那一刻就成了传染全社会的病毒之源。
因此,五代很乱,乱得很自私,乱得很无序,乱得很恐怖,乱得很无奈,乱得难以止息。
在那个遍地是机会、满眼是诱惑的世界里,手握军队的军头们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乱世纷争,沧海横流,大道理的苍白、残破与更生,小人物的人性、操守与求生,交织在一起而异彩纷呈。许多影响和塑造历史进程的强人出现,许多道德变异、行为古怪的小人物登场。
解读历史,循着事件入手比较容易,也有血有肉有意思。探寻事件离不开人物命运,关注动机与结果会增强立体感。说起五代的故事,人物太多了,数不胜数。欲做“青帝”再造世界的黄巢,志大才疏的末日皇帝唐昭宗,狡诈胜过曹操的朱全忠,骄傲勇武的李克用,偏据一方远交近攻的钱缪,野心勃勃窃取四川的王建,雄姿英发后继乏力的李存勖,统一契丹八部的耶律阿保机,背了几千年割地卖国臭名的石敬瑭,历经数朝政治斗争而屹立不倒的冯道,傍依雄豪的落魄士族敬翔、盖寓、葛从周,英明神武却英年早逝的柴荣,宏阔豪迈定分止争的赵匡胤。这些“大人物”纷纷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将偌大帝国推向深渊,再掀向峰尖。那么这些形形色色的所谓“大人物”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做?过程怎样?后果如何?
历史是在大势中运行,但历史又是由一个个激荡激越的大事件与异彩纷呈的小细节和巧合所组成。潜行其里,穿越其中,细细品味,滋味无穷。
五代的大冲突点在哪里?我们试着一一剖析。
两晋之后也是乱,且乱了很久,据说也是道德世风江河日下,可是那时候还有名士。五代几十年,为什么连个名士都没有,连篇像样的文章都没有?我们试着条理评说。
衰朽的大唐帝国覆灭,是打烂了一个旧世界,而五代的取而代之,则是陷入了一个更加罪恶的旧世界。五代有没有创造和建设?我们共同来探究。
五代为什么没有演变成为春秋战国?因为藩镇不是分封的相对独立王国,没有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基础。军阀为什么不能一呼百应、席卷天下?因为军阀不是旗帜鲜明的新时代的创建者,对老百姓没有吸引力,对摇摇欲坠的老皇室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具有革命的进步性。
五代打烂了一个腐朽没落的旧世界、旧帝国,但开启了一个更腐败、更血腥的新世界,一个个粉墨登场的领导者无法找到一个新体制代替已覆灭的大唐帝国。
五代之乱源自于大唐帝国太庞大、太系统、太发达,大唐帝国坍塌之后,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真空难以填补,难以迅速出现一支独大的力量来取而代之。如东汉之后、清之后莫不如此。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能把旧帝国的遗留能量消解,新生力量曲折孕育,才会再次走向整合。历经末唐五代,政府、军阀和农民起义越来越深地破坏了社会的人口、生产、经济和文化,社会不堪重负,承载力和消化力越来越小,所以五代的动乱,规模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内涵,直到折腾不动了为止。
五代的变形与异化,是进步还是倒退?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还是本应免却的噩梦?五代是封建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变异的一个阶段,其负面影响是将人性中个体对群体的破坏,个体对个体的破坏的阴暗劣性彻底释放,使进化的修正和回归变得异常困难。这也是宋代立国的背景,是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大难题,以至于宋代过分地反恩了唐代的多元与开放的弊端,从而是摒弃多元文化而追求思想统一的深层次的历史动因。
五代的话题太多了,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