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还是那些地》、《忆苦思甜年夜饭》、《启动新的人生》、《艰难入党路》、《身处风口浪尖》、《我到上海接知青》、《越级上书》、《忏悔》、《内疚》……《星光满天的青春(上下)》(作者王丽丽)选取六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回忆在黑龙江北大荒时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的文章,从八个主要方面回顾了那段改变他们一生的时光,不仅让知识青年感同身受,而且对于当代青年有较大的影响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星光满天的青春(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丽丽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地还是那些地》、《忆苦思甜年夜饭》、《启动新的人生》、《艰难入党路》、《身处风口浪尖》、《我到上海接知青》、《越级上书》、《忏悔》、《内疚》……《星光满天的青春(上下)》(作者王丽丽)选取六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回忆在黑龙江北大荒时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的文章,从八个主要方面回顾了那段改变他们一生的时光,不仅让知识青年感同身受,而且对于当代青年有较大的影响意义。 内容推荐 《星光满天的青春(上下)》选取六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回忆在黑龙江北大荒时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的文章,从八个主要方面(政治篇、生产篇、生活篇、文化篇、情感篇、返城篇、命运篇、感悟篇)回顾了那段改变他们一生的时光,不仅让知识青年感同身受,而且对于当代青年有较大的影响意义。虽然那段时间有一些曲折,但是知识青年们并没有放弃理想和奋斗,在他们青春的天空中仍然闪烁着星光。 《星光满天的青春(上下)》的作者是王丽丽。 目录 序一 让历史告诉未来 序二 永恒的记忆与牵挂 序三 记忆的组合 前言 星光满天的青春 非常岁月 人生起航 一桩“天大”的冤案 地还是那些地 忆苦思甜年夜饭 启动新的人生 艰难入党路 身处风口浪尖 我到上海接知青 越级上书 《南京之歌》挨批揭秘 忏悔 内疚 我的“高考1977” 偶像 军号嘹亮 狂热的决心书 日记风波 扎根土地屯垦戍边 我在连队当“猪倌” 回忆在海南的南繁生活 难以割舍的水稻情结 在拉哈驻扎的那些日子 接生 “车老板”轶事 我在兵团盖房子 大兴安岭铁姑娘 大兴安岭修路趣闻 生死时速 科研组的春夏秋冬 场院“保卫战” 三次进山采伐的经历 艰苦的劳动,我挺过来了 我们在兴安岭上伐木 唐排长和酿酒坊 夜走小兴安岭 兵团的伙夫 难忘的一次口渴经历 在奶牛班的日子 小兴安岭采伐记 我们在鹤岗运煤 我在连队当电工 凿石 马倌 意气风发苦亦为乐 绝症不绝 查哈阳十年之最 诺敏江的漩涡 北大荒的星期天 儿子在北大荒的日子 渠首趣事 烀猪头 魅力东山 寒夜寄情思 知青生活点滴 铝盆小传 琐事杂忆 洗澡 飞马柔肩释仁义 梦开始的地方 动物情缘 兵团往事 知青生活拾零 还是饿着点好 胖子其人 北大荒遇险记 负笈边塞春风化雨 连队图书馆的故事 连队学校助我走上“育人”路 丰收的小屋 排演《沙家浜》 忘不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宇廉的《黄河梦》 我们这些“角儿” 查哈阳——我心中的一颗明珠 北大荒,我心中的“北大” 美丽的28朵小花 我的北大荒新闻缘 高考的酸甜苦辣 一场男篮决赛 青春悸动黑土情深 我的战友王春生 爱他人就是爱自己 努力把幸福留住 受伤的眼睛喜悦的眼神 我和我师傅 我的初恋历程 再回首 一张珍贵的照片 婚礼 再访牛耳河 养狼记 擅自离岗回家探亲 高考的洗礼 为了那个深爱着我的人 爱的缘分爱的力量 知青爱心接力传递女儿上海手术成功 不是为了图报答 回探农场二三事 父亲的两盒烟 我们连队“贩牛”记 客树回望成故乡——追忆查哈阳的娘 从“克山病”魔爪下死里逃生 心中的“小芳” 游子返城从头再来 只不过从头再来 舞动人生 编织知青网 在返城的大潮中 两张结婚证与一张离婚证 我的电视路 渴望“同居” “洋插队” 我要感谢的两个人 大器晚成者之歌 追梦 命运蹉跎人生五味 老兵的故事 花儿落了 港湾 悼念不幸青春早逝的三位知青战友 我在七连的日子里 我圆大学梦 我的苦乐人生 三代人的“农业科研”缘 小小的我闯关东 小倭阎别传 喜乐悲壮之吟 冬天的记忆 黑土地永远陪伴你 杨守山其人其事 别样的收获 我的父亲母亲 阿朗,我们再也听不到你歌唱 力保,回来吧 二返农场看小丽 握住你那双冰冷的手 感而悟之以鉴后人 我的生母、继母、养母 北大荒十年,我的生命之重 十七岁的真实 北大荒,你给了我什么 难忘“阶级斗争”的那些事 到大兴安岭修路采伐之后 从“兵团大学”起步——我的读书之路 底色 知青啊,知青 大学只在梦中 生命中的那道印痕——下乡 文明的碰撞 插上理性的翅膀 情伤 附录:《星光》编辑工作图片纪实 后记 试读章节 不久,老五十五团拆分,组建了新五十团,我分在了团工程连。因五十团刚组建,团郎办公室、家属宿舍、招待所、职工食堂、医院等都要新建,工程连的任务很重。我是力工徘排长,负责卸砖、卸水泥、卸沙子,运输的车随到随卸,就是天黑了也必须卸完。遇到刮大风时,水泥沙子就会迷眼睛。记得有一次卸水泥,赶上刮大风,我们脸上身上都沾满了水泥,连眼睫毛上都是;又因为戴了口罩,哈出的热气遇到睫毛上的水泥,水泥就变硬了并凝固在眼睫毛上,洗脸时为洗掉水泥,把睫毛也一起拽掉J’。由于劳累,经常是衣服脏了放在盆里懒得洗,放久了,衣服也变硬了。我这人虽说在家是“老疙瘩”,但还真不娇气,干起活来不怕苦累。自己是排长,什么活都得带头干,别看我个子小,和灰、扔砖、挑灰、上脚手架,都不在话下。排里的战友也很支持和配合我的工作,虽然干活很辛苦,但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各项任务完成得都很好。看着一栋栋新房子在我们的辛勤劳动下立起来,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1970年12月底,五师举行首届学习毛主席著作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我作为工程连的代表荣幸地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听了许多先进代表的发言,很受触动;又看到一起参加会议的好多知青都已入党,觉得自己落后了,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申请入党并积极争取入党。回到连队,我向领导汇报了参加会议的情况,并郑重地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指导员认真听取了我的汇报,并鼓励我继续进步。1971年1月我被工程连评为1970年度的五好战士。 1971年初团部招待所建好了,我被当时团里管基建的单股长看中,调到招待所,和我一起调来的有二营的哈尔滨知青刘春香。 团部招待所归司令部管理股领导。我们刚到招待所时除了一栋新房,什么也没有,在管理股管理员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开始置备招待所家当,安置了四十八张床,配备了桌椅、暖水瓶、水杯、洗脸盆等,被褥都是买了棉絮和布料自己缝的。我们两个服务员就住在靠大门的那间,既是卧室,又是接待室,还是小卖部。来团部招待所住宿的主要是各营连来开会的干部、师部领导、来办事的客人、知青家长等。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一个干净、温暖、方便的住宿环境,为他们服务好。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打扫卫生,换洗床单和拆洗被褥。那时没有洗衣机,就用两个大盆和搓衣板手工洗。晾干了还要一床床缝好放在仓库里备用。招待所用的凉水和热水,都是我们到水房挑来,存在招待所大门内侧的大水缸里。在水房管烧开水的是老党员邹运德,每天早晚客人洗漱用的热水,都是从邹大爷那里挑来的。客房暖瓶里的开水也始终保证供应。我们的小卖部准备了信纸信封、牙膏牙刷、香烟月饼等日常用品。因为学习雷锋精神,我还学会了理发,免费为大家服务。管理股自力更生.改善食堂伙食,在机关家属宿舍旁盖了鸡窝,养了几十只鸡,也让我们代为饲养。那时我和小刘两人起床要在客人之前,上床要在客人之后,一天忙忙碌碌的。农忙时还要轮流随机关去参加地里劳动,如夏锄、稻田拔草等。在我和小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招待所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团机关司令部,我是团支部副书记.因书记是现役军人作训股股长兼的,所以具体工作主要由我来做。那时我们团支部的工作很认真,月月有计划、有总结,计划中的事情都要争取落实完成,团支部工作是很活跃的。管理股后勤人员中与我接触较多的党员是邹大爷和小车司机王师傅,他们经常找我谈心,帮助我入党。但在管理股党小组讨论我的入党问题时没有获得通过,说我们几个上海人在一起经常嘀嘀咕咕犯自由主义。其实就是我们对股里领导的有些工作和做法有看法,那时年轻也不懂得方法,就爱在一起发发议论。还有上海知青聚堆时常说别人听不懂的上海话,也往往会给人造成说别人闲话的感觉。此外,那时也不懂应该跟自己的顶头上司搞好关系。也许就是这些原因吧,我跟股长和协理员的关系不太协调,总觉得有一定距离。我的两位培养人给我转达了党小组会议上对我的意见后,我表示虚心接受并加以注意。管理股的两位领导也不否认招待所的工作做得好,该表扬时还表扬。看我那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他们常夸我说:“小金子像个小铁人啊!” 记得有个北京知青家长来团里办事,住在我们招待所大概一周吧,临走前给团领导写信赞扬我们,高度评价我们的工作。还记得好像是1971年冬天,闹出血热,有个团机关的上海知青传染上了,可能是不很严重,没住院,就住在招待所的一个小间里。我不顾被传染的危险,细心照顾他,待他病情稳定后回上海,他妈妈还带着他特意到我家里去表示感谢。其实知青远离家乡在外,大家互相照顾是理所当然的。招待所原本就应该是个给人温暖和关怀的地方。1971年年终我被评上先进,团广播室播放了我们几个受嘉奖和表彰的人的先进事迹,《兵团战士报》还登了我们招待所的事迹。 团宣传股以我的事迹为素材编写了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扎根边疆的优秀青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以我为原型,把另一个服务员写成不安心边疆工作的知青。没有想到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误会,尽管后来协理员找我谈话时我作了解释,但已无济于事。在第二次讨论我入党时,这件事还是成了我的一个问题,认为有“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之嫌。于是我的入党又被否决了。我想,这可真是误会我了,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时间会说明问题,我会经得起组织对自己的考验。此后,我还是埋头工作,并用毛主席的话开导自己“要相信群众,相信党”。本来受表彰和宣传对我的入党应该是好事,却变成了问题,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也让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1972年夏季,团里搞了一次文艺汇演,我们团机关司令部团支部也编排了一些节目准备参演。其中有一出自编自演的反映知青在兵团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短剧,剧中有个坏分子叫陈庆财。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编剧少不了要体现阶级斗争,坏人的名字也得反映出坏的意思。编剧的人一定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给剧中的坏分子起了这个名字。演出前请协理员审查,没想到他竟不让演。演员们和编剧都不服气,因为大家倾注了不少心血,有什么不足可以修改,不至于被“枪毙”。因我是团支部副书记,节目排练由我主管,我就找协理员问个明白,究竟是为什么。协理员说:“陈庆财什么意思?你们是不是别有用心?”我当时一愣,有些莫名其妙。“陈庆财——×××,你们不是在说我么?”啊呀,我的妈呀!怎么会这么想啊?真叫我哭笑不得。虽然连着几日,我都找协理员解释,说绝对没有这个意思,但还是不能消除他的怀疑和误会,就是不同意演。我当时想,如果节目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能上演,而且我不据理力争就放弃节目,那我觉得对不起辛辛苦苦编写和排练的战友们。我无奈越级向团长汇报了这个情况,我请求团长和协理员一起,还有作训股长即我们的团支部书记再一次审查这个节目,看看到底有没有问题。他们从头至尾观看后,不仅觉得没问题,而且还认为不错,可以上演。协理员对那个坏分子的人名还是觉得不舒服,团长虽认为这有点多疑、挑刺,但还是照顾他的情面说:“把名字改一下不就行了。”此后,这出短剧终于顺利演出,还在团里文艺汇演中获奖。尽管这样,我想这件事我一定又得罪协理员了,入党的事恐怕是没希望了。现在想一想,还是怪我们不应该那么较劲,协理员认为坏分子的名字不妥,我们主动给改个名,也许协理员就同意演了,用不着再让团长来裁决了。还是自己年轻气盛,处理问题缺乏经验。P19-21 序言 主编王丽丽请我为本书作序。我很乐意为“北大荒知青”自己结集出版的文集写点想法。不仅因为我曾是“北大荒知青”群体的一员,更因为那是我们这代人独有的人生经历的鲜活记录。就如十几年前,我代表中央党校出席主编所在学校建校50周年校庆,与她谈及这段人生岁月时感慨地表达:“十年北大荒的青春岁月,永远刻骨铭心。当我们80岁后拄着拐杖再相遇时,我眼前的你仍是扎着两小辫的纯真少女,这是在我脑海中不能磨灭的青春画面和岁月定格。” 翻动厚重的书稿,引发我再度回望与沉思那场对共和国和她的“长子”——“老三届”一代人造成的无可估量影响的运动: 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青年学生下乡务农、参加农村建设的探索性实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向极端。当时,“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上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仅1986年,积压在校的1966、1967、1968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达400多万人。如此众多的毕业生的分配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社会问题。196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在持续十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有1700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波及的人口达1亿以上。如此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实践证明,这场运动直接后果是逆转了绝大多数青年学生的人生轨迹,造成共和国人才生成的断层,给祖国现代化建设带来显见的负面影响。 无疑,运动本身与被运动的主体实践者——知识青年须分开评说。当年,有着17年教育奠定的知识与思想文化底蕴的千百万知识青年,胸怀报效祖国、改造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离开相对文明的城镇,高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奔赴大江南北,用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改天换地”的重任。在黑土荒原,在黄土高坡,在戈壁草原,在森林湖滩,在热带雨林,在边疆荒岛,在崇山峻岭,在天涯海角,结识农民群众,接触生产实践,增长实际才干,传承知识文明,挥洒热血与汗水,收获力量与意志,留下思考与感悟。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永远镌刻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即便回城后面对种种生存坎坷,依然勇于直面,不改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挚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生活永远是矛盾的。艰难让我们更加成熟,磨练让我们愈发坚韧,曾经的底层生活给了我们使命、责任与担当。这是一种苦难的成长,如此惊心动魄,以至近40年后的今天,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却!本文集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以“非常岁月 人生起航”、“扎根土地屯垦戍边”、“意气风发 苦亦为乐”、“负笈边塞春风化雨”、“青春悸动 黑土情深”、“游子返城从头再来”、“命运蹉跎 人生五味”、“感而悟之 以鉴后人”等八个不同的“色块”,再现了北大荒兵团知青那非常的人生经历。那一篇篇青春岁月的追忆和感悟,虽不能构成历史的主体,但却是历史的重要补充。它让历史更为鲜活真实。它唤起我这样的亲历者重新咀嚼品味那种非常的历练,让后来者了解那段艰难的岁月并思考未来! 我想,结集出版本书,不仅具有记录那段岁月、补充国史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让历史告诉未来:希望我们的民族在走向复兴的征途上,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志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能认识和把握先进生产力永远是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火车头的发展规律,能树立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尊重生命的价值,努力让每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示。 2012年3月于北京 后记 “老三届”知青是与共和国同生共长的一代。新生的共和国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环境中诞生并曲折跋涉前进的,因此,她的同代公民必然具有特殊坎坷的生命历程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风雨六十年,人生一个“甲”。现在,当这代公民步八人生最成熟理性、最冷静从容的生命岁月时,理应留下刻骨铭心的过往和深刻的感悟。这样的回顾、思考和记录,对该生命群体及其延伸,对共和国,对中华民族,都具有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意义。 54万北大荒兵团知青,是这代生命群体的重要一族。因为经历坎坷,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必然发生许多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故事,可探可究、可传可承的感悟。他们跌宕的命运音符,已汇入共和国发展的交响曲。不堪回首,还须回首,挺胸直背,用指耕记录我们的风雨人生,思考我们的生命实践;见证共和国发展的一个时代,凿刻中华民族前行中一代群体的足迹;保存人类多元文化中的一种元素,反映宇宙生命运动发展时空的一个瞬间。 本着上述理念,本着这代“长子”对祖国与人民、对社会与历史的深厚责任感,2010年11月,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团的上海知青联谊组织,顺应大家结集出版文集的愿望,决定由王丽丽任文集编委会主任,张持坚、夏志芳任副主任,负责文集全部工作。12月,在编委会组织下,文集编辑正式启动,并得到北京、天津、黑龙江(包括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市)等地区五十团知青联谊或志愿服务组织的积极支持,同心协力做好这项工作。在编委会提出的“扎实推进,享受过程,争取精品”的文集编辑工作理念引领下,从编委会发布《实施意见》至今,难计其数的知青参与了本书的编辑出版的过程。大家共同梳理心灵,廓清自我,感悟生命,探究发展;积极参与,倾情奉献,享受过程。154位知青作者用指耕再显自感最具典型价值的人生章节,先后发稿339篇,近百万字,全部收入光盘版(电子书)。经各大篇编辑选推,其中143篇文章编八印刷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此,我们诚挚地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吕维峰同志、著名知青作家梁晓声教授,他们怀着对知青、对这片黑土地的深情,以各自的思考,在百忙中分别为本书作序。 本文集是集体生命实践的记录与思考,因而,文集的编辑也是集体再创造的过程。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刘宝森、宋金山、王春生、高美娟、邹致平、杜望基、邹小霏、时乐、刘连瑛、闻晓华、丁德重、戴欣、郇江、张持坚、夏志芳、秦其发等,特别是刘元心、高五一,为文集组稿操心费力,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宋金山、邹致平、高美娟、杜望基、时乐、姜明、孟广琳、李季秀、黄晓天、徐丽娣、王忠平、刘连瑛、杜庭富、李慧蓉、郇江、朱蓓华、高五一、戴欣、黄建中等,花时间分别对各地区的征文进行点评,促进交流,启发思考,达到互补。姚国强、陶宇亮等参与了文集的体例创意。朱巾芳、宋金山、刘明原、袁继璋、张连和、蒋少伟、姚国强、姜忆琴等,花精力分别对全书143篇文章进行有质量的修改;高美娟、章曼玲、谭乃立、徐丽娣、黄晓天、王麟生、郇江、戴欣、钱品石等,冒酷暑分别对收入光盘版的196篇文章作了认真的修改,提升了文集文章的品质。姚国强、顾谦克、袁继璋、董晓敏、夏志芳、张持坚、王丽丽等,集体苦战3天,分别对全书8个大篇进行了统稿。董晓敏对全书标点、数字表示、语法等作了把关修改。吴雪英对全书作了专业化校对。王丽丽对全书进行了终审。钱品石组织,徐德明等积极参与了书名创意讨论;张持坚、夏志芳、汪大伟、钱品石、宋金山、任培丽、刘风、杨金生、王丽丽等对书名进行集思广益讨论,至凌晨才最终确定。励忠发、张亚蓉、吴绥达等,对本书装帧作了认真的初步设计。罗和力、姬成章、闻晓华、周生根、胥荣发、袁远等,特别是王树立、郇江,先后为文集图片与视频拍摄制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郇江独立完成对文集所有作者的履历编辑。袁远编辑制作了文集编辑工作图片纪实。郇江和袁远为文集光盘版的编辑制作倾注了许多精力和时间。王春生、邹小霏、任培丽、夏志芳、张持坚、王丽丽等对文集的发行,作了创意研究。王春生、邹小霏、王铁、黄大为、徐振相、任培丽、楼银红等,分别在所在地区为文集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和服务。五十团各地区知青联谊或志愿服务组织,为文集征稿、出版预订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工作。特别是任培丽、王笑逸、袁远等,自始至终、任劳任怨地承担了文集所有的编务工作。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藉此,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杜新鲁、刘凤、励忠发、盛正庭、王丽丽、杨金生等6位知青,自愿出资资助本书出版。 最后,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真诚帮助和支持。 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水平的局限,不足和遗憾在所难免,容以后提高。 编委会 2012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