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场觅食》由古清生所著,不引经据典,不人云亦云,我行我素,我吃故我在。美食作家古清生为寻美食不辞辛苦,走遍大江南北,记录最难忘的舌尖回忆。
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吃或,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吃后感,以手工的方式亲身感受做一道菜的人生乐趣,吃能让人感到满足,吃能让人幸福终老。
好吃的、好玩的,都在这本书里,人生因吃而丰富多彩,因吃而乐此不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古清生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由古清生所著,不引经据典,不人云亦云,我行我素,我吃故我在。美食作家古清生为寻美食不辞辛苦,走遍大江南北,记录最难忘的舌尖回忆。 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吃或,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吃后感,以手工的方式亲身感受做一道菜的人生乐趣,吃能让人感到满足,吃能让人幸福终老。 好吃的、好玩的,都在这本书里,人生因吃而丰富多彩,因吃而乐此不疲! 内容推荐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由古清生所著,《人生就是一场觅食》是一本行万里路只为寻觅美食的文化随笔。 美食作家古清生半生为了行走,而行走为了美食。走遍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只为找到原汁原味的正宗乡土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既在食府酒店,更在市井民间,而同一道菜的不同做法更是千姿百态。 人生不在于追求何等荣耀,只要吃饱喝足一样能够体会幸福美满的人生。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都是一个肩膀上扛个脑袋,都是两只筷子一个碗,民以食为天,走到哪里都是这个理儿。 目录 第一部分 吃表达 人生从甜开始 酸是生命之需 食文化的兴起 吃,深刻地表达人生 吃出阳光灿烂 怀念带乡味的年 疯狂的石头 饭 第二部分 味道江湖 桔扭子 青瓜烙 扁豆 懒豆腐 黄金果 水晶饼 鹰嘴豆 豆汁与焦圈 大肚皮红嘴雁 青岛烤虾 时间里的莴苣 遥远的地衣 炸饛是一种花 味道江湖 第三部分 边食边旅 美食湘军方八另 孔明珠的珠盘玉馔 香湖海带汤 南国的木瓜 博山烩菜 神农架酒规 衡水烧烤 周村薄饼 黄豆在黄州 连汤肉片过少林 在牛栏头吃洋芋汤 五峰茶 清凉之波 第四部分 城市味道 武汉之早 太阳与冰 溪水长流 在水一方 聚萍阁 走洛阳 咀嚼湘潭 一座城市有一个味道 第五部分 快意麻辣 鲊广椒 豆黄椒绿 紫铜火锅 给美国人马克·米勒补充一点辣椒 试读章节 人依靠味蕾来识别味道。有趣的是,识别味道的过程又是在享受味道。早期西方心理学运用解剖学研究了分布在舌头上的味蕾,以及它们对味道识别的分工。认为,甜味是由舌尖上的味蕾来识别,如果一种物质在舌尖上感觉不出来它的甜,那它就不是甜的了。甜与苦相对,恰好识别苦的味蕾分布在舌根。生理学家认为,舌根的味蕾识别苦味以后,立即传递信息给咽喉阻止吞咽并将它吐出来,舌根在最后面站岗把关。工业化制造添加剂以前,自然界的味道中含有安全与危险的信息,甜味是好味道,它是新鲜的,含有人体所需的热量的物质。但是人们发明了酿造术以后,一些物质经淀粉可以转化为糖,比如用糯米酿酒的过程中,米会转化为糖,酿出甜米酒。淀粉变甜的过程,通常也叫做糖化。 在自然界,甜的物质陈腐以后,就变成苦和臭的了,比如烂苹果,它就不再是甜的了。所以,甜可以判断一种物质的好坏。但是,苦味也有非全坏的物质,比如苦瓜、茶、咖啡均有苦味,却不是坏东西。然,总体看苦不属于好味道,新鲜的苦苣就有微毒。因此,人将坏的享受称之为吃苦。 人类最早使用甜味添加剂制作食品,乃从蜂蜜开始。蜂蜜是蜜蜂吸吮花腺分泌的蜜露汇集而成,另外蚜虫和叶蝉也能分泌蜜露。通常在一些有蚜虫的植物上,会发现蚂蚁去寻找蚜虫,用触须拍打蚜虫的屁股,蚜虫即分泌出蜜露,蚂蚁吸取回巢供蚁后享用。中国采蜜的蜜蜂有中华蜜蜂、意大利蜜蜂等。中华蜜蜂已经被意大利蜜蜂打进山里,成为濒危物种。 后来,人们发现,甘蔗的含糖量非常高,用甘蔗榨汗汁脱水,制作成蔗糖,供人们广泛食用。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多用甜菜加工糖,在学名上统称为蔗糖。人从婴孩起,就喜欢吃糖,喜欢甜的味道;证明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及喜欢。除了甘蔗和甜菜制糖,在中国还有其他糖类,比如麦芽糖,以麦芽的淀粉熬制,现代工业以大米、玉米和高粱米的淀粉制糖,也称麦芽糖。 在盛产甘薯的南方,甘薯也能制糖。将甘薯片或者丝放锅中煮,捞出甘薯片或者丝继续煮水,待水分子蒸发以后,剩下的就是甘薯糖。但是,最广泛的制糖原料,仍然是甘蔗,这项甘蔗的制糖技术,最早起源于中国和印度。关于制糖术,中国和印度还有交流,时间在唐代,季羡林著糖史里面有记载。 那么在自然界,还有许多物质成熟以后,也含有糖份,像我们喜欢吃的蔷薇科的苹果、梨都含有糖份。西瓜、香瓜、木瓜、葡萄、枣和荔枝等等,也都含有糖份。人类通过工业手段制造的甜味剂,早期的糖精,也是甜味剂,但由于对人体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禁止食用。所以,用糖精制作的食品不要食用。现在流行的甜味剂木糖醇(它的分子式为C5H1205)是一种五碳糖醇,它广泛存在于果品、蔬菜、谷类、蘑菇之类食物和木材、稻草、玉米芯等植物中,因此已经用作甜味剂、营养剂和药剂在化工、食品、医药等工业中广泛应用。木糖醇作为甜味剂,它能参与人体代谢,进入血液后,不需胰岛素就能透人细胞而且代谢速度快,不会引起血糖升高,适合于糖尿病患者食用的营养型食糖替代品。 糖,永远给人以快乐。儿童在对于食物的了解处于初始阶段,此时表现出对糖的天然喜好,成人以糖果安慰和引诱儿童,说明儿童对甜味的追求,源于人类幼年对新鲜的能量保持强大的兴趣和依赖。那么,将分辩甜味的味蕾设置在舌尖上,就有寻找与识别甜的功能之便利,此中隐含有非甜勿食的要义,事实上许多鲜嫩的物质均有甜味。禾本科植物的嫩苗,几乎都有甜味。而嫩的果实,它们多为苦涩,直到成熟期才会转甜,甜即可食,至少在蔷薇科的果实方面是如此。识别甜味,可以判定为人类觅食的原初途径,直达今天。 P2-5 序言 很多年了,没有悟透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直到那一天,从北京来到茫茫林海的神农架培育一片生态茶园,种一块菜地,养几桶蜂子,漫步在原始森林的林道,于森林的环抱中读书、写作、看星星……才有些感念袭上心头。将精神的负荷清零,即佛家说的放下,人感觉无比轻松。 一直在路上,半生只为吃行走。我感恩这片土地、亲人和为食而劳作的人们。那山清水秀的华夏风光,立着无数在土地上劳作的背影。南方翠竹掩映的白墙黑瓦,北国平原上的红房和金麦垛,河流勾勒出岁月的痕迹。我的所爱,给我以文字描绘的物景和味觉体验的滋味。历史像鱼穿越时间之水,行进的路上充满芬芳。 湿漉漉青翠多雨的江南春光,金阳光纷洒的辽阔北方,吃的一勺饭,品的一道莱,维系万年农耕。只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我的文字关乎中国美食,味蕾上的中国,它有无穷无尽的味道。我还会走下去,还要吃下去,活到老吃到老,食无止境。烹小鲜如治大国,一篇篇的食文写下来,梳理这些文字的时候,正好茶季进入尾期,那么多人在为桌上快乐付出汗水,作为一个美食的文字烹饪师,忽然感觉到了些许责任,一个文明古国繁多的地方美食,经历多少年多少代的精心制作,承传下来,果真写出一些味道来了么? 黎明,打开一页新阳光,将过去的美食文字归纳与总结,逐篇逐字重审,新作也小心翼翼没敢放过,汇集百万字十卷本的个人美食丛书《味蕾上的中国》。这些体验性的文字,表达吃在当下的美食历程。我是一个不习惯用典的人,看重与相信个人的品鉴,与之前辈大家的美食写作略有区别,袁枚、李渔、苏轼在于闲情笔调走游于味觉,以为心情调剂,未以食文为鸿制,唯深厚的学识与文学修养诉诸笔端,为学海书涯泛动些闲食的雅香,我却是带着饥饿记忆寻找味道。一个有着饥饿记忆又热爱研究自然的人,有着味觉的饥渴,还希望将我所吃识别出姓甚名谁。这就驱使我在自己的文字中,将各种植物食材与动物食材的科、属、种一一考证出来。辣椒和土豆都是茄科植物,黄鱼是石首鱼科,羊属于牛科……诸多食材,也将学名写入,方便交流也算吃了个明白。然而,在方言比莱系区划还多的中国,各地方称谓的食材与菜肴,在过去从无以学名规范条件下,考证起来可有点儿繁琐。感谢我的插画师张泽峰,他帮我将鄂西、湘西和川东一带称之为岩板头的一种鱼,考证出学名叫鲮鱼,鲿科,鳠属。还考证出炸艨的学名为碱韭,百合科,葱属。炸艨属于陕北佳县叫法,内蒙古一带叫扎蒙蒙,这种在东南部闻所未闻的香料植物,考证它相当有难度,因为我在陕北佳县吃到时就各方考证过,考证无效。 舍弃用典和民间故事写作美食,麈清食材的科属,写出学名,对于研究食材的专业人士探索和研发新食品应有小助,对于讲究食养的人士也便于检索与判别。上述如果对读者阅读后有所助益,美食文章将超出味觉记录和感性抒情。我的绘画、音乐与诗歌般的美食,我的与之关联的文字,也都在进化。 爱江山,因为爱美食。行走在中国大地上,我爱这块国土和故乡,亲人以外,就只有书中记录的各种美食了。在书稿的整理编辑之际,我要感谢华文天下出版总监张国辰先生,是他鼓动我汇编自己的《味蕾上的中国》丛书;也要感谢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及林区政府,给我提供了种茶读书,安逸静思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在出品纯粹生态茶叶的同时,文字与思想也渐有提升。我是一个有饥饿记忆的人,在北京一次大董先生问我,蔡澜先生主持美食节目品尝欧洲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我略一推算说,我在排队买猪头。我这一代人,经历过中国食物最为匮乏的时代,有过彻夜守在肉食店外排队买猪头的经历,一份肉票可以买一个大猪头,那是相当合算的事情。后来,我又做了地质勘探队员,行走于崇山峻岭,至今还喜欢以猪头肉下烧酒,因而与宫廷盛宴,酒店雅餐距离甚远,与乡土美食有着成长的亲切记忆。所以书中,多关于中国乡土及乡土美食的记述,游历中国,品味中国,中国是地球最盛产美食的国度。我爱中国,即爱中国美食,是为序。 古清生 2012年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