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萧拉瑟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编著者萧拉瑟。

追踪17世纪伟大哲学家之骨头的旅程,《笛卡尔的骨头》2008年在美国出版后,被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是一本西方思想史方面的通俗读物。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核心是一个秘密:笛卡尔的遗骨在哪里?为什么他的头骨会与其他骨头分离?

内容推荐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编著者萧拉瑟。

《笛卡尔的骨头(信仰与理性冲突简史)》内容提要:1650年,笛卡尔应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来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住在法国驻瑞典大使皮埃尔·夏努的家里。就是在这里,笛卡尔感染风寒,不幸去世。笛卡尔的遗骨被安葬在瑞典一个天主教小墓地。随着笛卡尔名气越来越大,法国政府决定将笛卡尔的遗骨迁葬回巴黎。中间几经波折,多次迁移,三次落葬,最终人们发现,笛卡尔的头骨和其他骨头是分离的,巴黎自然历时博物馆和瑞典隆德历史博物馆都声称自己拥有笛卡尔的颅骨,而其余的遗骨则安葬在巴黎圣日耳曼德佩大教堂里面。还有一些遗骨碎片散落各地,有的还被制作成戒指,作为礼物,笛卡尔用于写作的右手食指的指骨也被收藏,之后滑入历史的尘埃。总之,人们珍惜的不仅是笛卡尔的精神遗产,笛卡尔的骨头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圣物。

在笛卡尔去世的17世纪,天主教依然重视圣物,认为人的骨骸是连结生命与死亡的纽带,而普通人和出身高贵的人也同样崇拜圣物,因此当时有圣物的商业交易。人们用这些圣物来装饰自己家中的奇物柜。到了19世纪,人们还是到处寻找圣物,包括骨骸、牙齿、化石、羽毛等。欧洲很多古老的博物馆都是在某人捐赠的奇物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笛卡尔的遗骨被视为圣物,才使得它的离散和追寻更加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目录

序言

第1章 死神之吻

第2章 骨之盛宴

第3章 圣物不圣

第4章 错置之颅

第5章 颅之容量

第6章 遗忘之躯

第7章 现代之脸

尾 声

鸣 谢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夏努深信,笛卡尔正以其革命性的思想改变着这个世界,在这一点上,他完全正确。17世纪中叶,一种变化正在悄然酝酿,人们开始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精神去质疑那些最基本的信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的影响比美国和法国革命、工业革命或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它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冲击着每个人的思维结构: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以及身在其中的自我,而这种变化最合适的代言人就是这位即将在瑞典的冬天里死去的人。和很多人一样,皮埃尔·夏努无法预料未来的景象,但是,他知道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变革正在悄悄临近,而笛卡尔就在变革的中心。现在,这位外交官意识到了,就因为把这位哲学家带到这里,他自己已经在无意中策划了一场灾难。

风寒引起了肺炎,这位病人呼吸困难,眼神涣散,夏努想叫宫廷医生过来,但是被病人狂怒地制止了。最后,从斯德哥尔摩中心,从港湾小岛另一头那童话般的宫殿里,23岁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派出了她的医生,这位女王也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这里稍作解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她的性别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正是她和夏努的合计,促使笛卡尔这位知识界名人北上来到了瑞典这个国度。

这个叫冯·乌伦的荷兰医生不情愿地挨近病床,两人之间立刻产生了尖锐的交锋,在这过程中,这位哲学家再明白不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医生就是个蠢货。他们的交锋在医生提议放血治疗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就在这个时候,这位病人进发出一声戏剧性的咆哮——“先生,饶了法国人的鲜血吧!”并责令这个医生滚蛋。冯·乌伦离开了,他洗手不干了,边走边嘟哝着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为自己解嘲,“违反其意愿而救治某人无异于杀死他。”

笛卡尔的狂怒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笛卡尔在荷兰诸省生活多年,他早已认识这个冯·乌伦。荷兰的莱顿大学是笛卡尔最早公开发表哲学观的地方之一,当时,笛卡尔的观点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反对派眼里,它挑战了统治全欧洲数世纪之久的教育及思维方式。冯·乌伦站在新哲学的反对派那一边,而笛卡尔是永远不会忘记一个敌人的。

但是,笛卡尔的狂怒还另有原因。非常奇特的是,笛卡尔的一生犹如一盘和死神对弈的棋,在很长时间里,他真的相信自己占了上风。他曾经是一个病恹恹的小孩,面容苍白,母亲在他1岁的时候就离开人世,却把自己干咳的毛病遗留给他。他的法官父亲是一位拥有权力和野心的男人,似乎嫌恶这个孩子的病弱,而偏爱他的哥哥。家庭医生并不费心在笛卡尔面前掩饰自己的看法:这个男孩活不长。

在他10岁的时候,笛卡尔被送到欧洲最好的教育机构之一,安茹省的拉弗莱舍耶稣会学院,令他自己都吃惊的是,在那里,他一改病态,变得强壮、健康,充满活力。他关注更广阔的外部世界,对知识如饥似渴。但是,早年的经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反映在他成年后的著作中,就是医学成了其关注的焦点。他的革命性哲学,不是在圣经或古代作家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反,其根基在于人类的理性,因而毁誉参半。但其中的核心,其中的深层原因,就在于他渴望解开人类身体的奥秘,治愈疾病并延年益寿,这也是为了他自己。在笛卡尔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方法谈》的结尾,他向读者发誓,他将来不会致力于创作改头换面的形而上学或新的数学方法,而是“将我可能有的时间用于竭力获得某种自然知识,它是使我们能推断出比当前的药物使用更确定的药物规则的一种知识。”在他弥留于瑞典的5年前,他还写信给一个英国伯爵,“保持健康一直是我研究的首要目的……”    

这也是他的许多同时代人心中共同的目的。一提及科学及现代化的曙光,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天文学:伽利略制作了望远镜,凝望意大利中部的上空,他发现了太阳黑子,围绕木星的卫星,地球卫星表面的陨石坑,以及教会口中完美宇宙的种种不完美之处,他收集地球绕日旋转论的确定证据,激怒了宗教法庭。在我们认识自我,判断自我“现代性”的不懈努力中,我们选择了天文学作为一个起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追寻17世纪人类所经历的重大变化的坚实的切人点,当我们脱离了虚拟的神学意义上的自我时,从天文学中,我们找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的元年,太空时代的拂晓,相比今天,当时的人们有着更单纯、也更清晰的“现代”感,并随时准备着迎接这个词语所包含的一切,有一本畅销书就用它的标题表达了这种想法:称这种改变是《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但是,人们也不难看到,现代性也同时起源于席卷欧洲大地的对人类自身身体的强烈兴趣。如果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我们确定自己是谁的基本标记的话,那么,我们的身体存在就包含了更多的东西。不言而喻,人们总是将目光集中于世纪更替中人类承受的苦难程度的变化。P18-P20

序言

菲利普·梅内西耶,宏伟的巴黎人类学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他是个瘦高个儿,头发稀疏,戴了副金丝边眼镜,侧脸有点像猎鹰。与之形象相称的是,他的工作室也像个鹰巢:那个低矮的长方形盒子,是博物馆总部建成之后在屋顶上搭出来的,你得借助一把活动扶梯才能爬上去。不过,由于高高在上,他倒拥有了世间少有的开阔视野,几乎将巴黎的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这种视野,也是梅内西耶博士及其团队的工作性质的绝佳写照:一边,是近得让人无法窥其全貌的埃菲尔塔,象征着19世纪理性与秩序的丰碑;另一边,是帕西公墓,巴黎最神奇的墓地之一,它那蜿蜒的道路、错落的墓碑以及高高的围墙,使它看起来简直就像中世纪城市的缩影,只不过这里的居民是逝者而不是活人。

死亡与秩序,正是对这个博物馆的高度概括。这座博物馆虽然并不在常规的旅游路线上,但是法国人特别钟情于此。它建于19世纪早期,当时正值探索人类自身起源的热浪开始涌动,那些健壮的、留着八字胡的狂热的探险科学家们,为了人类学标本和人类遗骨,细细地遍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与这个体现人类起源的主题相谐,这座博物馆呈现出一派复古的风格。你可以将它视为人类向进化论致敬的殿堂,用那些骨骸来讲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的现代故事,以此来破解生命和死亡之谜。与此同时,那下方的公墓,却因为那些静静地矗立着的十字架,给出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这窗外的景观,转换着对理性和死亡的表述,而梅内西耶博士的办公室,更像是对这种表述的回应:这里,电脑设备和人类遗骨杂混一处,一个文件盘被随意地摆放在一个架子‘上,而这个架子上还整整齐齐地排列着6个人类头骨,看起来正好是一套。不过,正如我们初次见面时梅内西耶博士所强调的那样,他本人并不是人类学家,而是语言学家。那么,他擅长哪种语言呢?“爱斯基摩语和俄语,”他不无得意地说道。要想读懂他的潜台词,你首先应该明白,他不会说英语。对于一个法国语言学家来说,他无法使用英语这一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但他却是仅仅还在东格陵兰小范围使用的爱斯基摩方言的顶尖专家,并且还是法国东部方言语法独一无二的写作者——这一切,显得多么卓荦不群啊。除此之外,为了追寻因钮特语在地球北端的变异过程,他最终抵达了西伯利亚,并熟练地掌握了俄语。现在,他因此而拥有了一个将当代俄语小说翻译成法文的副业。

所有这些都表明,梅内西耶博士就是我们通常所定义的法国知识分子,对于很多生活在这个普遍弱智时代的人来,说,被称作知识分子或许是一种侮辱,它意味着傲慢,意味着狭隘和钻牛角尖。但是,“知识分子”一词也能包含着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如今非常令人遗憾地变得日益稀有,我们或可将之称为对个人习性的一种坚持。……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知识探险故事,稀奇而迷人……萧拉瑟的行文,聪明利落,才华横溢。在每一页,他都为读者贡献出新的迷惑、离奇和惊喜。”

——《洛杉矶时报》

“萧拉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通过追踪笛卡尔骨骸之谜,回溯了数个世纪的科学与宗教之争,同时又让故事轻快活泼,扣人心弦。”

——《旧金山纪事报》

“萧拉瑟的思想洞见愉悦人,启发人,或许——也烦扰人。”

——丽萨·亚丁《自然》杂志

“《笛卡尔的骨头》堪称一部令人信服的思想侦探故事,既揭开满是灰尘的往昔,也启示现在。”

——杰弗里·图宾《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