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由胡适等人著,聚集了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当时就令人瞩目、现在更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在读书方法的问题上,他们中有人提倡要有系统,有人却认为兴致更加重要;有人会在眼、口、心、手等部位的运用上逐一叮嘱,有人则将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苦读经验倾囊相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怎样读书(精) |
分类 | |
作者 | 胡适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怎样读书》由胡适等人著,聚集了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当时就令人瞩目、现在更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在读书方法的问题上,他们中有人提倡要有系统,有人却认为兴致更加重要;有人会在眼、口、心、手等部位的运用上逐一叮嘱,有人则将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苦读经验倾囊相授。 内容推荐 这本《怎样读书》由胡适等人著,主要内容包括:怎样读书、我的读书经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的艺术、我的读书的经验、余对于读书之经验、怎样读书、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读书方法、读书与兴趣、读书实验、谈读书、我的苦学经验、作文与读书等。 《怎样读书》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编辑者言 怎样读书 我的读书经验 为什么读书 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 读书的艺术 我的读书的经验 余对于读书之经验 怎样读书 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 读书方法 读书与兴趣 读书实验 谈读书 我的苦学经验 作文与读书 怎样提高读书的速率和效率 读书生活的三多法 我的读书经验 我的读书经验 读书并非为黄金——我的不读书的经验 我的读书经验谈 个人读书的经验 怎样研究英语 怎样学习日语 试读章节 我的读书经验 蔡元培 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岁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作前车之鉴。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词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词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地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作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他,我只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虽有人编·t索引”、“引得”等等,又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自然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我的读书的短处,我已经经验了许多的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的短处,第一能专心,第二能勤笔,这一定有许多成效。 (《文化建设》) P10-12 序言 当“读书”一事与较多人、较多事有所关联时,人们对于“读书法”的介绍与追慕大概就不会冷淡。中国此类书籍,自古屡见不鲜。如果说出于“修身齐家”的目的,它们多与修行立身有关的话,那么朱熹《朱子语类》中的《总论为学之方》和《读书法》,则以朱子现身说法、对治学门径多有提示,而显得更为读书人受用。这一思路延续到民国,则表现为各种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图书蔚然大观。刊物中最著名的当属1925年《京报副刊》上“青年必读书”的讨论,因鲁迅在其中的独特表态,而成为20年代最著名的文化事件之一;而当年对市场极为敏感之如商务印书馆者,更是先后出版过将近二十种“读书法”的书籍。“读书法”之书的兴起,恐怕和民国后社会转型有关:西学的进入、现代学堂的兴起、学术方式的变化,都是影响此事的直接动因。另外,30年代国民政府有意识引导的文化建设,无形中也给读书之风添柴加火。 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近乎“应运而生”的小书。编者郭文彬开宗明义地介绍:“这几月以来,读书识字的空气,弥漫全国。有党政机关主持的识字运动,也有文化团体主办的读书竞赛。前者企图用政治的力量,扫除民间的文盲;后者则希望借奖励的办法,鼓舞读书的风气;这不消说都是很好的现象。”但在外部力量主导下,读书的“价值”易让人懂,读书的“方法”却难人人能求:“同样一本书,懂得方法的人读了,可以获得智识,应付环境;反之,不懂方法的人,读了却一无所得,反博得‘书呆子’的绰号。”所以“把国内闻名的学者教授们”的“读书经验汇集起来”,“供读书青年的参考”,“当然是目前读书界所急切需要的一件事”。 本书就聚集了胡适、蔡元培、王云五、林语堂、丰子恺、朱光潜、马寅初等当时就令人瞩目、现在更令人追怀的学者、文化人士。在读书方法的问题上,他们中有人提倡要有系统,有人却认为兴致更加重要;有人会在眼、口、心、手等部位的运用上逐一叮嘱,有人则将自己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苦读经验倾囊相授。虽然每人经历、专业、性情各有不同,具体观点、方法也各有门道,但对读书方法的诚恳介绍,却都相当一致。由此可见当年这批学者文人期待青年后学与书为友、学得智识、利己利国的拳拳盛意。 本书1935年6月初版于一心书店,1936年再版,后未见新椠。此次三联书店出版该书,除对讹脱倒衍做基本的修订外,也保留了一定的民国表达方式。我们不敢期望这本小书能对当下的读书环境和风气有所叩诊,但求对苦恼于读书方法的青年学子起到一点帮助作用。希望读者阅览这本小书时,各取所需,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找到自己读书治学的门径。 由于我们见闻有限,未能访到编者郭文彬和一些文章作者或其家属的联系方式,因而无法事先获得他们的允诺。请编者、作者或其家属原谅,并请示知联系办法,以便奉寄样书与稿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