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系统地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观、文化观、社会观和生态观五大逻辑层面,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五大理论成果。这五部理论著作既自成体系,又浑然一体,从而形成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构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五维框架。
本书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由杜向民等编著。
引论生态文明
第一篇 时代诉求
第一章 21世纪:从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
一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
二 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一 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二 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 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 历史生成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一 关于自然的思想
二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三 关于资本主义反生态本质的思想
四 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
第二节 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一 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
二 关于人要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三 关于环境问题重要性的思想
四 关于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五 关于生态学的思想
第三节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与生态规律相契合
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生态传统
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
二 道家的“天人合一”
第二节 “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一 深邃的“道”对自然的依顺
二 “无为”不妄的处事态度对自然的尊重
三 “知常”“知足”的生活修养对自然的爱惜
第三节 “参赞化育”的生态行为准则
一 尽“人道”“不与天争职”
二 以“至诚”参赞万物
三 达“中和”以求共荣
第四节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独特价值
二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历史局限
三 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生成之源
第四章 西方生态思想的理论借鉴
第一节 西方生态哲学流派
一 人类中心主义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三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 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体系
第三节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
一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三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第四节 西方生态思想的理论评析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误区
二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探索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四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第三篇 理论形态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第一节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一 远古时期的神话自然观
二 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
三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四 近现代天人对立的自然观
第二节 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考量
一 自然的本性和人的特性
二 “人化”与“反人化”的对峙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第六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观
第一节 传统工业经济观及其环境公害
一传统工业经济观
二 经济的“外部性”与环境公害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 中国经济的基本状况
二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观的学理支撑
一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
二 生态经济学的演进
三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观的主要观点
一 经济系统必须在生态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二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 以生态为导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 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符合生态要求
第七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
第一节 生态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一 现代环境运动是生态政治兴起的社会基础
二 “绿色”政党的建立是生态政治的突出表现形态
第二节 生态政治的特征与基本主张
一 生态政治的特征
二 绿党和社会党的生态政治主张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观的理论内涵和
基本特征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政治的指导思想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政治的行动指南
三 以环境友好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
四 以生态化管理为生态执政的根本方法
五 以公众参与为生态政治的社会基础
六 以全球合作为生态政治的谋划界域
第八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观
第一节 生态社会发展观
一 社会发展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二 社会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 社会发展植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之中
四 社会发展追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 社会发展凸显生态效益
六 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
第二节 生态人口观
一 人口状况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
二 控制人口数量,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 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 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第三节 生态安全观
一 生态安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二 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目标的实现
三 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四 生态安全是当代军事、政治、经济安全的主题
五 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措施
第四节 生态教育观
一 生态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 生态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全民教育
三 生态教育承担着培养“生态人”的历史重任
四 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是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
五 生态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第四篇 当代价值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实践与观念革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态观念与生态实践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态观
二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生态实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变革与生态实践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的演变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实践
第十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诉求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
一 生态与发展问题之争
二 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三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