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上次我们谈到哪儿了?
孔寒冰:谈到您快上大学了,您能讲一讲您和萨安娜怎样到中国留学的呢?在留学中国前后又有哪些故事?
罗明:那我先说吧。我在布加勒斯特上的那所中学的历史比较特殊,因为它属于铁路总局的。所以,学校不远的地方就是铁路,还靠近一个叫“红色格里维塔”的铁路工厂,学校周边都是铁路工人居住的房子。如果你愿意,哪天我可以带你去看看。后来,铁路总局变成了交通部。在这所中学读书的那段时间,我在班里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我快要毕业的时候,为了有计划地发展社会经济,罗马尼亚政府决定派几千名学生到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留学。我所在的那个班有6个学生被选上,其中就包括我。另外,我们班还有四五个人被挑选上了军事学校。几年之后,我弟弟也被选中上了军事学校。被选派出国留学的学生都集中在一起,住的一个由原来王宫的马圈改造而成的宿舍,当时有2000人。不过,这些人并不全是去苏联,其中一部分人要到其他人民民主国家。
孔寒冰:根据您讲的,当初学校选派你们留学时目的国家是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并没有中国。可是,你们后来为什么到中国来留学了呢?
罗 明:我们能够到中国来留学,那是多亏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是那封信改变了我们的一生命运。大概是在1950年四、五月份,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来互派学生的要求。过了不久,波兰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向所有东欧人民民主国家政府提出了互派学生的建议。所以,1950年6月,罗马尼亚领导人也收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信。周恩来总理在信中说,中国已经准备好了,要派五名学生到罗马尼亚学习罗马尼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等,也希望罗马尼亚方面能派相应数量的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和中国的历史、文化。这些留学生们学成回国之后,将会帮助中罗两国领导人的接触,也有助于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孔寒冰:那您自己是如何选择到中国留学的呢?
罗 明: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罗马尼亚政府决定也像东欧其他人民民主国家那样,选派五名学生到中国去学习。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选上。但是,当时被选拔出国留学的许多同学都已经知道自己去哪国了,有的到莫斯科的大学,有的要到列宁格勒的大学,还有的去东欧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大学,唯独我的去处还没有着落。因此,我就去团支部问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团支部负责人问我叫什么名字,然后说你赶快去一趟教育部。我到了教育部之后,有一个小组接见了我,他们问我想学哪国语言。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因为我一直想要学铁路、工业、技术方面的专业。他们问我:“你愿不愿意学一门外国语言?”不过,我那个时候有一种精神准备,那就是不管分配我学习什么,做什么工作,我都得必须接受。因此,我就回答说:“当然,我愿意学。我是罗马尼亚西北部的人,所以,对德语、匈牙利语比较熟悉,可以学习这些语言。”“哪里,哪里,不是学习那些语言。你觉得学中文怎么样?”那个时候,我还不可能知道接受学习中文这样一个建议后来会怎么样。当时,我对汉语一点儿印象也没有。
孔寒冰:决定您一生命运的选择竟是这么简单,而且充满了偶然因素。在此之前,您对中国也没有什么了解吧?
罗明:我们在中学有关中国的知识学的并不多,只是了解一点中国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在我们的课本里也不过三、四页的样子。所以,他们提出让我到中国学习汉语这个建议的时候,我应该承认,我完全没有理解这个建议的意义,它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结果。另外,按我家里的习惯,我还是得征求一下我爸爸妈妈的意见。当时,他们正在外地休假,我坐上火车到了那儿,把这事儿告诉他们。他们听后对我说:“好,你去吧。”回来之后,我也没有说什么。教育部门知道我会同意的,不会有什么顾虑。
萨安娜的故事比我的复杂一些,让她自己告诉你吧。
孔寒冰:萨安娜夫人,刚才听了罗明大使讲他从小时候到去中国留学前的情况,我也想听一听您这段时间的故事。
萨安娜:谈起我的年轻时代,先给你看一篇文章。这是我儿媳妇写的,在《老年》到锡比乌定居,1933年去世。
我出生在1931年,那是一个很不好的年代,正好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之际。我爸爸为了能有自己的房子,就跟银行借了钱。我爸爸去世之后,由于钱没有还完,银行就把房子收回了。所以,我跟妈妈还有三个姐姐流落街头了。后来有一天,我母亲眼里含着泪水向我讲起那时我们凄惨的经历:当时正赶上下大雨,我们四个小孩就坐在街头哭,没地方去。所以,我的童年生活就这样子开始的。后来,我的三个姐姐陆续开始在纺织工厂里工作。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社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所以,我妈妈就只能靠她灵巧的双手,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这样才把我们养大。有关我妈妈的家谱,我了解得不多,但知道也是塞库伊人。我外公是一个水磨坊主,妈妈生在1888年。她三岁的时候,外祖母在生下第十二个孩子后病死了。后来,外公又结婚了,继母把她和她的姐妹兄弟都给别人了。所以,我妈妈童年时代也是特别的苦,但她还是很善良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生活艰苦,就会认为别人运气比她好,容易嫉妒别人。可是,我妈妈却不是这样,她拼命地劳动,非常辛苦地把我们养大。她很喜欢读书,但她自己没有多少机会读书,于是就让我们好好学习。我记得她每天晚上,无论怎么累,她一定要读她喜爱的世界文学中的古典小说,然后才躺下睡觉。我也养成了这个习惯,晚上不看几页文学作品,我睡不好觉。我还有一个姨妈住在锡比乌,她是我妈妈的姐姐,跟我妈的关系很好。我这个姨妈嫁给了一个塞库伊人,育有一子一女,女儿长大后嫁给了一个日耳曼人。
孔寒冰:从介绍上我了解到,您的故乡锡比乌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萨安娜:是的。我出生的城市是一个12世纪建立的城市锡比乌,位于特兰西瓦尼亚,算是这个地区的首都。我给你看一幅地图,这里就是17世纪锡比乌城的地图。土耳其和鞑靼人曾对这座城市发动过多次进攻,但只有一次是成功的。这个城市有上城、下城,我住的是下城。锡比乌是萨克森人和其他日耳曼族人建立的。据说古罗马帝国时期,这里有一座城堡,后来的移民就在这座城堡基础之上建立了这个城市。许多移民都是匈牙利的国王邀请来的,这是历史事实。在那个时候,特兰西瓦尼亚这个地区处于匈牙利国王的统治之下。匈牙利国王请了一部分萨克森和其他的日耳曼人来,把他们当作客人并给予了他们重要的特权。所以,锡比乌城里的手工业者主要是萨克森人,锡比乌也成为特兰西瓦尼亚的重要手工业城市。这里居民有日耳曼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有一段时间日耳曼人最多,有一段时间匈牙利人多,现在百分之九十二以上都是罗马尼亚人。在这儿居住过八百多年并创造先进文明的萨克森人和其他的日耳曼族人,在20世纪70、80年代离开了这里,回到他们祖先的故乡去了。锡比乌的特点是一座真正的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城市。
P19-22
亲爱的读者,你们手里的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书。它的问世离不开孔寒冰教授的创意和策划,为了完成这样一本意义非同寻常的书,寒冰教授专程来到罗马尼亚,对本书的主人公进行了整整十一天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在后期整理写作过程中,寒冰教授更是用心着力,因而使本书更加均衡统一,具有赏心悦目的个性。
——罗 明
《寒冰访罗明》不仅仅以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情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一些交往细节的回忆和当时国际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罗关系史。本书还适当选用了一些未曾公开的老照片,使读者多了一分亲临其境的感觉。
——北京大学原校长 周其凤
这是由赴中东欧全方位实地考察中国第一人,采访曾经亲历中罗高层交往的外交官,从而真实地透露中罗关系内幕及其双方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中秘闻的详细纪录。外交官的记忆犹新、作者的精彩访谈、弥足珍贵的陈旧照片,浑然一体地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不町多得的历史画卷,不禁令人重新回想起那渐渐忘却的年代……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徐觉哉
整理完书稿的最后一页,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寒冰访罗明》一书费时虽然不多,但耗力丝毫不少。从2011年4月随周其凤校长访问罗马尼亚时提出访谈罗明大使的想法,到2012年10月最终完成,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在这期间,我专程到了罗马尼亚,在罗明大使家中做了十多天的访谈。每每回想在布加勒斯特那些日子,我的内心都是热乎乎的。每天一大早,罗明大使亲自驾驶着一辆达契亚牌小轿车到我住的饭店接我。他家离我住的饭店不算太远,但开车也得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对一位80高龄老人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罗明先生的家在一个普通的住宅区里的一幢三层楼房里,是底层靠边的一套公寓。每次刚到门口,罗明大使就大声说:“我们到了。”满头银发的萨安娜微笑着把房门打开迎我们进去,中式的和罗马尼亚式的茶点早已备好,我仿佛到了自己的家。在一间不大的会客厅中,我架好的摄像机,放好了录音机,打开了电脑,一切都准备就绪了之后,罗明大使便向我讲起那些过去的事情。萨安娜夫人只要有空也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有时也补充一些内容。中午,萨安娜夫人在一位类似北京的钟点工那样的中年妇女协助下,为我们准备丰盛的饭菜,有时是罗马尼亚传统风味的,有时则是中国风味的。为了增强我的感性认识,罗明大使不仅将自己保存的所有珍贵的老照片拿给我看,并详细地解说每一张照片的来历,而且还常常开车带我到实地参观,如朱德元帅向欢迎人群问好的国王车站,周恩来总理下榻过的宾馆,乔治乌一德治住过的官邸,他就读过的铁路中学……就这样,我们一起度过了紧张而愉快的短暂时光,我带着上百份大小的录像、录音以及一些书面资料回到了北京。
然而,接下的工作并不像我原来想像的那样简单,即录了像,录了音,然后把它们整理出来发表就行了。这些录像、录音资料无疑是宝贵的,但还不能算口述历史,对它们的整理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所以,在对这些音像资料进行文字整理的时候,我又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根据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对一些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进行了仔细核对。第二,按内在逻辑对音像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进行了重新编排,在不影响口述资料原意的前提下加上了一些过渡性的或连接性的语句,同时删除了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第三,根据罗明大使和萨安娜夫人在报纸上发表的相关回忆文章对口述内容作了补充。第四,文字稿整理出来之后,请罗明大使、萨安娜夫人以及罗阳先生和达迪亚娜女士进行审阅。然后,我根据他们的审阅进行了反复修改。与访谈罗明大使的十几天相比,把音像资料整理成书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一年。
与一般的历史研究相比,口述历史有其特殊的难度。就这部口述史而言,罗明先生在罗马尼亚,我在中国,万里之遥的空问阻隔使得灵活的、多次的访谈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寻找合适的时间集中进行。因此,没有多方面的帮助,我也很难完成这项工作。随周其凤校长访问罗马尼亚后不久,罗明大使不仅给我发来由罗马尼亚前总统伊利埃斯库签署的邀请信,而且直接打电话给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关照我的签证问题。周其凤校长虽然公务繁忙,但始终关心此事,在餐厅吃午饭遇到我都问我工作进展得如何了。书稿完成之后,他又亲自作序。吴志攀、王恩哥常务副校长,刘伟、李岩松副校长,社会科学部的李强部长,国际合作部的夏红卫部长,也都非常支持我做这个口述史,分别在我的经费请示报告上做了批复。可以说,学校领导和一些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我完成罗明大使口述史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寒冰访罗明》一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还要特别感谢三位朋友。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教育官员卞正东先生,没有他及家人的帮助,我在布加勒斯特的工作很难顺利完成。除了多次到机场接送我之后,正东兄每天都去罗明大使先生家把我接到他的住处。我利用他办公室的设备扫描罗明大使的老照片,他的夫人和岳父准备好美味可口的中式晚餐。吃完饭后,正东兄又不辞辛苦把我送回饭店,花费了他许多宝贵时间。在布加勒斯特的那些日子,正东兄每天都是这样,令我无比感激。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徐觉哉教授在他主编的《国外社会主义研究动态》杂志上开辟专栏,连载我陆续整理出来的罗明大使口述史片断,不仅为《寒冰访罗明》做了先期“广告”,而且也以特殊的方式为我提供了经费方面的帮助。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的赵磊局长和审稿专家仔细通读了全书,不仅改正了一些有误的人名、地名,还提出了比较详细的修改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曲岩女士精通罗马尼亚语,她帮我翻译了许多完成此书不可缺少的资料。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校友齐惠卿女士在本书形成过程中提供了资金方面的帮助,国际合作部的李昀女士帮助我与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硕士研究生上官玉婷帮助我整理了音像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齐书深编审、马瑞瑞女士为此书的出版也花了大量心血,齐编审还专程到过北京。罗明大使夫妇的序是用罗马尼亚语写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的丁超教授译成漂亮的中文。
我是一个感恩的人,愿意把《寒冰访罗明》一书献给所有以各种方式帮助过我的领导、朋友、学生和家人。
最后,我想再说明一点的是,口述毕竟不是引经据典的史学著作。时间的久远,口述者的年纪和个人情感以及采访者阅历的浅显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中都会有所体现。这些虽然不会影响本书的特殊价值,但还是恳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和多提宝贵建议。
孔寒冰
2012年金秋于北京大学燕北园
亲爱的读者,你们手里的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书。它的问世离不开孔寒冰教授的创意和策划,同时得到了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的鼓励和支持。周校长在一次访问罗马尼亚时曾评价道:罗明一家两代人的故事可以让人们了解罗马尼亚第一汉学家族的历史以及他们所参与构建的罗中关系的发展。为了完成这样一本意义非同寻常的书,寒冰教授专程来到罗马尼亚,对本书的主人公进行了整整十一天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在后期整理写作过程中,寒冰教授更是用心着力,因而使本书更加均衡统一,具有赏心悦目的个性。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语言,介绍了他们如何成为汉学家,如何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是中国领导人的话)。如果说这个过程起始于一次偶然的选择,是当年响应周恩来总理提出、乔治·乔治乌一德治第一书记赞同的建议,那么,它后来的丰富完善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罗氏家族的每一代和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的巨大魅力,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同中国的良好关系符合罗马尼亚民族命运的需要。罗氏家族的成员曾多次见证罗马尼亚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之间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富有情感,体现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团结一致。
本书通过各种事件和多重的个人体验,细致地展示罗氏家族成员所参与构建的罗中关系历程,向读者介绍他们对罗马尼亚和中国领导人的印象,有所侧重地回忆了他们所见证的中国人民六十年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繁荣与强盛的国家屹立于国际社会的奋斗和努力。罗氏家族成员通过他们的职业活动,通过他们的著述,通过他们为公众作的各种报告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等途径,始终不渝地在罗马尼亚传播着有关中国文明的知识,介绍着崛起的中国。
我们深信,本书会使各位读者有所获益。
罗穆鲁斯·扬·布杜拉(罗明),安娜·埃娃·布杜拉(萨安娜)
2012年8月28日于布加勒斯特
《寒冰访罗明》由孔寒冰所著,《寒冰访罗明》为一本精彩的口述史,采访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寒冰,而采访的对象则是罗马尼亚第十一任驻华大使罗明先生。作为一名前驻华大使,罗明与中国的关系匪浅,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他几乎为所有罗马尼亚主要领导人和中国的主要领导人做过翻译和陪同,在很多场合也曾近距离接触过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其他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作为这些国家对外交往以及各种国际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罗明的口述对于了解冷战时期中罗关系、中苏关系以及研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情况都有着重要意义。
《寒冰访罗明》由孔寒冰所著,不仅仅以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情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一些交往细节的回忆和当时国际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罗关系史。
本书还适当选用了一些未曾公开的老照片,使读者多了一分亲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