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亲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居功至伟,死后却被顺治帝以谋逆罪削爵。真是“三十功名尘与土”。
醇亲王奕譞谨小慎微,无大作为。他生前曾说,给子孙留的财越多,子孙胆子越大,闯的祸也越大,不如小家小业一生平安。
庆亲王奕劻庸碌无为,生性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时人讥为“庆那公司”。
姜越主编的《龙生九子:千古流传的大清皇子故事》主要讲到了十位皇子,如权倾一时的睿亲王多尔衮,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豫亲王多铎,蒙冤人狱的皇太子之子肃亲王豪格,身陷争储风波、忽立忽废的理亲王胤礽,主持洋务外交的恭亲王奕等。
《龙生九子:千古流传的大清皇子故事》由姜越主编。
皇家子弟,号称“天潢贵胄”。《龙生九子:千古流传的大清皇子故事》主要介绍了十位皇子,如权倾一时的睿亲王多尔衮,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豫亲王多铎,蒙冤入狱的皇太极之子肃亲王豪格,身陷争储风波、忽立忽废的理亲王胤礽,主持洋务外交的恭亲王奕等。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波澜壮阔的清代历史,看到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为骨肉相残到如此地步而惊叹不已,感慨原来生在皇家有这么多的无奈和磨难。
定国安邦,三朝元老
代善从16岁起随父兄驰骋疆场,一生中参加的重大战役就有二十多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论功封四大和硕贝勒,代善居首。“和硕贝勒”是崇德元年(1636年)以前一个满族亲王所能享有的最高称号。
从天命三年(1618年)开始征伐明朝起至天命七年(1622年),代善作为两红旗的旗主(后来他把镶红旗分给了长子岳托),在攻占抚顺、萨尔浒和沈阳诸役中都起了重要作用。天命六年(1621年),他和另外三位和硕贝勒按月轮流协助努尔哈赤执掌朝政。后来,代善又参加了皇太极时代对明朝的大部分征战(1629—1634年)。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时,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并加授“皇兄”称号。顺治年间,代善年事已高,不再统兵出征。
代善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勋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两次拥戴新君,确保皇权交接。代善第一次拥戴新君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这年正月,清太祖努尔哈赤进攻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不克,他在归途中感慨:“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不久,病死在距沈阳20公里的瑷鸡堡。
努尔哈赤生前曾两次立嗣失败,此后不再指定汗位继承人。他死时,在各拥重兵的四大贝勒中,二贝勒阿敏是太祖侄子,为人专横,残忍嗜杀,他父亲舒尔哈齐是被努尔哈赤所杀;三贝勒莽古尔泰有勇无谋,脾气暴躁,他母亲富察氏衮代,因得罪努尔哈赤被逐,莽古尔泰为讨好父亲,竞一刀将母亲砍死,名誉因此扫地。这两人,都不具备继承汗位的条件。有希望继位的,只有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按年龄、阅历、实力,代善都比皇太极占优,手下又有岳托等几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似乎代善继承汗位的希望更大一些。
当时的邻国朝鲜早有人断言:努尔哈赤死后,“贵盈哥(即代善)必代其父”。但从实际情况看,却没有这么简单。父汗死后,代善不仅没有为自己争位,反而主动推举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代善为什么主动“让贤”?原因不外乎几条:
第一,代善因天命五年的控告案,被父汗罢去嗣君资格,在名誉上远不如皇太极。
第二,论心计,代善也不是皇太极的对手。有研究者推测,天命五年那起控告案的背后操纵者,很可能就是觊觎汗位的皇太极。主要根据是:受命调查此事的大臣扈尔汉是皇太极名下的正白旗成员,他的报告,明显对代善不利;小福晋代因察检举代善与大福晋关系暖昧,也可能出于皇太极的指使。当时的朝鲜史书记载,皇太极在汗位角逐中咄咄逼人,曾联合莽古尔泰,暗中商定“弑兄(代善)之计”。当大臣阿敦把此事密告给代善,代善大惊,完全没了主见,三十七八岁的人,竞哭着叩见父汗求助。皇太极、莽古尔泰当然不承认这件事,努尔哈赤也不愿深究,以免激化儿子们之间的矛盾,只是以“挑拨双方”的罪名将阿敦论处。阿敦是努尔哈赤的亲戚,开国功臣,结果却成了皇太极与代善明争暗斗的牺牲品。阿敦的死对代善是一个深刻教训,说明他在与皇太极的较量中难操胜算。他为了自保,转而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三,论威望、权谋、才干,代善也远不如皇太极。皇太极智勇超群,识文断字,而且善于笼络人心。像阿敏的兄弟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的兄弟德格类,甚至代善的儿子岳托、硕托、萨哈廉,这些有实力的王爷,都很信赖和敬重皇太极,成为拥戴他的中坚力量。
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就是由代善儿子岳托、萨哈廉推举的。岳托、萨哈廉到代善府第,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合先帝(努尔哈赤)心意,众人钦服,应速登大位。”这时的代善,自知无力与皇太极争锋,于是顺水推舟说:“这也正是我的夙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父子三人议定,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其他诸王自然无话可说,皇太极即位便成定局。皇太极受到推举,内心欢喜,但为了表示谦让,还一再假意推辞说:“父汗没有立我为君的遗命,怎能舍兄长而由我继位呢?”而后,代善等人一再敦请,皇太极感到时机成熟,才登位称汗。
代善拥立皇太极,一方面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以往的恩怨,使自己与皇太极的关系明显缓和。更重要的是,使关系国家命运的汗位继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皇太极年富力强,谋略出众,具有战略眼光和政治魄力,他即位后消除弊政,改革制度,提倡文教,使国家迅速发展,为清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从这点来看,代善推举贤能,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好处,诚为“识时务”的俊杰。
代善第二次拥戴新君在崇德八年(1643年)。这一年,皇太极突然病逝,由于他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因而在诸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当时争夺皇位的,一是代善的弟弟多尔衮,一是他的侄子豪格。在诸王大臣的会议上,两黄旗大臣首先提出立豪格,代善附和说:“豪格是先帝长子,当承大统。”接着,阿济格、多铎提出立多尔衮,代善也一表示可以接受。总之,代善在这场针锋相对的争斗中态度比较暖昧。后来,他看到争执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越来越浓,就以年老不预朝政为由起身离席。代善当时名列诸王之首,他临时退席,其实就是一种表态,难道血雨腥风、同生共死几十年的亲骨肉,真值得为了皇位大开杀戒吗?代善离席后,现场顿时陷入静寂,争执双方的头脑很快冷静下来。最后,双方达成妥协,一致同意拥立6岁的福临即位。
这样,在皇太极和他儿子福临的即位问题上,代善虽态度平允,其功实不可没。
P10-12
皇家子弟,也叫“皇族”,号称“天潢贵胄”。清朝的皇族,是从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世克辈分开始算起,然后按嫡旁亲疏,分作“宗室”和“觉罗”两大类。凡属塔世克本支,即努尔哈赤及嫡亲兄弟以下子孙,统统归入“宗室”;凡属塔世克叔伯兄弟支系的,都叫“觉罗”。
清立国前后,努尔哈赤率领部众东征西讨,一些上层核心都是他的兄弟子侄,这中间除了因有罪遭到谪废,差不多都授以爵职。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家的子孙越来越多,于是围绕着与皇帝关系的亲疏、支派的远近和出生的嫡庶,宗室内部的等级差别也更加繁杂起来。
清代宗室的爵位,因皇子年幼未封者不计,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个名号。如果加上亲王嫡长子授世子,郡王嫡长子授长子,镇国公和辅国公又有人八分公、不入八分公之别(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把权力和财产分成八份,入八分者均出任佐领以上职,可领有旗下人户。不入八分者无此权利。凡人八分辅国公以上,均归人八分之列),此外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各有一、二、三等,如此算来,统共有二十多等之多。
清代宗室在取得爵位后,除开国初期功勋卓著,或皇帝特准破例可世袭罔替,均每代降等袭爵。这种袭爵授爵,都严格照嫡庶长幼的宗法制原则进行。比如亲王嫡长子袭父爵,余子授不人八分公,侧福晋侧室子授二等镇国将军,妾媵所生子授二等辅国将军,如此层层递降。
为了优待宗亲,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皇帝颁旨,对爵位的承袭又作了某些松动,即封亲王爵位的每代降袭到镇国公为止,郡主到辅国公,贝勒至未入八分镇国公,贝子到未人八分辅国公,如此等等,最低到奉恩将军,便可世爵罔替。对于女子,到一定年龄,亦按其父族爵位高低和嫡出庶出,分别授封郡主、县主直至格格等名号。另外,皇女则有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之别。
根据爵位降等和嫡庶制原则,有的宗室便无法取得爵位,于是出现了“闲散宗室”的名号。此外也有少量有爵位者因犯过失而削爵降为闲散行列的。随着代代繁衍,闲散宗室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闲散宗室原来并无品衔顶戴。乾隆皇帝认为如果让他们等同于普通百姓,实在有辱帝王金枝玉叶的风度,于是赏以四品顶戴和四品武职补服的荣耀。
清朝还有“十二铁帽子王”。这是怎么回事呢?“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在清朝近三百年岁月中,获此殊荣的清代贵胄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人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这是因有军功而受封;其他四位则是因为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
以上知识对了解清朝皇室大有必要,因此我们作一简单介绍。
本书主要讲到了十位皇子,如权倾一时的睿亲王多尔衮,叱咤风云、勇猛善战的豫亲王多铎,蒙冤人狱的皇太子之子肃亲王豪格,身陷争储风波、忽立忽废的理亲王胤礽,主持洋务外交的恭亲王奕等。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波澜壮阔的清代历史,看到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为骨肉相残到如此地步而惊叹不已,原来生在皇家有这么多的无奈和磨难。读罢此书,相信读者对人生会有更多的感悟。
本系列图书将清朝重要历史人物尽收其中,展现了清朝三百年的历史风云,披沙沥金,洋洋大观,出版社的编辑和本系列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此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财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社领导和编辑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我们已征求了部分作者的同意并支付了稿酬,但其中一些资料来自互联网和一些非正式出版物,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敬请作者见书后及时与此邮箱联系:724176693@qq.com,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稿酬并寄送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