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王运如在幼年时,曾被寄居在台湾的孤儿院长大。这个孤儿院的名字叫“薇阁”,是由当时政商出资筹办,专门收纳一些无家可归、或者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家庭的孩子。作者长大后,因蒙受薇阁的良好教育,成为了台湾著名的美术家。现已年近花甲,回顾往昔仍倍觉感恩,遂做此书,将作者在薇阁的童年回忆著作成书,便有了这本用爱谱写的《薇阁曾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薇阁曾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运如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王运如在幼年时,曾被寄居在台湾的孤儿院长大。这个孤儿院的名字叫“薇阁”,是由当时政商出资筹办,专门收纳一些无家可归、或者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家庭的孩子。作者长大后,因蒙受薇阁的良好教育,成为了台湾著名的美术家。现已年近花甲,回顾往昔仍倍觉感恩,遂做此书,将作者在薇阁的童年回忆著作成书,便有了这本用爱谱写的《薇阁曾经》。 内容推荐 王运如的《薇阁曾经》是一部来自台湾的纯美文学,这是一部特殊背景下的孤儿院往事,这是一本温暖有爱的童真小书……台湾作家王运如女士近古稀之年,以俏皮的稚子般初心回忆年幼时在孤儿院的往事——那时风云际会、时局动荡,饱受离乱之苦的家庭遗孤无所依傍,清末重臣盛宣怀的第五个女儿盛关颐不遗余力筹办了这所薇阁育幼院,专门收养、抚育这些台湾地区的孤儿,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和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令孩子们不需担心生活的困苦和危厄,为孩子们造就了一个充满阳光的未来。在这里,有孩子顽皮的恶作剧,还有孤儿偶有的思亲情怀,有老师们的苦口婆心,更多的还有薇阁思虑周全的无微不至…… 《薇阁曾经》带着温暖,带着爱的清新之作,令我们不禁生出对童年的缅怀之情,又难以遏制地对孩童时代,对“薇阁时代”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羡慕之意。 目录 今天的贵族小学,前身也宛然是一所贵族育幼院 初到大屯山下 薇阁的入学测验 源源不绝的美援牛奶和难以下咽的鱼肝油 麻雀虽小的医务室 古井边老树下 浓妆艳抹的圣诞节 大师级的篮球教练——薇阁篮球校队 我看到那眼里的依恋 穿长裙就成了另一种人类 温泉博物馆是我们当年的大澡堂 从小就学习帮助别人的——“大带小”的制度 六十年前就有的双语小学 薇阁是这样来的——板桥林家花园 猪肉摊前的数学功力 我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台风天 从童话故事到世界名著——小小图书馆 教学郊游可以吃包子哦 静谧中的憧憬 足智多谋的军师头 将教室移到球场的唱游课 退步一分就打一板 迟来的新生 好像旅游一样的地理课 把钢锯当乐器玩的画图高手 数学课上的雷达眼 这堂课,我们坐着时光航天飞机 小顽固与老顽固 就是不哭——春风化雨(一) 小小的恃才傲物——春风化雨(二) 铁汉也有柔情的时候 你的“九九八十一”又来了 严格的留级制度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基地——秘密地扮海盗 撞上升旗台的脚踏车 赌命的荡秋千比赛 无悔的童年 他们都是好帮手 被地雷炸断腿的小女孩 醉了也不一定会做诗 开山五虎将 榕树上的那只猴子 “小小姑娘” “我只是不想看到全班被罚跪而已”——口哨风波 莲雾树vs南洋迷思 “你输了” 运动健将和他的牛仔裤 小状元勇敢做自己 月夜琴声 女生的武打擂台 团体生活的灵魂人物——大队长 为什么有通学生的加入——通学生(一) 同学相处的潜移默化之功——通学生(二) 与《孤雏泪》里沦为街童的孩子相差十万八千里 薇阁培育出来的实业家 来硬来软都要突破局限 外出上学的中学生 他就像是一般家庭里的老爸 面对荒烟漫草,感念曾经身受的恩泽 后记 颠覆“育幼院”刻板印象的感恩纪实 薇阁校歌 试读章节 麻雀虽小的医务室 薇阁早年的医务室,位于六年级教室与老师宿舍之间,一栋小房子中的一小间而已。规模虽然不大,倒是五脏俱全。不但一般的药品齐备,还设有一张病床,以备万一有什么特殊或紧急状况时可以应用。 而这张平时备而不用的病床,还真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我自己曾因心脏衰弱高烧不退躺过,第一届的柳长淼也因发高烧躺过。原来他在硫黄河玩耍时被铁钉扎破了脚,虽然打了破伤风疫苗,晚上还是发起高烧,彻夜昏迷不醒,吓坏了好多位关心的老师。 主管医务室的大王老师常要和外界联系。北投卫生所在必要的时候会来帮学生打预防针之外,薇阁也与光明路上一家私人医院订有协约,定期为所有同学做比较详细的健康检查,不外是身高体重、甲状腺有没有肥大、有没有沙眼、视力是否正常、营养是否均衡良好等。在平静的生活里,出外做这样的健康检查可是每年的一件大事。 平常的日子里,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和卫生常识,学校规定每天要有两名学生在医务室值日。负责清扫整理的工作之外,医护大王老师不在时,如果同学有什么换纱布、擦红药水的寻常小事,值日学生都可代劳,而且应付裕如。 我曾经在校园玩耍的时候,跌倒掉进干沟里,腿上被粗糙的沟壁擦伤;还有次摔倒在月季花丛里,被那些花梗上密密麻麻的小刺刮破了腿,都是自己跑去医务室擦红药水。而且几乎把整条腿都擦成红色,比不擦时更显眼。 洗澡的时候还刻意避开不洗,痕迹至少可以多保持两天。我们自己会觉得很神气,不同于一般。那种你看我受伤了,可是我很勇敢的姿态,在同学之间是件满拉风、满酷的事。 同学在玩闹之中,擦破皮之类的小小意外不断,对哪种药水有什么效果,我们也大致有个概念。即使偶尔有人不小心骨折了,我们也多少懂得一点关于急救的要领,必须先固定才能做其他的后续。 有一回,我坐在秋千上,看到徐吉元拿着衣服慢跑着要去浴室,没料到半途却被地面突起的一块小石头绊倒。等他站起来时,举起的手臂竟然是呈曲折的状态,看得我吓了一跳,却立即意会到那是骨折,马上大叫:“有人骨折了!” 他站在那里端详着自己的手臂,却傻了似的呆若木鸡,神态与平时的黠巧全然不同。这时有男同学听到我的叫声很快就过来,迅速找块木板帮他固定好手臂,然后立即送医治疗。 团体生活中,同学爱疯爱玩,发生意外的概率很高,仅凭观察与互助,就够养成这种急救的经验和常识。万一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故,不由分说,还是要由医护大王老师定夺拿主意,然而这种概率少之又少。在医务室轮值的时候,就是细读那个靠墙大玻璃橱柜中,瓶瓶罐罐上药品说明的好时机。即使上面的英文字看不懂,欣赏那些大大小小蟹行般的横写字母,也可以自得其乐。 当然也不会所有的时间都这么清闲,值日生多少还是得做点事的。搓棉花球即是其中之一。医护大王老师常交代值日生,将一整包的药棉用手撕成薄薄的小片,然后轻轻从中心压下去把它一捻,就成了一个带条小尾巴的棉花球,形状有点类似小蝌蚪,但却越圆越好,也越漂亮。 后记 颠覆“育幼院”刻板印象的感恩纪实 “薇阁”——这个育幼院是十分另类的,你看不到一般人所定义的那种灰暗、匮乏与恐惧,有的只有春阳下的温煦。我知道,如果我能找出一些晦暗的事物或气氛,会比较符合多数人对“育幼院”这个名词的预期和既定印象。甚至那样也比较容易引发阅读的好奇和高潮。那可以是写小说的手法,却不是纪实的态度。我宁可照实写来。尽管,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些故事只是一种美化与假象。 如此幸运地,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里成长。美好的环境加上老师们殷殷的教导,除了健康的身心之外,我们养成了正面看待人生的态度,使我们在往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能不改初衷,勇往直前。这才是当年教育养护我们的薇阁最大的成就和骄傲。 据后来和低届同学的交流,似乎这段黄金岁月只是我们前十二三届同学才享有的。虽然同样生活在薇阁的天空下,后来的氛围却有了不小的改变。不像以往我们只要走出薇阁大门,总隐隐然感觉代表了薇阁优越的气度。 尽管,如今它已经结束了“育幼院”的性质,顶替接手的是一所纯粹的私立学校。跟以往的薇阁虽有届数衔接,但运作至二十二届时转手的薇阁育幼院,毕竟已经成为历史。当时还没毕业的住院生,全部被移送至台湾中部的“国际儿童村”继续留住。 可是“薇阁”这两个字的缘由,还会是一种传承。因为它是板桥林本源家族里林熊征先生的字。 当年薇阁育幼院实际的各项工作都各有专司的人员,可是董事长盛关颐女士却经常亲自督导,把院童的生活细节,尽量照顾到她能力所及的无微不至,以求符合她创建薇阁育幼院的理想及要求。 童年是人生最没有防卫能力、最无法自主的岁月。命运把你摆在哪里,你就在哪里,一点当家做主的机会和本领都没有。有家庭父母照顾的小孩,才能享受到幸福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雷同版本。 对于在薇阁的生活,小时候的同学和我自己,一直抱持着深刻的感恩心情,越到年岁增长,阅历丰富,越是感激不已。董事长和院童既无亲又无故,却为院童提供了她所能提供的一切优渥,甚至为院童的未来未雨绸缪,设想周到。在薇阁任教的师长,尽心竭力地为孩童的学识和品行打底奠基,因此在成……不已。愉悦时,歌声是轻快欢愉的;心情低落时,它们就成了喃喃低语似的抚慰,帮助我们走出阴霾而重见阳光的亮丽。 薇阁校园里古井旁的老榕树,就如同歌词中的那棵菩提树一样,在人生的任何一个转角、任哪一段低潮,我们都情不由己地回头,从那里寻求心灵上的安慰与支撑。薇阁曾经的教诲与抚育,这最初始爱心的给予,总在现实生活里可能的困顿之中,让我们重又生出奋斗的力量和勇气。 这些篇章都是我自己在薇阁的真实经历,部分是从同学的访谈中得知,尤其关于男生宿舍的事务。其中也有几篇内容参照了学妹丁悌莱、黄雨晴和学长陈荣声的回忆而更加完整。柳长淼和丁悌莱更是热心相助,提供我一些数据,特此致谢。 薇阁的生活给我无限回味,也让我永远铭感于心,因此引起我书写的意念。不但希望董事长盛关颐女士的善行能够借此更广为人知,也期望当年在薇阁一起生活的同学和老师们的身影能长相左右。 本书的前段多记述当年薇阁的制度及其运作;中段写各位师长的教学特色;后段则提及同学们的趣事或个别的家庭背景。 这个世界十分多姿多彩,除了我们亲身感受其恩泽的薇阁之外,其他的很多角落必然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慈善机构和善心人士,都是人性“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这些慈善组织,不分财力的多寡,主要彰显的还是那份美好助人的意愿。 能欣赏到世间一桩桩美好的纪事,相信也是人生温馨的风景。 谨以此书,献上我对过往一切由衷的感谢,以及对未来所有生灵无限的祝福!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教师与学生不可不读的奇书。 盛关颐女士,是清末重臣盛宣怀的第五个女儿。其父以实业兴学,私人创办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等),为中国造就人才。关颐女士女承父业,泽被苦难时代之中华遗孤,为台湾幼教做出最美善的典范。日后才有蒋宋美龄“华兴育幼院”之兴办。 本书作者王运如女士是盛关颐女士所办的“薇阁育幼院”院童出身,为感念自己得自关颐女士及师长的厚爱,后来也从事教职,作育英才,培养出不少美术界精英。本书之封面设计徐荣昌、制作林石楠,则是王老师的杰出学生。 本书文笔温婉有情,一个个关于爱的教育的故事,生生不息、回转不已,形成这本深刻动人的书。 台湾著名女诗人著名作家柏杨夫人 张香华推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