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田著的《大路千条》讲述了清末时期,东沙河村村民于朝海、王云起、车贵祖及其后代的命运和纠葛,生动地描述了大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剧变、列强入侵,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书写出普通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作者以历史中发生的故事为中心,历史跨度百余年,具历史纵深感;又以山东半岛上的生活场景为横向面,展示出在这块热土上生生不息的胶东人民的生活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路千条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于东田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于东田著的《大路千条》讲述了清末时期,东沙河村村民于朝海、王云起、车贵祖及其后代的命运和纠葛,生动地描述了大时代背景下,面对中国社会剧变、列强入侵,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书写出普通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作者以历史中发生的故事为中心,历史跨度百余年,具历史纵深感;又以山东半岛上的生活场景为横向面,展示出在这块热土上生生不息的胶东人民的生活画卷。 内容推荐 《大路千条》讲述了从19世纪至21世纪初一百多年间胶东东沙河村村民于朝海、王云起、车贵祖及其后代的命运和纠葛,生动地描述了大时代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普通人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生。 于东田著的《大路千条》以历史中发生的故事为中心,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历史,到当下的社会生活场景,跨度百余年,具历史纵深感;又以山东半岛上的生活场景为横向面,展示出在这块热土上生生不息的胶东人民的生活画卷,勾勒出一个个粗犷豪放、爱憎分明、威武不屈的人物形象。 目录 序:东边日出西边雨/王安忆 一、天恨 二、天意 三、天道 补记:地窨子 附录:父女对话录 试读章节 一、天恨 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记忆是有限的,但是,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那就永远无法忘却。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说无论什么东西时间长久了就会生出灵气,再夸张点就说它要成精,成了精的物件就要表现得与同类有别。东沙河村村西头那棵老槐树就长得奇特,它苍老的树干和其他老树没有区别,可它的身姿和每年变换着的色彩,加上它见证着东沙河村百余年来的经历,东沙河村的人就把它人格化了。人们不论处理什么事都会把它牵联上,就连小孩要和伙伴说什么事,也要用老槐树来发誓:“不信?我敢对老槐树起誓!”只要敢扯上老槐树,这个誓言就不可怀疑。其实在胶东每个村子都会在不同的地场生长着一棵槐树,这成了一个村庄的标志,据说槐树能主村子兴旺发达。东沙河村的人已经不把村西头那棵老槐树当成是棵树,它是一个人,一个老者,一个可以对他倾诉心中喜怒哀乐的亲人,无论是生死嫁娶有一个仪式都要进行——到老槐树下围着树身绕三圈。至于那个被全村人喊着“姑奶奶”的拥军模范车山菊,则无论刮风下雨一年四季天天早晨必绕着老槐树走上三圈,几十年了从未中断过。东沙河村的小孩能知道村里曾经发生的事,都是从姑奶奶的行为中得到的启蒙。 “姑奶奶为什么每天早上去围着老槐树转圈呐?”这几乎是每个东沙河村的小孩都问过的问题。 “姑奶奶是在想念被日本鬼子杀害的亲人。” 当年姑奶奶每天绕着老槐树转圈,还有不少人陪着她,后来陪她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一个中年人牵着他的儿子陪伴在老太太身旁。那个小男孩叫于三峰,等他一天天长大,就主动代替了父亲继续搀扶着老太太完成每天的仪式。 绕着老槐树转圈从来不说话的姑奶奶,近来开始不停地唠叨: “爷爷、爹、娘,豹子的腿脚越来越不活乏了,小三子也不听我的话,大学毕业了,学了一肚子的学问,可就是还不肯成亲,我老想看到他娶妻生子再来找你们,可这孩子就是不听我的……现在人都钻进钱眼里去了,我真怕这孩子出点什么事……” 近来车山菊感觉疲惫,绕三圈后总要坐上一会。树下有块磨得溜光的青斑玉石,她总要先抚摸一下再坐上去。她不是嫌石头上有土,而是想起了爹爹于联嘉,要是当年爹爹看到了这块石头,他能把它雕成什么。现在的人真笨,这么块好石料每天让一个老人坐岂不太可惜。 这几天姑奶奶每天夜里不知道自己睡着了没有,村里的纪念堂修好了,她在想还有哪些人的牌位没有写,她担心漏掉不该漏掉的名字。 辗转难眠的车山菊,眼前老晃悠着当年那个情景:老槐树上捆绑着爷爷,她想过去给爷爷松绑,可是感觉自己的身子飘浮在半空,一点劲也没有,再看老槐树的周围全是日本鬼子,他们都举着枪对着爷爷。甚至能听到他们说话。那个鬼子官叽哩哇啦在那儿狂叫,狗翻译官说着一口保定话: “你只要保证不再组织人造土地雷,日本人要大大地赏你,你要什么给你什么。” …… P1-3 序言 序:东边日出西边雨 王安忆 原先,近兴国路口的淮海中路上有一间书店,名字叫“一介书屋”,仅止一个门面,店堂很浅,要比街面低下一格台阶,看起来,像是由昔日的汽车间改造出来。窄小的店门旁边,辟出一角橱窗,陈列两行新书。这样的书店,又是在淮海中路的路梢上,过了繁华的闹市,渐入宁静的住宅区,循惯例是很难吸引客流,所以光顾它的大多是回头客,这些回头客又大多成了老板的朋友。 老板的名字叫段晓楣,我也是在店里认识的她。段晓楣时常推荐书,有时是用文字写在一块黑板上,有时则是的个体性常被当成一种私人化的概念,于是对自身以外他人的生活渐趋淡漠,从某种方面来说,这样简单的自我书写,也规避了想象力不足的缺陷。所以,时代虽然要负一定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与天分有关。当写作与发表变得轻松方便的时候,要在大量流通的文字中发现真正的虚构的天赋,其实要比前一个严谨的时代更为不易。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于田儿的小说。故事的清新,叙述的沉着,更可贵的是,感情充沛。小说附了一篇后记,写她带着写好的小说到老干部活动中心,读给他们听,于田儿写道:“我刚读了几句,老人把面前的麻将推倒,对三个牌友说咱们都听听,四个老人都闭着眼睛听我又从头读起。”读完之后,其中一位老太太抹着眼泪走了,留下一句:“以后可别给写文章的人说故事,省得他们胡编乱造,还惹得人心里难过……”老太太不经意间说出一个真理,小说就是这么样来的,又是这么样在着了。 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得到强烈反响的三篇小说,社会上的命运却不怎么样,屡投屡退,倒不是编辑们的判断力出毛病,更可能是如今杂志社对自然来稿巳不存信心。最后只得自己打印自己装订,东送送,西送送,在朋友间流传。的故事,则也许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这确乎不完全取决于主观的意志,就好像灵光闪现,尤其是当一个写作者已经上道,却未走远,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摇摆。简直就是捉迷藏,不知道那一道光隐匿在哪一处影地里。可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总有一天出现奇迹。当然,在奇迹出现之前,我们还需要忍受平淡的日子。 和所有的年轻写作者一样,于东田似乎也一头扎在长篇里。长篇已成为出版市场的支柱产业,需求量极大。而年轻的写作者,先勿论其他,单只年轻这一项,便可夺人眼目。张爱玲“出名要早”的名言,顺风流传,虽然张爱玲本人并不因长篇而出名,可如今这时代就是向你要长篇呢!不仅市场,各项创作资助亦都倾向于长篇写作。如此汹涌澎湃的洪流中,一个年轻人很难保持特立独行。在我看来,于东田并不适合于长篇幅的写作,并且是当她还未有足够把握掌控中短篇的时候。小说多少带有匠作的成分,倘若有技能,哪怕气质不符,也可将就操作一个长篇。尽管写作的高下并不以篇幅长短衡量,俄国的契诃夫一辈子只写中短篇;法国梅里美写过一部长篇,其余都是中短篇;就算是中国当代文学,像刘庆邦,也是以短篇小说安身立命。201O年,上海作家协会召开青年创作会议,于东田的发言,描述了她的困惑。她的困惑是,不知道哪一类题材可进入写作。看得出她对外部现实的关注,不满足于个人经验,这是从创作起始保持至今的初衷,是极可贵的潜质,意味着她有可能拥有较为宽广的格局。同时也看出力不从心,难以从表面深入内里,多是浅尝辄止,在某一个点上稍事停留,便切换到另一个点。越无定夺,越觉紧迫,情绪不免焦虑,思想也变得混乱。可是,这也不要紧,还是那句话,坚持走下去,形势终会明朗起来。 生活的某些部分确实在颓圮,比如“一介书屋”已不复存在。但不还有继续在着,或者新生出来的?比如张文江家的课堂,一拨人离开,又有一拨人来到。有时候走在街上,忽然遇到一个似曾相识的人,待走过去才想起来,原来是在张文江课上见过。溃散的成分其实总量还在,就像能量守恒的原理。在这样一个迅速转换的时代,要有耐心,也许有一天,那些残砖断瓦重又组合起来,建设成新天地,让我们居住其中。但这又像是和时间赛跑,不知道等得及还是等不及。 青创会结束后,于东田要回北京鲁迅文学院继续进修,我问她什么时候动身,她说:王老师北京有什么事交给我好了!就觉出这孩子的伶俐,我真有事呢!过几天,我准备好托带去北京的东西,她也到了登车北上的一日。天下着雨,她跑到我家取东西。这是我与她第一次面对面坐下来说话,她说了在北京的学习生活,又与我讨论了电影和戏剧,再说些闲话。她已经不怕我了,相处颇为自如。她送我一个礼物,一尊观音像,侧头伏在膝上,形状端庄又有些妩媚。我不懂佛,只是喜欢观音的容颜姿态,于东田说,这是观音觉悟的一瞬,观音身后有一盏烛台,烛光点起,那一瞬间便呈现了。现在,我想的是,你把光亮给了我,你自己用什么照耀黑暗呢? 2010年12月24日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当写作与发表变得轻松方便的时候,要在大量流通的文字中发现真正的虚构的天赋,其实要比前一个严谨的时代更为不易。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于田儿的小说。故事的清新,叙述的沉着,更可贵的是,感情充沛。 生活的某些部分确实存在颓圮……在这样一个迅速转换的时代,要有耐心,也许有一天,那些残砖断瓦重又组合起来,建设成新天地,让我们居住其中。但这又像是和时间赛跑,不知道等得及还是等不及。 ——王安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