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定律:得了别人的好处后,会感到有义务回报对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种德国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方面的特种兵,经常派去抓—个敌军的士兵,带回来审讯。
有一个德军特种兵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械。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而降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这个举动打动了,并导致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人的心理很微妙,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或者他根本没有要那块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在一瞬间打动了他。他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定律”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其实他们都不认识他啊!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他们收到卡片,就自动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想,可能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了,或者这个教授有什么原因才给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要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或者给他送礼品,或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品,我们对他也会这么做。
中国古代讲究礼尚往来,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现。这似乎是人类行为不成文的规则。
一个人向朋友请教一件事,两人聚会吃饭,那么账单就理所当然应由请教的这个人付,因为他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让对方付,就很不得体。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别人,就显得不太自然。因为别人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继续交往。
如果不礼尚往来,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有一件事反过来求你,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找到机会再回报。
朋友间维护友谊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之间也是如此。其实世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不像歌里和诗里表现的那样。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
P1-3
社交学,人生第一学科
人自从呱呱坠地之后,就从自然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了。一个人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然要进行社会交往。它是人的本性即社会性的要求,是人的本质及其表现。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里的主人公鲁滨孙,他漂流到一个荒岛上,当他孤苦一人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急切地要同人发生联系。于是,他呼喊着:“啊!哪怕有一两个——哪怕只有一个人从这条船上逃出性命,跑到我这儿来呢!也好让我有一个伴侣,有一个同类的人说说话,交谈交谈啊。”后来他从野人那里救出了“星期五”,再后来又救出了“星期五”的父亲和—个西班牙人。他们组成一个小社会,开辟岛屿,创造了财富。
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也是为了精神的需要。物质上的往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精神上的满足则是,我们与别人进行语言、思想、感情的交流,以求得互相了解,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
不懂社交学。毕业后的日子只有阴霾!
也许你会说,社交学,这有啥学的,还不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呗!
对,说得没错!社交学就是教人如何进行社会交往,如何适应社会生存的科学。但就是这看似简单而又寻常的科学才会被我们忽略、轻视,导致很多人常常发出如此慨叹:“知人知面难知心。”“大多都是认识的人,很少有知心的人。”“人心不古。”现在就检查一下自己目前的交友状况吧!
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社交圈子将决定你是成功人士还是平凡的人。想想你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他们是成功的人还是平凡的人。如果大部分人是成功的,那么你将来成为成功人士的希望就大。如果大多是普普通通的人,那么你成为成功人士的可能性就小。
那么,未来的你处于什么水平,属于哪个阶层,这些都取决于你的社交圈子。
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成功者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在事业有成的人士中,26%靠工作能力,5%靠家庭背景,而靠人际关系成功的则占69%。由此可知,人脉就是命脉,人脉决定财富,人脉决定成败!
走上社会,最应该深入掌握的是社交学!
刘玉是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她应聘进了一家跨国公司做文员。刚进公司的时候,她每天都是神采飞扬,信心满满,决心大干一场。在她的床头上,她写下“天道酬勤”四个大字。
在公司里,埋头苦干了整整一年,年底公司人事调整。刘玉以为能够得到公司高层的认可,顺利升迁。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公司的高管似乎并没有提拔她的意思,反而提拔了和她一起进入公司、同处一室的韩文芳。刘玉的心里非常郁闷,韩文芳的工作能力虽然不错,但跟自己比起来还不是自己的对手,怎么老总给她升职,而不是自己呢?
这让刘玉很是苦恼。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去了一家企业人事咨询公司咨询。接待她的是一位和蔼的中年妇女。她先简单问了刘玉几个问题,然后又以暗访的形式去刘玉所在公司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刘玉在公司没有好人缘。由于刘玉的专业太优秀了,这使得她过度自信,自信得都看不出自己在人缘上存在的缺陷了。
刘玉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便立刻改变自己,试着多跟他人商议,学着关心同事,与大家友好相处。又经一年的努力,最终,她被提为经理助理了。升职了,她的才华也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使你在工作中、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动,左右逢源。如果你拥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那就会比竞争者具有更多的、先天的资源优势。无论如何,构建好你的人际关系是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资本。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抓住成功机遇,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要有一个广泛的交际圈;二是要对自己的交际圈充分了解并能够对人际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三是要对所积累的人际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一书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用深入浅出的理论和精彩可读的故事告诉那些还在读书的、涉世之初的年轻人以及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而对社交学不屑一顾的人,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好,如何拓展人脉关系,如何让人脉为自己服务等等。
这是一本教你社交学知识的全书,将让你在社会交际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让你轻松驾驭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由罗盘编著: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一个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那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工作、事业会困难重重。如果你的人脉资源越丰富,你所拥有的能量就越大。拥有了有效而丰富的人脉关系。也就获得了通往财富和成功的门票。
《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介绍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教你如何运用社交技巧来博得他人的好感,建立起扎实而强大的人脉关系,成为一个人脉高手。
罗盘的《从零开始读懂社交学》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用深入浅出的理论和精彩可读的故事告诉那些还在读书的、涉世之初的年轻人以及那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而对社交学不屑一顾的人,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好,如何拓展人脉关系,如何让人脉为自己服务等等。
这是一本教你社交学知识的全书,将让你在社会交际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让你轻松驾驭自己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