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和煦的阳光、轻轻的微风、潺潺的溪流,爸爸的陪伴也可以是这样温润自然、无处不在,陪伴孩子成长中的每一天。父爱是不可或缺的,不仅仅是提供庇护和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不是激烈的冲突与对抗,而是理智与理性,以及爱和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或许你已被当下这个嘈杂纷繁的时代搅扰得有了些许疲惫,那么请稍稍停下来,看看我们这位可爱的“理工科”爸爸,“发明家”爸爸,是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和孩子对话的吧,《爸爸与小孩(2)》这些被一篇篇写下的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点滴时刻,也许正蕴含了我们人生中那些久违的却最最重要的东西。
《爸爸与小孩2》延续了赵洪云前作中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父子对话模式。
《爸爸与小孩2》延续了赵洪云前作中深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父子对话模式,以及独特温馨的风格,由孩子成长中的点滴细节起笔,看变幻的自然、谈奇妙的科学、悟丰盈的人生,《爸爸与小孩(2)》将童真的想象、父爱的温情、哲理的思辨、禅意的感悟融于诗意的文字。
思想的声音
小孩练一首很抒情的钢琴曲。
正好找到钢琴家的演出视频。
特写镜头中一位老者,
闭着双眼,脸颊两行泪。
爸爸,他哭什么啊?小孩问。
他被琴声感动了。爸爸说。
他能听懂这个曲子里面的故事?小孩问。
爸爸说,这个曲子里的故事,可能没人说得清。
就连作曲家本人也说不清的。
如果作曲家真的能够说出这个故事出来,
这个曲子反而没有意思了。
有些音乐是不需要具体解释的。
那他其实是没听懂,对吗?小孩问。
这样的音乐不是要人听得懂,爸爸说。
音乐本身其实就是一股力量。
这个力量,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如果我们静静地聆听,安静地感受,
就会触动我们思想中的某个地方。
在思想中产生一种回声。
我们思考,心中好像有个声音在说话。
我们喜、怒、哀、乐,心中似乎也在发出某种声音。
愤怒的时候,心中可能会喊叫。
兴高采烈的时候,心里也会发出笑声。
每个情绪中,我们心中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音乐的声音就会与我们心中的声音发生重叠和碰撞。
我们的心,就像房子一样,和音乐的声音共鸣。
欢快的音乐,会触动我们欢快的情绪,
我们自然会想起欢乐的事情。
忧伤的音乐,就会触动我们忧伤的情绪,
我们就想起那些忧伤的事情。
人类的思想,自古以来,都是相通的。
就跟书上的那些文字一样。
古典音乐,就是思想的声音,一代传一代。
你看,音乐是作曲家写的。
他总是在某种情绪和背景下写出这样的曲子。
每个人经历的事,经历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我们每个听者,也不可能跟作曲家有相同的经历。
演奏者,也不可能跟作曲家有一样的经历。
所以,演奏者需要把这个曲子变成自己的。
就好像这个曲子是我自己写的一样吗?小孩问。
爸爸想了想,说,就好像这个曲子讲的是我自己的事。
比方说,我听这首曲子,就好像从梦中醒来。
可能梦中想起了好多童年的事。
那时候,爷爷奶奶健在,爸爸妈妈还年轻。 爷爷给我讲故事,奶奶背着我去看戏。
现在想起来,我心中还装满了幸福和快乐。
可是,回过神来才想起,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
爸爸妈妈也已经老了,不再容光焕发。
爸爸头发掉光了,妈妈脸上也满是皱纹。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伤心起来。
这时候,我心中其实是感到幸福的。
但是幸福中,又含着淡淡的忧伤。
所以,我没有爆发喜悦,也没有大声痛哭。
只是,独自在被窝里,眼泪悄悄地流。
小孩听到这里,把头朝向窗外。
爸爸知道,小孩的眼里已经泪水模糊了。
爸爸停了停,接着说,
这种情绪,其实就是生命带给我们的真实情绪。
这样的音乐,也就好像有生命一样。
演奏的人,把自己像水一样融到这个乐曲里去。
如果你能弹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那么,听的人,也会跟你有一样的感受。
那位老者一动不动,只是安静地聆听,感受乐曲传达的
情绪。
他流泪了,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
他是不是也想起童年的事了?小孩问。
爸爸回答说,那可能不一定。
其实,每个听者的具体感受都不会相同。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空气一样,越是清新的空气,越没有具体的形状。
雾霭和沙尘,反倒容易清晰可见。
只要我们能有幸呼吸到这股清新,
我们的心,就像被雨水洗涤过一样。
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为之一振,
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幸福。P106-110
2012年8月,《爸爸与小孩》第一辑出版之后,颇受欢迎.成为亲子图书的畅销品,颇多读者、朋友留言推荐,责编马浩楠、画家意达、设计师海凝、媒体朋友和图书流通环节的工作者等。都对本书颇多贡献与助力,一并再谢。
2014年3月,《爸爸与小孩》第二辑“春夏秋冬”即将在三联出版。在此感谢向平女士和三联的罗少强先生对赵洪云这些文字的偏爱。我又来写序。还是接着《爸爸给小孩做的三件事》来写写作者的故事吧。毕竟,大多数读者还是喜欢‘‘知其人读其书”。
我十六岁与赵洪云互相认识,如今已经决三+年。
如果说得更确切些,我单方面十二岁就认识他了。我们都在镇上的重点初中,他初二,我初一。他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都是第一名,并且遥遥领先,是我们那个小地方的神话。大家认识他,很自然。他那个时候的年纪和模样,正好和我儿子现在相差无几。
是的,那个时候,他还是爸爸的小孩。
1.彼此微笑致意
当我考上巴中市的重点高中,我的父亲,就把这个神话人物邀请到我家,希望他在学习上给我帮助。他穿着白衬衫,在哥哥(如今已故)的陪同下,走了四十分钟山路到了我家。我们打过照面之后,我就去田野里做事去了,不知父亲和他们说了什么。我只记得,他们兄弟离开的时候,正好路过田野.我们隔着几米的距离彼此微笑致意,没有说话。
那是夏季的田野。我记得那天自己穿着竹叶绿的绸质裤子,映山红花蕊图案的粉色绸质上衣。那是我那个年龄段记得住的一套我喜欢的衣服。那个时候的我,十分纤瘦,和一株两岁的苹果树酷似孪生姐妹。
赵洪云后来对我说,他对我第一印象很好,说出了我当时的样子体态和穿衣服的细节。我们的记忆正好吻合。 我和赵洪云虽然没有五代以内的血缘关系,但按照乡俗,我叫他幺爹。我把他的父亲叫三爷爷。在巴中中学,我受到一部分同学的尊重,就因为我有这个鼎鼎大名的幺爹。他是全校学生的榜样,数理化常常满分,语文和英语有时候也是满分。我的同班同学搞到了赵洪云的作文,在那里研习,对我也爱屋及乌。
赵洪云高我两级,我们同校一年后,他就上大学了。
当时巴中中学年年都有上清华北大的,但中科大的录取线比清华北大还要高几十分,巴中中学希望赵洪云能为学校争光,校长亲自找他做工作。希望他报考中科大。
他去了合肥的中科大。他的名字写在学校中心区的宣传黑板上,至少保留了一整年,他的名字后面,是所有考上各地大学的其他同学的名字。我们开始通信。我在那个阶段写的信,提头就是:幺爹,你好。
我见过他四年之后,我们才彼此认识。又三年,我高中毕业,我们成了恋人。从此,我改称他“红子”。又过了三年,我们结婚,成了一家人。又过了十年,我们成了一个男孩的父母。如今,我们有了将近十二年的父母资历。
2.他只是低低地叫了一声“儿子!”
赵洪云大二那年的7月9日,我高考结束。他回到中学母校来和我见面。
7月10日,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
但这件事并非容易。我的父亲是我们那个小地方的一把手,他管辖着一万多群众。我的行为让父母和亲族难堪。监视、蔑视、怒视,我和赵洪云都承受了。直到我昏倒过去,父母权衡,我的生命高于他们的清誉,终于接受了事实。
赵洪云的父亲是教师,他比我父亲年龄大,叫赵明远,表字礼修。这件事也给他出了难题,但他宁愿尊重儿子的意愿。
有一天我偷偷去看赵洪云,赵洪云的家人把我当赵洪云的朋友接待。但我只能待一小会儿就匆匆赶回家。后来,赵洪云告诉我,那天,他扛着吉他,流着眼泪,翻山越岭尾随我,直到我消失在我家房屋前面。等他回头,才发现,他的父亲,嘴里衔着烟斗,一直默默翻山越岭保持一段距离跟随他。父子碰头后,他只是低低地叫了一声“儿子!”
这一声“儿子”,也象征这位父亲传给赵洪云的做父亲的精髓:父子之间,男人之间,有一种沉默的深情,信任的深情,尊重的深情。我的儿子,当他有幸与赵洪云成为父子,这来自爷爷的血缘令我也替他感恩。我也相信,这组沉默深爱的“父亲基因”会再传承给儿子的孩子。
“我没有爸爸了……”
在《爸爸与小孩》第一辑的开篇《啦啦啦》里面,写了孩子在几个“啦啦啦”之后,长大了,爸爸不见了,孩子想问爸爸问题,问不着了。
这是赵洪云的心声。1997年,赵洪云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北大工作,我还在北大读研二。我们很想把他的父亲接到北京来看看,春节就留在北京挣钱没有回家。我们住在北大十七楼的单身宿舍里,春节刚过,一天半夜,楼长叫我们起来接长途,我们知道老人家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在从北京回四川的车上,几十个小时,赵洪云沉默无语。后来他告诉我,一路上他心里都有一个声音:“我没有爸爸了……”
这件事促成了赵洪云离开北大。他希望预支未来,尽快在北京买房子,把剩下的三位老人常常接来住。在北大慢慢积累未来的机会,他只有放弃了。
1999年,我们离开北大就买了房子,因为有老板希望赵洪云加盟,愿意为他付首付买房子。在这个新房子里,赵洪云常常梦见父亲。有几次从梦中哭着醒来……
但白天,当我说:“唉,爸爸要是在就好了,你现在的好,他都不知道,他没有享过你的福,好可惜。”赵洪云就会说:“我从小就让父亲放心和骄傲,他不用看,也知道,我的人生会很好。父亲生前的每一天,我都给了他踏实和快乐,幸好如此,这也是我自己能够安慰自己的地方。”
听小孩妈妈说,又耍给孩子买衣服了。
孩子的成长,除了身体,还有心灵。从他嘴里冒出来的词汇和想法,越来越令人惊讶,措手不及。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转眼之间,都上六年级了。
忽然想起,男孩的变声期很快也会到来,应该给他好好录一段童音,作为他年少时代的特别纪念,永久珍藏。
一个小小孩,在你面前天天长大,令人欣慰。
但是此时,我却有点不舍。每次从电话里听小孩的童音,总是感觉那么纯粹,没有一丝杂音。觉得有点特别,又有点奇妙,忍不住总想多听一会儿。
就算听他说那些这个时代带给他们的无厘头语言,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不舍的,还有他脑子里那些层出不穷的想法和问题。一会儿显得天真,一会儿显得深奥。沿着小孩的问题去思考,带给我们的往往是纯粹思辨的喻悦,不急不躁,平和沉静。
小孩的童年。也是我们的青年和盛年。
陪伴小孩的成长,我们会重新检视自己的童年,回想童年的幸福与遗憾。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和父母都在成长,也都需要成长。
人生就是这样,和亲密的人一起,作为彼此时光的坐标,互相见证,互相成就。
小孩们天生希望公平。小孩每天都有作业需要他们完成,那么,这本书也就算是我作为一个父亲的作业吧。
我想记录小孩思想的童音,以及这些童音在我思想中的回声,同时又想借此寄寓一个父亲的期许——
希望孩子们都有一个幸福健康的童年,将来成为自由自主的、有思想个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