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一 理所當然的早期想像
二 天與人
三 人,或人作為主體
四 人存有向度之移動
人性
一 論人性論之目的舆基礎
二 論善舆不善之因
三 論人性之獨立
四 論人性主體
五 論人性之現實實踐
六 論人性舆人性之道
(一)人性之性質,及總論人情時“性善”之意思
(二)心,與四端之心之意義
(三)道與德
詩性
一 抒情傳統論述作者論商榷
二 情感主體的成立
三 詩性主體的成立
民性
一 民性,及民性之善
(一)論民之知見,民之好惡
(二)論民之於他人,民之於自己
(三)論民與物之一體
二 現實中民之淳樸與生命力
(一)論民作為現實中不變之本真
(二)論民與上位者之界線
(三)論民與現實之交接
三 現實中民之扭曲與困境
(一)論民在現實中之無理性
(二)論民在現實中的感性原理
(三)論自我之意義
(四)論上位者對民之責任
天性
一 論天性差異
(一)天性使然之傾向
(二)天賦之生命模態
(三)不同天性者之安身立命
(四)主體之唯二形態
(五)主體於共體中之職志
(六)主體於人倫中之職志
二 論相異者面對面之道
(一)兩性關係分析
(二)心作為關係之最後真實
三 論天性於人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