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荣主编的这本《杜宣纪念集》收入杜宣的同事、亲友等人对他的回忆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有过交往的同事、友人、后辈的回忆;第二部分是专家学者对他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学术研究;第三部分是亲人对杜宣的回忆,第四部分收入悼词、墓志铭等文献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宣纪念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锡荣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锡荣主编的这本《杜宣纪念集》收入杜宣的同事、亲友等人对他的回忆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有过交往的同事、友人、后辈的回忆;第二部分是专家学者对他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学术研究;第三部分是亲人对杜宣的回忆,第四部分收入悼词、墓志铭等文献资料。 内容推荐 今年是杜宣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为更好地宣传纪念杜宣先生,彰显他的艺术成就和道德文章,同时也为鲁迅研究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积累史料,上海鲁迅纪念馆向杜宣先生的师友、同事、学生、亲属及研究者征集对杜老的回忆、纪念和研究文章,编辑出版了这本《杜宣纪念集》(王锡荣主编)。 《杜宣纪念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与杜宣先生有过交往的人所撰写的回忆文章,他们大多是杜宣先生在隐蔽战线、戏剧、编辑、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书法等领域的同事、友人、后辈,这些人的回忆,从侧面记录了杜宣的点点滴滴,从工作的各方面勾勒出一个文武双全的杜宣先生;第二部分为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研究文章,从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进行学术考证,勾勒出一个文学史上的杜宣先生;第三部分为杜宣先生的亲属撰写的思忆文章,截取的是一个个片段,叠加起来的回忆却更近于一种白描手法,使得杜宣先生的形象显得真实、完整而血肉丰满;第四部分是悼念,收录了杜宣先生逝世后,葬礼以及雕像揭幕仪式的一些丧仪资料。 目录 缅怀纪念 哀我杜宣 杜宣老师 轻骑宝剑 烨烨文章——追思杜宣同志 杜宣:无名高地上的行者 祝词 往事历历涌心头——怀念杜宣,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一次拜访杜宣 忆杜宣 忆德高望重的杜宣先生 在苍茫暮色里赶路的老人——回忆杜宣先生 襟怀坦白,敢于担当——忆杜宣同志 怀念杜宣 我与杜宣的“忘年交” 我记忆中的杜宣同志 历史的责任——回忆杜宣同志的一件事 怀念老领导杜宣 杜宣与《文学报》 杜宣的烟斗 英名才华世代留芳——忆恩师杜宣 怀念我的“同事”杜宣前辈 回忆往事数则 我们的兼职教授 芳草梦迢迢——记杜宣语屑 杜宣翁百岁诞辰祭 未遂的心愿——怀念杜宣同志 凝视墨宝忆杜宣 杜老,在“诗之屋”里微笑 诗心尺素 是名人 也是凡人——回忆杜老二三事 际此百花争怒放 吾侪何忍失干城——怀念杜宣 杜宣的淳安情结 怀念杜宣同志 从杜老签名赠书想到——写在杜宣同志百年纪念之际 一个后学的追怀 杜宣痛斥日酋屠城诗 老来常作青年梦 散落在桂叶草堂的册页 父亲杜宣记录的毛泽东一次讲话 学术研究 “一片愚诚唱赤旌”——记杜宣的革命人生 桂叶草堂主,“左联”老战士——忆念杜宣先生 杜宣在桂林 戏剧伊始——略述杜宣早年戏剧活动 “桂叶草堂”百世香——观赏“杜宣专库” 杜宣剧作的思想意义简论 艺术魅力外的启示——杜宣剧作读后 诗人杜宣 激情与史诗齐飞一评话剧《沧海还珠》 杜宣对于《雷雨》在国外传播的贡献——纪念杜宣先生诞辰100周年 “献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一小束鲜花”——简论杜宣的“青春三部曲” 《欧洲纪事》前后事 “日记体”散文的新开拓——读杜宣的《五国日记》 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一件与杜老有关的往事说开去 和颜总为友情真——杜宣与郭青 从少年书生桂苍凌到革命者杜宣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守护者与弘扬者——读《杜宣文集》有感 亲人思忆 怀念一个人和他的女朋友们 爸爸是我们的榜样 我心中的舅父大人 纪念舅父杜老宣师百年诞辰 回忆作家杜宣的老家情怀 永远的爸爸杜宣 悼念 杜宣同志生平 杜宣墓志铭 在杜宣、叶露茜同志葬礼上的发言 落葬典礼上的发言 家属代表在“杜宣同志纪念雕像揭幕仪式”上的发言 在杜宣大师雕像前默悼纪念 后记 试读章节 忆杜宣 林绍纲 近十年来,我不知怎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崇老、怀老情结。诸如文学大师茅盾、巴金、老舍、冰心,著名作家邵荃麟、刘白羽、严文井、郭小川、李季、冯牧、杨朔、叶君健、杜宣以及黎辛、韩北屏、邢野等等,他们曾经直接或间接领导、指引我走上一条正确、光明的大道。一想起他们,我脑子里像放幻灯片似的,闪过一张张慈祥的笑脸,一声声亲切的言谈。这些我所仰慕的前辈师长,他们像天上闪亮的星斗,一颗颗向我眼前移来;又像夏夜的流星,一颗颗离我而去,飞向那浩瀚的苍穹……我知道,他们不会回来了,我感到莫大的惆怅和失落。 20世纪60年代初,诗人李季从上海出差回到北京,在办公室里聊起文学外事活动情况,他说在上海遇到剧作家、诗人、散文家杜宣,经过短期接触,感到杜宣是个心怀寥廓、潇洒天然的人,有着丰富的外事活动经验。后来,李季向中国作协领导推荐,很快,杜宣成为了作家外事队伍的一员,同刘白羽、杨朔、李季、黄钢、韩北屏等人一起,在廖承志同志领导下,组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文艺大军,多次参与了国际文学战线上一场场的搏斗。杜宣还作为我国派驻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的代表之一,多次参加亚非作家反帝、反殖、支持民族独立的活动,诸如先后在东京和北京举行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自此,由于工作关系,杜宣也成为笔者的良师益友。 杜宣的生活情趣,有点像闻一多,也同文学史家王瑶教授相似,一大特征是嘴不离烟斗,不抽烟时也常常衔着,那模样自然是一种学者风度。后来,他戒烟了,可是直到他2004年辞世前,二十多年来常常靠把玩烟斗来“过瘾”。他性情随和通达,同友人或外宾打交道,遇有不同观点或对方带有挑衅性语言时,也从不揎臂而呼,甚至像某些人以烟斗敲击桌面,口沸目赤样的愤怒形象,而是耐心地解释说服,有理有节,分寸掌握得很好。 80年代初,他率刘心武和笔者赴东瀛作一次试探性的友好访问。行前,受到中日友协副会长、剧作家夏衍的接见和指导。在东京和京都等地,遇到一些日本青年作家、编辑对中国文学不够了解,提了不少问题,杜宣都能冷静、耐心地解答,爽朗、幽默兼而有之。他这次旧地重游,忆起30年代东渡日本学日语、参加进步活动、游览古迹的情景,恍如昨日,感慨良多…… 在东京访问期间,一天,他应邀去访问著作颇丰、在文坛颇负盛名的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回来盛赞有吉女士不仅文笔超众,而且对亚非作家活动和日中两国的作家交流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赞扬有吉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在我们告别东京的午间,有吉女士特意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文艺春秋社来送行。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作家参加了国际笔会(PENCLUB)组织。它是以地区为单位中心的组织形式,所以我国作家参加国际笔会的就有:北京笔会中心、上海笔会中心和广州笔会中心三个平行的组织。杜宣是上海笔会中心的负责人之一,他同北京笔会中心的冯牧、叶君健、朱子奇,广州笔会中心的黄秋耘、黄庆云等人,经常参加国际笔会活动。 国际笔会虽不能说是反动组织,但是掌握在西方某几个大国手中的世界性会议是常有的事。例如1984年5月在东京召开的国际笔会第四十七届大会上,台北笔会中心的代表提出一个动议:要求蒋经国总统大赦。这显然是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出席此次大会的我作家代表巴金、刘白羽和杜宣等人,经过与好朋友、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等共同努力,终于打掉了台北笔会中心代表提出的阴谋诡计。 1988年中秋节前夕,笔者出差上海,特意拜访杜府——泰安路寓所。这是一座花园式的古朴雅致的小洋楼,每座小楼一户人家。他的家也如其人,一片绿茵,几丛修竹,恬静而素雅。我们坐在书房里,谈文论书。已届望八高龄的杜老,依然那么洁净,爱穿新衣服的习惯不变。那天他身着浅灰色羊绒背心,笔挺的西裤,谈笑风生,深情地怀念着北京的老朋友们。尤其想念四十年代同著名文艺理论家、翻译家、20年代老党员邵荃麟在桂林和香港等地多次交往的详细情景,对荃麟鼓励文学创作永志不忘,并记得荃麟说过:“搞创作要有独创的风格,搞评论要有独特的见解。”他又忆起荃麟的身体很弱,瘦骨嶙峋,沉着镇静,说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荃麟一生对党对同志心怀坦白,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位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这样一位忠厚长者,在“文革”中被“四人帮”迫害而死。今天沉冤已得到昭雪,但忆起他,仍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 当我们的谈话内容由沉重变为轻松后,杜宣知我素喜书法,遂提笔在书案上写了五言诗句的条幅赠我: 五度招提寺,沧桑四十年。 不堪怀旧迹,放眼看前川。 那瘦如疏竹的墨迹,流美飞扬,婀娜于外,刚健于内,恰如其人。既有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又具展望光明前景的宽阔胸怀。 尊敬的亦师亦友的杜宣,不仅是有才华的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也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我永远怀念他。 (原载《芳草地》2008年第1期) P47-50 后记 杜宣(1914—2004),现代剧作家、散文家、诗人。原名桂苍凌,江西九江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留学于日本东京日本大学,出版《杂文》月刊,曾任《戏剧春秋》月刊编委,新中国剧社社长,大千出版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对外友协副会长、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话剧《无名英雄》、《沧海还珠》,电影《长虹号起义》,散文集《桂叶草堂漫笔》,诗集《桂叶草堂诗钞》等。 杜宣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 在文学戏剧方面,他留日期间,加入了东京“左联”,积极从事左翼文学和戏剧活动,力主《雷雨》的上演,促成了日本首次公演由中国作家创作的、叙述中国题材的话剧,推动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回国后担任《戏剧春秋》杂志编委,创办新中国剧社,创作了《无名英雄》、《难忘的岁月》、《动荡的年代》等颇为知名的剧作,即使在84岁的高龄,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杜宣还以此为题材写就四幕大戏《沧海还珠》。 在编辑出版方面,东京时期,他就担任了《杂文》月刊主编,刊登了鲁迅、郭沫若等人在内多位名家的文章;1981年他创办了《文学报》,成为质量水准俱佳的著名文学报刊。 同时,杜宣先生又是一名隐蔽战线上的战士。他曾孤身带领两位美国军事情报人员,冲破各种封锁线,完成了给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在中国东南沿海选择登陆据点的任务;他曾参加解放上海的战役;他曾代表我党接收国民党保密局下的东方经济研究所,追回了该所7万册最珍贵的孤本善本;他也曾领导下属,侦破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远东情报站于上海解放前夕布建的间谍网络。 杜宣先生在文艺界和隐蔽战线上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他的各项才能,并深刻体现了他为国为民坚韧不拔、兢兢业业的精神。 杜宣先生与鲁迅也有渊源,《杂文》创刊之后,他写信向在上海的鲁迅约稿,发表鲁迅《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问》、《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等文章,并寄赠鲁迅。他崇敬鲁迅,不仅发表提案促成虹口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还建议重建上海鲁迅纪念馆,并亲自将图书、实物等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我馆的“朝华文库”设有“杜宣专库”。 今年是杜宣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为更好地宣传纪念杜宣先生,彰显他的艺术成就和道德文章,同时也为鲁迅研究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积累史料,上海鲁迅纪念馆向杜宣先生的师友、同事、学生、亲属及研究者征集对杜老的回忆、纪念和研究文章,编辑出版了这本《杜宣纪念集》。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与杜宣先生有过交往的人所撰写的回忆文章,他们大多是杜宣先生在隐蔽战线、戏剧、编辑、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书法等领域的同事、友人、后辈,这些人的回忆,从侧面记录了杜宣的点点滴滴,从工作的各方面勾勒出一个文武双全的杜宣先生;第二部分为专家学者撰写的学术研究文章,从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进行学术考证,勾勒出一个文学史上的杜宣先生;第三部分为杜宣先生的亲属撰写的思忆文章,截取的是一个个片段,叠加起来的回忆却更近于一种白描手法,使得杜宣先生的形象显得真实、完整而血肉丰满;第四部分是悼念,收录了杜宣先生逝世后,葬礼以及雕像揭幕仪式的一些丧仪资料。 此书的出版得到杜宣先生女儿桂未明老师的大力协助。在征稿方面,她联系了很多作者,使得稿子能够快速集结成书;在编校过程中,她以编辑的专业眼光,提出了很多珍贵意见,使得本书更趋完善;在此谨向桂老师致以诚挚谢意! 本书的编辑过程中,酌情收入了一些报纸、书刊上的文章,一部分文章的作者已经联系到,另外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获知具体地址,请文章作者见到本书后,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费等事项的进行。谢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兼以时间匆促,难免有不少遗漏谬误之处,请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上海鲁迅纪念馆 2014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