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梧桐(我的甲子回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凤鸣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48年4月我出生在胡厢使巷状元弄,因为是血地(出生地),所以几十年来仍常去走走。有人质疑到底是“胡厢使巷”还是“胡相思巷”?

厢使是古代官名

胡厢使巷曾名胡厢使桥巷,俗名胡相思巷,1966年更名创新巷,1981年起恢复现名。胡厢使巷棋杆弄(“棋”疑为“旗”)中状元弄1号是我的出生地,东西走向的胡厢使巷,宽4.8米,碎石路面,是平江路的一条支巷,有大胡厢使巷和小胡厢使巷之分。大胡厢使巷西起平江路,东至仓街,隔仓街与小胡厢使巷相望,长646米。小胡厢使巷西起仓街,东至内城河,长133米。

胡厢使巷在宋《平江图》作“胡厢使桥巷”。厢使是古代官名。唐肃宗时,在禁军中选择善骑射者,置御前射手,分左右厢。到五代后梁时,京师置四厢,诸军分二厢。厢置使,掌城郭烟火事。南宋时苏州为陪都,例设四厢,设厢使。分治城之四厢。后苏州四厢并减为一。宋制厢官以留后使臣为之,故称厢使。据考,厢使是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的职官,在宋代相当于二品。相传因巷内古有陪都四厢之·的胡厢居住,故得名“胡厢使巷”。

一个凄美的相思故事

据《吴县志》称:“胡厢使桥巷,俗名胡厢思巷。”从胡厢使桥的桥面石南北外侧,可以看到刻有“重建胡相思桥”六字。为什么胡厢使巷又俗名“胡厢思巷”呢?这里有一个凄美的相思故事。相传明末时,有一归姓富商住在胡厢使巷中段。吃菜讲究新鲜,每天由苏州葑门外的一个小伙子按时送菜到归家。这个年轻农民不但老实本分,而且长相清秀。美丽的归家小姐有时与他攀谈几句,发现他肚子里还有点学问,待人接物也还不错。时间长了,双方有了好感,几天不见就会惦记。爱情在两个青年心中不知不觉地就萌发了。

可是归家老爷知道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一面阻止他们的交往,把送菜的小伙子换成了一个中年妇女;一面积极托媒为女儿淡亲。

心中苦楚的归家小姐得了相思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跳人院中的水井,了却了短暂的一生。柔弱的归家小姐以身殉情,让人痛心扼腕。从此巷内多了一座贞节牌坊,小巷也被大家改称为胡相思巷。

牌坊又名牌楼。按理说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坚贞不渝,一生恪守妇道而建立的。归家小姐尚未婚配,还达不到建牌坊的级别。那么这座牌坊缘何而来?不得其解。我想,或许是因为归家小姐的以身殉情,符合了那个时代的道德要求,流传了特异的事迹,才由好事者为其兴建的吧。

小弄之中有小弄

准确地说,我的出生地在胡厢使(胡相思)巷北面小弄之中的小弄——棋杆弄中的状元弄1号。

胡厢使巷内有一条支弄叫棋杆弄。棋杆弄是一条南至胡厢使巷,北至管家园,全长233米,宽2.7~4.3米,水泥道板路面的小弄。相传元末明初周庄大富户沈万三曾一度居此,该弄因沈宅门前有旗杆石而得名(待考据)。沈万三是浙江吴兴县(今湖州)人,祖上迁居平江路。民间传说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沈氏获得了_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沈万三成了致富的标杆,沈宅门前就有了旗杆和旗杆石,巷名由此而得。不知确否?

状元弄西接棋杆弄,然后折转往北,也通管家园。弄名传说有两个。一是说有个胡姓状元,他的宅第就在此弄里。不知是否就是那位胡厢使,不得其解。二是曾经有个种痘的郎中居住在此弄。种痘就是将“牛痘苗”接人人体,使人体获得对天花免疫的功能。也许是这位种痘郎中技术高超,被称为坚种痘状元”,小弄也沾光成了状元弄。

有时候,我写文章用“梧桐”落款。这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也不像鲁迅在白色恐怖环境为斗争需要而化名。我取笔名自有我的道理,而且实践证明,取笔名对我的写稿还多少有些好处。

我取笔名是由于经受了两篇稿子的风波而起的。

1991年,我在一张地市级报纸上发表了《王某某应聘某某大学化学研究所顾问》。这本是篇报道王某某初中文化但是自学成才的表扬稿。不料王竟然大发雷霆,藏起了聘书,诬我报道失实,并且扬言要和我对簿公堂。我自知稿件属实,请一起见过他聘书的政工杨科长、技术科李工程师、技术员小王笔录证明,并且找来了聘书复印件,一并提供给报社。后来我才知道他发火的原因是他对外吹牛自己是大学本科学历,而我的稿件露了他的馅。虽然我因祸得福,报社见我没有失实,由此加深了对我的印象,但是经此一番折腾,我萌发了用笔名的念头。

我的笔名“梧桐”,乃风栖梧桐之意,告诫自己工作、学习、写稿,都要老老实实,有根有基。

取个好笔名,还真给我写稿带来了好运和方便:

一是有时同一刊物上发表我的两篇稿件,其中一篇用真名,另一篇用笔名,互不重复,提高了我的用稿率。二是用笔名写批评稿、问题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三是个别稿件是自己写自己,用个笔名,就有了很好的解脱。此外,有时写个文艺稿、言论稿,用个笔名,与文章相配,也很有意思的。

当然,在文章的结尾还是给用稿单位留下了真名实姓,以便显示文章的真实性,同时便于通信联络。P1-5

后记

早就眼红许多文友拿出了由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个人专著,无奈自己才疏学浅、经济拮据,直至垂垂老矣,尚无专署“郑凤鸣”的书籍问世,跻身文人队伍,却每每汗颜相对。

在金阊区作家协会和许多文友的鼓励下,我跃跃欲试,终于整理起了二十多年来我发表于各报刊的拙稿。归类间,我发现关于自己人生经历的内容还真不少,于是萌发了先将《梧桐——我的甲子回眸》付梓的念头。至于下决心把散见于各报刊的拙稿变成“合订本”,是因为读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述了他们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我欲作效仿,借助自己的人生经历,折射社会的变化——这话说大了,但是不可否认,从拙作中,应该说还是能够窥见一点时代的影子的。

在这篇《后记》里,我坦白了大言不惭的出书动机,而读者看了正文或许会觉得失望。不过请注意了,这就是我丑媳妇的真面目,好歹见了“公婆”。“公婆”若是嫌我书中有丑行、丑语、丑文,不妨弃之糊墙。但姑且容我把话说完,全书绝没有丑的灵魂,更不会达到“(丑)臭不可闻”的地步。如果读者认同我的观念,我心欣慰。

我不好求人,因此书名自题、序言自写、插图自备、编排自理。至于出版经费么,其中有个小故事:2009年7月,苏州市金闾区民族宗教局原局长叶正林,向金阊区宫观管理委员会推荐,由我编写《道心——金阊道教概览》一书。书稿完成后,该委员会鉴于我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劳动,为这本《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提供了资金支持,双方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本书编排的顺序是以我的成长时间次序为推移的,而落笔成文有先后错落,特此声明。

2011年6月

目录

甲子回眸(代自序1)

我的人生“价格”(代自序2)

血地状元弄

“梧桐”不是我真名

凤鸣趣话

漫说鼠年生肖

焐脚“囡五”

藏书不必多有用便为真

我也当过“教师”

马大篆巷旧闻

刿、曾住和平里

柴灶情结

母亲的私房菜

老屋那棵白皮松

二虎

备弄里乘风凉

手持葵扇纳清凉

难忘青蒿茶

兔子灯

爹爹

儿戏几十种种种乐无穷

叉铁箍

朱萝卜干咸橄榄——乒、崩、啪

红线网袋里的咸鸭蛋

儿时轧神仙

儿时荡观前

第一个带路人

妈妈改制的汗背心

泡水

还记得第—就珍先队队歌吗

江老师该是耄耋高寿了吧

一张1962年的小学毕业证书

母校原来名寰成

回忆定额购粮的日子

苏州古街高师巷

乡邻

寂寞晚年书为伴

偷读

我读《昭明文选》

苏州工人文化宫忆旧

说古道今话石路

我为老人当陪游

香港回归我作歌

家有考生

我为女儿醉一回

为女儿打点行装

女儿扬州来电

女儿寄来枇杷花

女儿回家过年

读有我文章的书——《索尔弗利诺回忆录(中文版)》

我为大哥撰名联

洋盘吃西餐

送礼难

以“报”为礼敬专家

夜宿癌症病房

我陪老妻去兜风

福彩疗法

我替妻子去领奖

我为福彩鼓与呼

难忘神仙庙开光

人普回想

我做心脏介入手术

女儿在家当陪读

你是风儿我是沙一吹吹进民政家

我向残疾朋友学语言

陪肢残人吃全羊宴

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

我与“观音”零距离

我与轮椅的故事

征文获奖记

学电脑知天命

女儿送我“笔记本”

与评弹团为邻真好

收到会动的盒子

小区车影

双保险的时尚供暖

不是书房的“书房”

窗前那道绿墙

春晨闻啼鸟

厨房晨曲

与老赵为邻真好

开街时,我在石路的寒风里梭巡

博爱学校听课记

小灵通?女儿送的

就等天天六点钟

唠叨

听老妻报“新闻”

我的坐骑

“坦克”虽老好处多

我的心曲

有缘连续获赠《寒山寺》

当电视剧演员的新鲜感受

我在“故事会”出镜以后

红会台历我的宝

轧轧闹猛晒晒书

拔牙

陪老妻看乒乓球公开赛

学唱《孙武之歌》

喜得藏书章

我被刑侦

为姐庆幸

后记

序言

一般来说,个人专著总要请名人或者有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人为之写序,我则不然。我曾经为几本文史书籍写过序言,现在为自己的《梧桐》写序,应该也是提得起笔来的。更何况《梧桐一我的甲子回眸》是我自己的人生经历、甲子回眸。我对自己肯定是了如指掌的,比别人的隔靴抓痒来得真实、细腻、自如。

《梧桐一我的甲子回眸》反映的是我艰苦而快乐的童年,居住的街巷、住宅,儿时的游戏,学识的进步,阅历的起伏,生活的变化。

想当年,刚接到就业安排通知的那天好象就在眼前。有人问我是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我唱起了一句京剧《红灯记》台词:“磨剪子来炝菜刀——”拿腔拿调,还拖音拖调。其中不无坐了6年半冷板凳等待分配的酸楚、终于有了一份可以拿工资的活计;也有这份工作不适宜我的懊恼……因为这时我已经23周岁,还去当这带胡须的学徒!

这是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单位。我的工作岗位是为家用厨刀剪样成形。简单的工艺,一学就会;难熬的是要吃三年“萝卜干饭”,收入是第一年每月14元,第二年每月16元,第三年每月19元。三年后终于有了正式的工资——每月28元——今后怎么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我的心里没有底。

从踏上工作岗位到光荣退休,我从来没有当工什么“长”,所以“放屁也不响”,38年窝窝囊囊夹紧尾巴做人。但是我也自有自己的乐趣,每每“手迹”变“铅字”,我总沾沾自喜。

其实,一生不带“长”还是有些惆怅的,好得老天是公平的,命运之神给了我补偿。在已为人夫、已为人父之时,我跨进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苏州分校的大门,成了一名中文老书生。三年勤读,我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我认认真真“爬格子”,领回了一大堆荣誉证书。哦,这是自我表扬,有点恬不知耻。呵呵,人贵有自信,阿0精神更是不可少。

比这些更令我知足的是我得到的口碑和实质性帮助大多来自年长者。学徒期间,我因为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不称心,心情常常苦闷,卫生所的白发陈医生时时开导我;调到供销单位做会计时,店主任老张手把手教我做盘点表;进了工厂时,正值改革大潮,老潘书记鼓励我:“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你有文才,总归会有饭吃的,别怕。”在我遭到不公正待遇时,市级机关的老许看中了我,把我商借而去,后来又有老陆把我商调,使我脱离了不利的权势范围。还有老汪,为我转变了工人身份,使我工作单位的最后一站贴上了“事业单位”的“标签”,我成了人事局管理的对象。“政工师”职称顺理成章地来到了我的手上,苏州市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分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苏州市统一战线先进工作者、苏州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等等先进称号也频频降临到了我的头上。

平安是福。青年多努力,老来不伤悲。2004年办理退养手续不到一个星期,就有3个单位来延聘,还没有退休,就又有3个单位来预约聘用。不怕没有事干,就怕没有人眷顾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我心满意足了。

回眸甲子,我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花甲来临,我把老年过得如童年。如果再给我一个甲子,我仍将我行我素,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修正自己,把新的甲子过得比原来更精彩。

内容推荐

《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是郑凤鸣先生的散文作品集。

《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收录了《漫说鼠年生肖》、《我也当过“教师”》、《马大篆巷旧闻》、《刿、曾住和平里》、《柴灶情结》、《母亲的私房菜》、《老屋那棵白皮松》、《二虎》、《备弄里乘风凉》、《手持葵扇纳清凉》、《难忘青蒿茶》、《兔子灯》、《爹爹》等作品。

编辑推荐

苏州人 1948年4月出生:政工师职称;苏州市《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苏州市金阊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金阊区政协文史委资料员;苏州市房产管理局“苏州古城区控制保护建筑风貌艺术人文历史的价值研究”课题组撰稿人之一。毕业于河海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从事写作30年,至今不辍;曾参与编辑《苏州电镀通讯》、《苏州政工研究》;担任《今日社区》“园区”版兼职记者;主笔《道心——金阊道教概览》、合著《姑苏十二娘》,参撰书籍十多本。

《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是其散文作品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4: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