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我出生在胡厢使巷状元弄,因为是血地(出生地),所以几十年来仍常去走走。有人质疑到底是“胡厢使巷”还是“胡相思巷”?
厢使是古代官名
胡厢使巷曾名胡厢使桥巷,俗名胡相思巷,1966年更名创新巷,1981年起恢复现名。胡厢使巷棋杆弄(“棋”疑为“旗”)中状元弄1号是我的出生地,东西走向的胡厢使巷,宽4.8米,碎石路面,是平江路的一条支巷,有大胡厢使巷和小胡厢使巷之分。大胡厢使巷西起平江路,东至仓街,隔仓街与小胡厢使巷相望,长646米。小胡厢使巷西起仓街,东至内城河,长133米。
胡厢使巷在宋《平江图》作“胡厢使桥巷”。厢使是古代官名。唐肃宗时,在禁军中选择善骑射者,置御前射手,分左右厢。到五代后梁时,京师置四厢,诸军分二厢。厢置使,掌城郭烟火事。南宋时苏州为陪都,例设四厢,设厢使。分治城之四厢。后苏州四厢并减为一。宋制厢官以留后使臣为之,故称厢使。据考,厢使是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的职官,在宋代相当于二品。相传因巷内古有陪都四厢之·的胡厢居住,故得名“胡厢使巷”。
一个凄美的相思故事
据《吴县志》称:“胡厢使桥巷,俗名胡厢思巷。”从胡厢使桥的桥面石南北外侧,可以看到刻有“重建胡相思桥”六字。为什么胡厢使巷又俗名“胡厢思巷”呢?这里有一个凄美的相思故事。相传明末时,有一归姓富商住在胡厢使巷中段。吃菜讲究新鲜,每天由苏州葑门外的一个小伙子按时送菜到归家。这个年轻农民不但老实本分,而且长相清秀。美丽的归家小姐有时与他攀谈几句,发现他肚子里还有点学问,待人接物也还不错。时间长了,双方有了好感,几天不见就会惦记。爱情在两个青年心中不知不觉地就萌发了。
可是归家老爷知道后,觉得门不当、户不对。一面阻止他们的交往,把送菜的小伙子换成了一个中年妇女;一面积极托媒为女儿淡亲。
心中苦楚的归家小姐得了相思病,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跳人院中的水井,了却了短暂的一生。柔弱的归家小姐以身殉情,让人痛心扼腕。从此巷内多了一座贞节牌坊,小巷也被大家改称为胡相思巷。
牌坊又名牌楼。按理说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坚贞不渝,一生恪守妇道而建立的。归家小姐尚未婚配,还达不到建牌坊的级别。那么这座牌坊缘何而来?不得其解。我想,或许是因为归家小姐的以身殉情,符合了那个时代的道德要求,流传了特异的事迹,才由好事者为其兴建的吧。
小弄之中有小弄
准确地说,我的出生地在胡厢使(胡相思)巷北面小弄之中的小弄——棋杆弄中的状元弄1号。
胡厢使巷内有一条支弄叫棋杆弄。棋杆弄是一条南至胡厢使巷,北至管家园,全长233米,宽2.7~4.3米,水泥道板路面的小弄。相传元末明初周庄大富户沈万三曾一度居此,该弄因沈宅门前有旗杆石而得名(待考据)。沈万三是浙江吴兴县(今湖州)人,祖上迁居平江路。民间传说沈万三致富的原因是因为沈氏获得了_一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在盆内,都能变成珍宝。沈万三成了致富的标杆,沈宅门前就有了旗杆和旗杆石,巷名由此而得。不知确否?
状元弄西接棋杆弄,然后折转往北,也通管家园。弄名传说有两个。一是说有个胡姓状元,他的宅第就在此弄里。不知是否就是那位胡厢使,不得其解。二是曾经有个种痘的郎中居住在此弄。种痘就是将“牛痘苗”接人人体,使人体获得对天花免疫的功能。也许是这位种痘郎中技术高超,被称为坚种痘状元”,小弄也沾光成了状元弄。
有时候,我写文章用“梧桐”落款。这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也不像鲁迅在白色恐怖环境为斗争需要而化名。我取笔名自有我的道理,而且实践证明,取笔名对我的写稿还多少有些好处。
我取笔名是由于经受了两篇稿子的风波而起的。
1991年,我在一张地市级报纸上发表了《王某某应聘某某大学化学研究所顾问》。这本是篇报道王某某初中文化但是自学成才的表扬稿。不料王竟然大发雷霆,藏起了聘书,诬我报道失实,并且扬言要和我对簿公堂。我自知稿件属实,请一起见过他聘书的政工杨科长、技术科李工程师、技术员小王笔录证明,并且找来了聘书复印件,一并提供给报社。后来我才知道他发火的原因是他对外吹牛自己是大学本科学历,而我的稿件露了他的馅。虽然我因祸得福,报社见我没有失实,由此加深了对我的印象,但是经此一番折腾,我萌发了用笔名的念头。
我的笔名“梧桐”,乃风栖梧桐之意,告诫自己工作、学习、写稿,都要老老实实,有根有基。
取个好笔名,还真给我写稿带来了好运和方便:
一是有时同一刊物上发表我的两篇稿件,其中一篇用真名,另一篇用笔名,互不重复,提高了我的用稿率。二是用笔名写批评稿、问题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三是个别稿件是自己写自己,用个笔名,就有了很好的解脱。此外,有时写个文艺稿、言论稿,用个笔名,与文章相配,也很有意思的。
当然,在文章的结尾还是给用稿单位留下了真名实姓,以便显示文章的真实性,同时便于通信联络。P1-5
早就眼红许多文友拿出了由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个人专著,无奈自己才疏学浅、经济拮据,直至垂垂老矣,尚无专署“郑凤鸣”的书籍问世,跻身文人队伍,却每每汗颜相对。
在金阊区作家协会和许多文友的鼓励下,我跃跃欲试,终于整理起了二十多年来我发表于各报刊的拙稿。归类间,我发现关于自己人生经历的内容还真不少,于是萌发了先将《梧桐——我的甲子回眸》付梓的念头。至于下决心把散见于各报刊的拙稿变成“合订本”,是因为读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述了他们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我欲作效仿,借助自己的人生经历,折射社会的变化——这话说大了,但是不可否认,从拙作中,应该说还是能够窥见一点时代的影子的。
在这篇《后记》里,我坦白了大言不惭的出书动机,而读者看了正文或许会觉得失望。不过请注意了,这就是我丑媳妇的真面目,好歹见了“公婆”。“公婆”若是嫌我书中有丑行、丑语、丑文,不妨弃之糊墙。但姑且容我把话说完,全书绝没有丑的灵魂,更不会达到“(丑)臭不可闻”的地步。如果读者认同我的观念,我心欣慰。
我不好求人,因此书名自题、序言自写、插图自备、编排自理。至于出版经费么,其中有个小故事:2009年7月,苏州市金闾区民族宗教局原局长叶正林,向金阊区宫观管理委员会推荐,由我编写《道心——金阊道教概览》一书。书稿完成后,该委员会鉴于我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劳动,为这本《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提供了资金支持,双方取得了共赢的效果。
本书编排的顺序是以我的成长时间次序为推移的,而落笔成文有先后错落,特此声明。
2011年6月
一般来说,个人专著总要请名人或者有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人为之写序,我则不然。我曾经为几本文史书籍写过序言,现在为自己的《梧桐》写序,应该也是提得起笔来的。更何况《梧桐一我的甲子回眸》是我自己的人生经历、甲子回眸。我对自己肯定是了如指掌的,比别人的隔靴抓痒来得真实、细腻、自如。
《梧桐一我的甲子回眸》反映的是我艰苦而快乐的童年,居住的街巷、住宅,儿时的游戏,学识的进步,阅历的起伏,生活的变化。
想当年,刚接到就业安排通知的那天好象就在眼前。有人问我是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我唱起了一句京剧《红灯记》台词:“磨剪子来炝菜刀——”拿腔拿调,还拖音拖调。其中不无坐了6年半冷板凳等待分配的酸楚、终于有了一份可以拿工资的活计;也有这份工作不适宜我的懊恼……因为这时我已经23周岁,还去当这带胡须的学徒!
这是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单位。我的工作岗位是为家用厨刀剪样成形。简单的工艺,一学就会;难熬的是要吃三年“萝卜干饭”,收入是第一年每月14元,第二年每月16元,第三年每月19元。三年后终于有了正式的工资——每月28元——今后怎么成家立业、养家糊口,我的心里没有底。
从踏上工作岗位到光荣退休,我从来没有当工什么“长”,所以“放屁也不响”,38年窝窝囊囊夹紧尾巴做人。但是我也自有自己的乐趣,每每“手迹”变“铅字”,我总沾沾自喜。
其实,一生不带“长”还是有些惆怅的,好得老天是公平的,命运之神给了我补偿。在已为人夫、已为人父之时,我跨进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苏州分校的大门,成了一名中文老书生。三年勤读,我以“优秀毕业生”身份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我认认真真“爬格子”,领回了一大堆荣誉证书。哦,这是自我表扬,有点恬不知耻。呵呵,人贵有自信,阿0精神更是不可少。
比这些更令我知足的是我得到的口碑和实质性帮助大多来自年长者。学徒期间,我因为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不称心,心情常常苦闷,卫生所的白发陈医生时时开导我;调到供销单位做会计时,店主任老张手把手教我做盘点表;进了工厂时,正值改革大潮,老潘书记鼓励我:“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你有文才,总归会有饭吃的,别怕。”在我遭到不公正待遇时,市级机关的老许看中了我,把我商借而去,后来又有老陆把我商调,使我脱离了不利的权势范围。还有老汪,为我转变了工人身份,使我工作单位的最后一站贴上了“事业单位”的“标签”,我成了人事局管理的对象。“政工师”职称顺理成章地来到了我的手上,苏州市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分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苏州市统一战线先进工作者、苏州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等等先进称号也频频降临到了我的头上。
平安是福。青年多努力,老来不伤悲。2004年办理退养手续不到一个星期,就有3个单位来延聘,还没有退休,就又有3个单位来预约聘用。不怕没有事干,就怕没有人眷顾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我心满意足了。
回眸甲子,我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没有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花甲来临,我把老年过得如童年。如果再给我一个甲子,我仍将我行我素,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修正自己,把新的甲子过得比原来更精彩。
《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是郑凤鸣先生的散文作品集。
《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收录了《漫说鼠年生肖》、《我也当过“教师”》、《马大篆巷旧闻》、《刿、曾住和平里》、《柴灶情结》、《母亲的私房菜》、《老屋那棵白皮松》、《二虎》、《备弄里乘风凉》、《手持葵扇纳清凉》、《难忘青蒿茶》、《兔子灯》、《爹爹》等作品。
苏州人 1948年4月出生:政工师职称;苏州市《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苏州市金阊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金阊区政协文史委资料员;苏州市房产管理局“苏州古城区控制保护建筑风貌艺术人文历史的价值研究”课题组撰稿人之一。毕业于河海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从事写作30年,至今不辍;曾参与编辑《苏州电镀通讯》、《苏州政工研究》;担任《今日社区》“园区”版兼职记者;主笔《道心——金阊道教概览》、合著《姑苏十二娘》,参撰书籍十多本。
《梧桐(我的甲子回眸)》是其散文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