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周期有种种不同的理论,在阐述这些理论之前,对周期任何解释的一般逻辑性和对各种可能有的解释(理论)相互间的关系作出一些说明,也许是必要的。本书对这方面的种种原理如何发挥作用,以下将有详细叙述,这里所作的这些观察包含的意义,只有依据下面的叙述才能充分认识。但是为了避免误解,在一开始便谈一谈这些问题似乎是有帮助的。如能把以下这些一般性的说明记在心里,那么,研究本书提到的各种理论时,便可获得更大的效果。
原因的多样性
经济周期几乎要牵涉经济体系的一切内容,像这样复杂的现象,是不可能用任何一种个别的因素来说明的。即使我们在开始时假定,无论是在高度工业化的西欧各国和美国,或是在像新西兰或罗马尼亚那样一些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无论是在20世纪或是19世纪初期,都可以用同样一种解释去说明经济周期的现象,那么,我们也很难完全正确地讲出经济周期唯一的原因来。只有很少的学家敢于冒昧地把经济周期唯一的原因,尤其是萧条的唯一原因归结于某种单独的因素。事实上以单独原因为依据的那些解释,已经越来越失去人们的信任,应当用怀疑的态度对待它们。大多数现代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抱着谨慎的态度。他们指出,繁荣与萧条的更替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的,而且在不同情况下,各种因素的结合,看来也不是始终一致的。不同的理论家之间存在着的意见分歧,往往是一种把重点放在不同因素上的分歧,而不是在促进繁荣与萧条的原凼和条件细目方面的分歧。
有些学家的理论,把经济周期的原因归结为一个单独的因素,如农业收获的变动、新的发明、派生需求的加速、需求的变化或乐观心理与悲观心理的起伏等,即使是这样的学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说的那个唯一的因素,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制度环境下发生作用。他们所公开或暗含假定的经济环境,种种不一,如交换经济下的某种结构、工资与契约的某种刚性、投资者的某种行为、企业家所具备或缺乏的某种程度的智力与远见、某种货币组织等。按照这样的说法:(1)假使那些“活动”力量(农业收获的变动、新发明、需求的变化等)并不存在,或者,(2)经济制度组织下某一个或几个重大特征有了改变,周期现象就有可能全然不会发生。例如,假使工资与契约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假使企业家按另外的方式去行动,假使他们具有正确的远见,或者说,假使货币组织与现有的不同,并且货币行政当局能够采取步骤,防止这些“活动’’力量的种种反应的后果——总之,假使各方面的动态跟实际上所表现的全然不同,周期现象就可以避免。
由此可以断言,造成周期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经济体系的刚性,或者是经济体系的金融与货币的结构,或者是后者的某种特征,正同新的发明或收获量变动或需求变化足以促进周期现象发生的情形是一样的。
理论分歧主要由于彼此重点不同
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周期这样一种复杂的现象,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和决定的。即使同一理论可以适用于一切周期现象,也仍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同时存在的余地,这些解释并不一定在逻辑上是相互排斥或相互矛盾的。它们各自强调这一个或那一个有关的因素和条件,把它叫做“主导的”或“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和条件。其余因素则一概置之不顾,认为这些因素是不会变动或不能变动的,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认为不宜把这些因素(例如新发明)看成是易变的,或者认为其间的变化难以作进一步的解释(至少不能由经济学家来解释),因此只好把它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这些彼此不同的见解,实际上往往并没有多大出入,特别是关于经济周期的货币与非货币两种解释,往往是可以取得一致的。主张非货币论的理论家强调的是例如新发明的影响,或由于派生需求变动剧烈而引起的需求变动的影响,他们往往暗含着假定——或者可以说,根据他们的推论应当假定——银行体系是愿意并且有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扩张信用的;而主张货币论的理论家则把新发明或需求变动这类干扰因素看做是当然的情况,只是埋怨财政当局没有能及时调整信用条件。
P3-4
再版前言
译序
原序
绪论
第1篇 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系统分析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纯货币理论
第3章 投资过度论
第4章 危机与萧条的原因——成本变动、横的失调与负债过度
第5章 消费不足论
第6章 “心理理论”
第7章 农业与经济周期——收获论
第8章 关于新近发展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第2篇 关于经济周期性质和原因的综合说明
第9章 经济周期的意义与测定
第10章 扩张过程与紧缩过程
第11章 两种转折点——危机与复苏
第12章 经济周期的国际方面
第3篇 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对现代经济理论某些倾向的评论
第13章 影响经济稳定的货币因素与实际因素
附录一 略谈经济周期理论的当前发展形态
附录二 再谈庇古论点
得知朱应庚先生早年翻译的《繁荣与萧条》将要再版,十分欣喜。记得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经济系恢复,朱先生任系主任。不久,我留校,在朱先生领导下工作,而后又考上了研究生,也接受了朱先生的教诲。
那时,国外原版的经济学名著在校园里是找不到的,有几本翻译的书也是很少见的了,哈伯勒的《繁荣与萧条》是不多的译本之一。更因为该书是朱先生的译著,我们就格外珍视,并引以为荣,当然更是要先睹为快了。我相信,当时经济系的研究生们,不管是经济学说史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读过这本书。也因此,都有了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理解。这无疑对我和我的同学们今后的学术或各种生涯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正是这样的原因,尽管我不是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也愿意为这本书写些文字,以纪念已过世的哈伯勒和朱应庚先生,以纪念那个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年代。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0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3年获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36~1957年,他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其间,于1950~1951年当选国际经济协会会长,1955年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arean of Economic Research。简称NBER)局长。之后,于1957~1971年担任盖伦·斯通国际贸易讲座教授,1965~1970年为《经济学季刊》编辑,1965~1978年出任美国财政顾问,1980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安东尼奥·费尔特里内利奖的经济学家。
哈伯勒的主要著述有:《指数的意义》(1927年),《国际贸易》(1933年),《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商业政策上的应用》(1936年),《繁荣与萧条》(1937年),《经济增长与稳定》(1974年)等。
哈伯勒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商业政策上的应用》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他第一次用机会成本概念重新阐述比较成本原理,将比较成本的古典理论置于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中,批判性地完善和补充了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而且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建立了更加精确的分析范式,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
而《繁荣与萧条》是哈伯勒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著作。就他本人的理论贡献而言,与他先前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著作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同样的划时代意义。本书原为英文版,初版发表于1937年,由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印行。初版问世后,在西方经济理论界掀起了关于经济周期问题的热烈讨论,并因此由国际联盟先后四次重印,1957年首次由私人出版商印行。
哈伯勒的《繁荣与萧条》一书可谓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首先,哈伯勒对l9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现象引起了众人关注,关于经济周期的著述也可谓汗牛充栋,各种争论十分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哈伯勒产生了写作本书的动机:“只限于分析现存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从而对经济波动的性质及其各种可能的原因作出综合的说明。”哈伯勒研究了此前各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并将凯恩斯之前出现的经济周期理论划分为五大类别:纯货币理论、成本改变论、消费不足论、心理理论、农作物收获论。其中的第8章,哈伯勒专门对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观点进行了介绍,并评述了凯恩斯、罗宾逊与瑞典学派的争论。其实,这些争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只是名词和概念的不同。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一时风行欧美。应当说j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经济周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明晰了。因此,哈伯勒十分赞赏凯恩斯理论。他认为,所有理论都可以用凯恩斯的术语来表达,凯恩斯的理论工具与任何一种周期理论或周期中的某些阶段都是相融的。因此,哈伯勒的研究和表述都表明,是否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为理论基础,已成为经济周期研究的分界线。此前的经济周期理论统称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此后的经济周期理论则称为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就是说,哈伯勒总结的经济周期理论被称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由此,经济周期理论进入到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时代。
其次,哈伯勒首次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框架和逻辑作了明确的统一的论证。在本书的第9~12章的分析中,哈伯勒主张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围绕七个环节进行阐述:一般特征、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反复性和周期性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国际复杂关系。同时,哈伯勒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关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与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周期的区别。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是指繁荣与萧条的更迭,而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周期是指从繁荣走向萧条时的转折点。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编著的《繁荣与萧条(经济周期运动的盛衰交替)》讲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人们所期待的事情,但这似乎成为人们的一个梦幻,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会产生一个阶段的萧条。经济的变化不仅影响经济产业的方方面面,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诸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繁荣与萧条(经济周期运动的盛衰交替)》不仅收集当代西方各国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给予深刻理解,对后人探索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编著的《繁荣与萧条(经济周期运动的盛衰交替)》是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名著,经济周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对经济波动的全方位剖析,跨越时空的存在价值。本书是揭示经济周期理论的经典教科学,推动世界经济并影响几代人的经济学著作,美国出版界一版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