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茶道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道开始复兴。短短三十多年时间,中国茶道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得到恢复、丰富和发展。

本书《中国茶道》是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三人合作的结晶。内容涉及中国茶道概论,中国茶道与文学,中国茶道与艺术,中国茶道与儒、道、佛,中国茶道发展史五部分内容。语言通俗,图文并茂,文化性强,适合广大茶文化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编写的《中国茶道》讲述了中国茶道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形式,中国茶道与文学、艺术、宗教的关系,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茶道》是中国茶韵之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茶道概论

 第一节 茶道渊源

 第二节 茶道概念

 第三节 茶道构成和类型

 第四节 茶道精神

第二章 中国茶道与文学

 第一节 茶道与诗

 第二节 茶道与词、曲、联

 第三节 茶道与散文、小说

第三章 中国茶道与艺术

 第一节 茶道与花艺

 第二节 茶道与陶艺、瓷艺

 第三节 茶道与琴棋书画

第四章 中国茶道与儒、道、佛

 第一节 茶道与道家及道教

 第二节 茶道与儒家

 第三节 茶道与佛教

第五章 中国茶道发展史

 第一节 煎茶道简史

 第二节 点茶道简史

 第三节 泡茶道简史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是也不能排除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晚明许多文人的茶事绘画中,如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均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野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景。相对于在室内煮茶品饮,文人似乎更钟情在大自然的山水间品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历代的茶诗也反映了这一点。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描写户外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唐代诗僧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吟:“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明代艺术家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指出:品茶适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寒宵、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云、绿藓苍苔、竹里飘烟等环境下进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天地人思想,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饮茶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能领略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感受。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观云听籁,回归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道蕴涵的道家精神,更直接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象注释为:“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道家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观念也渗透到茶道中。明代朱权《茶谱》云:“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元代马钰的《长思仙·茶》词云:“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茶是上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道家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做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之事。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重视茶的保健养生与怡情养性功能。道家淡泊无为的思想与“自然”主义,要求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品饮自然之茶,并在饮茶中寻求回归自然,也就是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在品茶时,古代茶人强调“独啜日神”,“独品得神”,追求天人合一,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高,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道家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底。归根称之为静,静就是复原生命。精神进入虚静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庄子》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入静”视为一种工夫,一种修养。只有朴素虚心,静养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发现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与道家学说中的“虚静”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茶事活动。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真谛之一,提倡在品茗时,通过“坐忘”入静,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人与自然相互沟通,心境达到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赖功欧在《茶哲睿智》中指出,在品饮过程中,“人们一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其自然而真挚。因而必须先行‘入静’,洁净身心,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仅‘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因此道家思想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深刻,道家学说密切关系到中国茶道精神之“静”的形成,使得中国茶道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对话,是茶人的返璞归真。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也正是中国茶道审美追求的境界。茶道强调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使人的心境清静、恬淡,仿佛人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P92-95

序言

一、中国茶道的地位

(一)中国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茶文化在本质上是饮茶文化,是茶作为饮料在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关于茶文化,目前主要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而言的。但广义茶文化概念太宽泛,狭义茶文化概念又过于狭隘,根据茶文化自身的特点,应取不广不狭的中义为当。具体说来,茶文化主要包括饮茶的历史、发展和传播,茶俗、茶艺和茶道,茶文学和艺术,茶与宗教、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茶文献,茶史,茶具,茶馆等。茶文化的基础是茶俗、茶艺,核心是茶道,主体是茶文学与艺术,载体是茶文献。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是灵魂,是茶文化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茶道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茶道集中国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琴棋书画、插花、服装、园林、建筑等于一体,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方面,是综合性的文化体。中国茶道是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也是人生的艺术。中国茶道精神表现为清、淡、静、和、真,浓缩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国茶道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茶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着中国文化。尽管中国茶道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二、中国茶道的价值

中国茶道是以养生修心为宗旨的饮茶艺术。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中国茶道的特点是“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目的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属于物质追求;修性、修心的目的在于怡情悦性、志道立德,属于精神追求。概括说来,中国茶道的价值在于养生、怡情、修性、立德,融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于一体。

(一)养生

茶为“万病之药”,“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现代医学也证实,茶中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茶叶碱、茶多糖、茶色素、茶氨酸等具有多种防病治病的功效。养生是茶道的物质追求,也是基本追求。

(二)怡情

杜浚认为:“夫予论茶四妙:日湛,日幽,日灵,日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者,精湛、深湛;“幽”者,幽静、幽深;“灵”者,灵妙、灵性;“远”者,高远、玄远、旷远。湛、幽、灵、远实际上是审美境界,这四者都与饮茶时的物质需求无关,是对茶道美学和精神的一种概括。“澡吾根器”乃指清心、爽神、涤虑。“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智识、意志更完美。

怡情是感性追求,在于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美化心灵。怡情重在求美,旨在提升审美素养和艺术情趣,可谓美育。

(三)修性

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提到“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饮茶不仅能怡情,也能养性、修性。

杜浚的“改吾闻见”则说茶道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而“导吾杳冥”则是说茶道可以使人彻悟人生真谛而进入一个不可思议的高远境界,进入淡泊宁静、超凡人圣的人生境界。

儒家主张“穷理尽性”,道家主张“全真葆性”,佛教主张“明心见性”,中国文化重修性,茶道亦然。修性是理性追求,重在求善,旨在完善道德、健全人格。

(四)立德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三不朽”。

《老子》第二十一章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德者,得也,得之于道,得道于心是谓德。道生成天地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老子》第五十一章又说:“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德体现着道,使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为其主宰,这种“玄德”完全体现道的自然本性。立德就是修道,唯有得道才能全德。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至若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禀清、和、淡、洁、韵、静之性,饮茶能致清导和、熏陶德化,借助茶可以修道立德。

怡情、修性、立德相互交叉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中有真善,善中有美真,真中有美善。不仅怡情、修性、立德三者之间不能截然分开,就是怡情、修性、立德与养生也有关联。茶道的价值,简述之,即真、善、美、生。

后记

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衰于清。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道开始复兴。短短三十多年时间,中国茶道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得到恢复、丰富和发展。

本书是丁以寿、关剑平、章传政三人合作的结晶,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由丁以寿撰写,第三章由关剑平撰写,第四章由章传政撰写,图片由丁以寿提供。

由于我们学识和水平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难免,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不胜感谢!

丁以寿 关剑平章传政

2011.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