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煤气进入内地市场,以百年基业的安全及服务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为燃气的普及作出了贡献,而内地市场也为中华煤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内地市场仍然是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仍然要坚持不断创新。我参观了中华煤气在晋东南的煤层气液化厂和加气站,经营效益很好。从煤和石脑油制气到天然气,又到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煤层气、页岩气,新技术、新能源层出不穷,相信中华煤气于郑作时编著的《领先的背后》中展现的优良管理精髓和专业经验,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分享和启发;2012年,中华煤气迎来150周年华诞,祝愿中华煤气保持青春活力,老树新枝更加郁郁葱葱。
中华煤气,香港最早的煤气供应者,经历中英两代,跨越3个世纪,至今已经走过了150年的历史。自1994年进军中国内地后,化身港华燃气的它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新能源继续攻城略地……
《领先的背后》作者郑作时深访中华煤气内部,探寻中华煤气公司传承百年、领先行业的成功路径。在《领先的背后》中,除了能够一览中华煤气的百年奋斗史,我们更能深入挖掘到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如何使自己拥有行业中的绝对优势?
企业如何复制并创新业已成功的经营模式?
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如何自知并把控?
持续不断的百年成长基于何种因素?
企业快速成长已成现象,持续经营才是难题。在百年领先这个方面,中华煤气如灯塔一般,照亮中国企业的前世今生。
换言之,按全球化的标准,有经验、有方法可以提供给内地市场的企业不少,但真正能改变内地企业的却委实不多。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各级政府官员对于本国的利益看得很重,且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尊心都很强。
面对汹涌而来的现代文明,这样的民族秉性有助于中国在独立自强的前提下奋起直追,但也养成了这个民族略有些排外的社会情绪。中华煤气高管层都很清楚,百年以来,同为中国人,他们与内地的所有人一样,都饱受人下人的屈辱,因此渴望成功和自强的正面情绪与警惕西方人算计的负面情绪同时存在,使得汉民族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既大步急进,又小心翼翼。
这无疑是中华煤气作为一个华人控股、华人管理的公司的优势所在。到1997年,中华煤气既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精华,在亚洲它已经是一个一流的城市燃气供应商,齐肩于日本东京瓦斯株式会社这样的大企业,同时又深谙中华文明智慧之道,知进退、明中国文化。因此它有可能成为一家中国的,而不仅仅是香港的城市燃气公司。这为它提供了一种可能——在区域做强的前提下,在全国范围内做大,中华煤气能够成为一家真正跨地域、有协同的全国性大公司。公司当然更明白中国确实存在这样的国情。香港出身这个背景使它可能更为容易被内地的政府、社会和消费者接受。
香港被英国人统治的历史,也是一部悲喜交加的历史。在英国人离开香港的1997年,香港人的心情颇为复杂。英国人对香港的统治,虽然对香港进行了财富上的掠夺,但也给予了香港人相当多的素养。就中华煤气而言,早期的英国管理者给了香港员工一种格外令人有好感的执行力。无论访客到中华煤气的哪个部门,都会感受到本地的员工的谦和有礼、做事着力用功和守时守纪。这群人似乎永远在笑容可掬地等着你,别人的错误,他们似乎永远视而不见,而如果他们有错,你一定可以得到他们反复的道歉。只是下班时间一到,他们就会立即回到私人的状态。这种工作与生活截然分开的态度,后来被人们称为“职业化”。
在任何一个细节上,公司都细致入微,尤其是对时间的安排更是以分秒计。比如说之前我们提及的客服中心的显示器,它永远显示着每个员工处理一单顾客电话的时长、有多少顾客在等待、有多少顾客在接受服务,以及本日内已经有多少顾客接受了服务。
公司里人人都有事做,而且每个人的事情都安排得很满。就拿公司派生出来的易高公司加气站的车队来说,这个为易高公司旗下5个加气站运送燃气的车队一共有12组司机,10台汽车,从香港的青衣油库向全港的加气站送气。长途过维多利亚港湾要4个小时,短途不过维多利亚港湾大约在两个小时。每日,车队的管理员根据各个库的储量不一而安排出勤时间,分别给每个储罐补充气源。长途司机每日的工作量是两趟一个班,短途司机为四趟一个班,不多不少正好是8个小时。而整个车队只有两个管理者,一个负责与公司其他部门沟通,另一个专门负责给司机们排班,很明显,只要排班有误,公司的加气站就会出现“断气”的现象,而易高公司加气站运营多年,“断气”现象基本没有出现过,效率可谓高到了极点。
对于精确和高效的无穷追求,对于中华煤气的员工来说是正常之事。这正是中华煤气可以给予内地的东西。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会深入地了解这种作风的养成和制度的推进过程。在这里,我们只需知道,在中华煤气,这些作风和制度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折不扣地被每日执行着。因此,对于1997年的中华煤气管理层来说,把中华煤气在香港的成功运营经验推广到整个中国去,只剩下了几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一从哪里着手?找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做?P17-18
百年领先的启迪
有人曾经问过我投资什么行业最好?我回答说,投资于人每天都离不开的行业最保险,也能最持久。燃气、水务等公用事业应该就属于这一类。
诞生于1862年的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历经150年的沧桑巨变,虽历经坎坷却植根于香港生存发展起来。即便是在最艰难屈辱的日本占领时期,香港社会也无法离开中华煤气。150年的积淀,中华煤气育成了以“安全”、“服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我曾经访问过中华煤气的香港总部,员工们谦和有礼、着力用功、守时守纪的职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正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可以从中学习受益的地方。
不断创新进取是企业得以发展的灵魂。中华煤气之所以能不断壮大正是因为管理层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审时度势的决策判断。1997年香港回归是中华煤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在这一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华煤气不是彷徨,而是作出了进军内地广阔市场的战略决策,发展前景豁然开朗。港华燃气、易高公司、华衍水务等应运而生。
中国内地的燃气市场是近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我们这代人都仍对家家户户烧煤球和蜂窝煤记忆犹新,城市的气化率极低,曾经的液化气罐也是一罐难求。少数城市的管道煤气也是以焦炉气、石脑油制气为主。
2001年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和2004年广东引进液化天然气,加速了中国燃气化的步伐,中华煤气在内地发展恰逢其时。但就全国而言,燃气化率仍然很低。在广东引进液化天然气时中华煤气曾经找过我,希望可以参与这个项目,拥有一定股份,我迅速同意,因为香港同样存在燃气结构转换,以更清洁的天然气代替石脑油制气的需要。
在筹划西气东输工程与外商谈判时,外商询问中国的市场有多大?我回答说,如能让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的人民每天洗上一次热水澡,西气东输管道的容量就不够。中国的内地市场是我们这些规划工作者也难以预料的。新疆广汇集团将液化天然气用槽车运到广东居然还有效益,我也没有想到。
中华煤气进入内地市场,以百年基业的安全及服务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为燃气的普及作出了贡献,而内地市场也为中华煤气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内地市场仍然是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仍然要坚持不断创新。我参观了中华煤气在晋东南的煤层气液化厂和加气站,经营效益很好。从煤和石脑油制气到天然气,又到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煤层气、页岩气,新技术、新能源层出不穷,相信中华煤气于本书中展现的优良管理精髓和专业经验,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分享和启发;2012年,中华煤气迎来150周年华诞,祝愿中华煤气保持青春活力,老树新枝更加郁郁葱葱。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原国家能源局局长 张国宝
2011年8月1日
什么是国际一流的中国公司
作为一个财经作者,我见过很多优秀的中国公司,也听到过很多争创国际一流的口号。不过,当我亲耳听到中华煤气执行董事暨首席营运官关育材先生充满自信地说“我们是国际一流公司”的时候,还是被震撼了一下。
关先生有香港“太平绅士”的头衔,看起来也绝不像一个傲慢的人。他非常谦和,正如本书所言,.他更像一名资深的工程师。当这样的人说中华煤气是国际一流公司的时候,听者是会觉得可信的。
那么,国际一流公司与国内大步追赶的实业企业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呢?
在2010年12月底,与中华煤气工程学院同属一系的港华燃气集团山东培训学院培训总监王玲女士,花了大概半个小时给我描述中华煤气在香港高楼中做立管的4项改进。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样,由于香港地区高楼林立,所以完成立管的更换非常困难,为此,中华煤气的首席执行官陈永坚先生提出了一项叫做“永垂不朽”的改进项目。
所谓“永垂不朽”,其实是一个综合系统。首先就是在通常的镀锌立管上,涂布一层环氧树脂,以防外界损坏,而在两根普通的管道之间用的套管,是中华煤气特制过的,平常的套管口径太小,因此管与管之间接触的螺丝口也成为漏气和损坏的要点,大一号的管道则可避免这种问题;而在套管的时候,由于常规使用的夹具会穿透立管的镀锌层和环氧树脂层,会对管材的表面有损坏,为此员工们特制了一个小夹具,把正常使用的套管工具与管材分开。另外,在套管工艺按常规完成之后,除了用我们常见的生料带密封之外,中华煤气的操作人员还要在接口的最外层另外涂布一层防腐材料。
这成了公司的一项革新。
为了让所有员工都实地无条件地执行这项小革新,很快,公司在整个培训流程中加入了相似工艺。也就是说,从这项革新被纳入公司流程开始起,中华煤气的每个操作人员都将在培训时得到几遍实践的过程,以形成习惯。
这就是中华煤气“持续创新”的公司文化。这家公司虽然小,但如果访问者进入这家公司,每个员工都会乐此不疲地向来访者介绍公司的类似小改进。
当然,作为一家大型公司,中华煤气与内地很多公司一样,都有严谨的公司战略、稳妥的政商对策,公司也同样有着对利润的孜孜追求。不过,最为不同的是可以被称为“公司底层”的员工。这群人是如此乐于各种各样的创新而不知疲倦,这确是大部分内地公司所无法企及的高度。正是这种细微的创新,奠定了公司一步又一步的领先地位。通常很多公司的经营者都会告诉我说,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优势来建立公司经营的巍峨大厦。只有中华煤气的这种优势,是如此无懈可击。如果中华煤气同样是想建立公司经营的大厦的话,那么这就是我很少见过的有无数触角的大厦。因为这些小的创新是如此之多,正如大厦坚实的底座有无数的钢筋与地面相连一样,使它牢固地站在地面上,而不是沙滩上。
每一家公司的管理者都希望内部有层出不穷的创新,但又有多少公司能做到呢?要做到让员工主动为公司、为用户来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达到这样的境地,至少要这样一些条件:
首先是让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事情,核心是管理层能够鉴别和赏识每一项创新,尤其是不歧视具有奇思妙想而不断失败的员工。
其次,公司的经营要始终保有财力,使员工的创新始终能得到公司财力上的支持,正如苏州清源华衍水务的工程总监汤阳所感谢的那样:公司对于他们的想法,始终可以投资到位。 再次,公司的整个环境至少要保有使员工身心愉快,生活有尊严,使他们乐意并有能力来从用户和公司的角度出发。,从自己的岗位出发来作出改变。
最后,公司必须让员工觉得公平,使他的能力与收入、职位相匹配,从而使员工始终保有激情来向前冲。
有几家公司能做到这样?
真正的领先者是透明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公司并不愿意公开它的商业动向,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对手。这就使得财经作者和记者有存在的空间。
这是因为在同等竞争条件下,模仿是“后进者”得以超越“先行者”的重要因素。先行者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也许费尽千辛万苦,但得出的技术和经验却不堪一击。这不是夸张,因为处于同一水平的公司相互的竞争,常常就是想到或者没想到的事情。
有趣的是,中华煤气似乎并不在意让自己透明。在它每年的公司“优质服务日”中,中华煤气、港华燃气及旗下一系列上市公司的项目革新,都被公司公开地做成表演节目,由项目组成员通过表演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展示。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本书才得以面世。
虽然我们无法详尽地去寻找出这家公司历史上每一个细节。但通过本书的描述,我们除了了解这家公司的历史之外,还可以看到,这家公司在进军内地,促成内地诸多煤气公司发生从高高在上的垄断公司向市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型公司的转变的过程,而且我们还看到了中华煤气从单一的服务型公司向全产业链、多元化公司转型背后的思考和实践,看到它的与众不同。
从大型产业公司的本质来说,它只能这样做。因为公司大到像中华煤气这样的规模,已经很难简单地用宣讲灌输的形式来讲清楚一家公司的文化以及由它的文化打造的竞争力。因此只有透明,只有依靠整个公司的文化,才能推进公司协调一致向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司文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工作方式。它最早形成于领导者,只有领导者的全情投入,像我们在书中看到的陈永坚、关育材、黄维义、萧锦诚和中华煤气全体高管层一样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公司本身,为公司尽心竭力,才能形成公司文化最核心的起点。
而后,公司的文化会形成一个氛围。由于核心层和管理团队总是身先士卒,而且以正确的方式指导员工在前行道路上取得赢的结果。因此所有的人才都会被调动起来,迅速地构成一个坚强的团队。
而最后,公司的文化会形成团队的共同习惯。这是一种勇争第一的习惯,一种惯于领先的性格。在这种性格之下,公司的创新能力和领导者气质,会引导着公司员工作为一个人群形成一种亚文化:不管整个社会的环境如何,但这样一个人群是可信任的,令人放心的。
一旦这种公司文化形成,它就无惧于任何现时的秘密公开,甚至也不怕领先局面的暂时失去。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能有一个机会来全面展示中华煤气,展现它作为一家国际一流公司在150年里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最近十几年内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思考。就作者个人和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而言,与中华煤气、港华燃气的这次合作经历,是艰辛但又十分愉快的。
我们相信,在自由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华煤气,其进军内地之后的动作及思考,不应仅仅停留于中华煤气公司范围之内,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财富,它展示了作为工业化后进者的华人社会及公司个体,在当下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特有策略。
不吝啬者,回报必得之于未知。
在本书的写作刚开始时,我看得出本书最主要的推动者——港华燃气高级副总裁杨松坤先生眼里的犹豫。对中华煤气这样一家老牌的香港公司而言,它的公司文化、策略、投资者信任和政府关系都趋于良性。而公司是趋利的,调动资源把中华煤气作一个全部的公开,对于公司是否划算?这显然是一个问题。
也许正是得益于中华煤气首席执行官陈永坚先生所说的“小心翼翼地冒险”的文化,本书的写作过程得以开始。不过一经开始,杨松坤先生便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来支持这件看起来更像公益的事情。
这也许正是中华煤气公司的文化。港华燃气公共事务部刘伟先生专门负责此事,他在采访过程中多次述及:港华做事,也许一开始会非常慎重,但要做,就想做到最好。很显然,事情总是在运作过程中得到认同和发展的。这本关于中华煤气的书若对于读者有所帮助的话,这种帮助一定来自于中华煤气传统而不失进取的精神,在公司每个动作背后深入的思考,管理者身先士卒的实践。
这几乎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可以为公司做到的所有事情。或许正是因此,成熟的香港资本市场才以节节上扬的股价,为中华煤气的公司价值打出一个高分。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要感谢这样一些“煤气人”,是因为他们的高度合作和不吝分享,才使得本书得以较完整地展现中华煤气的全景。如果我没有犯很大的错误的话,那么中华煤气作为一家国际一流公司的所思所为,其大局几乎都已囊括在本书之中。而这也正是相当多中国公司的标杆,公司追赶的路径可能会各有不同,但感谢中华煤气的公开和透明,作为本书终点,我们已经看得非常清楚。
这些老的或者新的煤气人包括:
香港中华煤气首席执行官陈永坚先生
香港中华煤气执行董事暨首席营运官关育材先生
香港中华煤气内地公用业务总监暨港华燃气行政总裁黄维义先生
香港中华煤气新能源业务总监、易高环保投资执行副总裁暨总经理萧锦诚先生
香港中华煤气高级副总裁、中国政府事务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杰女士
香港中华煤气网络总经理敖少兴先生
香港中华煤气大埔制气厂高级工程师欧阳家庆先生
南京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林先生
济南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军先生
港华燃气高级副总裁杨松坤先生
港华燃气水务项目高级副总裁孙云峰先生
港华燃气高级副总裁、华南区域总经理邱建杭先生
港华燃气高级副总裁、江苏区域总经理纪伟毅先生
港华燃气高级副总裁、大苏州区域总经理周衡翔先生
港华燃气高级副总裁、四川区域总经理张克宇先生
武汉天然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铭荣先生
港华科技总经理黄松坚先生
广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一伟先生
广州东永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汤雨明先生
常州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澔先生
绵阳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锋先生
资阳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泉忠先生
苏州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坚先生
苏州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阳先生
港华科技中心总经理梁金禧先生 港华燃气山东培训学院培训总监王玲女士
当然,最需要直接感谢的是本次图书创作的直接负责人——港华集团公共事务经理刘伟先生,在整个创作的走访过程中,他用了很多工作时间来全程陪同支持我,而以走访的间隙时间来同步完成他的本职工作,并特别完成了本书所要公司图片的拍摄及整理,使得读者能更加直观而真实地了解这样一家公司。
他的鼎力支持构成了本书创作的最直接动力,这种支持使得我能以“公司的效率”来完成所有的工作。他对工作的热情、敬业精神和对待困难的乐观态度、解决之道,使我对中华煤气的管理文化与员工素养有了最为直接的感知,感受了作为一个中华煤气的合作伙伴所能得到的援助,这些使我的这次创作工作成为一种乐趣。
希望本书没有让所有为它付出过时间和精力的人失望。
作为社会的器官,公司是一个活的机体。我们说中华煤气是一个终点和标杆,并不意味着它是固定的和僵死的目标。相反,正是中华煤气内在的活力和不断的改进,使我们相信它真的是标杆。面对这样一个机体,形成社会共同财富的是中华煤气作为一个人的群体和团队的表现,是作为一个大的目标所采取的思考方式、策略、方法,尤其是以顾客为起点的公司目标。在当下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公司只有以顾客为所有目标的起点,才能在竞争中永远处于从容自如的前列。
这是作为作者——我的中华煤气之旅的最大感受,也希望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