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谁在忽悠中国(中国文物黑皮书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树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树编著的《谁在忽悠中国》内容介绍:在现时代,随着物质欲望的膨胀和消费水平的拔高,人人都想要一夜暴富,人人都期待着能淘到宝。而电视寻宝、鉴宝节目的风行,使越来越多的人将寻找财富的目光投向文物市场或犄角旮旯里,渴望着天将大运,突然将捡到一个大“漏”,发一笔意外横财!

那就听电视节目的忽悠吧,听拍卖行的忽悠吧,听“专家”们的忽悠吧,听古玩市场小贩们的忽悠吧……他们能让你相信,“宝”就在眼前,就看你伸不伸手了。

内容推荐

吴树编著的《谁在忽悠中国》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的终结篇,前两部《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近年来持续畅销内地和港澳台以及世界其他华语区域,被读者携评论界誉为“解读中国文物市场的百科全书”。《谁在忽悠中国》延续作者一贯奉行的纪实风格,对中国内地文物市场进行整体扫描与剖析,其中有诡谲离奇的文物案例,有沉浮江湖的收藏者故事,有金融资本操控拍卖市场的黑幕,更有鉴定专家、高仿高人、收藏达人共同解密收藏迷局中的种种玄机,给圈内人指点迷津,为局外人揭示真相。

目录

序言 崛起与沉沦/理由

卷首 谁在忽悠中国?——全民收藏大盘点

上卷

第一章 新闻调查:盛世收藏还是浮世乱象?

 “元青花梅瓶”装的什么酒?

 谁分吃了“国宝哥”的蛋糕?

 一个文化殉道者的收藏悲剧

 从“老支书”到盗墓贼

 直击“中国著名盗墓村”

第二章 暗访纪实:中国古玩市场整体违法!

 六下景德镇,暗访“官窑王”

 京城“古玉”何方来?

 洛河岸边的青铜隐士

 京津纸贵与中国假画市场

 收藏者之痛,管理者之痒

第三章 人物专访:“乱世英雄”起四方

 一位收藏大亨的秘史

 两块瓷片起家的亿万富豪

 一个拍行CEO的神奇发迹史

 京城“鉴定大师”

第四章 深度报道:“特殊商品”身后的利益集团

 从文物黑客到政治明星

 贪官庇护下的黑恶势力

 逍遥在《拍卖法》的幸福天堂里

下卷

第五章 鉴定专家谈鉴定

 李知宴:“眼学也是科学!”

 冯松林:“科学就是科学!”

 李宗扬:“有些科测纯粹是蒙人!”

 姚青芳:“科技检测文物的误差率只有1%~5%!”

 李慧玲:“现在高仿画能超过原画作水平!”

 赵青云:“现在不良专家太多!”

第六章 高仿高人谈高仿/205

 李广琪:“我因出口古陶瓷高仿品曾遭海关通缉!”

 黄云鹏:“仿真度达到80%就真假难分了!”

 高水旺:“我烧制出了3000年前的‘唐三彩’!”

 李华明:“低仿品就能忽悠专家!”

第七章 收藏达人谈收藏

 翟健民:“内地藏家买古董就像买$!”

 闫振堂:“贪图数量只会成为赝品推销员!”

 穆海宁:“国家真要认真追究起来,我该怎么办?”

 陈治木:“我挑战的不止是马未都!”

 彭中天:“收藏市场乱在产权不明晰!”

第八章 2010,中国收藏文化的终结?

 亿元时代,金蛇狂舞

 挂在墙上的股票

 愤怒的中国民间收藏者

后记 曲终人不散

试读章节

“光绪爷”也不辩白,怪模怪样地冲我笑笑,走进里间拎出一只缠枝牡丹纹青花梅瓶。

这只梅瓶看上去比台湾董先生那只要真切许多,跟我在高安博物馆考察过的那几只元代窖藏梅瓶相似:画工飘逸、包浆淳厚,底部露糯米胎和火石红,跳刀痕自然。梅瓶挺沉,里面显然装了酒,封口处裹着一层黑糊糊的泥状物。

“像故事吗?”“光绪爷”问我,“我一共就弄到两只,一只给××拍卖公司拿去了,这一只留给鬼佬的……”“鬼佬”是北京的一位大收藏家,据说红黑两道通吃,故道上很多人都爱拿他说事,其实那些事也未见得有几件是真实的。江湖就这样儿。

“是不是故事我不知道,高安出土元青花可是惹眼的事,当地政府能不知道?”我质疑。

“看来您还真不明白,现在搞基建碰上古墓什么的还真没人敢上报政府。您知道为什么吗?报上去就得停工,等待政府批复。批复完了,还得等国家考古队来搞‘抢救性挖掘’,这一等就猴年马月了!耽搁工程进度,施工单位和基建单位谁赔得起?所以碰上这档子好事就干脆不上报了,自行处理,工期照常,啥事儿都没有!”

这话我倒是也听别人说过,的确有这现象存在,可谁能够保证它就不会也成为卖假者新布下的“局”呢?

“我再告诉你一个独门鉴定方法,这真东西的封泥吧,是用猪血和糯米浆掺谷壳三样做成的。看看,你照片上那假梅瓶的封口泥是强力胶加黄泥弄的,黄色。不相信让你朋友用火烘热了闻闻,肯定还有化学味儿。真东西埋在地下几百年,哪儿来的气味?你闻闻这个,有点老土的香味儿。这颜色是黑色的,猪血干了就这颜色,跟糯米浆搅和黏性非常大,真要想掰开瓶盖,可要费老劲了!”

我使劲用手将封口泥搓热,然后凑近闻闻,果真没有异味,只有一丝老土香。这家伙的鉴定水平我不怀疑,远比一些二把刀的专家强。平日里我也经常找“光绪爷”唠嗑,总可以从他嘴里套出一些鉴别古董的独门绝技。

接着,我又看了“光绪爷”手里的墓志铭照片,为了证实东西可靠,还拍了特写镜头。墓志铭的雕琢痕迹清晰,破损处露出老茬儿。墓志铭的格式和文体规范,无懈可击。我开始相信他手里的梅瓶是真家伙。假如连“鬼佬”那样的老手也真的要收这件东西,就更说明问题了,那可不是个轻易受骗,而且被骗了就轻易罢休的主儿。好几个古董贩子告诉我,送东西去“鬼佬”家,被指认是赝品后就给保镖揍了一顿赶出来,东西也被砸掉。

北京的古玩江湖就这样儿,尽管平日里赝品满天飞,圈内人对啥都不在意,真要出一两件好东西,要不了几天就可以传得满城风雨。我见到元代装酒青花梅瓶后不到几天时间,这件事就在圈内传开了。版本不同,但总体上有许多人都认可这件事。我向一家以仪器测试为主的鉴定公司负责人打听,他告诉我,最近的确有人拿了元代装酒青花梅瓶来检测,大部分都是假的。不过“光绪爷”的两只梅瓶,胎釉成分倒是符合元代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半个月后,“光绪爷”那两只梅瓶在一家拍卖公司露面,不过预展时没标示拍品年代,起拍价也只有几万块钱,给人造成是当代复制品的印象。但另一种说法却同时在元青花发烧友中广泛流传,网上也偶有披露,说那两只元青花装酒梅瓶不是复制品,而是新近出土的窖藏文物,因慑于国家《文物保护法》的管制,拍卖行不得不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甚至公开说是当代艺术品。一位业内朋友也告诉我:“那梅瓶是真家伙,拍卖公司的暧昧态度是为了掩人耳目,因为拍卖出土文物是违法的!”  后来听人说,那两只梅瓶的成交价不高,一共只有一百来万人民币。真不知道那些买主是把它当真品买还是当赝品买的,照理说品相那么好的元青花梅瓶成交价怎么说都应该高过当年那只拍出2个多亿的“鬼谷子下山”青花罐。

不久,我又接到几个外地朋友的电话,说上海、江浙、四川、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市的“鬼市”上也出现类似的东西。一位台湾朋友向我证实:这些梅瓶一部分已经走私流出境外,在欧美卖场上有露面,价格一般在10万美元左右,剩下部分在国内黑市上交易,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P7-8

序言

崛起与沉沦

当吴树先生告诉我,他在动笔写《谁在忽悠中国》的时候,我先已知道他的另外两部著作——《谁在收藏中国》与《谁在拍卖中国》正以风卷长云之势在各地热销。近年来,我因寻觅一门偏僻学科的书籍,成为书店的常客。从北京熙熙攘攘的新华书店,到台北温情脉脉的诚品书店,我看见他的两本书都摆在光束聚焦下的显著位置。不久,就得知《谁在拍卖中国》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10年十大好书”,与“叛逆大师”李敖在《阳萎美国》中直斥世界超级大国那些痛快淋漓的文字列于同一名单。

在内地,也因为前两部书,吴树被《文化遗产》评为“2010年中国遗产保护十大人物”。评语是:“他在死神的追逐下,竟然还能沉疴偷闲,对中国文物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写出长篇纪实作品‘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他以衰弱之躯,立于历史观的高端,在书中对目前中国文物的危机现状直言不讳,对诸多危害中国文物事业的丑陋现象四面出击,令人读而震惊,思而后愤——吴树:淡定生死,以笔为矛的斗士!”

《谁在忽悠中国》是“中国文物黑皮书”的第三部曲,好的丛书应有后继的高潮。当我翻开面前的这部新作时,看到了什么?

较之前两部力作,这本书是一记更加猛烈的直捣要穴的重锤。我首先看到作者具有强烈的现场意识,身临其境的锐敏,坚不可摧的勇气,踏遍千峦的艰辛以及皓首穷经的执著。所有这些都具同一指向——真实,令人为之震撼的、心痛的、深邃而裸露的真实。这是新闻调查或纪实文学的第一要义,也是记者和作家必备的赤子之心。

为揭示真相:青花瓷作假,哥窑作假,高古玉作假,青铜器作假,名人字画作假……作者以抱病之躯踏访了数不胜数的城镇乡村,在广漠大地上纵横奔波,而且往往是偏僻的深山秘谷。在网络万能信息爆炸抄袭时髦的当今,他的作品不是产生在书房里,也无关搜索引擎,而是产生在鲜活的现场。通篇几十万字大多是现场白描式的对话,有筹谋,有巧遇,有偶然擦撞出来的语言火花,也有那些大亨们因心理膨胀而大言不惭的直白。通篇叙述不见杂芜斑驳,自然天成,又蕴涵着踏破铁鞋的必然。

作者的明察暗访为我们呈现触目惊心的现实——中国文物市场整体违法。作者把盗墓、走私、作假称为“三恶”,其中仅作假一恶就包括了从制假、售假、拍假到假鉴定的一个庞大的欺骗体系。而作假与走私的联姻、出口转内销的切换,令这个链条邪上加乱,却逍遥在法律之外灰色与黑色的地带。在对诸多“乱世英雄”的采访中,可以看到作者淳厚的文学修养和刻画人物的独到功底。每个人物都棱角鲜明,跃然纸上。

那位纯粹因为个人爱好不幸成为“文物殉道者”的善良教师,经历被抓被放又被全盘抄没的悲剧,性格中似有“范进中举”式的扭曲和癫狂;那个因从自家宅基中挖出几件青铜器出售获利而被判刑的老支书,双目失明后出狱,每天犹如雕像般伫立在樟树林下,用盲眼追逐着日出日落,一面忏悔自己的罪恶,一面倾述他对上个世纪生活情调的怀恋。当采访者递去一支香烟,掏出打火机,老人立即制止:“这里是树林,别打火!”一个场景,几个细节,这是多么悲凉的意境,又有多少象外之意,境尽而意伸……至于那些巧设骗局的主谋,几片瓷片起家的暴富,官商勾结的政治明星,呼风唤雨的CEO,似乎有着他们理不直却气壮的时代宣言:“我离得开高尚,离不开钱!”伴随着人物逐一登场,使得那些真实故事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大起大落,峰回路转。几乎每个事件都有着欧·亨利式的结尾,都可能发展为更大篇幅的独立篇章,但作者似乎更加珍爱他的白描式现场对话,以保存浓缩的质感。

纵观全书,贯穿着作者锲而不舍的追问:到底谁是这场巨大博弈的主要受益者?坊间有些似是而非的传言:“作假的多是农民,买假的多是大款!”前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捞些灰色收入,未尝不是补偿性的利益再分配……作者层层剥茧,甚至开列成本损益表格去计算,结果令人沮丧,最大受益者仍是那些豪门巨富,笔锋直指苏富比和佳士得,以及内地不良的商业大贾。苏富比与佳士得或许认为另有曲衷,但中国人的愤懑是他们无法理解的鸿沟。即使有些钱落在国人手里,事实上也随时在流向国外。

所有人物和事件都被作者用东方美学一览众山和以大观小的视角,置于自己的审视之下。他没有将复杂的采访对象简单化、脸谱化或妖魔化,而将他们视为时代剧烈变迁下的众生百态,对于那些罪孽当罚的生灵,作者甚至抱有悲悯情怀。如在“京津纸贵”一节中,他记下那个很有些艺术才华的美院青年教师发出的嘶喊:“我也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可是有什么用?若不是这两年干这种见不得人的脏活儿,别说买房子,我连老婆都讨不起!……‘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就是现实,对吧?残酷的现实! ‘你画一千刀宣纸,不如为我们娘儿俩挣一刀人民币!’——我老婆的至理名言!与其砸钱去办展览、买评论,我还不如直接出卖灵魂来得爽快!”

这些话听来令人撕心裂肺,百感丛生。“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那是屈原的仰天长啸,为什么今天听来仍然觉得贴切?出卖灵魂是常人打死也不会承认的天下大不韪,为什么从画家口中说出竟有几分坦然?在其他行业被视为潜规则的东西,在文物、艺术品行业则是明规则,毒化氛围的弥漫被人们熟视无睹。

吴树先生还写道:“平日里,在北京经常听一些圈内人讲述河南古董贩子做局骗人的段子,但是我几次来河南暗访,却发现接触过的男男女女都有爽朗直率、热情好客的淳朴古风。”这个视角令整部作品笼罩着沉重而凄婉的雾霭,由此也使人得以窥见作者的品格——一股炽热的忧国之情,一个义无反顾的勇士,一位悲天悯人的诗意作家,集犀利与温情于一身。

本书下卷汇集了作者与国内若干顶级鉴定专家及金融学者的对话实录,其中含有高端的知识性和思辨性,对各地众多收藏家与读者皆有裨益。同时,也更加凸现了科学与经验的对峙,审美与功利的纠缠,法律与现实的困惑。一以贯之的主线仍是这场收藏大潮的真假之辨,是对仲裁与监督机构的功能缺失的警示,是对“没钱者断假,有钱者断真,钱多者断珍”那些败坏行为的谴责。

广义的收藏是人类文明的美好传承,狭义的收藏是个人怡情养性的优雅爱好。但是,在这场被吴树先生称为“全民收藏运动”中,席卷了8000万以上的大众,每年营业额高达上千亿元,其文化内涵却彻底变质,成为涌动着欺诈、谎言、卑劣、贪婪、自弃与麻木的一潭浊水。

近在晚清之末,在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笔下《中国人的人性》一书中,对中国人的勤劳、刻苦、讲礼节、好面子、知足常乐的性情尚有些许肯定。仅在三四十年前,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讲理想、讲奉献、讲诚实、讲互助、讲自律的社会。而今日,整体国民道德素质的下降,却迅即判若两群。

古今中外,良知、道德、法律,是维持一个正常社会的三个维度。良知靠自省,道德靠约束,法律靠强制。这三者,我们所剩的都不多了。

或许,当人们清晨端起一杯牛奶都为其品质忐忑不安时,相比楼价狂飙、官员贪腐、食品作假、偷工减料、事故频发以及外患环伺等等诸般大事,矫正文物收藏的乱象并非当务之急,它不过是发展大潮中一簇混浊的浪花而已。但是,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启迪却更具象征意义。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国民的性格也决定国运。

一个大国的经济在日益崛起,一个大国的精神在向下沉沦。这个大国能在两股悖反的力量中走向雄强吗?一个因缺失信仰、正直与诚信而必然涣散的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2011年7月24日于北京

后记

曲终人不散

这本书稿杀青后,忽记起春节前在中国收藏家联欢会上与故宫的耿宝昌先生有约一叙,便请朋友开车送我“进宫”,拜访这位在中国古陶瓷鉴定界一言九鼎的老专家。虽处酷暑斗室之中,但我与耿前辈话语投机,基本上能够畅所欲言。谈文物市场、谈艺术品拍卖的“亿元时代”、谈文物保护……只是当我问及对当下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情况有何看法时,这位业界泰斗竟然连说数句:“不谈、不谈!”不过即便如此,我也能听出其中的“话外之音”,在此纷纷扰扰的多事之秋,又有哪一路神仙敢铁齿铜牙、妄断春秋呢?

言及眼下“全民炒古”,我与此公共识更多。他风趣地脱口而出两句打油诗:“亿民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谈笑风生之后,老人又向我推荐一首珍藏于江西婺源博物馆的郑板桥《骨董》诗,虽说内容记不全,但他还是顺口背出其中几行妙句:“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物,惟下愚不移……”

回家后,我从婺源博物馆的网站上下载了这首诗,读后亦忍俊不禁、捧腹大笑。那位放荡不羁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土郑燮,竟于300年前将当下收藏乱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郑板桥《骨董》诗:

举世好骨董,甘为人所欺。千金买书画,百金为装池。缺角古玉印,铜章盘龟螭。乌几砚铜雀,象床烧金猊。一器一杯斝,按图辨款仪。钩深索远求,到老如狂痴。弟兄起讼狱,朋友生猜疑。方其富贵日,价直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糍。我有大古器,世人苦不知。伏羲画八卦,文周孔《系辞》,《洛书》著《洪范》,夏禹传商箕;《东山》《七月》篇,斑驳何陆离。是皆上古器,三代即次之。不用一钱买,满架堆离披。乃其最下者,韩文李杜诗。用以养德行,寿考百岁期;用以治天下,百族归淳熙。大古不肯好,逐逐流俗为?东家宣德炉,西家成化瓷;盲人宝陋物,惟下愚不移。

板桥公甚是英明睿智,能神机妙算300年后的收藏者买什么、藏什么,就连被他鄙视为“陋物”的“宣德炉”、“成化瓷”,会成为后世竞相争抢之宝物的事,也干诗中一一点化出来,不能不令人五体投地。还有对现在收藏界那点“破事”,他也早有预料。如,为了争夺文物遗产,“弟兄起讼狱,朋友生猜疑”。又如,对艺术品拍卖泡沫一旦破灭后的惨况描述:“方其富贵日,价直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糍!”我相信,当今那些手握金融资本在拍场上争强赌胜的富豪们,如果读得懂这首打油诗,只怕也会不寒而栗地骂上一句:“乌鸦嘴!”

惭愧的是,郑老夫子300年前看清了的事,我们今天反倒是“当局者迷”。即便有人参透一二,也是身在利益之中,不便点破。若跳出此界,探究收藏幕后的社会万象,不也能窥见一样的境像?金钱万能、精神颓废、道德沦丧、文明湮灭……奇怪的是,这些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竟也如同藏界那一点虚妄诡诈之局,一样一样被人化小、化了,或高高挂起。

文物是小局,国有大局,正如理由先生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所言:“或许,当人们清晨端起一杯牛奶都为其品质忐忑不安时,相比楼价狂飙、官员贪腐、食品作假、偷工减料、事故频发以及外患环伺等等诸般大事,矫正文物收藏的乱象并非当务之急,它不过是发展大潮中一簇混浊的浪花而已。”

“而已”。理由兄没说错,顶棚千疮百孔,谁还顾得上去修补其间一针小漏?可是,面对数千万苦苦挣扎、酣战在一个败局已定的战场上,即将全军覆灭的淘宝战士们,为文者又何甘坐视生灵涂炭,止于隔岸观火?

仅为此,笔者耗费6年多时间,抱病考察国内外几十处文物市场,行程数万公里,写完了“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欲以这一波史无前例的全民收藏运动为切入点,让更多圈内圈外之人透过乱象丛生的文物小局,思辨我们这个民族时下至关紧要的泱泱大局。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三本书的故事分类看上去似乎有些重复,我在布局之初就有斟酌,但为了主题上的层层递进,我采取了服从论点安排论据的逻辑方法,好在故事内容绝无重复,请读者明鉴。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我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五千年文化的每一个字符。我敬畏古往的祖宗神灵,敬重身边的芸芸众生。故,我思、我辨、我悲、我怒、我哭、我喊……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终结了,在长达5年的创作出版过程中,我得到诸多亲友善士的鼎力帮助。感谢志同道合的谢辰生、理由两位在文物、文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蒙抬爱,或赐予字,或赐予文,更得多番思想交流,颇显“臭味相投”;感谢远在异国他乡的李兰博士,为了延长我的生命,几年来不停地奔波于巴黎与北京,为了提供我所需的素材,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替我在欧美多国做调查访问;感谢我的朋友——著名画僧史国良、评论家摩罗、出版家尚红科先生和陈敏女士,诸多琐事,多有请教和仰仗他们;感谢我的妻子和家人,让我在蜗居之中衣食无忧、雷雨不惊,静心养病与写作。

特别鸣谢北京达盛德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达圣德文物显微鉴定仪”,为我考察古玩市场,微观、识辨相关文物带来极大方便。

再见,我最尊敬的读者!曲终人不散,我真心地感谢和祝福你们!

吴树

2011年7月30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