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关于祈愿的短文像一支箭,直指宗教的容忍限度。他的观点明确表示了祈愿是全球性的,属于全体人类,而非特定宗教,就像许多关于祈愿和治疗意图的实验研究所发现的一样。《祈愿的力量》显示,祈愿不是哪一个特定传统的专利,这和我们通常所听到的大相径庭。在宗教冲突白热化的当今世界,这个信息比以往更显重要。
一行禅师编著的《祈愿的力量》是一本小而有力量的书,,是一本每日可用的实修手册。“我们的身体就像地球”,周围的,甚至千里之外的人、事、行动都能影响我们;目前的、过去的,别人做的、想的,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同样,我们也会影响别人。通过祈愿,我们不仅满足了日常的需求,也与更高的“我”紧密联结。
《祈愿的力量》中提到祈愿与身心的关系、祈愿对于治疗的功效,附录中的精美祈祷文和禅修练习,更进一步帮助我们创造健康美好的生活。
所有心怀信仰的人,在灵性修行上都会采用某种祈愿或禅修的方式,虽然这些方式看起来可能大为不同。祈愿有可能是静坐,也有可能是诗歌大合唱。有些传承教人坐着祈愿,有些则是以俯拜、跪、站甚至舞蹈的方式来祈愿。有些人虔诚地定时祈愿,有些人则是临时抱佛脚。尽管祈愿的方式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但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祈愿有用吗?”
或许我们会认为,如果祈愿有用,那么祈愿是可行的。但是假使祈愿没用,那么为什么要祈愿?
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是讲个故事。有个6岁的小男孩养了一只小白鼠当宠物,但这只小白鼠不仅是宠物而已,它也是小男孩最亲密的朋友。有一天,小男孩和小白鼠在花园玩,但小白鼠钻进一个地洞后就再没出来。小男孩非常悲伤,觉得没了小白鼠,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他跪了下来,双手合十,热切地祈愿小白鼠能再出现。他全心全意地祈愿,就像他看妈妈做过的一样,喃喃地向上帝说:“上帝啊!我对你有信心。我知道若你愿意,你可以让小白鼠再回来的。”
小男孩十分虔诚地跪着祈愿了两个多小时,但是小白鼠没有回来;最后男孩回屋里去了。在他童年时,当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都会祈愿,但他所祈愿的从没实现。到了高中时,他对祈愿已经没有信心了。
这个男孩现在已经是就读于天主教高中的少年,参加了校内的音乐班。这个班的老师是位声音发颤、健康状况颇差的老人。每天早上,老师上课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祷告。他的祷告有15分钟之久,没有学生喜欢这件事。他祷告的方式无趣而平常。老师祷告前都会先问:“有人有什么事要我代祷的吗?”他会把这些事全记下来,然后代表大家祷告。
通常他会为一些小事祷告,例如“明天我们要去户外野餐,请给我们好天气,不要下雨。”对这位年轻男孩来说,这课前15分钟的祷告是无聊的,他对此一点信心也没有,然而老师仍旧每天虔诚地祷告。
有一天,一个女孩伤心不已地来上课。她说父母刚告诉她,母亲得了脑瘤。她吓坏了,害怕妈妈会死掉。老师所她说完后,站起来看着全班说:“如果班上有人不想和我们一起祷告的话,没关系,请到外面走廊站一会儿,我们要为这女孩的妈妈祷告。我们祷告完毕之后,我会请人叫你们进来。”
这男孩想要起身出去,因为他对祷告毫无信心。但出于某种原因,他没动。老师要所有人低下头,然后开始祷告。他的祷词很短,但声音非常有力。他低着头,闭着眼,双手合十,然后说:“感谢您治好这个女孩的妈妈。”就这样,两周后,女孩告诉全班,她妈妈康复了。医生扫描脑部,结果没有发现任何肿瘤的迹象。
对这位放弃祷告已久的男孩来说,这件事重新燃起他对于祈祷能带来疗愈的信心,他开始为健康不佳的音乐老师祷告。他全心全意地为音乐老师的健康祷告,但一年后老师去世了。P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