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挑战蓝天--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天穹记忆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钟轫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履谦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3月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军委通信部雷达处、技术处、电信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

钟轫编著的《挑战蓝天——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人在少年 树立远志、抗日战火 磨砺锋芒、走向光明 秘密入党等。

内容推荐

钟轫编著的《挑战蓝天——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以我国著名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85岁的人生历程为主线,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记录了张履谦求学、工作、生活等多彩瑰丽的人生,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张履谦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坚持不懈的学习意志、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谦逊宽容的为人之道、高尚温厚的人格情怀。

《挑战蓝天——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我国老一代国防科研人员无私奉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同时披露了我国雷达、电子对抗、航天技术研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人在少年树立远志

 1.苦难年代,走出纯真少年

 2.严父慈母,教诲子女一生

 3.天下兴亡,铭记匹夫有责

第二章 抗日战火磨砺锋芒

 1.烽火连天,学会进取生存

 2.颠沛流离,锻炼意志体魄

 3.人生抉择,赶赴清华求学

第三章 走向光明秘密入党

 1.高深学府,岂敢虚度时光

 2.黎明晨曦,照亮一颗红心

 3《职工小报》,打造宣传阵地

 4.半个世纪,难忘同窗情谊

第四章 电子对抗建立基础

 1.服从分配,参军入伍

 2.初出茅庐,陆危受命

 3.受命组长,管全军雷达

 4.领队前线,搞电子侦察

 5.建十八室,奠定技术基础

 6.电子对抗,写入国家规划

第五章 从业航天攻坚雷达

 1.自力更生,投身航天事业

 2.艰苦创业,国防科研楷模

 3.出谋献策,痛击u一2飞机

 4.改进提高,研制“红旗二号”

第六章 “文革”岁月坚持工作

 1.颠倒黑白,痛恨“四人帮”

 2.反导攻关,献计雷达方案

 3.选择重点,攻相控阵关键

 4.抓单脉冲,研制跟踪雷达

 5.忠诚为国,支援三线建设

 6.疾病困扰,难阻壮士鸿志

第七章 群策群力研制测控

 1.关键时刻,勇担卫星测控

 2.循序渐进,进行原理验证

 3.准备扎实,打赢闽西硬仗

 4.群策群力,众创优质工程

 5.发射未成,测控得到考核

 6.统测控,奠基设备研制

第八章 型号研制保驾护航

 1.空间技术,责任十分重大

 2.干航天活,做透地面工作

 3.“风云号”,重视空间环境

 4.“风云二号”,保证工程质量

 5.百般努力,操劳卫星导航

 6.尽心竭力,参谋雷达卫星

 7.立意前瞻,助力资源卫星

 8.咨询建议,探路中继卫星

 9.坚定不移,推广通信卫星

 10.技术跟踪,把关海洋卫星

 11.立论充分,研制18米天线

第九章 载人航天攻坚测控

 1.建言献策,推动载人航天

 2.同行磋商,提出测控方案

 3.深入基层,攻关测控终端

 4.立足国产,保障对接测控

第十章 发展航天尽心竭力

 1.领队意国,促成跨国通信

 2.组织调研,提升卫星应用

 3.再赴欧洲,调研航天设施

 4.致力标准,把关军工计量

 5.指点方向,领路国防科研

 6.学术不辍,追赶世界水平

第十一章 关心后代心系祖国

 1.播撒余热,寄希望于后代

 2.一丝不苟,培养科技人才

 3.传经送宝,致力部队建设

 4.科研不辍,研究基础性课题

 5.积极努力,参与国家咨询

 6.着眼未来,思考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老乐生活笔墨生香

 1.朴实真诚,半百患难情深

 2.见微知著,小处彰显挚诚

 3.丰富多彩,何须惆怅黄昏

 4.纯心实意,寄意诗境墨香

附录一 张履谦大事年表

附录二 张履谦著作、论文目录

附录三 总政治部国防科学工作部印发的文件

附录四 张履谦书法作品选登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人在少年树立远志

苦难年代,走出纯真少年

至张履谦父亲一辈,张家依靠祖传的几亩薄地,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七八口人的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糙米饭拌辣椒”,成了张履谦对童年生活的恒久记忆。

绕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

湖南长沙,地处汀南,有湘江贯穿,又有洞庭湖泊哺育,自古是一座风景秀丽之城。

长沙史上又称“星城”,得名于长沙星。而星宿之所在,对应于凡间,则必是伏凤卧龙之地。长沙因星宿而名,能人异士辈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古已然。

1926年3月1日(农历丙寅年正月17日),张履谦出生于湘湖大地长沙东乡一个名叫蛇山嘴的小村庄里。村子靠近浏阳县永安镇,位于蛇山之嘴,背靠山腰一片葱郁的竹林。在朝向开阔的田野边,住着他和伯父两家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外受列强欺凌侵略,内遭军阀割据混战,政治腐败,工业和科技十分落后,即便是历来富庶的两湖鱼米之乡,人民生活也极为贫困。

至张履谦父亲一辈,张家依靠祖传的几亩薄地,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七八口人的生计,即使偶尔碰上好收成,也得勒紧裤带,口子过得十分艰难。糙米是张家当时的主要食物。“糙米饭拌辣椒”,成了张履谦对童年生活的恒久记忆。

张履谦的父亲名叫张子尧,出生于农村,天生有腿疾,后腰脊骨断裂,做农活始终不便。为了谋生,父亲很小就到长沙城一家帽店当学徒。

身为学徒的父亲,早上要比别人起得早,在店开张前将待出售的货物从楼上堆放处取下来,在楼下货架上摆放整齐,到了晚上等店铺打烊后,再把柜台上的货物全部搬到楼上存放,腾出的柜台用来搭铺睡觉。衣帽店里上下楼的工具是用两根竹子做的简易竹梯,竹子质软,人爬上去时总是摇摇晃晃。父亲因腿有病,上下楼十分不便,爬竹梯时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

虽然在帽店的学徒生活异常辛苦,但这并没有影响父亲想要学好一门本事的决心。当学徒期间,父亲不畏腿疾,T作勤勤恳恳,刻苦认真,凭借一股韧劲,学有所成,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后来,父亲辗转去学医,他发誓要学一门更实用的本领,有所出息。

学医机会来之不易,父亲非常珍惜。平日里,父亲细心学习,仔细观察师傅治病救人全过程,认真钻研师傅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的技艺。每遇到一个病人,父亲都会细细询问病情,对病人殷勤照料,一心想把病人尽早治好。父亲的热心,感染了每一位病人,久而久之,父亲与许多病人建立起了感情,病人也愿意向父亲详细陈述病情。通过不断观察学习,虚心向师傅询问请教,经验不断积累,再经过不断实践,父亲的医术逐渐提高。

善于思考和学习,是父亲的一大特点。父亲师傅的书房有一部《医宗金鉴》医书。这部很有名的医书是清朝乾隆年问著名的皇室医学丛书,全书共90卷,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根据师傅的教导,父亲每天都挤出时间学习《医宗金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毅力,父亲将这一整套丛书都读完了。而事实上,这套医书连父亲的师傅也没能全部读完。

《医宗金鉴》是以文言文写的,不容易读。为了掌握文言文,父亲在师傅的指导下,又学了《史记》、《孟子》等古书,从中学到了不少古代经典。

学医期间,每每遇到疑难病例,父亲便会去医书中寻找答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父亲的医术日渐精湛。看到自己的徒弟取得如此成就,师傅十分高兴,同时承认徒弟的医术已经超过了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渐渐地,父亲成了家乡远近闻名的中医。  名声并没有腐蚀父亲内心的朴实无华,反而让他更坚定、更忙碌地投入到治病救人中。当他听到村里有人生病,经常顾不上吃饭,便夹着医药箱,拿着洋伞,赶到病人家里。尽管行走不便,但在父亲行医的一生中,他总是拖着那条不太灵便的腿在路途中奔走。偶尔有时间呆在家中,父亲也不会任自己闲着,而是在庭前院后的田里忙着种菜、浇水。

撑着一把洋伞外出行医的背影,成了张履谦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洋伞是用洋布做的,那时用手纺的布叫土布,用机器织的布叫洋布。南方多雨,夏日的晴天异常炎热,一把洋伞雨天遮雨、晴天遮阳,成为父亲外出行医除携带医药箱之外唯一的随身物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天气,不管是否逢年过节,只要有病人求医,父亲就会不辞辛苦地奔波上路。行医中,他经常每天走几十里路,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可却始终满腔热情,从没有懈怠和抱怨。父亲对人如对己,一心想着病人,远近的乡亲都亲切地称他为“尧爹”。

父亲认真钻研、虚心求教、体察病人的学医行医从医经历,深深影响着张履谦及其兄弟姊妹。

“履谦”这个名字,可谓颇费父亲的一番心思。《史记·留侯世家》有载:秦末一老父,在下邳桥上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命张良为其取鞋、穿鞋,张良见其年老,恭而取鞋,跪而为他穿上。之后老父又再三考验张良,最后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使张良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和军师。后人以“进履圯桥”或“张良进履”传述着这一处事谦恭的故事。父亲为子名“履谦”,亦有要求子女“履行谦逊”,务须谦虚向人求取教益之意。

旧社会的中国农村,庄户人家大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父亲每日很早外出行医,母亲早起为全家人做饭洗衣,弟妹们各有任务,张履谦每天早上的任务是放牛。

张履谦在张家儿女中排行老大,下有三个妹妹和三个弟弟。他秉承了父亲艰苦朴素、坚毅不屈的个性,每天天未亮便起床将牛赶到山上吃草,然后赶快回家拿书包去学校。完成一天的学业回到家后,他要为菜地浇水、施肥。张履谦个子瘦小,给菜地浇水、施肥的工作量很大,经常累得浑身大汗,一直干到天黑。P1-4

序言

张履谦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6年3月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信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同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军委通信部雷达处、技术处、电信技术研究所任技术员、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尉军衔。1957年调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雷达设计部,先后任雷达收发设备和总体研究室主任、雷达设计部副主任。1965年随国防部五院(时为中校军衔)转业至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任副所长。1979年调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任主任兼工程总设计师。1985年后历任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顾问。1999年后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他还担任过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总参二、三、四部,空军,国防科工局,国家气象局等单位的技术咨询专家或顾问,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电子所微波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工委军工计量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宇航学报》副主编,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美国航空与航天学会(AIAA)高级会员和外籍院士。

张履谦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从事雷达及其抗干扰技术工作,提出同步捷变跳频和加装抗干扰电路等措施,为部队解决了雷达抗干扰问题;领导整修和研制了从超短波至微波频段的侦察接收机与干扰机三十余台(套),为部队雷达抗干扰训练和科研提供了成套设备;参加了1956年国务院编制我国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则。他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组织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

张履谦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成为我防空部队的主战装备,并参加其抗干扰工作,多次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

张履谦领导研制一种C频段单脉冲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一种超远程卫星跟踪引导雷达,其性能均达到当时技术先进水平;组织进行反导系统雷达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的天线设计、收发组件、移相器和波束控制等关键技术,为先进的空间目标跟踪相控阵雷达的研制,打下良好基础;参与合成孔径雷达的方案设计,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第一代微波遥感卫星。

张履谦主持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设备,采用多个副载波、多种体制调制及伪码与侧音测距、多普勒测速、单脉冲测角的一体化雷达工作体制,成功地用于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工程中,实现了对三万六千公里卫星发射的实时控制和准确定点。张履谦在科技委工作期间,分工有关空间电子学专业方面的工作,担负起航天事业的“谋划未来发展”、“型号研制保成功”的重任。他参加了我国发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的研制,对测控系统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思路,参加测控系统的测控站、应答机、交会对接等关键设备的技术攻关工作。如今,他仍在为发展我国下一步的航天工程和新一代武器装备,作战略性、前沿性的探索研究。他参加了我国多种军用、民用卫星研制中的有关方案制定、技术攻关、故障归零等工作,穿梭于研制厂所和发射基地之间,呕心沥血,辛勤工作。为加快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撰写了提高我国应用卫星研制水平的研究报告,被国防科工委采纳和组织实施。他多次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出访美、英、法、意、日本等国空间技术研制单位,促进了我国空间技术国际合作和发展。

张履谦学风严谨,作风正派,学习刻苦,工作踏实,平易待人,意志坚强,为了祖国的富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实时掌握机遇,迎难而上,勇于挑战人生,不停地在工作岗位上战斗,为我国电子对抗、雷达技术与航天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张履谦是我国国防科研系统学习的标兵,聂荣臻同志赞誉他是“国防科研战线上优秀技术指挥员的代表”,总政治部编写了宣传张履谦事迹的小册子,号召全体国防科研战线上的人员向他学习。他是我国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立一、二等功多次,他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总装备部颁发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中国工程院除匡迪同志给他80岁生日的贺信中赞誉他“为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张履谦在84岁高龄还激励自己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书写了一幅“大江东去奔腾急,黄昏日照争朝夕”的诗句勉励自己。

几十年来,张履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获得了许多殊荣,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为人谦和,淡泊名利,为中国航天事业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张履谦为人治学、搞科研、做工程的成人之道、成才之路,既是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又是老一代航天人为国争光,勇于拼搏的具体体现。老科学家、老院士、老专家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他们的严谨认真、锐意创新、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勇担重任的科学精神和处事风范,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工程技术人员,也激励着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奋发有为。

希望读者能从本书得到更多的启迪和帮助。

后记

书稿付梓之际,犹如看见一个孕育良久的婴儿哇哇坠地,喜悦之情难以言喻。

作为我国著名的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院士见证和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雷达与电子对抗技术发展的全过程,其身上积淀的厚重历史和爱国情怀,就像是一幅精彩壮美的人生画卷。

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张履谦院士历经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诸多磨难。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为我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支撑起张履谦院士人生的两根基柱,是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党、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在图书写作、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张履谦院士身上闪耀的这种高尚情怀。

张履谦院士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谈及张履谦院士,跟他工作或接触过的同事、朋友,对其厚实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工作上攻坚克难的诸多事迹,无不透露着敬佩和景仰之情。作为科学家,张履谦院士谈及专业问题时热情高涨,而说到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时,却经常吝于词汇。在这不愿多谈自己的背后,是张履谦院士对名利的淡泊。

成书过程中,与张履谦院士有过许多次的接触。在与张履谦院士一起回顾他的人生历程时,他就像一位长辈,带着我们走进他那精彩壮美的人生画卷,亲自梳理着这幅画卷的线条和框架。逐渐地,张履谦院士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党、对事业的无比忠诚,无私奉献、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形象不断清晰。梳理这些脉络的过程,无疑使我们接受了一次次的启迪与洗礼,受益匪浅。张履谦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所焕发出的爱国情怀,正是当代中国青少年身上所缺少的。

成书过程中,张履谦院士提供了诸多资料,为书增色不少,直至书稿的多次审阅修改乃至亲自补充撰写,不厌其烦,细心备至。与张履谦院士相处,完全感受不到他昔日参与多项重大国防和航天工作时的极致与威严,有的只是他作为长者的耐心与爱护。逢年过节之际,几乎每位为此书出过一点微薄之力的人,都能收到来自张履谦院士的祝福短信,寥寥数语,却是真挚情意,温暖至深,一点也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

书稿的完成,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王姝等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对张履谦院士进行了多次采访,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大致拟定了全书的框架结构;《科学时报》记者郑金武完成了图书的部分采访和书稿前期的写作工作,并对全书标题及导语进行拟定与修改;中国宇航出版社石磊同志改写了本书的若干章节,保证了书稿的最终完成。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还要感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办公室杨利伟主任、李卫东副主任以及何立萍、周武等同志,为书稿提供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另外,张履谦院士的同事和朋友虽大都年逾古稀,但对受邀采访极为重视,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极为珍贵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一位科学家的一生经历,很难通过一本书完全诠释,更难用有限的文字,涵盖科学家宽阔的胸怀、谦逊的美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但我们确信这本书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将使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从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1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2: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