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陶器制品中,还有一种是墓葬时用的器皿,叫做瓮棺。在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件。迎着光。你能看到在盆的中央有两个细微的小孔,是制作时特意留下的,显然它不是用来盛水的。那是一个夭折孩子瓮棺上的盖子,那两个小孔便是他的亲人为他魂灵能早日返回而特意留下的一条通道。他的亲人深信,他们孩子的魂灵并没有走远,随时又会像亮光一样再回到这瓮中。
在临潼姜寨墓葬中,除了孩子的瓮棺以外,在姜寨二期发掘中还发现了大规模的墓葬群,2000多具尸体同时下葬。根据考古人员的研究,推测很有可能是炎、黄两帝在战败蚩尤后,他们的后裔为争夺领地统治再次发生血战的地方。
由此再结合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大约6500年前,炎帝部落生活在渭水流域,而黄帝一族生活在晋南豫西,蚩尤族为炎帝的一个部分,居于渭水下游。由于对肥沃的渭水平原和部落领导权的争夺,炎帝联合黄帝战败了蚩尤,取得在渭水流域的绝对统治权。而同时黄帝一族的势力也随即渗透进关中地区。随着黄帝一族势力的壮大,最终与炎帝后裔们在渭水下游再次发生了大规模战争(今渭南史家、临潼姜寨二期出土的2000多具二次葬人骨即因此产生),即共工与颛顼之间的大战的所在。最后以颛顼统一天下,炎帝氏族彻底瓦解,共工战死,部族纷纷逃至甘、青地区而告终。
当然,陶器在白家村和姜寨遗址的发掘中还只是极小的部分。除了陶器以外,我们还能看到早期青铜、笔墨、骨器、石具和当时的房屋结构及其分布情况。在半坡类型遗址中我们还看到了部族聚落的总体布局。它可细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和墓地区这三个部分。居住区西南以临河为天然屏障,东、西、北三面则有人工壕沟环绕作为保护。人工壕沟的轮廓呈椭圆形,围绕的面积约为一万八九千平方米。居住区内还有个中心广场,是部落开会、祭祀的地方。广场周围分布着百十来座房屋。这些房屋又分为五个建筑群。每个建筑群都以一座大房子为主体,旁边再环抱近二十座中小房屋,所有房屋的门均面向广场中心。
如果将半坡作为一个村子,那么窑场在临河岸边村的西头,墓地就在村的东头。从居住区东边再下去,越过那条人工挖掘的壕沟,就是开阔的墓地了。墓地再以三个区划分,儿童墓地却不在这里。那些早早去世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能接受他们离开的现实,便用瓮棺储存他们的身体,然后再将这些瓮棺摆放在房屋的后面,与地窖群、家畜栏放在一起,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永远陪伴自己,直到生命终结。
虽是几千年前的房屋,可已有今天居家的布局。大的房子每间约80平米,小的每间也有20平米左右,并设有门道。门内是一个大型深穴连通灶坑,灶坑两侧至墙边还筑有低平的方形土台。每间房屋的中央都有一个灶面或浅穴灶坑。这些房子是半地穴式的,房屋的下部以穴壁为墙,穴壁四周还有若干小柱洞,地面部分多以木骨为基,涂抹草泥为墙。
今天的考古学家在这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陶制乐器,其中二音孔陶埙便是姜寨遗址中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遗址的居住布局、中心广场、陶制乐器,这些都说明当时除了生产力发达以外,人们的思想也已达到一定高度。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说到,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那么让我们再回到那块1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猿化石上吧,去看看他是怎样由人猿演变成后来的白家村、姜寨文明。
170万年前的一个中午,课本中熟悉的那只黄河象来到河边饮水,一不小心陷入了河边的泥泞。起先它并未在意,可随着挣扎竞越陷越深,于是它开始惊慌,发出一声声哀号,叫声响彻天宇。此时有只猿猴正悄悄地站起,这猿猴便是人类最早的祖先。他不知道正是因为这次尝试,他将告别原始开始走人文明;也正是因为这次尝试,决定了百万年后他的后代将继恐龙、黄河象之后,成为这地球上新的霸主。
而后他们辗转来到临潼,在这里生活了100万年。直到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他们的后代就在姜寨、半坡和自家村这一个个朴实的部落中,用他们的想象编织出一个又一个朴素、美丽的神话,于是有了伏羲女娲,有了三皇五帝,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则又被他们的后人一代一代神话着、传唱着,直到今天……P6-8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追问着,以后还将继续追问下去。你可以在一瞬间作出回答,也可以为此思索终生。
不知是谁最先提出这些问题的,也不知是在何时何地提出的。但可以相信,从提出问题的那一刻起,世上便开始有了人类,只有人类才会去关心、考虑这些问题。想象一下,在一片蛮荒的大地上,某个夜晚,我们祖先无意中触及到这些问题的边缘,于是他望着星空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此后世上便开始有了梦想,有了文明。
关于人类的起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代,人们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回答。在西方《圣经》中有上帝造人的故事,而我国《山海经》里也有女娲以泥塑人的传说。几千年前,两大文明在地球的两端,却就人类的起源一事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直到19世纪科学的出现,达尔文经过多年考察后,撰写了《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两本书,向人们详细阐述了物种进化和人猿演变的整个过程。
然而,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依然被人们追问着,依然困扰着后来的人们。这时我们才知道,问题中“我们”一说,并不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是一种物质,而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意识。我们从哪里来?是在追问我们的意识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类在这儿似乎陷进了旋涡之中,因为人的意识,便是从提问的那一刻才有的,那也就是我们人类文明开始的时候。
所以要了解意识、了解精神的起源,就必须先去了解一下我们的文明、我们的由来。如今,让我们翻开《山海经》,看看书中以泥塑人的神话吧。在中国人眼中,似乎“人”和“泥”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可那又是什么呢?我们带着疑问去追溯我们祖先的根源,相传女娲当年以泥塑人的地方,便是今天的西安临潼。
今天去临潼,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类祖先的遗址。它们分别是距今8000年的“白家村遗址”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它们都是我们祖先曾生活过的地方,在这里出现最多的便是陶器。8000年前,便是神话中女娲塑人的那个年代,你看,她名中的那个“娲”字,不正是一个女人站在锅前做饭的样子吗?“娲”这一象形字,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这些神话传说与名字留下的伏笔,都与今天我们在遗迹中的发现一一吻合。在上述遗迹中,发现最多的便是陶器。
陶器,是黏土通过烧制后形成的器皿,在《礼记》中有“[仲冬之月]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记载。“陶”的发明,说明人类已娴熟地掌握了火的运用,它是火和泥的完美结合,因此也是人类文明开始的重要坐标。如今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祖先们会有以泥塑人的神话,泥人实际就是火发现以后,人类泥文化的开始。
当时的人们确实相信用泥塑出的人是有生命的,他们塑造大量的人俑作为殉葬。在姜寨和白家村以及后来的墓葬中,我们都能看到祖先们用泥俑和活人为亲人陪葬。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到了商周时期,泥俑渐渐为贵族们所废弃,他们发现了更好的陪葬方法,即使用牲畜与活人殉葬。在今天出土的商周贵族墓穴中,能看到那一时期许多奴隶殉葬者的遗骸。有的被坑杀后扔进墓中,而有的则被活活灌入水银。
孔子在追溯殉葬的起源时,认为就是泥俑陪葬开此先河。为此他感叹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随着孔子等人的觉醒,活人殉葬渐渐不再被人使用,人们又开始重新使用泥俑陪葬。
在孔子感叹的200年后,一向以残暴著称的秦始皇,却意外放弃了活人殉葬,而再次使用泥俑作为自己陵墓的陪葬。经过几千年青铜艺术洗礼的雕塑家们,此时在秦始皇陵墓内又一次将泥俑的雕塑技艺发挥到空前绝后、惊世骇俗的高峰。
从女娲时代的姜寨、白家村到秦始皇,人类文明共走了6000年。在这6000年里,人类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从最初伏羲、女娲的神话,到神农、黄帝的传说;再由传说到甲骨文、铭文时代的半信史;直到《春秋》《史记》的问世,人类再由半信史走入了全信史的时代。就这样,人类的文明也由神话一步步走进了历史。
后人便把前面那三个神秘而模糊的阶段,称为人祖时期。那么,就让我们从西安临潼的姜寨、自家村出发,穿过神话、走进传说,去看看我们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只有知道由来,才能知道我们将要奔向的地方……
方刚
2011年6月1日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追问着,以后还将继续追问下去。你可以在一瞬间作出回答,也可以为此思索终生。
从女娲时代的姜寨、白家村到秦始皇,人类文明共走了6000年。在这6000年里,人类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从最初伏羲、女娲的神话,到神农、黄帝的传说;再由传说到甲骨文、铭文时代的半信史;直到《春秋》《史记》的问世,人类再由半信史走入了全信史的时代。就这样,人类的文明也由神话一步步走进了历史。
后人便把前面那三个神秘而模糊的阶段,称为人祖时期。《女娲抟土》从西安临潼的姜寨、自家村出发,穿过神话、走进传说,去看看我们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只有知道由来,才能知道我们将要奔向的地方……
《女娲抟土》由方刚著。
从女娲时代的姜寨、白家村到秦始皇,人类文明共走了6000年。在这6000年里,人类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从最初伏羲、女娲的神话,到神农、黄帝的传说;再由传说到甲骨文、铭文时代的半信史;直到《春秋》《史记》的问世,人类再由半信史走入了全信史的时代。就这样,人类的文明也由神话一步步走进了历史。
后人便把前面那三个神秘而模糊的阶段,称为人祖时期。《女娲抟土》从西安临潼的姜寨、白家村出发,穿过神话、走进传说,去看看我们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只有知道由来,才能知道我们将要奔向的地方……
本书由方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