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
分类
作者 张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畅编著的《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内容介绍:在我的朋友中,在我所接触到的环境里,我必须承认,我的文字并不是最美的,我也并非是最爱写的那个。可是,我却如此痴迷于敲打文字时自内心深处升腾而起的快乐,以及将原本粗糙的感情转换为文字的奇妙感受。就像画家的笔触及的地方,就是心境的一次描摹一样。我因此而感激生活赐予我这样的机缘,因此而无比疯狂地爱上了读别人的文字,写自己的文章。

内容推荐

张畅编著的《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内容介绍:多少年过去,我也曾几次和人讲起。可是没人会相信它的真实性。甚至包括我自己。那不是梦。在那之前和之后,我都未曾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一匹马的眼睛。而它从书架上移开眼神来看我的时候,我忘不了那双眼睛。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我虽然早已过了要牵强附会才能了解自我的年龄,也不再有拼命幻想的激情,可是每当我在一排排的书架前难以自持地激动的时候,我知道,我属于这片天地。《记忆是一种抵抗的姿态》讲述了作者的记忆故事。

目录

【第一部分】天涯·岁月·人

 每个人都拖带着一个世界,

 世界里盛满了故事——缅怀两个人

 我和李健

 一点怀旧情绪——写在岁的前夕

 疯狂地读书,疯狂地爱一一写给我大学的头两个年头

 12岁和21岁

 不要揣测自己的眼泪

 童话

 孤独的质感

 没有离别

 微笑,不再悲伤

 平淡,亦是一种爱——生活杂感

 那片秘密的田野

 我们曾经一同走过

【第二部分】所思·所在·生活

 行走·思考——“文化中国”回顾小记

 多一些思考,少一点浮躁——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课程的总结反思

 老与死亡的边界

 由枯叶蝴蝶引发的联想——读徐迟《枯叶蝴蝶》有感

 浴火凤凰——电影《黑天鹅》观后感

 因为你不懂如花

 我看艺术家——关于“少年凯歌”的故事

 用艺术书写生命——浅谈“艺术创造是最纯真的精神实践活动”

 窗含西岭千秋雪——浅谈传播艺术中的空间意识

 夜色入怀,风骨皎皎——浅谈两晋之人物及情怀

 健笔柔情,清刚幽远——词人姜夔其人其词(我的读词笔记)

 一个人的精神帝国——读《四书》之《论语》有感

 文明进程中的荒野——《黑暗的心》的文明背后的冲突与人性反观

 铁蹄与繁花——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悲剧意识

【第三部分】行走·世界·我

 想念香港——记“文化中国人才计划”赴香港考察

 从记忆中剥离——印度之行

 咫尺的杭州城

 绍兴不飘雪,南国惹相思

 繁华的背影——我的北京

【第四部分】诗心·生命·爱

 追影——写一支已经老却的歌

 你是我的旋律,我是你忠实的歌者

 繁华中落寞的孤寂——写给我的文化中国

 无题

 桥头新雨

 致余光中

【第五部分】追忆·往昔·稚(7—15岁作品)

 天亮了

 续写《凡卡》

 太阳将我送回家

 十年后的我

 续写:我那十年有多长

 心灵的坐标

 论音乐

 滴答,我的学习动力来啦

 新狂人日记

 哭泣

 书的殿堂

 妈妈的眼睛

 欣赏自己

 祈盼

 中华魂

【第六部分】青春·韶华·情(16—19岁作品)

 我坚信幸福的所在

 女儿

 龙儿,等我

 狂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致芙蓉女儿

 侠的味道

 幻彩

 谓我羞女

 生以啜芳华,行而沐春光

 仰获圣洁,俯察心语

后记

试读章节

世界文学史课上,老师讲《奥德赛》。老师说,人应当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做点“坏”事,尤其是女生,到了成家立业之后连做“坏”事的机会也没有了。我听了,点头。什么是坏事呢?就是在本该上课的时候因为春光大好而弃了书本奔出课堂,在街头骑着单车飞奔;就是从图书馆幽闭的一隅走出来,踏上去任何地方的火车,认识或不认识路,都开心地走着;就是毫无顾虑地放声大笑,不掩饰痛苦,快乐或忧伤都写在脸上;就是奔跑奔跑奔跑,在田野里或是暖阳下,和你觉得待在一起最舒服的人,享受短暂的宁静时光。

室友季青去了西班牙之后,再没有人在我面前迷惑人生,或者大谈关于哲学和未来的话题了。寝室里安静得骇人,夜夜幽暗而昏黄的灯光里总觉得有一种孤单落寞无以言说。就像你“培养”的一个最好的朋友或者恋人突然走了。除了记忆,什么都没带走;除了记忆,什么都没留下。就是这分分合合,才有了世界上纷呈的故事,才有了欣赏故事的人、笑声和泪水。

寒假回家,鞭炮和礼花在窗外炸响,我在床上高烧不止。那是我第二次肆意的释放,第一次大概是初人大学。躺在床上的日子,视野里只有局促的小屋,还有窗上凝结的冰花。北方的寒冷留给我数不清的美丽的回忆,它们在我生命的最初的版图中铺展、融化又凝结。钟表滴滴答答,就如同我8岁时刚刚搬进来的样子,惬意而悠闲。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永远如此。我甚至想,我可以做一个诗人或是作家了,像卡夫卡说的那样,一支笔、几张纸就可以活过余生,了无遗憾。

我想起逝去的两个人来。一个是我家的邻居,另一个也是我家的邻居。

刘师傅,年轻时是电工。我从来没开口叫过他,从我8岁时搬进这栋楼开始。每次见,都只是点头微笑。我承认是我嘴拙,不喜欢叫不大认识的人叔叔或阿姨,只能点头、微笑。记得从前过年的时候,他常常领着小孙女出去放鞭炮;端午节,他到我们家帮忙包粽子,我依旧记得他蹲在地上,极认真地让水中雪白的江米在指间滑过的样子;家里灯坏了,他来帮忙修。每一次,他都不大说话,可是每一次,他都帮忙。这几年,因为抽烟又不运动,刘师傅衰老得很快。可是没想到,竟然在我回家的几个月前走了。肺癌晚期。

他肯定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他的名字。12年里,他家的门对着我家的门。偶尔停电的时候还伸出头来相互寒暄几句。不知道为什么,听了他的离开,我只觉得心头压着些什么。不想哭,也没有眼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这样存在着,他们在的时候你并未在意他的好;他们走后,才知道他们的分量。不是轻与重的差别,而是牵挂,还有心头泛起的丝丝暖意。

另一个人住在楼下。腿脚因为车祸不很灵便,年岁大了,就操着这栋楼的心。我只记得,下雪的时候,他常常一个人蹒跚着,在门外扫雪。见了我,嘟囔着什么。因为言语模糊,我也极少分辨出他在讲什么,但我照例点头、微笑。我只记得考完大学后的一日他在楼梯口见了我,忽然称赞起我来。话不多,但是我听懂了。不久前,洗澡的时候,他不小心摔倒在浴室里,再没有醒过来。而他的离开,对我而言,只是少了一个冬天里扫着雪的身影。我不知道他姓什么,可是我想念他的身影。

夏多布里昂在《意大利之旅》中写道:“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是啊,每个人都拖带着一个世界,每个人的离开都带走了这个世界,连同这个世界里的故事、故事中的喜怒哀乐。P3-5

序言

终于决定落笔——写一点自己遗留在青春年少的生命里的情愫和记忆。

21岁,距离第一次怀揣文学梦想的年纪整整10年。

2001年到2011年,从我的1l岁到21岁,我从未如此认真而严肃地面对自己,尤其是决心去追寻自己徘徊在内心深处的声音的时候。在这十年中,我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都将成为累积在我生命里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产,它将伴随我闯入一个复杂多变、人心交互难猜的大社会,也将帮助我见证继续行走的征程。在我或迷茫或绝望或消沉的时刻,我都将重温这些潜藏在身体中的动人的画面,它们给予我力量和勇气——来自我自己、我的家人、朋友以及所有陪伴我度过美好时光的人。

11岁那年,我有幸第一次接受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启蒙。在阅读了极有限的文学作品后,我无比固执地坚信自己应当是那些自由书写人生百态、给予这个世界光和热的文学巨擘的同行者。虽然现在看来,幼稚的想法不免可笑,但它却如此茁壮,以至于成为今天我决定书写的动力源泉之一。那是我第一次用美的感受去衡量自己身处的世界,以及自己经历着的生活。第一次站在远高于我自身高度的角度去俯视和思考,第一次如淘金者一样发掘出深藏于世间某个角落的宝藏。

文学对我而言,就如同一块即将融化的巧克力,那喉头的丝滑和温暖的感觉,那甜而不腻的品质,那深沉的色泽和低调优雅的底色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感动不已。于是我开始笨拙地实践着,在未经过任何“训练”和学习之后就开始了第一部小说的写作。当时受陆天明小说的影响,我选择了反腐题材,名为《大雪有痕》。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向母亲要来她废弃不用的旧教案本,每天拼命地写。全然没有逻辑、没有结构的考虑,也更缺少所谓的缜密,更遑论语言文字的吸引力了。完成之后我还拿给我的文学老师看,她赞扬了我的坚持,却对小说本身只字未提。现在看来,她是在保护我萌芽状态的梦想和一颗追求杰出的心灵。为此,我一直十分感激。

之后我又尝试了历史等题材,照例的不知天高地厚、一样的胆大艺薄。我以电视剧《中华英豪》为蓝本,写辛亥革命的人和事,并命名为《历史的天空》。而现在回想起来,这次的书写无非是满足了自己虚构故事以求逃离压力满满的现实生活的欲望罢了。

后来我读了一些类似于《智慧背囊》式的小品文以及台湾作家刘墉的文章,开始了自己说教气很浓的寓言类文章的写作。大约是12岁的样子,却佯装老成,几乎是临摹着刘镛先生的文字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不知为什么,日后我总能想起那时候老到却幼稚的说教,仿佛是对现实生活中并不灵巧的表达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大学二年级,在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课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即问我们如何理解文学理解经典。那是位知性温和但不时露出坚毅神情的女老师,她站在我座位的右边很认真地听我讲。我隐约记得当时我说,文学就是那些潜藏在你生活里的暗流,它启迪着你追求美和睿智的灵魂,并且书写那些能够与你引起共鸣的人和事,世代不变、生生不息。

后来我在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读到“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和事”时十分感慨。虽然对于时代暴虐或历史无常尚无切身体会,但是这句话总让我回想起诸多散落在记忆深处的追求和短暂的关于未来的想法。也许那是将文字同某种制度上的架构分离开、无限融人到人情世态和血脉之中的真实感。也是在亿万年之后的某个时刻,你的后代回忆起往昔的时候能够依旧流传在世间的人类共通的情感。

再后来,我迷上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其实,回头看那种捧读鲁迅的日子,也许是真正歆羡老人家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文风,而事实是,对于其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并不很理解,更不用说去思考其间的意义和价值。我其时以能够将鲁迅介绍给我认识的外国老师而骄傲。很难想象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姑娘站在外国人面前机械地背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英文单词时的样子。我不只一次地企图在鲁迅童年回忆的文字间找寻类似的生活痕迹,以证明我们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而结果自然是徒劳。

在我自大地尝试了写杂文抨击自己尚未了解很多的时事的时候,我才明白,有的时候评价别人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因为个人的思想,在特定时期,总是复杂而难于归纳琢磨的。一个人的伟大之处,有时取决于他归纳某一复杂思想的缜密程度和能够自圆其说的能力;也在于他化繁为简、从生命本质的一些现象中寻求到了适合一个时代和一个群体的解释。而这样的过程,是以任何一个个体的能力很难周全的。因此才产生了诸多以评价他们闻名的人。客观地说,骂人是一项技艺,尤其是在迫不得已的特定情形下,骂也可以成为一种勇气和道义上的担当。但是,骂却是极容易的。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和代价,还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实现自身世俗意义上的短暂的成功。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向来是说的人比做的人多,骂的人比能够承担事情改变现状的人多。我也是因此一直害怕文字和思想的巨大却复杂的能量,而不敢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文字。尤其是在追求现实意义的普遍潮流中,在批驳已经成为大众宣泄情感的主要方法之一的社会中,在虚拟世界的交流的势头已经略胜于现实中思想传达的时候,在资本与地位已经从经济的圣坛中走下而进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时代,在追求时尚和自由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的青春宣言的氛围里,我们是多么惮于阐明自己的立场,尤其是自己理性和经过头脑思考的结果!当我们自认为无拘无束地游弋于各种空间和时间中挥霍大好青春的时候,当我们纠结辗转于各种生计和世俗评价不能自拔的时候,当我们自豪地宣称自己活在一个恰好的时代却没有将生命力和才华延展在这个时代中、没有学会自我承担行为的过错的时候,我们应该重新去思考自身、肉体所存在的这个世界以及赋予肉身价值的灵魂。

我忘记是什么时候开始渐渐丧失了追求卓越的勇气。我只隐约感觉,当你迫于现实压力和一些既定的评判标准去要求自己的时候,你开始丢掉一些原本绽放在你美丽年纪里的很多珍贵的东西。从你第一次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着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去抛弃原有的想法而迎合规范时,也许是成熟了,也许是代价的开始。

于是我期待着,在自己还未完全丧失自己的这颗心的时候,去天真地追求一点浪漫和奢侈,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事情。1l岁的头脑中想象出的21岁,应当是事业小成,领着薪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穿梭于高楼大厦中的白领吧。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旧坐在课堂里,读书上课做作业,参加大大小小的考试。除了学校大一点、结识的人多一点,自己年岁增长的背后其实并无太大的突破和改变,反而多了很多顾虑和焦虑,失去了很多美丽的期待和高远的追求。

11岁,我梦想着自己捧着一本自己写成的书稿,封面上印着我的名字。简单而渺远。

21岁,我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个想法。忙碌于各种学业和事务,人生的目标缩减成了无数次的考试,未来遥不可测。

大学的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大学就是要趁着大好的青春疯狂地读书、疯狂地爱!就是要做一件别人不可替代的事!我为此激动不已。回头却发现自己身陷在自甘平庸的泥潭中欣赏着潭中的泥巴。我也因此而愧疚难堪。

我特别要感谢周生春老师。正因为他对我的关心和了解以及无私的鼓励,我才得以放弃懦弱和害怕的心理,决心将一些想法转化成文字,作为对过去生活的纪念。

感谢生活,让我不知不觉之间汲取了太多的养分,提供给我审视自己的能量和面对未来的胆量。

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学会握紧生活的舟楫,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旧平心静气地学习、生活和发现自我。让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坚信爱和永恒。

感谢所有曾经给我鼓励、给予我帮助的关心我的人。

感谢那些和我一同度过灿烂年华,一同面对生活的人。

2011年7月25日凌晨于北京

后记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这些?每天的生活还不够你填满时间的吗?

我说不出。也许,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引起读者的一些情感上的共鸣,希望有人能从我的文字里了解我的想法,希望过去的那些日子不是转瞬即逝的流星。我只是想记下它们。

在我的朋友中,在我所接触到的环境里,我必须承认,我的文字并不是最美的,我也并非是最爱写的那个。可是,我却如此痴迷于敲打文字时自内心深处升腾而起的快乐,以及将原本粗糙的感情转换为文字的奇妙感受。就像画家的笔触及的地方,就是心境的一次描摹一样。我因此而感激生活赐予我这样的机缘,因此而无比疯狂地爱上了读别人的文字,写自己的文章。

每个人都有过一场梦。有的人把梦境扩大到了整个人生。有的人将人生浓缩为一场梦境。我想我是那种陶醉于梦境般生活的人,时常为琐碎的一点情愫激动莫名,也常常沉浸在自我的省察中难以自拔。

如果说,在我三岁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徜徉在书海中,嗅到了馥郁的花香,醒来之后便迷上了看书,可能不会有人相信。可是如果我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触碰到了书柔软的质地,闻到各色的印刷的气味时便爱上了。那一定是真的。

小学的时候,我因为被图书馆以未成年的理由拒绝在门外而大哭一场;上大学后,我站在图书馆林立的书架前信誓旦旦地说,我要读遍这里的每一本值得我读的书。我的成长,被记录在我所阅读过的书页间,也被记录在我所书写的文字里。在翻从前的日记的时候,我几乎难以相信,曾经有一个多么幼稚又多么倔犟的小姑娘!一个多么理直气壮,多么固执多么要强的少年!我无法解释自己曾经怀有的那些情感,只能留给岁月去珍藏。

我属马。而在我3岁的时候,我清晰地记得,那晚我在马的嘶鸣声中惊醒,十分清晰地看见一匹马飞奔进我和父母的卧室,将一双前蹄搭在书架上,回头望我。我惊恐之至,大叫爸爸妈妈。可是他们睡得太沉,都没有理我。我分明望见那匹壮硕的骏马从书架上放下双蹄,飞奔出去。

多少年过去,我也曾几次和人讲起。可是没人会相信它的真实性。甚至包括我自己。那不是梦。在那之前和之后,我都未曾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一匹马的眼睛。而它从书架上移开眼神来看我的时候,我忘不了那双眼睛。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我虽然早已过了要牵强附会才能了解自我的年龄,也不再有拼命幻想的激情,可是每当我在一排排的书架前难以自持地激动的时候,我知道,我属于这片天地。

这也是我写以上这些散乱的文字的初衷。

记录成长。

小时候,谁都希望万众瞩目,希望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而如今,不再渴望通过哗众取宠的方式获得荣誉,或者借以追逐名利。20岁,应该是最好的省察自己的年龄。那些曾经以为狂妄不羁的怪诞的举动和言谈,那些流逝在岁月长河转角处的记忆和友人们,那些你曾经以为你已经记得却早已忘记的事,那些让你心动不已的瞬间……尽管都是一个人微不足道的小情感,都难以搬上历史宽阔宏伟的舞台,却可以成为那些关注你成长的亲人和朋友们的牵挂。

很神奇,我对于遥远年岁里的琐碎的事情记忆清晰。我记得两岁前爸爸抱着我跳过院落的高墙,喇叭里放着欢快的歌曲,墙角的猫咪慵懒地睡觉。我记得3岁时燃放在天际的一颗球状的礼花,它轰响的刹那我嚎啕大哭,被抱着上楼时看见姥姥从门中探出头看我的神情。我记得过年时,农村的院子里,哥哥用槌衣服的木棒敲打着我扔出去的摔炮,然后它在我们身边炸响后散发的气味。我记得母亲织毛衣的衣针落在地上清脆的响声,老家庭院里秋风扫过时落叶窸窸窣窣的声音。我记得年轻的父亲用自行车载着小小的我穿过马路时,洒水车从后面赶过来向路边洒水,我回头的刹那,夕阳正好,远处有一记绚丽的彩虹。我记得小学时我第一次书画获奖时站在众人面前领奖穿的那件格子衬衫的颜色。记得那年冬季家乡飘落的雪花的色泽和空气里弥漫的冬天的气息……

我记得。

我想,我会记得的,就是这些。

但这些,就足以使我鼓起勇气,面对未知的生活。

2011年8月11日于哈尔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