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图文珍藏本)(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温妮弗瑞德·沃森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毫无特色的中年妇女奇幻般的二十四个小时和从此展开的人生转机。时隔60多年,《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奇迹般地登上文艺类畅销书排行榜,《卫报》称之为“不能解释的跨世纪文化现象”。

所有人的生活其实一直都是平淡无奇的,可突然,有一天,改变命运的决定性转折点就那么出现了,这个转折不仅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人生路径,还让人从此踏上了康庄大道,这是一个人人都会做的白日梦,可派蒂格鲁小姐真的遇到了。这便是温妮弗瑞德·沃森写的《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

内容推荐

温妮弗瑞德·沃森所著的《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一颗被埋没了半个世纪的珍珠。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讲述:偶然性与性格是决定命运的两个关键要素,这里有两个幸运女人,她们将在相遇之后的24小时,同时收获爱情并读懂生活……派蒂格鲁小姐是个人到中年的女家庭教师,可惜她刻板的为人之道,使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解雇。于是派蒂格鲁小姐意识到,也许是时候走出循规蹈矩的生活了。派蒂格鲁小姐拦下一封本来不属于她的职业推荐信,拿着它到一处高级公寓去面试“社交秘书”——也就是负责打理日常事务的助理工作。直到见到她的雇主,派蒂格鲁才发觉,自己闯进了一个让人目眩神迷的花花世界,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她的服务对象,歌坛、影坛双栖明星德莉茜娅·拉福斯展开的。美丽的拉福斯小姐,原来是个正努力往上爬的明日之星。她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貌似风光,其实永远在上演惊险的走钢丝表演,苦不堪言。其中一个叫菲尔的男人愿意捧红她,她则以肉体回报,所谓“潜规则”关系;第二个叫尼克,花花阔少,专断跋扈,视拉福斯为玩物,她的寓所,便是他随意往返为所欲为的“玩偶之家”;最后一个叫迈克尔,在派蒂格鲁小姐眼中,是个神似克拉克·盖博的体面小开,有点贪杯,脾气暴烈,对德里茜亚一往情深,向她求过好几次婚。故事的开始,就是拉福斯小姐为尼克即将到来“查房”而抓狂,因为菲尔正躺在她的温柔乡赖床不肯走。于是,揿门铃的派蒂格鲁小姐连一段自我介绍都没来得及完成,就被请进门去救火。派蒂格鲁小姐牢记自己“社交秘书”的身份,帮助她的新朋友德莉茜娅打理着已经一团糟的生活,帮女主人摆平一道又一道难题,包括爱情和事业……虽然只有24小时,可派蒂格鲁小姐和德莉茜娅却在彼此的扶持下,都找到了她们自己的白马王子。

目录

第一章

上午9:15—上午11:11

第二章

上午11:11—上午11:35

第三章

上午11:35—中午12:52

第四章

中午12:52—下午1:17

第五章

下午1:17—下午3:13

第六章

下午3:13—下午3:44

第七章

下午3:44—下午5:20

第八章

下午5:20—下午6:21

第九章

下午6:21—晚上7:25

第十章

晚上7:25—晚上8:28

第十一章

晚上8:28—凌晨12:16

第十二章

凌晨12:16—凌晨1:15

第十三章

凌晨1:15—凌晨2:03

第十四章

凌晨2:03—凌晨3:06

第十五章

凌晨3:06—凌晨3:47

第十六章

凌晨3:47—?

派蒂格鲁小姐如是说(代译后记)

附录 94岁的浪漫女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上午9:15—上午11:11

派蒂格鲁小姐推开职业介绍所的大门,走了进去,这时候时钟指向九点一刻。一如往常,她不敢抱什么希望,然而今天,主管招呼她时,脸上多了一圈笑意。

“啊!派蒂格鲁小姐来了。我想今天我们有点活儿给你了。昨晚我临走时来了两宗。让我看一看。啊,在这儿!希拉里太太,急需女仆。拉福斯小姐,招幼儿家庭教师。唔!你想岔了。不过你看!我估计她是个当姑姑的,收养了个没爹妈的小侄女,或者别的什么人。”

她把雇主的详细情况递给派蒂格鲁小姐。

“那么就给你这个缺吧。拉福斯小姐,昂思路大厦五号。面试定在今天早上十点整。你好自为之哟。”

“噢,谢谢您!”派蒂格鲁小姐嗫嚅着,大舒一口气,差不多要昏过去。她手里死死攥着注有具体事项的卡片,“我都要不抱希望了。这些日子适合我的职位可不多。”

“是不算多,”霍尔特小姐附和道。大门在派蒂格鲁小姐身后关闭时,她暗忖:“但愿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

走在人行道上,派蒂格鲁小姐微微打了个冷噤。这是个阴郁寒冷、雾气弥漫的十一月天,空气中斜曳着蒙蒙雨丝。她身上那件丑得无法形容的褐色大衣,不怎么厚实,已经穿足五年。伦敦城里来来往往的车辆从她身边呼啸而过。行人们踩着碎急的步子,尽可能快一点逃离这压抑的气氛。派蒂格鲁小姐亦跟进人流。她是个面貌僵硬的中年妇女,中等身高,因为营养不良而显得形销骨立,她神色怯懦,如果有谁在意,就会发现她的眼底流泻着明显的恐惧。然而,如今这世上了解或关切派蒂格鲁小姐是死是活的亲朋好友已经不存在了。

派蒂格鲁小姐走到车站去等公车。她付不起车资,可她更怕万一迟到而丢掉一个潜在的职位。公车把她扔在距离昂思路大厦步行需要五分钟的路段,她抵达目的地时,恰好差七分钟十点整。

这一区聚集着高档时髦、贵气慑人的豪宅。派蒂格鲁小姐深知自己衣着寒酸、不够体面,领了数周救济,她已然勇气尽失。她站定了一刻,悄悄祈愿:“嗅,主啊!如果我曾经怀疑过您的仁慈,现在请您原谅我,帮帮我吧。”她又在祷词里附添了一条——其实她心知肚明,只不过这才第一遭,她对自己供认不讳:“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您知道的。我也知道。”

她走进去。大堂里的门卫疑惑地打量她。揿铃等电梯时,她的勇气又输光了,于是,她改爬楼梯,并且四下张望,直到发现五号房间。门上的小巧名牌显示主人是拉福斯小姐。她瞅瞅从母亲那里继承的腕表,等着表针走到十点整,然后,按门铃。

无人应答。她于是再按铃,等一等,接着按。以她的个性,原本绝不至于如此果决,可是恐惧反而逼她豁了出去。她按一会儿铃,松手,随后继续,前后持续了五分钟。忽然,房门被甩开,一个年轻女子出现在门口。

派蒂格鲁小姐倒抽一口气。眼前这位尤物简直太美了,叫她立即回想起银幕上的丽人。只见她一头金色卷发,云波滚涌,散漫瀑洒在脸上。她睡眼惺忪,眼圈青得发紫。青春可爱的玫瑰绯色晕染了她的双颊。她身穿一袭薄袍,那并非一般的睡衣,而是很多大明星在电影挑逗戏份里的打扮。派蒂格鲁小姐可是深谙着装礼仪与银幕娇客们的所作所为的。

苦闷的生存处境下,她仍保持着某种奢侈享乐,亦即每周去电影院放松一下。两个多小时光阴,她陶醉在魔法世界里,那儿不乏漂亮的女子、俊朗的英雄、魅人的浪子、迷人的雇主,那儿没有欺负人的家长,也没有可怕的孤儿,像在她清醒的每时每刻那样,捉弄她,折磨她,吓唬她,让她不得安生。现实生活中,她从未见过哪个女人穿着丝绸质地、绣蕾丝的neglige。而电影里,人人如此。当一帧娇俏的影像活色生香明摆在面前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过,乍见这等美景,派蒂格鲁小姐仍不免打了个激灵。年轻女子开门时,脸上愁云深锁。一看到派蒂格鲁小姐,似乎又欣欣然多云转晴了。

“我是来……”派蒂格鲁小姐紧张地开口。

“现在几点钟?”

“我第一次按铃是十点整。您刚刚问的时间,小姐……拉福斯小姐是吧?我按了五分钟门铃,现在十点过五分。”

“我的上帝呀!”

这位出人意表的发问者蓦然转身,退回里屋不见了。她没说“请进”,但是,扔下一位淑女独自面对窘境,可是非常严峻的危机呀:派蒂格鲁小姐鼓足勇气,走进屋,关上身后的门。

“至少我得要求一轮面试呀,”派蒂格鲁小姐想。

她看见一抹裙裾消失在另一道门后,并听到有个声音迫切地说:“菲尔。菲尔。你这懒狗。快起床。十点半了!”

“喜欢夸大其词,”派蒂格鲁小姐心想,“可压根儿称不上是对小孩子的好影响:”

现在,她有空打量一下四周了。明艳的坐垫叠在更明艳的椅子和扶手沙发上。一卷花样奇特、风格前卫的深色绒面地毯装点着地面。华美夺目的帷帘悬垂在窗前。墙壁上,挂着几幅不太……不太得体的画,派蒂格鲁小姐是这么觉得。壁炉、桌几、架具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饰品。没有一件对搭其他的。个个都闪烁着异域风情,美得令人窒息。

“这不是良家妇女住的房间,”派蒂格鲁小姐暗忖。“不是我亲爱的母亲会选择的那种房间。”

“不过……哎,对哟!铁定就是这样,这种香闺最适合突然消失的娇媚尤物。”

派蒂格鲁小姐以冷峻苛刻的眼光四下扫射,然而在她的苛刻背后,却激荡起一股莫名的兴奋。这样的房间,正是人们邂逅香艳、发生奇情的理想地点,是奇妙尤物,好比冲她短暂发问的那位,享受光鲜刺激、激情澎湃的生活的地点。

P1-5

序言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1938年初版)是《灰姑娘辛德瑞拉》的一个迷人的变体,它由佩塞芬妮出版社重新印刷出版,这件事本身也类似于一则童话。

我记得我最早读这本小说时才十来岁,因为那是我母亲最喜欢的书,她常捧读在手,如今回想起来,那不单纯是为了寻个发笑与做美梦的去处,而更在于就许多方面而言,身为中年穷家教的派蒂格鲁小姐,活脱脱映衬着我母亲本人。她是个单身母亲,在那个年代做单身母亲会遭遇到不少困难(我生于1942年)。她做过家庭教师,做过厨子,还做过一间小型私立学校的校长;她薪资菲薄,又没有多少亲戚朋友,前途渺茫。

可我母亲却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最喜欢的书也表明了她的这种坚定信念: 一切终究会好起来,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所以,我是伴着《派蒂格鲁小姐》这本书一同长大的,后来它还跟随我去牛津念书,在我作为一名大学讲师在伦敦扎下根来的岁月中,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我在剑桥退休。在那儿,有天我不经意地把“妈妈最喜欢的书”借给另一位学者,她读得兴味盎然,还在教学时提到它,甚至在某个阴雨天跑进大学图书馆里把它重读一遍,让自己快活起来。

由此可见,《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值得推荐的,显然不单单是它宣扬要爱国爱家的那一点;大约两周以后,恰逢另一个阴天,《佩塞芬妮季刊》躺进了我的邮箱,我读到该社正在寻找一些选题方面的建议,便欣然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之后,便揣着我那宝贝的家藏本,亲往大萨顿街。这本小说再次受到热忱礼遇,我也受邀作序。“多有趣啊,”我想着,信心十足地折回大学图书馆: 温妮弗瑞德·沃森写过六部小说,成书时间均在1930年和40年代初期,我毫不怀疑我能轻易找到我感兴趣的有关她的一切。

可是不妙得很,我出师未捷,与她的作品相关的评论世面上很少见,梅休恩出版社的档案文件二战时都遗失了,正统资料里也未详列她的生平,简言之,我一无所获。后来,我从图书馆翻出她的小说初版本的外封套,有个封套上记录着沃森小姐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曾供职于纽卡斯尔市,是名打字员。我们赶紧致电纽卡斯尔中央图书馆,可是,尽管管理员很殷勤,他们除了抄出一条记录,告诉我们一个夫姓和一处1974年登记的住址,仍旧提供不了任何细节。我们于是求助于英国电信,拨了一连串与之相关的号码,询问温妮弗瑞德·沃森小姐的下落。令我们大喜过望的是,响起一个沉稳的带纽卡斯尔口音的声音,“我就是她”。

于是,我们约好了进行一次面谈。我前往纽卡斯尔,与温妮弗瑞德·沃森聊了两个小时。她虽已93岁高龄,却仍一个人在杰斯蒙德生活,她差不多一辈子都是这么过的;她活跃、风趣、富于洞察力,也正如她的书留给人的印象。她声称自己过着一种相当普通恬淡的生活。不过六部小说中,她最喜欢的始终是《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

温妮弗瑞德·沃森生于1906年,家境殷实,她父亲在盖兹海德拥有一家商店,在纽卡斯尔拥有三家商店,服务的顾客皆为劳动者;沃森向我解释说,在那个年代工人们觉得进城区中心的“大商厦”很不自在,因此在各个分区都有属于工人们的商店。我想这或许能帮着解释反映在她小说里的,比如紧跟着《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面世的《三级跳》(1939年初版)里面,那种对城镇工人阶层的贫苦的深刻同情。然而对温妮弗瑞德这样一位待在战前的杰斯蒙德的年轻女子来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她有两个姐姐,一对双胞胎弟弟。温妮弗瑞德与姐姐就读于坐落在贝尔维克沿特威德河方向的圣若楠寄宿学校,此后,她升学至商贸学院,毕业后成为文秘。温妮弗瑞德的第一份工作很轻闲,几乎无所事事,腾出大把时间来读小说。一天,她的一个姐姐问她在读什么,她说全是些糟透的无稽之谈,换她自己写会好些,她的姐夫便劝她照这条路子走下去……她于是真的这样做了,花费早晨的工时,写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四脚朝天》(初版于1935年)。

她的第二份工作能匀给写作的时间就少了,《四脚朝天》的稿本也被晾在一边,直到她的姐姐很偶然地读到一位文学代理人征募新锐小说家的启事。温妮弗瑞德听从家人劝告,对代理人说她手头已有两部小说的定稿,并一口气又签下写四部新书的合约。这子虚乌有的第二部小说随后也被她写完了,温妮弗瑞德原定于1935年6月的婚礼,也提前到1月举行,即为了让她投入整整一个夏天来专攻新作: 《不成双的鞋》(1936年初版)。婚后,温妮弗瑞德继续以本名写作,她的丈夫似乎引以为豪,很支持妻子的文学事业。

《四脚朝天》作为一部时髦的乡村小说——丝黛拉·吉本斯1932年写就的《寒凉舒适的农庄》模仿过此书的风格——立即为年轻的小说家奠定了声誉: 所有的书评都被这则围绕着两性间的嫉妒、情杀的阴寒故事所郁结的幽怨力道触动了,人们更惊叹它的作者如此年轻,翻一翻报纸上的宣传照,那上面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端丽女子。梅休恩出版社在当时纽卡斯尔最豪华的蒂里饭店,专门给《四脚朝天》举办了一场首发午餐会,这也是有史以来伦敦的出版商第一次来这座小城主持如此盛大的宴会。当地报纸争相刊登这位新锐作家的玉照,达官显要云集一堂,而当时梅休恩的执行总编、古典主义学者E·V·里尔,甚至亲自北上,为温妮弗瑞德·沃森致辞。之后电台改编连播了这部小说,第二轮《不成双的鞋》的专场午餐会又于1936年在蒂里大饭店举行,该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就是19世纪中叶的纽卡斯尔,同样好评如潮,被视作前途无量的青年作家的佳作。

在发表了一部乡村小说和一部历史小说以后,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下一部小说很戏剧性地改变了方向。拿到《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手稿的梅休恩出版社的编辑多少吃了一惊: 他们原来期待的系老瓶装新酒的“女性小说”,在怀旧的田园风光里如火如荼地铺展情节,而绝不是发生在伦敦西区,混合着家庭教师、夜总会歌手、可卡因、鸡尾酒及轻喜剧等诸多元素的幻想小说。温妮弗瑞德显然为自己抗辩过,并忠告梅休恩他们错了,可她不得不再写另一部乡村风情浓郁的小说《遥远的北方》(1938年初版),当地的一位书评家对此书并不买账,抱怨某些对话与情节读起来既不通情理,又凸显色情意味,以至弱化了精巧布局本身的价值。两本小说同在1938年出版,《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受到了肯定,这证明了作者是对的。此书出过美国版,还被翻译成法语。1939年,温妮弗瑞德·沃森甚至还答应了出德文版的要求,她回忆说,她刚复了信,就意识到等信到达时,恐怕英格兰与德意志已经开战。她的预见再次应验了。

致使那位书评人谴责《遥远的北方》一书串了色情味的原因,本来也能令读者害怕去读《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温妮弗瑞德·沃森之前的作品中不存在任何铺垫,能帮助梅休恩出版社审读她稿子的编辑来适应她骤变的风格,让人叹服的,是伴随滴答走时框架的纯粹妙趣、轻盈喜味以及瑰奇遐想,我以为,再没有别的脚本比它更接近弗雷德·阿斯泰尔主演的影视剧了。情节上的起伏巧妙而自然,《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也堪称迷人的甜姐儿了: 派蒂格鲁小姐本人的道德观无懈可击,然而她学会了弃守立场,转而欣赏她的两位导师,亦即与几个情人纠缠的拉福斯小姐(或许她还生了不止一个、也许两个私生子)和伦敦城最佳美容院的店主杜伯里小姐,她曾经说,“如果你拿出‘要么结婚要么拉倒’的架势,男人们通常会给你婚姻。我很幸运,我给他灌了迷魂汤,可惜他撵不上我。他得到一块不错的墓碑,我则得到了美容院。”如此游走下去,鲜活的对话、不把玩方言,也不讲究夸张的内心轨迹: 一位小说家由此摸准了属于她的文风。光怪陆离的30年代夜总会、熠熠生光的晚礼服、打理得叫人目眩神迷的男人们,都被这本书刻画得惟妙惟肖,也被玛丽·汤姆森的细腻铅笔插画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其实温妮弗瑞德·沃森一生都不曾踏足夜总会,“你写作的时候,如果事物感觉起来不离谱,那么读者就会信以为真了。”她对我如此说。

大战爆发之际,温妮弗瑞德·沃森已经完成了第五部小说《三级跳》(1939年初版),作为辛德瑞拉题材的另一变化,它糅合了以同时代城镇惨状为基调的环境和《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派生出的达观幽默,并一如后者,成为历久不衰的佳作。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兼顾谋杀、悬疑及心理分析,定位在当时的上流社交圈与邻近乡村,发表于1943年。

这最后的作品《离别遗赠》,温妮弗瑞德·沃森把它献给婆婆,借以“感戴她的诸多仁慈”。可是,献词的背后,却暗示着她对写作的离弃: 1943年以后,温妮弗瑞德·沃森再也没有出版新书或重拾隽笔,除了一卷120页的现已遗失的未完成小说稿。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环境,而非存心而为: 战时的一个夜晚,温妮弗瑞德独自在家,小婴儿凯斯不愿待在楼上的游戏室里,于是她把他抱下客厅。她记得她看着他歪进长沙发椅哈哈大笑,随后听到轰炸声: 凯斯的房间里,壁炉被掀入他的小床,比邻的几户,好几个人都被炸死了。改在楼下玩的小凯斯却幸存下来,长大成人,结了婚,并有了两个孩子。那个时候,轰炸即意味着无家可归,不过温妮弗瑞德却回顾道,“那种岁月,我母亲辈的女人根本不会独立生活,她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她的婆婆领着一个出嫁的女儿搬进温妮弗瑞德的家,沃森太太又跟着搬来随女儿住。那就是写作生涯的句点了: 温妮弗瑞德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悲伤,倒是非常就事论事的口吻,“如果你不能独处,你是写不出来的。”六年之后,当她重新拥有自己的房子时,时机已逝,而她也似乎没怎么抗拒就放弃了,她视写作为生命的另一段光阴里的往事了。

虽然她的六部小说可以归为两类,三部设定在19世纪的北国乡间,另三部则属当代,依次阅读它们时,你会发现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也就是它们彼此大异其趣: 乡村型、历史小说、喜感的幻想、“穷丫头攀高枝”,以及剪不断家庭纠葛的战时谋杀案。不过它们都共享了一定的主题,同为当时典型的“女性小说”,因为它们都关注女性的生活、她们如何渡过难关、历经考验直至无一例外获得幸福的结局。

今年早些时候,当我们见面时,温妮弗瑞德·沃森很肯定地认为,女人读女性小说,男人则读男性小说,这种情形在她写作的年代比如今也许更具有普遍性。她的作品是以剧情来推动的: 落笔之前,她已明了将会发生什么。本质上讲,它们是好读的故事,自图书馆借阅复还的那种书,正像当温妮弗瑞德第一次说她可以写得比那种书更出色时、她自己正沉湎其中的那种阅读一样,家人劝她尝试,便开启了之后的道路。在许多方面,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乡村小说为凯瑟琳·库克森开了先河,后者的小说描述女性成长奋斗,以及家庭冲突,意欲凌驾传统与律令,同时拨给女性生存乃至赢得幸福的空间。我未曾搜集到任何证据证明年轻的库克森读过温妮弗瑞德·沃森的小说,然而仅就1930年代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作品在纽卡斯尔红极一时,广为流传的程度而言,如若库克森未曾品读,倒是奇怪了。

这些小说共同的主题在于让女性拥有第二次机会,让她们适应变局,走向新生,正好像温妮弗瑞德·沃森对不同类型写作的尝试: 调舵扬帆是作为作家的她的一大特质。最后,她转变至不再当作家了,我对此很遗憾,但在她看来却不。她对我坦承“我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生”。而透过《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她写了一部非常快乐的小说。

亨莉艾塔·特维克罗斯·马汀

2000年于剑桥

后记

派蒂格鲁小姐如是说

英国伦敦有一家叫做佩塞芬妮(Persephone)的出版社。它选书的标尺很简单也很特别,就是致力于发掘和推介已断版的20世纪英国女作家的作品,以小说、回忆录、烹饪类书籍为主。其实看出版社的名头便不难猜测,借用古希腊女神芳名和倩影作为Logo的创意,是多少带点儿试图超越时空的书生意气和对女性的创作能力的由衷肯定的。佩塞芬妮的丛书现已累计达七十五种。听起来,还不算多么了不起的伟业,反而更像是一种默默坚持的守候。它所定位的潜在读者群,是一些独具慧眼的、能在文艺腔不太浓又不太串商业味儿的文字里体验阅读快乐的人。

我得承认,我很不搭调地混迹于这个队伍滥竽充数了一把。佩塞芬妮第一辑三册经典图书之一《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Miss Pettigrew lives for a Day)给我造成的第一波震荡,颇堪比书中派蒂格鲁小姐撞见伦敦时尚圈名媛杜伯里小姐(Miss Dubarry)时那一声着了魔、本能逸出的“噢!”邂逅的刹那,我也找不到别的词了,看到如此明艳、如此女人味、散发着不属于我们的时代、如此清隽秀雅的封页,唯有一声“噢!”即刻脑短路,不管不顾连简介都没好好看,就恨不得立即据为己有。

这就算一切的缘起了,如果再加上初见书名时我脑海里一闪而逝的某幅电影海报。不过,后者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影音光环除了增加印象分,并不能够左右我对一本书的直接观感。

在一个冷雨衔窗、心情微潮的夜晚,我翻开了这本初版于七十年前的小说。随后的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感受到佩塞芬妮出版社为它倾注的良苦用心。封面的丽人图作于1938年,柔细的花纹里衬也出自1938年的妙手,再看隔了几页的一张插图,笔法一丝不苟,人物造型丰润,直叫我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翻的老式连环画,一查,果然也是1938年的版式。封底有张被时光上色的旧相片,分明一位端丽的妙龄女子,那大概,也是1930年代的作者,温妮弗瑞德·沃森(Winifred Watson)。佩塞芬妮似乎就是立意要把一切与阅读相关的设置全部锁定在七十年前,让21世纪的读者感受到“派蒂格鲁小姐”面世那一年英国图书界曾经感受过的喜悦。

就我个人的想法而言,佩塞芬妮的精细付出是值得的。我觉得这是一本令人相当愉快的书,虽然大萧条的暗影不断地若隐若现。我读到的评论也一致认为它给人以“轻松有趣”(light hearted)的享受。故事的主角,派蒂格鲁小姐,从寒风呼啸的、十一月的伦敦街头走入读者视线。她因长期挨饿而身形消瘦,表情僵硬,对周遭的一切声息皆如惊弓之鸟。她没有如花的美貌,年纪也不小了,替人做家庭教师,但是饭碗越来越不稳定,工作的实质内容常常沦为清洁工兼幼儿保姆。而沃森偏偏就给了这样一个毫无特色的中年妇女奇幻般的二十四个小时和从此的人生转机。

派蒂格鲁去德里茜娅·拉福斯(Delysia LaFosse)小姐家应聘家庭教师,却发现整个一尾乌龙。美丽的拉福斯小姐,原来是个正努力往上爬的明日小星星。她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貌似风光,其实永远上演惊险脱线的戏码,苦不堪言。其一叫菲尔,愿意捧红她,她则以肉体回报,所谓“潜规则”关系;其二叫尼克,花花阔少,专断跋扈,视拉福斯为私己玩物,她的寓所,便是他随意往返为所欲为的“玩偶之家”;最后一个叫迈克尔,在派蒂格鲁小姐眼中,是个神似克拉克·盖博的体面小开,有点贪杯,脾气暴烈,对德里茜娅一往情深,向她求过好几次婚。

故事的开始,就是拉福斯小姐为尼克即将到来“查房”而抓狂,因为菲尔正躺在她的温柔乡,赖床不肯走。于是,揿门铃的派蒂格鲁小姐连一段完整的自我介绍都没来得及完成,就被请进门来救火。这本小说的推荐人、剑桥大学退休教员亨莉艾塔·特维克罗斯·马汀(Henrietta Twycross Martin)认为它是灰姑娘辛德瑞拉(Cinderella)的迷人变体(an enchanting version),这大概是从派蒂格鲁小姐与辛德瑞拉类似的经历,以及最后都顺利地俘获如意郎君这个角度来说的。我却觉得,与其说派蒂格鲁出任中年版灰姑娘,倒不如说,她更像灰姑娘的神仙教母,至少,也算个测试版。因为真正需要扶摇直上的,其实是拉福斯小姐,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派蒂格鲁小姐则出人意料地帮她摆平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上流社会的微妙人际关系被与之格格不入的派蒂格鲁小姐冲撞得七零八落,恰恰是小说的推进力和幽默感的根源。当我看到,派蒂格鲁小姐撵走了牛皮糖一般的菲尔,气走了本来想霸王硬上弓的尼克,帮拉福斯小姐的闺密杜伯里小姐赢回了心上人的信任,在迈克尔PK尼克几乎要认输的时候,大吼一声“揙他!”(Sock him one!)以至于迈克尔觉悟并行动,最终抱得美人归,我不禁和拉福斯小姐一样好奇,派蒂格鲁究竟会什么法术居然一下子把所有人都搞定了?

有一个原因,应该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派蒂格鲁小姐虽然出身贫寒,但显然受过教育,她走在艰窘的社会边缘,日日寄人篱下察言观色,却还有旁逸的心思去看电影念小说,并将它们消化为营养思考的理论,这些虚虚实实的因素,增加了她作为观察者的洞见能力。比如她最后为迈克尔支的那一狠招,就是基于她对女性的观察,她觉得女人或多或少是偏爱“真的汉子”(he man)的,所以到了必须挺身而出的时候,男人决不可以面,迈克尔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而她之所以帮助迈克尔,也是因为她对真情流露和虚情假意区分得很清楚,她不希望拉福斯小姐继续受制于尼克。

另外一方面,派蒂格鲁小姐是个很乐观的人,或者说,她具有“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她从来没有得意忘形,在这一天的奇遇之中,她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如果拉福斯小姐知道她登门的真实目的,那么她铁定要被撵回大马路上去。这种焦虑,部分淡化了小说的欢乐节奏,给主人公很立体的考量和背负。然而我更经常看到,派蒂格鲁小姐总是站在了恐惧的对立面,握紧身侧的拳头,一饮而尽一杯她名字都叫不上来落入喉咙烈烈辣辣的酒,我似乎听到她说:“一切都会好的!我一定会赢的!”随后她起身,义无反顾地去营救她的恩人和朋友,这些时候,她专注得根本无暇怜惜自己。因为专心,因为坚信,所以她每次都发挥出色,所以她赢。这大概就是这个小人物让我觉得特别可爱让我心动的地方。

当然,她的心思和说话方式也很有趣。比如每逢香艳的男女拥吻场面,她就忍不住闭上眼,担心她那“纯洁的心灵”(her virgin mind)遭受污染,n遍“Oh, dear, not again!”极为传统的她看不惯尼克的为人,暗地骂了几声“该死的”(damned)和“见鬼”(hell),之后又悔恨不已,因为“神父说,想法里的诅咒和说出来一样恶质甚至比说出来更懦弱”(Our Vicar once said that to swear in your mind was just as bad and even more cowardly than to swear out loud)。以至于拉福斯小姐不得不好言安慰,不不不,这两个词充其量不过是表达方式,称不上诅咒,已经不算“不道德范畴”(theyve quite come out of the sinful category now)。

像这样阶层对立、背景十万八千里、加上点儿年龄代沟的对话,沃森处理得犹如一场场乒乓球演练赛,小波澜不断,但双方友谊第一,于是观者不必担心惊魂的抵死扣杀,可以安然地左顾右盼,不时再为脆爽连环的节奏小喝一声彩。

看完书后,我对照了一下那部被我晾在一边的同名电影(中译作《明星助理》,可能考虑到编剧拨给派蒂格鲁小姐一份拉福斯小姐秘书工作之故)。小说里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曲折,只不过清清爽爽地顺水推舟,情节就可以转弯了。我看了只是感叹,伦敦西区的做戏本领和好莱坞真不相伯仲啊,这大概就是派蒂格鲁小姐所说的电影的“污染效应”(contaminating effect)。  于是很自然地,我对这本小说和小说家的兴趣远远高于研究电影的意愿。事实上,这位七十年前的畅销书作者居然只是一个业余作家。她的职业是纽卡斯尔市(Newcastle)的小打字员,上班时间敲敲打打,就有了第一部小说。我不知道《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是不是也是如法炮制的,不过当我边读边好笑的时候,是有一点感谢沃森的枯燥无味的职业生涯的。沃森从没有接触过类似派蒂格鲁小姐的人,也从没体验过拉福斯小姐驻唱的酒吧文化,所以我只能像佩塞芬妮和剑桥的马汀一样佩服她的文字创造力。

沃森一生共写了六部小说,每一种题材风格都有变化,结局却总是温暖美好的。1943年她因家事缠身而搁笔,自此不再创作。对此,她没有惋惜挽留之意,她甚至对钟爱的派蒂格鲁都没有多看一眼,只是平静地接受,生活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毫不迟疑地过渡了。

如果要为温妮弗瑞德·沃森和她笔下的派蒂格鲁老小姐找一个共同点的话,我觉得她们都是以随遇而乐观的真心面对生活停涨起落的女人。虽然只是萍水相遇,对于我,这未尝不是一件荣幸的事。

书评(媒体评论)

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则走入现实世界的灰姑娘童话故事。

——《明星助理》导演贝瑞特·奈鲁利

以当时的文化氛围来看,沃森可算是文学界的先锋人物了,完全走在了流行文化的尖端。她的作品都是和女性如何改变她们的生活有关,字里行间不但流露出对习俗的嘲弄,也表达了对婚前性行为的独特观点。

这个故事时而令我感动,时而令我捧腹。它的内容、它纯粹的感知力、它所表达的肯定生命的正面意义,这一切都格外令人振奋。派蒂格鲁小姐是虚幻梦想的一种表现,你能从每个生活过得不如意的人身上找到她的影子……派蒂格鲁小姐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读完整本小说,我眼中的世界突然变得美好起来。

——《明星助理》制片人斯蒂芬·加勒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