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世界历史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郭圣铭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是作者郭圣铭晚年的代表作,文字流畅,脉络清晰。盖亦欲探究人类历史演进之迹,通古今之变,明当世之务,用以教育自己,嘉惠方来。

《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适读于大专院校师生、图书馆、广大读者,是《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郭圣铭编写的这本《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

《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讲述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9世纪60年代之末,这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洲各先进国家中胜利和确立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近代史初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民族统一运动。18世纪末叶的法国大革命,是具有欧洲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猛烈地清除了西欧各地的封建藩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美国的南北战争,俄国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一系列的事件在历史上都标志着巨大的进步。然而,就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无产阶级逐渐由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开始为实现本身的历史任务而斗争。作者通过世界文明史的更替演进,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来观察,并把这一具体过程作一综合的叙述,说明我们当前这个世界是怎样发展过来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前夕英国的经济和政治,议会与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斗争

 二、革命战争的爆发,查理一世的就刑

 三、克伦威尔独裁——共和国时期(1649—1660年),英国的内政和外交,掘土派的原始“共产主义运动”

 四、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五、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最后确立

 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17世纪英国的文化概况

第二章 从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期的法国

 一、波旁王朝专制政体的确立——黎塞留与马扎然

 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内政

 三、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

 四、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

 五、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梅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百科全书派、马布利、摩莱里

第三章 17—18世纪的德意志,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

 一、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的衰微

 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国

 三、普鲁士的兴起

 四、奥地利王位战争和七年战争

 五、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

第四章 17—18世纪的俄罗斯

 一、近代俄罗斯的形成

 二、彼得大帝的改革

 三、彼得大帝对瑞典和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圣彼得堡的建立

 四、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的俄罗斯,俄土战争,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第五章 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和美国的成立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概况

 二、独立战争的爆发——大陆会议的召开和独立宣言的发表

 三、独立战争的进程,欧洲各国对于美国的援助,1783年的《巴黎和约》

 四、独立战争结束后的美国,谢斯起义,1787年宪法

 五、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17—18世纪的印度和日本

 一、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第七章 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原始积累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手工工场中的分工、纺织业和矿冶业方面的技术发明

 三、瓦特改良蒸汽机,火车和汽船的发明,电力的最初应用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八章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

 一、革命形势的酝酿成熟

 二、法国大革命的开端——三级会议转变为国民议会,巴士底狱的攻陷,各地的反封建斗争

 三、《人权宣言》的发表,1791年的宪法,革命期间的主要党派

 四、列强的武装干涉,革命战争的开始,路易十六的就刑

 五、革命直线上升的发展,忿激派的兴起,雅各宾派与吉伦特派的斗争,吉伦特派的被清洗

 六、雅各宾派的民主专政,封建残余的肃清,革命的恐怖主义,雅各宾派的分裂,热月9日的反革命政变

 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九章 1794—1815年的法国和欧洲

 一、热月党的反动,1795年的宪法,巴贝夫及其所领导的起义

 二、1796一1799年的拿破仑战争,雾月18—19日的政变

 三、执政府时期法国的内政和对外战争

 四、拿破仑帝国的扩张,大陆封锁政策

 五、拿破仑帝国的危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民族解放运动,1812年俄国的反拿破仑战争及其世界性的意义

 六、1813年的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拿破仑帝国的倾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滑铁卢之战

 七、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第十章 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与19世纪20年代的革命运动

 一、维也纳会议所造成的政治秩序

 二、神圣同盟的反动,四国同盟与五国同盟,神圣同盟扼杀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革命

 三、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运动,美国的门罗主义

 四、希腊的民族独立运动,神圣同盟的瓦解

 五、俄国十二月党人的起义

第十一章 1815—1848年的法国

 一、波旁王朝的复辟

 二、七月革命及其对于欧洲的影响,比利时的独立

 三、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

 四、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以及其他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布朗基、路易·勃朗、蒲鲁东

第十二章 1815—1848年的英国

 一、英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二、1832年的议会改革法案

 三、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四、宪章 运动

第十三章 1815—1848年的德意志和奥地利帝国

 一、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的政治,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

 二、德意志的经济发展,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成立

 三、德意志文化——贝多芬、歌德、席勒、海涅、黑格尔、费尔巴哈

 四、德意志的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

第十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兴起

 一、产生科学共产主义的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年生活

 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四、《共产党宣言》及其世界性的历史意义

第十五章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

 一、法国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路易·拿破仑的政变

 二、1848—1849年德意志的革命和反革命

 三、1848—1849年奥地利帝国境内的革命和反革命

 四、1848—1849年意大利的革命

第十六章 1848—1849年革命后的欧洲政治,各国的经济高涨,近东问题与克里米亚战争

 一、1848—1849年革命后的欧洲政治

 二、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的经济高涨

 三、近东问题和克里米亚战争

第十七章 19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

 一、英国经济的发展,《谷物法》和《航海条例》的取消,自由贸易政策的胜利

 二、19世纪中期的英国政治

 三、英国的殖民政策

 四、爱尔兰人的抗英斗争,芬尼运动

 五、英国人民的生活状况,英国工人运动,1867年英国的选举改革,英国文学中的写实主义

第十八章 意大利的统一

 一、19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

 二、意大利统一运动中两种倾向的斗争——马志尼与加富尔

 三、1858年萨法同盟和1859年的反奥战争

 四、意大利南部的人民起义和加里波第的红衫军

 五、意大利王国的建立和意大利统一的完成

第十九章 德意志的统一

 一、19世纪50年代的德意志,普鲁士与奥地利的争霸,德意志统一的两条道路

 二、普鲁士的宪法纠纷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三、1 864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

 四、北德意志邦联的建立和奥匈帝国的形成

 五、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的工人运动

第二十章 美国的南北战争

 一、美国的领土扩张和经济发展,美国的工人运动

 二、美国南部与北部的冲突,罪恶的黑奴制,废奴运动和约翰·布朗起义

 三、林肯当选为总统和南部诸州的分离运动

 四、南北战争的进程,《宅地法》,林肯宣布解放黑奴,北方诸州的胜利

 五、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第二十一章 19世纪50—60年代的东方国家

 一、1875—187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

第二十二章 第一国际

 一、第一国际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第一国际的成立

 三、从1866年的日内瓦大会到1869年的巴塞尔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反对一切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而斗争

 四、第一国际在1870年以后的活动,第一国际的历史意义

第二十三章 普法战争

 一、普法战争的原因,第一国际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次宣言,色当战役

 二、第三共和国的建立,第一国际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二次宣言,法国人民继续抗战

 三、德意志帝国的成立,《法兰克福和约》

第二十四章 巴黎公社

 一、3月18日起义和巴黎公社的成立

 二、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其在行政上的措施

 三、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第二十五章 1871—1914年的德意志帝国

 一、德意志帝国的政治

 二、德意志帝国的经济发展

 三、德意志帝国的内政

 四、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德、奥、意三国同盟的成立,德意志帝国的殖民和侵略政策

 五、德意志帝国的工人运动

第二十六章 1867—1914年的英国

 一、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垄断地位的丧失

 二、英国的两党政治,爱尔兰人的独立运动

 三、英国继续扩张殖民地

 四、英国工人运动,英国工党的成立

 五、英日同盟,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英国的战争政策

第二十七章 1871—1914年的法国

 一、法国的经济发展,法国的高利贷的帝国主义国家

 二、1875年的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内政,政治风潮

 三、法国加紧掠夺殖民地,法俄同盟的成立,摩洛哥危机与法国的战争政策

 四、法国的工人运动

第二十八章 1865—1914年的美国

 一、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美国的两党政治,美国黑人继续受压迫的情况

 三、美国的工人运动

 四、美国的海外扩张——美西战争,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门罗主义的新解释

 五、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十九章 1870—1914年的意大利

 一、意大利统一后的政治,教皇的作用及其与意大利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意大利的经济情况

 三、意大利帝国主义的特点,它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四、意大利的工人运动

第三十章 1867—1914年的奥匈帝国

 一、奥匈帝国的政治体制及其内部的民族问题

 二、奥匈帝国的经济概况

 三、德奥同盟,奥匈帝国的侵略政策

 四、奥匈帝国的工人运动,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在民族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第三十一章 1861—1914年的俄国

 一、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

 三、日俄战争与朴次茅斯和约

 四、1905年的俄国革命

试读章节

在革命前夕,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两个阵营:一方面是那些一向拥有特权的封建贵族,他们主张保存旧有的封建秩序;另一方面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和自由农民,他们要求革命。这两个阵营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而那自宗教改革以来的英国在宗教问题上的纷争,更使这种冲突趋于尖锐化。结果,英国各阶层的人就在宗教问题的外衣下,展开了长期的、复杂的斗争。

我们必须回顾一下英国政治发展的情况。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原为两个独立的王国,分别由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1603年,英格兰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死后无嗣,由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六世以表亲的身份人承大统,改称詹姆士一世(James I)。于是,英格兰与苏格兰便共戴一君。不过当时这两个王国还各有它本邦的议会,各有它本邦的制度,尚未完全合并。

詹姆士一世(图1-2)以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而继承英格兰的王位,他与英格兰人格格不入,迅即发生龃龉。詹姆士一世是个愚暗而又多言的人,他坚持君权神授说,认为上帝立君以统治万民,君主只在良心上对上帝负责,而绝对不能受人民或议会的约束。如果人民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那便是乱臣贼子、大逆不道的行为。他常常爱说这样两句拉丁文的口头禅:“上帝创造了君主,君主创造了法律”,人民惟有俯首帖耳地遵命而已。不过,英国人民却早就享有某些宪法上的权利,便起来反对这种君权神授的谬论。远在1215年,英国的诸侯、贵族和高级僧侣就以武力要挟,强迫国王约翰承认了《大宪章》(Magna Carta)。《大宪章》虽然是一个封建时代的约法,然而它的存在,却经常使英国人回想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对专制君主进行过反抗,曾经用斗争的方式逼使国王让步。而《大宪章》中的某些条文,如规定国王若不得到议会的同意就不能征收额外的捐税,规定国王不得徇情枉法,等等,实为君主立宪制的嚆矢。英国是议会制之母,自13世纪末叶以来,英国议会即分为众议院(也称议会下院)与贵族院(也称议会上院),成为两院制的代议机关。从15世纪起,英国在习惯上就规定:凡是关于财政的法案,必须先由众议院讨论通过,经贵族院核准,然后由国王签署执行。控制着财政权,这一点极为重要,它是英国议会手中最强有力的武器。这时,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一部分的贵族就利用这个法宝,来反抗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当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她曾经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内政上对各派新教徒都比较宽容,在外交上则专门打击西班牙。可是,詹姆士一世却反其道而行,他在内政方面强调英国国教的正统地位,严厉镇压其他的新教徒;在外交方面则企图与当时英国商业上最大的劲敌西班牙联合。他这两项政策都激起了人民的义愤。

英国人民反抗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表现为清教徒运动。原先在宗教改革之后,英国存在着3个主要的教派,英国国教、天主教和加尔文派的长老会教。之后,从英国国教和长老会教里面又分化出一些激进分子,他们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当詹姆士一世在位时,清教徒一词还没有什么十分肯定的意义,而系泛指那些各种不同的在宗教上要求改革的人。清教徒的左翼是英国国教中倾向于改革的一派,他们反对英国国教中所保留下来的那些天主教的仪式,主张在礼拜、服装、言语和生活态度各方面都保持一种端庄肃穆的精神,并且要求在英国国教之外另行成立一个独立的教会,所以被称为独立派(Independents)。清教徒的右翼是一部分长老会教的信徒,他们企图取消英国国教的正统地位而代之以长老会教。此外,清教徒里面还包括许多主张信仰自由的激进人士。

在政党尚未形成的时候,宗教上的派别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政党的作用。清教徒多为新兴资产阶级分子、新贵族、手工业者和自由农民。他们用宗教信仰作为政治斗争的旗帜。

P3-4

序言

立国于世界,就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而要了解这个世界,就必须从学习世界历史入手。

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欲求中华之振兴,不能没有历史知识。在当前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要面向世界,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明辨是非,世界史的学习尤其重要!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世界史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世界史工作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世界史方面的著作和翻译作品日益增多,成绩是显著的。但比较说来,世界史这门学科在我国还相当薄弱。无论在提高的方面还是普及的方面,我们都还做得很不够。

历史理应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课。历史书除了科学性、思想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以外,还应当文情并茂,便于普及。但目前我国知识界有很多人反映:时下的一些历史书难读,世界史方面的书尤其难读,广大读者深以为苦。这种情况,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不利于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著者不才,久拟撰写一部既有一定科学水平而又通俗易懂的世界史著作。然而兹事体大,深愧力不从心。这部《世界文明史纲要》,是在我历年来在大专院校历史系授课讲义的基础上整理编纂而成。全书分三卷:第一卷为古代部分;第二卷为中古部分;第三卷为近代部分。始自远古,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近年以来,西方学者提倡用整体观点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多称其通史著作为文明史。本书题名为《世界文明史纲要》,也是这个意思。当然,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说来,文明系对野蛮而言,它的涵义比文化(culture)要来得广。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它包括人类古往今来所积累起来的一切有用的知识。文明史是把人类社会历史当作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来观察,检阅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校其总成绩,总结经验教训,俾今人有所借鉴,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著者是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作一综合的叙述,说明我们当前这个世界是怎样发展过来的。盖亦欲探究人类历史演进之迹,通古今之变,明当世之务,用以教育自己,嘉惠方来。

本书所异于其他世界史教材的地方,就在它比较重视文化史:除了着重叙述那些“事关军国、理涉兴亡”的大事以,。,。用适当篇幅来叙述科技、医药、宗教、哲学、文学、史学、地理、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历史创获。区区之意,在打开人类的知识宝库,展示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以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信心和力量。

这部《世界文明史纲要》近代部分专门讲述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9世纪60年代之末,这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和美洲各先进国家中胜利和确立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第一个时期之内,17世纪中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76年美国的建立,18世纪末叶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资本主义在欧美先进国家内的统治地位。当时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它依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向封建制度作革命的冲击。在经济方面,那由工业革命所开始的资本主义大制造业,正由英国广布到欧洲大陆各国和北美洲。使用机器来进行生产的大工厂,远涉重洋的汽船,速度和载重量都大大增加了的火车,迅速地改变着全世界的面貌。

近代史初期的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其中包括资产阶级的民族统一运动。18世纪末叶的法国大革命,是具有欧洲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猛烈地清除了西欧各地的封建藩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意大利的民族统一运动,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美国的南北战争,俄国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一系列的事件在历史上都标志着巨大的进步。

然而,就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无产阶级逐渐由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开始为实现本身的历史任务而斗争。

1871—1914年,是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这时,原先那种以个别企业家自由竞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为高度垄断性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具有了新的特征。

著者是从中国来看世界,用中国人的观点来写世界文明史。综观史乘,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一直发展了下来,从未中断,而且在历史上有个很长的时期是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蔚为东亚文明中心,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在世界各国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居世界之半,讲世界文明史,当然离不开中国。但目前在我国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史和世界史分为两个专业。本书有其课程范围的限制,因此著者除了仅将中国与其他国家交通往来、文化交流的事迹加以叙述以外,就没有独辟章节来专讲中国文明史。

外国专门名词的译名,目前在我国尚难做到完全统一。本书中所出现的专门名词,凡属约定俗成、沿用已久者,均从其通译;有些则是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另铸新词。在本书中,译名是前后一致的。凡属重要的专名,均于其第一次出现或紧要处加注外文,以便读者查考。

著者撰写此书,不敢有名山传世之想,只是准备给莘莘学子和广大世界史读者提供一部简明扼要的世界史著作。不当之处,敬希读者多多指教。

郭圣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