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之子。193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在四川、甘肃、东北从事水利建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他从黄河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和设计,反对在三门峡修建大坝。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花丛小语》针砭时弊,被打成右派。黄万里历经磨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
赵诚编著的《黄万里的长河孤旅(典藏版)》收集资料历时2年完成,力争还原历史、再现黄万里这位中国水利界马寅初陈寅恪式悲剧人物的风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万里的长河孤旅(典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诚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万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之子。193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在四川、甘肃、东北从事水利建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他从黄河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和设计,反对在三门峡修建大坝。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花丛小语》针砭时弊,被打成右派。黄万里历经磨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 赵诚编著的《黄万里的长河孤旅(典藏版)》收集资料历时2年完成,力争还原历史、再现黄万里这位中国水利界马寅初陈寅恪式悲剧人物的风貌。 内容推荐 《黄万里的长河孤旅(典藏版)》由赵诚编著。 黄万里,是民国时期同盟会会员、教育家黄炎培之子,他以“拯农”为己志,赴美学习水利,回国后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从事水利建设,1953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坚决反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和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由此所遭受的苦难,时刻为人们的良知敲响警钟。 《黄万里的长河孤旅(典藏版)》是黄万里唯一的传记,丰富翔实地书写了他沧桑磨难而又正气凛然的一生。 目录 历史大转轨时期的名门之子/1 父亲黄炎培:晚清举人,蔡元培学生/1 同盟会上海负责人,江苏新兴教育事业的开拓者/3 袁世凯说他“与官不做,遇事生风”/3 在众多兄弟姐妹中黄万里是第三个男孩/4 从淘气孩子到唐山交大高才生/6 淘气的孩子也能成才/6 文才很好,但选学了工科/7 “以拯农为己志”,赴美国学水利/9 “从来没有农民对不起统治者,只有统治者对不起农民”/9 连读三所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0 驾车四万五千英里,看遍美国各大水利工程/12 和丁玉隽结婚,“新妇凝装,裘马清狂”/13 因为是上海人,被未来老“泰山”拒于门外/13 黄炎培请人保媒,丁惟汾打破成见/14 八载烽烟,走遍四川主要河流/16 徒步勘测金沙江、岷江、涪江、嘉陵江/16 新津落水,死里逃生/18 第一个工程,第一个儿子/19 下到河里才知道卵石是多层移动的/20 三台告捷,父亲叫他不要自满/21 长城创业,支持“飞虎队”抗日/23 甘肃治水,展露多方面才华/27 与黄河结缘,从甘肃下手/27 “生平服膺一‘义’字,故有大批人相从工作”/28 “水火刀兵满世间”,“且待太平气象还”/30 与岳父丁惟汾最后一次见面/31 广泛的社会交往,干练的行政才能/32 儿子黄二陶的一段生动回忆/34 不问政治的人也卷入了政治/36 对现代人仍有指导意义的一份演讲提纲/36 一次没有成功的策反/38 二哥之死和黄炎培的先见之明/40 黄炎培希望儿子外圆内方:做事有原则而待人处事有回旋余地/40 丁惟汾的营救信送到谷正纲面前时,二哥已经被军统杀害了/42 黄家第一批出国留学的三兄弟都英年早逝;黄炎培劝长媳回美国/43 内堂兄丁基石带黄万里去见陈毅,陈毅动员专家参加东北建设/46 丁基石的命运与刘少奇、饶漱石相连/47 满腔热忱地来到东北却无充分施展余地/49 接受新鲜事物,燃起新的希望/49 水利部要把黄万里调到北京去/51 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困惑/52 傅作义称他有能力有热情,曾争取让他到水利部工作/54 唐山执教,体验温馨中的寒意/55 祭恩师文/55 学生们的深切怀念/57 开始尝到政治运动的滋味/59 又一个留美人才的遭际/61 清华园四年:暴风雨前的欢愉和平静/63 与生俱来的善良、热诚与宽容/64 难得的全家福和《三代大丫头》/65 反对三门峡建坝,力排众议,“光荣”孤立/68 苏联专家帮助制订的宏伟规划/69 “圣人出,黄河清”描绘的美好未来/70 近半个世纪的无情现实/72 从黄河实际出发,不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74 断定三门峡建坝必将形成淤积并延伸到西安/75 历史见证: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77 高坝派、低坝派和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79 连不要堵死大坝底孔的意见也被拒绝采纳/81 时间验证了黄万里的预言/83 严酷的现实惊动各方,国务院在三门峡召开现场会议/84 改建迫在眉睫,周总理提出两个确保/85 两次改建仍不能解决泥沙淤积问题/86 清水出库,滩地崩塌;移民困难,有增无减/87 40座长江大桥的代价和515万人受灾的后果/88 《花丛小语》惹来滔天大祸/89 毛泽东看到黄万里文章和随之而来的《人民日报》专栏“什么话”/89 胡耀邦的反思和张含英的自责/92 昆德拉式的“玩笑”和党治国的挺身而出/93 雾里看花,小语不小——重读当年“罪证”/94 毛泽东不高兴地对黄炎培说:“你们家里也分左中右啊!”/96 由不同声音到一边倒/97 如此批倒批臭/99 “伽利略被投进监狱,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100 同黄万里一样坚强的“保黄派”/102 胡家博被打成“黄万里在党内的代言人”/102 李亚莉一身正气、一腔苦水/104 同学们自发地站出来为黄万里辩护/115 苦难的历程/118 密云劳改,“赤心依旧欲飞扬”/118 自家耕种,“肩头负得流金沈”/120 放不下黄河情,解不了黄河结/122 上书董必武,再论三门峡/124 不得不打孔放水排沙/127 毛泽东对黄炎培说:你儿子黄万里的诗写得很好,我很爱看/129 对黄万里折磨最深的是连累家庭/129 费老大劲才让第二个儿子补录进大学/130 全家人永远的痛:成绩优异的小女儿竟然未被录取/132 更为艰难的岁月/136 恐怖的红八月:身上的伤痕一道一道/136 十二校红卫兵血洗清华园/138 给周总理写信/139 “非关傲世玩才智,总是挚情忧国泪”/140 下放到血吸虫病疫区干重体力活/141 被斗得精神恍惚,连自己也搞不清是不是特务了/143 水沟、水泥地成了最舒服的地方/145 从死亡的阴影下走出/146 “牙落始惊身已老”,“长才自古能伸少”/148 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务/149 回报周总理的鼓励和期待/150 一面俯首听批,一面竭思治黄/152 三叩潼关,万里奔沙/154 “牙落始惊身已老”,“长才自古能伸少”/156 六十六岁的重病之身心犹未甘/159 上书陈云、邓小平进言/161 再次向校方提出科研计划/163 岁月见忠诚,磨难识人心/166 让人琢磨,让人回昧/168 “左”的余毒和习惯势力还在干扰/168 55号文件刮起的旋风不可阻挡/169 二十二年后终于等来了改正决定/17l 不在个人小事上患得患失,但记得人家的好处/173 高兴地回到教学岗位,但传授空间已经不大了/174 “能带博士的人还要申请吗?”/176 一代良师黄万里:王三一院士的回忆/178 学生与同事眼中的黄万里/180 靠信函指导的一位优秀同行/181 条件有限而又难能可贵的科研工作/183 在学术评价上也应当还黄万里以公正/1 86 用诗人的热情研究水利/1 87 一本令人起敬的自费印刷的大书/189 在三峡大坝问题上的坚持/195 不遗余力地申诉,百折不挠地坚持/196 对国家、对民族、对千秋万代负责/201 反对建三峡的声音/203 喷出热血地爱人/208 黄万里认为他一生所犯错误皆因“未遵父训”/208 “为人必须喷出热血地爱人”/212 只说真话,不说假话/214 一生最大的幸运在婚姻/217 患难相与共,戏作几成真/218 “但愿好风光,尽随卿飞去”/219 “剪影花前梦里身”,“纵然到老见情真”/220 “我是半个山东人,我岳父是丁惟汾”/221 “教儿莫忘外家德,诚爱元元传馨香”/223 丁惟汾往事钩沉/224 一门受难:五个右派、一个自杀/225 大哥:留美归来的哲学教授死于贫病/226 二哥被国民党特务活埋,侄儿黄孟复长大成才,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228 “文化大革命”中小弟一家五口,死了三口/229 爱孩子:人性最纯真的流露/231 最后的日子/233 五次手术,一次次闯了过来/233 临死还问女儿:“黄委会你知道吗?”/235 “情系江河早献身,不求依附但求真”/237 最后一次登上讲坛/237 最后的遗言:治江四策/239 后记/242 新版后记/244 黄万里大事年表/246 附录一:《关于共和国建国后水利工作的失误的意见》(摘选)/252 附录二:《花丛小语》/259 附录三:《花丛小语》(续)/264 附录四:黄万里诗词选/270 附录五:黄炎培及三子黄万里家世简表 试读章节 新津落水,死里逃生 专家下乡,知识分子到第一线去,今天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一个留美博士,成天扛着测杆、仪器,带着行囊、干粮,行走在崇山峻岭和蜿蜒陡峭的河谷里,吃冷饭,睡野地,与蛇蝎为伴,和蚊蝇共舞,在许多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不要说食住行的简陋、艰难,一旦生病,将有多么危险! 那年夏天,黄万里到雅安一带考察青衣江。这是黄万里五年野外作业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他晚年写的一篇《新津落水记》,记述了这次极为艰险的经历。 1938年夏天,黄万里奉命往四川天全县始阳镇勘察水利,因为饮食不慎,得了痢疾,腹痛极了,“历三天力竭”,深怕再拖延下去将无力回成都,于是决定独自回蓉,留下其他五人照常工作。 这天大雨倾盆,黄万里“顺山边小路步行,沿途滑壁落石阻塞,勉力跳跃而得过”。他“左边防着山崩石落,右边看着溪水涨高。虽已腹泻三日,仍不得不奔向新津,到雅安时已力竭不能成行,而腹泻仍不止”。幸好碰上银行一部运钞票空车返蓉,黄万里才“以巨资获准搭闷厢车席地而坐。途中不时请求停车,泄泻,痛不堪言”。车过岷江新津渡要换船摆渡。旅客得下车从一条船边跨跳到另一条船上去。已经精疲力竭的黄万里忍着腹痛,拼力一跳,但还是一脚踏空,掉到波涛汹涌的江水里,靠好心的旅客拉上船来,才脱险全命。那时船夫迷信,很少肯搭救溺水的人,何况正值汛期。大家都为病重的黄万里能够逃过一劫而庆幸。 在当时的条件下,对长江水系江河进行开拓性勘测,其危险性可以说仅次于上战场,不仅在水流湍急、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旁测量有危险,即使那些看似平静的河面也暗藏着意想不到的杀机。黄万里和他的同事们在表面平静的川江上工作时,曾有三人为之丧命,其中还有一个从康奈尔大学毕业的李凤灏硕士。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因为人们当时对川江河床缺乏认识。他们有的是汛期站在河道中的卵石坝上督工,虽无洪水直接冲击堤坝,而堤坝下面的卵石河床却在悄悄移动,以致堤坝塌陷,站在上面的人毫无防备就被卷入洪流里了。 第一个工程,第一个儿子 1939年,四川省水利局派黄万里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杨子英、任宜勇、施彭龄及弟弟黄大能等,在岷江青神河段修复一个叫“鸿化堰”的古代水利工程。这座老坝毁坏已久,当地农民一遇灾年,便苦不堪言。水利局长邵吉安是青神人,知道家乡父老的艰难,特请黄万里主持修复这一工程。 工程难点不在水闸、水渠,而在要把江水引到高处自流灌溉农田。黄万里根据水的流率、河道的坡度和水头的高度,利用水的自力和地形,筑堰修渠,巧思提水,达到了自流灌溉的目的。原计划第二年修成,预算是三十万元。黄万里仔细考察之后,与水利局再三斟酌,对这样一个战时过渡性工程,采取简便实用的方法来搭建,只花了四万多元,结果用四个月时间,就赶在收获之前修好了,让古老的鸿化堰恢复了生机。放水之日,农民流着泪对黄万里说:“黄先生,你真是为我们农民着想啊!”后来,黄万里跟父亲黄炎培提及这一工程时,父亲欣慰地笑了。 1940年3月,黄万里第一个儿子出生,为了黄万里主持的这一工程,祖父黄炎培给这个孙子取名“观鸿”,正好与灌溉防洪谐音,也正好是鸿化堰改观的见证。 这期间,经黄万里建议,四川水利局招收省内的高中生,办了几期水利技工习训班,黄万里亲自给他们上课。他们中后来有四十多人成了工程师,缓解了地方水利人才的不足。 下到河里才知道卵石是多层移动的 河流勘测不仅是水利灌溉、防洪防涝的基础工作,对抗战大后方的交通尤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抗战初期,为了建设后方交通,黄万里曾徒步在涪江边上走了数百公里。 那时国民政府退守西南一隅,考虑到甘肃和四川两省间应预筹交通,特组织技术力量勘测设计水路连接公路的工程。这条线路的最高处就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之间的摩天岭一带,三国时魏将邓艾取蜀走的就是这条险道。1938年,四川省水利局着手整治涪江航道,先进行平武至绵阳问的上游段勘测设计。11月,全部工作人员六十人到达绵阳,开始工作。黄万里任总队长,下设勘察组和两个大队。 测量工作才进行半个月,黄万里和同事张先仕等刚走过江油旧城几十公里,就接到上游来人急报:詹国华分队在平武旧城下游五公里处测量涪江横断面时因船破淹死两人。当时五六个人在船上,船底触石破裂进水,而天气晴好,江水清浅,只没到膝部,大家便下水扶舷靠向岸边,只有测量员卢伯辉和一名工人自恃水性好,离船跳下水去。因为坡陡、水急,河床卵石不停地移动,人无法站住。等到两人倒下想游水靠岸时,不料急流冲得他们不由自主地随波而下,最后在下游一公里多处找到两人尸体。等黄、张赶到出事地点,天已近暮。虽然水流得急,但眼见水如此之浅,怎么可能淹死人?黄等亲自伸一脚轻轻人水,乃知河底卵石是移动的,而且不只一层,是多层移动的。两位同事就是因为在层层卵石上无法站稳而被拖倒在大河里,头被石头撞破而淹死。这一惨痛教训给黄万里留下的记忆是如此之深,以至五十多年后的199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时历历在目,除了对同事的深切怀念久挥不去,还由于这次沉重的教训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川江河床有大量可移动的多层卵石这样一个万万不可忽略的基本情况,这成为他日后观察和思考川江水利和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P18-21 序言 高贵财富,人格楷模 丁东 2000年夏天,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丛书韵编辑冯克力、张杰来北京组稿。我是《老照片》的特邀编辑,三人一起商量选题。我说,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黄万里的文章,感触很深。1957年,中国请苏联专家设计好了三门峡水库,开工前中央曾召集国内专家70人讨论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当时能够对苏联专家的方案提出不同意见的有温善章等数人,而完全反对在此修坝的只有黄万里一人。他力陈建坝拦河之害,说:“一定要修,将来要闯祸的,历史将要证明我说的观点。”并说,一定要修,请勿将河底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免他年觉悟到需要刷沙时重新在这里开洞”。当时高层听不进黄万里的诤言,不但坚持按苏联专家的设计堵死了排水洞,而且把黄方里打成了右派。1959年,毛泽东在批判彭德怀时还说:“你和黄万里一样脑后长着反骨。”三门峡水库1960年开始运转,第二年泥沙就淤积了渭河流域,良田浸没,土地盐碱化,威胁古都西安。于是只好降低水库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重新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这一折腾,前后“缴学费”不下百亿。渭河平原29万农民被迫向宁夏、陕北等缺水地区移民,其中惨剧无数,后遗症至今未能消解。冯克力也知道黄万里其人,便提议,如果能和黄万里联系上,我们不妨在《老照片》上介绍一下他的故事。 黄万里先生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因为我自己平素涉及的领域多在文史方面,和水利不搭界,觉得克力的提议虽好,却不知如何才能与黄万里先生联系。思来想去,还是得求助于李锐老。他曾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掌门人,在三峡问题上与黄万里同气相求,可能有黄的联系方法。我给李锐老打了一个电话。他说,认识黄万里,但手头没有他家的电话号码。不过,他告诉了我另外一个朋友的电话。经与那位朋友咨询,我们便拨通了黄老的电话。黄老听说想要拜访他的客人来自山东,十分高兴。原来,黄老的夫人是山东人。当下约定,第二天上午到他家见面。 赵诚是我的老朋友,在山西省委党校任教,当时正好在北京出差。知道我和冯克力、张杰要去拜访黄万里先生,愿与我们同行。于是,四人一起打的,来到清华大学九公寓黄万里家。 黄老当时已经八十九岁,但精神很好。稍事寒暄,便进入正题,与我们谈起他的水利思想。他从黄河的特征谈起。他说,人们因黄河挟带泥沙而认为它是害河,其实,黄河是一条好河,正是这些泥沙冲积成了黄河三角洲平原,成为中国最大的三角洲,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大。这片大平原,养育着中国几亿人口。50年代,上三门峡水库,他是唯一的彻底反对派。他说,“圣人出,黄河清”的想法不符合自然规律,是荒唐的。我过去知道,三门峡工程是新中国建设史上最大的败笔之一,但黄老对黄河的分析仍然让我眼界大开。我忽然醒悟,河流也是有生命的,而黄老学说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把河流当做活的生命来尊重。那天,他从黄河谈到长江,又谈到雅鲁藏布江,谈到他给中央领导人的上书,谈到有领导人委托秘书给他回的电话。我还问他:“您被打成右派以后,父亲黄炎培有什么看法?”他说:“他同情我,但无可奈何。” 黄老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仍然意犹未尽。可惜,那天我们谁也没带录音机。冯克力、张杰忙着翻拍黄家相册上的老照片,只有赵诚临时作了一些笔记。告别黄老以后,四人商量:这个专题怎么做?照片没有问题。黄老一生留下了十分精彩的照片。赵诚自告奋勇,文章由他执笔。跟黄老提供的照片相配,就是当年9月刊登于《老照片》第十五辑上的《但教莫绝广陵散》。 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多位读者投书,对黄老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华中科技大学张承甫、鲍慧荪两位老人专门寄来七律,以诗概括黄老的人格风范:“情系江河早献身,不求依附但求真。审题拒绝一边倒,治学追求万里巡;为有良知吞豹胆,全凭正气犯龙鳞。谁知贬谪崎岖路,多少提头直谏人!”后来,《老照片》发过一次读者问卷,征求读者对以往各辑内容的意见,表示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高居榜首。 黄老本人读到赵诚的文章也颇为满意。当时,虽然专业圈内知道黄老不寻常的学术造诣和坎坷命运,但在公众当中,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水利学界有的人实际学术地位不如他,却显赫尊荣,经常在媒体上抛头露面,被青少年当做科学偶像崇拜,而他这位真正科学良知的代表,却在中国公开的书籍报刊上难见踪影。他晚年的著作,也没有机会公开出版。赵诚所撰的《但教莫绝广陵散》,虽然篇幅不长,却基本上概括了黄老生平的亮点。黄老临终前,他的三个同事和学生给他编文集,自费印刷,黄老欣然同意将该文作为附录收入其中。 当时,我已经介人口述史学活动,曾向赵诚建议:“你的文章发表后,黄老对你很信任,你不妨与黄老商量,找他录音访问,帮他做口述史。”赵诚也同意这个设想。为此,他征求了黄老的意见。但黄老说:“我不想做口述史,我可以自己写回忆录!” 然而,没过多久,黄老前列腺癌发作,身体状况急转直下。2001年8月20日,清华大学主办活动,庆祝他的九十大寿。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已不能亲自出席。赵诚从山西赶来,到病床前,与黄老见了最后一面。 2001年8月27日,黄万里与世长辞。“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时,许多知情人都撰写悼念文章,缅怀黄万里的人格风范。 不久,冯克力又到北京组稿,和我商量,能否组织一本《黄万里传》。我觉得此议甚佳,于是和他商量,请赵诚撰写。赵诚乐意担此重任,不久又来北京,向黄老的家属表达立传的愿望,得到黄家人的全力支持。他们把黄老的自记、诗词、书信以及一些未曾发表的手稿和照片都借给赵诚参考,以便他完成此传。 赵诚原来主修中文,后来专攻国际政治,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亦有深入的研究。但他担心,自己在水利方面是外行,生怕在专业上出现纰漏。冯克力本来希望赵诚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传记。赵诚十分慎重,前后写了两年多。其间,他跋山涉水,到北京、四川、湖南等地,寻访黄万里的生前友好和同事学生,下了一番艰苦的调查研究工夫。有的访问对象,年事已高,接受采访不久,便驾鹤西去。走南闯北地调查传主生平,本来是传记写作必不可少的功夫,但赵诚自己七年前也曾查出早期肺癌,切了一叶肺,又经历了数年的化疗,身体并不好。然而,他怀着对黄老的敬意,尽可能地搜寻第一手资料,对历史负责。 黄万里先生不但是杰出的水利学家,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楷模。他诞生于1911年,逝世于2001年。他的一生,基本上与20世纪同行。他的命运,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早年漂洋过海,负笈美国,学成归来,希望以现代科学知识报效国家,造福黎民,然而先逢战乱,后逢运动,平生才学得不到充分施展,甚至被打入炼狱,饱受煎熬。在他以一人之力舌战群儒,反对上三门峡工程的50年代,清华大学还有过另一位教授梁思成,为保存古都北京大声疾呼,却为当权者所拒绝。北京大学也有过校长马寅初为控制人口力陈己见,遭到围攻而绝不屈服之事。真理从来不是权力的奴婢。历史已经证明,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黄万里、梁思成、马寅初的正确意见当时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历史终于擦亮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知识界整体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随波逐流的年代,他们只是几十万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凤毛麟角。但只有像他们那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3年年末,赵诚写的传记已经杀青,黄万里的名字又一次在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这一年,渭河流域发生五年一遇的小水,却酿成五十年一遇的大灾,1000多万亩农田受灾,其中200多万亩绝收,受灾人口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80多亿元。人们都清楚,祸源起于三门峡水库。惨痛的教训再一次验证了黄老的科学预言。这时,中国水利界废除三门峡水库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一位当年赞成三门峡水库上马,并在黄万里被打成右派后参与批判的知名专家,在中央电视台居然说当年他就反对在三门峡建大坝,而只字不提黄万里。一时间舆论大哗。许多人站出来著文发言,要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黄万里讨还公正。不久,那位专家再次出面,表示他对黄万里很尊敬。 这场不大不小的新闻风波表明,尽快出版一本翔实的黄万里传记,实在必要。黄万里的学问,是珍贵的学术遗产;黄万里的人生追求和立世风范,更是高贵的精神财富。《长河孤旅》,只是为黄万里立传的第一次尝试。在出版家刘硕良先生的大力支持下,赵诚此书得以与读者见面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好地突显了黄万里人生轨迹中的重大印记和光彩斑斓。我想,追寻黄万里,研究黄万里,还会出现更多角度的著作。黄万里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泽被后世。 后记 陕西人民出版社通过友人联系,愿重新出版黄万里先生的传记,我非常高兴,向国人更多地介绍黄万里先生是我的一大心愿。他代表着科学的良心。近来日本核电发生事故,我知道了德国有一个核能伦理委员会,可惜我们国家用科学对自然利用时,没有一个伦理道德机构进行评估,只能凭科学家的良知和政治家的智慧。当然,没有这样的机构,并不是科学工作者不坚持伦理底线的借口,因为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应遵守的伦理底线。 正如本书序言作者所说:黄万里先生不但是杰出的水利学家,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楷模。他诞生于1911年,逝世于2001年。他的一生,基本上与20世纪同行。他的命运,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2011年8月,黄万里百岁诞辰,清华大学出面召开了缅怀黄万里教授的座谈会。那天,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者逾百人。其中不但有黄万里亲朋好友、同事学生,还有许多和黄万里并无私交的各界人士。一些老人年逾古稀,行动不便,不辞舟车劳顿,也要来对黄万里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是一种人心所向。黄万里虽然生前寂寞,但历史将证明,黄万里的学问,是珍贵的学术遗产;黄万里的人生追求和立世风范,是高贵的精神财富。黄万里的名字必将薪火相传,共三光而永光。 本次重版黄万里传,除对讹误之处进行改正外,还对个别小节的标题有所改动,部分章节有所增减,相信有心的读者能够发现。 我所写的这本书,希望只是一个开端,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有关黄万里的资料和作品陆续面世,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黄万里先生的事迹,对我们重塑民族精神一定大有裨益。再次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并向其对我们民族的责任感表示敬意。 赵诚 2011年11月22日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现在的知识分子缺钙,我想这本书就能起到补钙的作用。 ——吴保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出版这本书,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这说明我们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头脑比较清醒了,说明我们对自然科学在态度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我想还不够,还要扩大到包括历史、理论等各个方面,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给予它们应有的评价。 ——李锐(曾任毛泽东秘书,原水电部副部长) 黄先生作为人格的象征,我们应当把他身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一发掘出来。我读了这本书,所得的体会可以用那几句诗来表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普及黄万里,是想表达一个简单的愿望:尊重良知,敢讲真话。 ——谢泳 向国人介绍黄万里先生是我的一大心愿,他代表着科学的良心。……他的命运,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赵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