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十分注意利用基督教拉拢上层贵族官吏。当时,基督教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后,其教义中原有的代表下层受压迫受剥削民众的思想内容逐渐被逆来顺受、强调服从的教义所代替,“主教制与教阶制的萌芽,说明教会已经牢固地被控制在富有阶级手中。此后,基督教通过教会的领导人和教父进一步向罗马奴隶主政权靠拢”,“他们在组织上实行主教制……在思想上神化罗马皇帝和奴隶制度,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利益的一致性……在行动上,不断向罗马皇帝写效忠信,表白基督教忠于帝国政府”。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统治阶级的合流有助于许多元老、贵族、富人和各级官吏成为信徒,这使君士坦丁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在人民中间传播的仁爱、道德和无条件服从与依顺的福音精神,正是他可以利用的思想工具,也是他借以拉拢帝国上层阶级的工具。基督教在前此官方的多次迫害中,特别是在意大利地区,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更加壮大,不仅人数增加,而且发展成为更加团结、凝聚力更强、成分更加复杂的群体,和最“有活力的宗教”,吸引越来越多的上层人士皈依基督教。君士坦丁在高卢的宫廷中有许多重要官员信奉基督教,神学家拉克坦提乌斯担任君士坦丁长子克里斯普斯的家庭教师,并成为君士坦丁身边无话不谈的密友。君士坦丁的家眷大多是基督徒或基督徒的保护人,在其宫廷和军队中,基督徒担任了重要的军政官职。正因为如此,君士坦丁为赢得帝国社会上层军政贵族的支持,也必须采取支持基督教的政策。
君士坦丁于312年战胜马克森提乌斯后,便开始策划消灭最后的对手李锡尼的计划。同年戴克里先的去世使控制帝国霸权的两巨头的矛盾迅速激化,上升为帝国政局的主要焦点。314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之间爆发了战争,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的联盟随即瓦解,野心勃勃的君士坦丁开始其扫除建立君主专制的最后障碍。君士坦丁虽然与李锡尼共同颁布了《米兰敕令》,但是,他只是把双方的合作看作各个击破政治对手的权宜之计。314年,君士坦丁将其妹阿纳斯塔西亚嫁给他任命的凯撒瓦西亚努斯,随即向李锡尼提出领土要求,致使君士坦丁与李锡尼两派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当李锡尼拒绝君士坦丁的要求时,后者立即派遣数万大军进攻伊利里亚地区,并在西巴利斯战役和马尔迪亚战役中重创数万敌军,使李锡尼军队主力元气大伤。失败后的李锡尼不甘沦落为君士坦丁的副皇帝,“他不再追随好人,而是疯狂地干起残忍暴君之邪恶的所作所为”,将其失败归罪于基督徒,特别是对君士坦丁大力支持的基督教恨之入骨,暗中却将其宫中的基督徒流放他乡,或投入监狱,并下令清洗军队中的基督徒将士,剥夺所有曾坚持基督教信仰的贵族和军官的头衔和军阶,指令任何人不得探视基督教囚徒,否则将遭到同样的监禁。他要求所有官员参加多神教献祭,否则将被解职,还秘密处死许多德高望重的基督徒贵族,以惩罚他们对君士坦丁的崇拜,帝国东部的基督教教堂大都被捣毁或关闭。李锡尼对基督教的迫害为君士坦丁提供了发动进攻的借口,他利用基督教作为其最终完成帝国政治统一的工具。君士坦丁蓄势待发,等待李锡尼在基督教政策上犯错误,以获得消灭最后一个政治对手的口实。随后,君士坦丁便以惩罚“强迫基督徒献祭的人”为借口,向李锡尼宣战。君士坦丁发动的战争因此被看作是基督教圣战,甚至连李锡尼的基督教臣民也在为君士坦丁的胜利祈祷。323年,君士坦丁以基督徒的解放者身份挥师东进,7月3日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大败李锡尼,而后继续追击李锡尼,在东方大区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克里索波利斯战役中彻底打败李锡尼(图1-9)。324年,李锡尼被迫投降。325年,李锡尼被处死于塞萨洛尼基。
P53-54
10多年前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拜占庭帝国史》虽然几经加印,仍然脱销,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广大读者的需求了。公众对欧洲中古的这个帝国抱有极大的兴趣,表明了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读者对世界历史知识和人类多种文明知识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反映了普遍的精神文明需求的增长和公民素质水平的提升。拜占庭帝国在欧洲中古历史上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通过新型媒体的多种传播形式,这个具有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帝国越来越为国人所了解,曾是中古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的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越来越为踏访巡游人类文明的我国旅行者所青睐。如果说拜占庭帝国对当时周边各国各民族曾经产生过强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它成为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桥梁,那么谈论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就不能不涉及拜占庭文明,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其在欧洲历史和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对于遥远的中国来说,这个又古又洋的中古帝国究竟有什么吸引力?是什么力量推动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知识在我国不断扩展?这里我请诸位读者看看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拜占庭学迅速超越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和希腊等传统拜占庭学研究强国,快速崛起,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发展出拥有数十名一流学者、数百名拜占庭学专家和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图书馆的拜占庭研究中心,并依靠其先进的科技力量建立起拜占庭学大型资料数据库。美国拜占庭学的发展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国强国对待人类文明和多元文化的欣赏,以及在所有学问研究领域占领制高点的心态。虽然拜占庭帝国灭亡时,美国的源头尚未形成,但是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知识在战后美国仍然广受欢迎,这反映出,当今的美国拜占庭学早已淡去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以上这个例子也许可以比照近年来拜占庭学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有关拜占庭史的中文书籍只有一两部,而今相关书籍总计超过40部;那以前,我国学者完成的相关文章总计不到35篇,如今每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可能都要超过这个数字;那以前,我国大学中没有相关课程,现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大学在10所左右,并建立起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培养(包括国内外联合培养)的完善体系。毫无疑问,我国拜占庭学的发展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得益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作为专门从事拜占庭历史和文化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笔者当然为此感到欢欣鼓舞,我们在欣喜地目睹这一过程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够对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知识在我国的扩展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能够为我国拜占庭学的发展作出些许贡献感到欣慰,而且对我国拜占庭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充满了憧憬。同时我们也深感在这个领域我们与国际同行还存在巨大差距,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加倍努力地去做。
这部《拜占庭帝国通史》可以说面目一新,一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图片,俾使读者通过这些图片可以更加形象地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二是在总体框架和内容上部分内容有所调整,主要是力图将这10多年的新成果和新变化吸收进去。例如我们对书名作了微调,采用了通史的称谓,使得书名更加符合书的内容,通史之通,既体现了以王朝编年体例来贯通描述拜占庭帝国的兴衰成败,强化了年代顺序之通的特征,同时还将一些与“帝国”相关的重要专题如文化发展和外交关系的内容作了贯通式的论述,有利于读者阅读掌握。又如在简述拜占庭学发展史中,我们增加了近年来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我国拜占庭学发展的最新变化。30年前,我们不可能作这样的总结,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许多可以进行分析的进展,为此笔者感到由衷的欣慰。再如新增加的“查士丁尼瘟疫”一节,不仅提出了重新思考拜占庭历史发展重大转折时期的问题,而且提示读者注意从生态环境史的角度解读历史,因此多少能够引导读者关注国际拜占庭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还有许多涉及具体内容的调整,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笔者还是乐于让读者保持一些阅读新书的神秘感。笔者深知全书存在诸多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留意记录,不弃赐教,并直接向笔者提出评判建议。笔者的联系地址:markchen nankai.edu.cn。这里,我们向读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里要特别感谢出版界的朋友们,他们常常能够从读者和作者的结合部找到一些亮点,策划并实施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出版项目,为我国广大读者奉献出越来越精彩的精神食粮,也为我们这些专业作者创造出展示各自成果的机会。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对本书的支持。
陈志强编写的这本《拜占庭帝国通史》系《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种书。 拜占庭帝国曾是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拜占庭帝国对中世纪欧洲和亚洲各国各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宗教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拜占庭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它不仅是连接古典希腊罗马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之间的桥梁,而且更重要的是推动了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拜占庭帝国通史》共分10章,系统地叙述了自君土坦丁时代、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时代、希拉克略时代、弗里吉亚王朝、马其顿王朝、科穆宁—杜卡王朝、十字军狂潮、拉丁帝国、拉斯卡里斯王朝至末代巴列奥略王朝漫长而曲折的拜占庭帝国的盛衰兴亡史,全面论述了奇绝独特的拜占庭文明,包括其文学、艺术、宗教、教育、天文历法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阐述了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地位和影响,脉络清晰,内容丰富,是国内拜占庭帝国历史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也是广大读者了解拜占庭帝国历史的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
陈志强编写的这本《拜占庭帝国通史》是国内拜占庭帝国历史研究领域的一部权威著作,也是广大读者了解拜占庭帝国历史的一部引人入胜的佳作。
全书共分分10章,系统地叙述了自君土坦丁时代、狄奥多西王朝、利奥王朝、查士丁尼时代、希拉克略时代、弗里吉亚王朝、马其顿王朝、科穆宁—杜卡王朝、十字军狂潮、拉丁帝国、拉斯卡里斯王朝至末代巴列奥略王朝漫长而曲折的拜占庭帝国的盛衰兴亡史,全面论述了奇绝独特的拜占庭文明,阐述了拜占庭文明的特征、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