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与停滞现象
自我发展是一相当漫长的历程,其间牵涉许多种不同的学习。我们学习概念、态度、技能、感觉的区辨、要避开的事情、非理性的行为与自我防卫。我们有许多老师,但并非每一个都懂得如何教导。我们经由模仿与观察而学得许多东西。我们也经由行为是否得到奖赏或惩罚,而学习正确的行为。情绪反应常常是经由一种称为“制约”(conditioning)的特别学习方式而学得。制约学习的意思是:将一个不能引发我们强烈反应的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i),伴随一个能够引发我们强烈反应的刺激,重复配对出现几次后,该中性刺激也会引发我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有位学生与某位数学老师,有过很不愉快的经验,于是他对数学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对其他功课的学习也一落千丈。弗洛伊德承认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但也介绍一个隐藏在许多学习背后的特别历程——停滞现象(或译为固着现象)。在某些情形下,如个体一再遭遇到同样的挫折(frustration),他可能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即使以后情形改变,此种已有的刻板性反应方式,仍然会盲目地继续出现。此种现象,即称为停滞现象。在人格发展过程中,个体如遭遇到困难或挫折,有时候就畏缩不敢尝试新的行为方式,而停留在原有阶段,沿用已有的行为横式以求适应,这时个体在心理上就停止成长。停滞现象不应只被视为是一种心理上的缺乏,而应被视为人格内的一种主动力量。幼年缺少母爱的人,可能产生一种渴求母爱的固着心理,使得他连续不断地寻求他人的慰藉与支持。不成熟的人有许多固着的心理需求或行为模式,而成熟的人则相当少。我们由此可再度发现,对弗洛伊德而言,正常与变态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弗洛伊德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人格特质之形成,源于某些重要的需要被满足的方式:假如一种需要遭受过度挫折或得到过度满足,将会使个体固着于那种需要。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某些身体器官变得益加重要,连带也产生满足该器官的心理需求。最早的需要集中于口腔的活动——吸吮、吞咽及咀嚼等。弗洛伊德相信,某些重要的特质在此阶段就已开始萌芽。这些特质大多和施与受有关,并且包括诸如乐观一悲观、信赖一猜忌、狡猾—单纯、嫉妒、冷嘲热讽等基本特质。例如,经常自叹命薄的人,可能就是口欲固着(因早年吃得不够痛快)的牺牲者。在出生后第二年,幼儿从排泄获得快感,并且学会积留粪便,刺激肛门,以为乐事。这时肛门的活动就成为重要的器官。大约此时,父母开始对幼儿施以大小便训练(toilet tmining)。弗洛伊德认为,某些重要的特质与此阶段便溺习惯的训练有关系。假如父母训练得好的话,则小孩能够自我控制,追求成就的动机也较强。假如训练过于严格的话,则可能使儿童发展出刚愎、吝啬、顺从的个性。在此阶段如发生固着现象,则会产生夸大的需求与变态的特质及行为。我们都见过固执不通、呆呆板板的人,弗洛伊德把这些特质的形成,归因于早年便溺训练受到挫折。接下来引起儿童兴趣,且成为他们各种需求焦点的器官就是性器官。以手抚触自己的性器官会产生快感,但偶尔也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小孩在此阶段也开始对生育及性感到兴趣。男性的人格发展如停滞于此阶段,将会自夸自大、野心勃勃。女性的人格发展如停滞于此阶段,则喜好卖弄风情。
以上三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到六岁之间。弗洛伊德觉得在六岁至十二岁之间,儿童必须要学习许多技能与观念,这也是将来成就的根基;但他认为,在此阶段个体在心理需要与特质方面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于青春期,此时性欲变得非常强烈,对异性也开始有浓厚的兴趣。在此阶段个人如受到任何严重挫折,将会妨碍社会及性方面的成熟。弗洛伊德相信,因为人的发展历程特别漫长,而且其中充满种种危险,故任何人在长大的旅途中,都难免会发生一些停滞现象。
成年人的人格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可经由想象一架复杂的模型飞机。来欣赏它的复杂性。它可能具有数以百计拼凑在一块儿的零件。假如有任何一个丢掉了,则最终的产品将是不完整的。如果某些零件恰巧尺寸不合,也会使它奇形怪状。弗洛伊德相信,个体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对整体人格及充分发展的自我贡献一些重要的成分。我们无疑需要乐观的态度,来克服人生的诸种挫折;坚毅帮助我们面对问题,直至我们发现答案为止;勇气与自信也是帮助我们克服障碍的属性。最后获得的是能创造性地工作和爱的能力;它们又给发展中的人格添加一些新向度。弗洛伊德清楚地描绘出,成熟与成年生活所需具备的各种特质。我们可以检讨我们在各种不同情境的行为是否具有这些特质。
P36-38
绪论:人格健康
第一部 深层心理学理论——情绪性且非理性的人
第一章 三向度的自我:弗洛伊德
第二章 原型和集体潜意识:荣格
第二部 自我—社会理论——理性和社会化的人
第三章 人生八大任务:埃里克森
第四章 社会化且富创造力的个体:阿德勒
第五章 安全感的追求与自我意识:卡伦?霍妮
第三部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人性观——自我意识和将来取向的人
第六章 成熟的人格与发展中的自我:奥尔波
第七章 充分发挥功能的个体:罗杰斯
第八章 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
第九章 创发性的人格:弗洛姆
第四部 行为学派理论——学习和行为者
第十章 经由改变行为而“自我管理”:华生、斯金纳
第十一章 经由控制心思而自我管理:埃利斯、罗特、班杜拉
第十二章 结论:从实用的观点来看人格理论
明心见性与安身立命
对于人类而言,“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永恒的奥秘。任何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总有许多机会要对自己的行为发生疑问。尤其是在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在痛苦懊悔中挣扎的时候,或是个人的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质问自己:“我到底是怎么一同事?我怎么会做出这种行为?我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怎样改变自己?”
我们不仅会对自己的行为发生疑问,我们也常常对别人的行为发生疑问。换句话说,我们不只想了解自己,我们偶而也会想了解别人。比方说,当我们要和某一个人建立长久而亲密的关系时,我们会考虑:“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老实吗?他可靠吗?他将来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假如别人做出对不起我们的事,我们会问:“他怎么会做出这种事?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我该怎样提防他?”如果我们钟爱的人表现出令我们伤心的行为,我们更会问:“他怎么会这个样子?这是他的本性吗?我能够改变他吗?”
面临这一类的问题时,每一个人都会依照自己所信仰的知识体系,去找寻不同的答案。比方说,在中国社会里,一个相信“命、相、卜卦”等宿命论的人,如果对自己的未来或别人的行为产生了上述的疑问,他可能到庙里求神问佛,或找个算命师算命卜卦,找寻答案。一个相信“面相术”的人,在看到“人中深长,其裔永昌”、“目秀而长,必近君王”,或“口角如弓,位至三公”之类的说法时,他很可能猛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具有“人中深长”、“目秀而长”或“口角如弓”等特征。同样,当他吃了别人的亏时,他很可能想起“鼻如鹰嘴,取人脑髓”,或“目有三角,其心如枭”的“口诀”,猛然发现:原来对方具有“三角眼”或“鹰钩鼻”!
在这里,我无意评断“算命”、“卜卦”、“面相”或其他知识体系的是非或价值。事实上,这类知识体系能够在我国民间流传上千年之久,对于信仰这类知识体系的人而言,它们必然具有一定的功能。此处,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对现代西方的心理学感到兴趣,并且希望用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来了解人类的行为,那么,这本《健康的性格》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我之所以乐于推荐这本书:主要原因之一,是它涵盖了当前西方心理学中较为重要的各种人格理论,而不画地自限,囿于一家之言。假如我们站在后设心理学(Metapsychology)的观点来看心理学理论的本质,我们可以说:所谓“理论”,其实是人类建构出来,用以说明、解释或控制外在现象的知识体系。每一位心理学家在建构他的理论时,都会受到他的兴趣、经验、过去所受的训练,以及当时盛行之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每一种心理学理论都有一定的限制和适用范围。假如我们想用一种理论来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那不啻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难以看出人类行为的全貌。反之,如果我们能够采取较为开放的态度,一面学习各家理论之长,一面了解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那么,我们一定比较能够善用这些知识体系,来增加我们对人类行为的了解。
这本书所介绍的人格理论,大多经过心理学家们长期的实征性验证,它们代表了当代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在介绍这些理论的时候,这本书不仅简要地描述了每一位理论创始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源流,而且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种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适用范围。如果经过长期验证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如果比较各家理论有助于个人培育开放的心灵,我相信: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增加个人对人类行为的了解,而且能帮助个人培养开放的胸襟。
我一直有一个基本的信念:研究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自己或帮助别人求取一种可以安身立命的幸福感。借由研修各家人格理论来了解或改变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使其达于更理想的境界,则是追求安身立命的可行途径之一。用佛家的话语来说,各家人格理论犹如“指月之指”,经由“指月之指”的指引我们应当更能看清楚“月”的面貌,而达到“明心见性”的“悟境”。基于此一认识,我在校订本书的中文译本时,也尽量求其清畅可读,务期读者能够很容易地接受书中的概念。当然,原作本来就具有浅显流畅的优点,相信读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应当有行云流水之感,能够比较陕速地了解人类的行为,而达到“明心见性”或“安身立命”的境界。
黄光国序于台大心理系
《健康的性格》由庄耀嘉编著。 由于工商业的高度发展、物质文明的充斥,人类面临无数的心理危机,如焦虑、紧张、不安、自卑感、自我迷失等。我们要如何体验健康、美好、和谐的人生?
《健康的性格》通过弗洛伊德、荣格、艾力克森、阿德勒、罗杰斯、马斯洛、弗洛姆、斯金纳等数十位杰出人格心理学家的观念与经验探讨生活的艺术,为读者提供多种美好的生活与理想的人格模式。
庄耀嘉编著的《健康的性格》这本书所介绍的人格理论,大多经过心理学家们长期的实征性验证,它们代表了当代主要的心理学理论。在介绍这些理论的时候,这本书不仅简要地描述了每一位理论创始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源流,而且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种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适用范围。如果经过长期验证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如果比较各家理论有助于个人培育开放的心灵,我相信:阅读这本书,不仅能增加个人对人类行为的了解,而且能帮助个人培养开放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