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抉择(波兰1939-1945)》以穿插倒叙的手法,记录了梅莱茨的犹太人从1935年到1945年间,被德国纳粹有计划地遣送、清洗、屠杀的历程。作者伊爱莲用细腻的笔法,从自己的亲朋好友和生活环境入手,记录了一个恬淡安乐的犹太小镇是如何被恐怖气氛一步步逼近,犹太居民是怎样被纳粹有计划地剥夺财产与尊严,最终被纳粹有步骤、分批次地在肉体上绞杀的惨痛经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抉择(波兰1939-1945)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以)伊爱莲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抉择(波兰1939-1945)》以穿插倒叙的手法,记录了梅莱茨的犹太人从1935年到1945年间,被德国纳粹有计划地遣送、清洗、屠杀的历程。作者伊爱莲用细腻的笔法,从自己的亲朋好友和生活环境入手,记录了一个恬淡安乐的犹太小镇是如何被恐怖气氛一步步逼近,犹太居民是怎样被纳粹有计划地剥夺财产与尊严,最终被纳粹有步骤、分批次地在肉体上绞杀的惨痛经过。 内容推荐 《抉择(波兰1939-1945)》记述了二次大战犹太大屠杀中一位幸存者逃亡、隐匿、生存下来并挣扎重新开始生活的震撼故事。 作者伊爱莲出生于德国哈雷市一个殷实的犹太商人家庭。1938年底,年仅8岁的伊爱莲随父母一起被纳粹驱赶回到了老家——波兰的梅莱茨。从此伊爱莲家的生存状况一落千丈。 《抉择(波兰1939-1945)》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译者的话 第一章 押遣之旅 第二章 死亡之旅 第三章 祖母去世 第四章 托史卡 第五章 施粥所与绣帷 第六章 抉择 第七章 当初 作者家族成员(部分) 试读章节 实际上,“四散消失”是不可能的。目所能及的只有白雪皑皑的原野和令人生畏的森林,看不见任何村子和人烟。 接下来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住在一个老鳏夫单薄简陋的房子里。房子共有一间厨房和一个房间。老鳏夫睡在厨房里,我们一家五口就挤在房间里。房子是用板搭成的,木板之间的大裂缝使得室内外几乎一样冷。当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度或更冷的时候,牲口棚里的山羊和鸡群也被赶到房子里。刺鼻的动物气味和很久没有洗浴的众人身上散发的味道混在一起。我们摸黑走动时必须格外小心,以免踩到动物的排泄物上。房子里的老鼠个头像小猫一样大,估计饿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了,整夜在低矮的天花顶板之间窜跳,打算够到悬在屋椽上装食物的枕头袋。房子的外屋早就拆了用来补板缝或当柴烧。 尽管一贫如洗,不过也许正因落到这步田地了,索斯诺维茨的犹太人仍然顽强地保持他们的宗教习惯,好像从未质疑过为何命运不济。每天破晓之前,这位和我们分用他的简陋房子、虽处在险地却依然心地善良的老鳏夫就会起床。他先用水淋洗他的手指,按犹太《圣经》里的要求把装有上帝名字的两个经文小皮盒子分别戴到头上、缠在手臂上,然后开始诵读晨祷经文。他祈祷的喃喃细语,还有不时的深深叹息声,总把我唤醒。山羊在角落里打瞌睡,鸡群在他脚边啄着看不见的谷物。他祈祷得持久而充满热忱,对刺骨的寒冷也浑然不觉。 即便我们这些不请自到的客人使老人为难,但他也从没说过什么。事实上,他很少和我们说话,既很少表示不满,也不表示同情。我的脚严重冻伤了,现在更是肿得不行,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他也没露出什么怜悯之情,既没询问我的状况,也没有提出要帮忙。他把我们当成他被迫接受的生活的一部分,把唯一的房间让给了我们住。他没有质疑命运,没有问为什么事情是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村子里到处都是德国人、为什么犹太人从不知名的地方都被赶到这儿来。 他还没出嫁的年轻女儿们就不一样——也许她们是他的女儿,也许只是亲戚,我们到最后也没弄清楚。她们总在下午来我们这儿。这些乡村女孩们双颊红润,体格健壮,在陌生人面前一点也不羞涩。进房间坐下来后,拿出手织活就干,一副自然、舒适的样子。她们织的图案实在又精美又别致,我们的赞叹更令她们陶醉。老人一个人在厨房里祈祷或喃喃自语,小房间里的十个、有时候甚至十二个人,就挤在一起取暖,津津有味地听女孩们谈论索斯诺维茨的家长里短。 德国人没有在村子里驻军,但没忘记这里有犹太人。他们定期出现,残暴地把犹太男人毒打一顿,或是把他们的胡子刮掉。从房子裂缝中,我窥视到犹太男人遭受折磨时一声不吭地承受着痛苦和凌辱,受不了就倒在地上。德国人从施暴中找乐子,受害人的逆来顺受也带给他们极大的快感。然后,德国人聒噪大笑着乘雪橇离去。他们一离开,房东老人就会从他躲藏的某个地方重新出现在厨房里。 不知道是因为脚痛,还是饥寒已经把我所剩无几的精力完全熬干,我记得自己这时变得出奇的平静,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毫无反应。在踏上押遣之途之前,我什么都问,聆听每个人的议论,为家人和我的朋友托史卡担心。等到了索斯诺维茨已经麻木,我几乎没发觉吕文姑父一家和我们走散了。我隐隐感到托史卡已经永远地失踪了。我们认识的梅菜茨人好像一个都没到达索斯诺维茨。 1942年的“逾越节”来得早,4月的第一周就到了。尽管天气已经暖和一点了,雪还没有完全融掉。老人已经收拾好他破烂不堪的房子,打算过逾越节,仿佛对德国人和危险视而不见。节目前,他和已出嫁的女儿们用了一周时间洗刷、清洁房子,还烘制了一打左右在逾越节期间当面包吃的死面饼——“马扎饼”。因为没处可买肥皂,每家人只好在清洁之前用碱液和猪油熬制肥皂。在熬制工序的最后一步,肥皂开始成型的时候,老人准是走神了,把热融的皂液泼洒到了炉灶上。那可是一个严重的大过失:依照犹太宗教律法,猪油已使炉灶变得不洁净,所有逾越节煮食的准备工作必须立刻停止。为了使炉灶重新洁净可用,我们必须搜集足够的木柴,把炉灶烧到发红,让猪油挥发干净。在没搜集到足够的木柴洁净炉灶之前的日子里,我们都得挨饿,而在那几天,寒冷的天气又降温了。 P25-27 序言 我还很小的时候,就经常站在父亲巨大的书架前,对着里面摆放整齐的大量书籍满怀向往:有蓝色的大部头,有红色的小薄本,有的书好像是用真皮做封面,有的书书脊上烫有金字。后来,我开始学看书了,仍然经常端详那些书,憧憬有一天我会把它们都读完。 又过了很多年,我发现了中国的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两百多年前诞生的曹雪芹和他的巨著《红楼梦》;蒲松龄与他富于想象的、令人着迷的故事;中国20世纪文学巨擘之一、著名作家鲁迅讲述的中国近代的黑暗过去。正是这些作家和作品,还有很多早些或晚些时期的作家们,激励我终于拿起笔写我的故事,这个犹太人历史上最悲惨的故事。我也从一个读者,成为了一个作者。 一开始,我是想写一个我住过的波兰小镇,镇里的人,他们被毁灭的过程,还有那里存在了多个世纪的、被终结掉的生活方式。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个人孩童时代的生活、我家人的生活,也是故事的一部分。因此,这个故事既是自传,也是回忆录。事实上,正因为不是单一的线索,整个故事就在一个找不到回忆的过去与一个可以看到过去的现在之间来回游移。 过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既不是从我父母的家族背景,也不是从我在何时何地出生开始的,它是从德国军队在1939年9月1日挥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开始的。这次征服对波兰人来说影响深远,他们在占领军的统治下受到残酷的摧残,而波兰人当中的犹太人(当时有300多万人)受到的摧残更为残酷,直到最后几乎被完全消灭。 不只是成千上万住在大城市里的犹太人,连在全波兰无数乡村的数百万犹太人,这时也在德国统治之下。首先,饥饿与奴役劳动夺去了众多的生命。然后,犹太人被关进了禁区、隔离区。在这些超载关押的地方,生活更加艰辛。当德国兵持续不断地把人们从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驱赶到另一个地方、另一个国家的时候,很多家庭被拆散了。熟悉的环境不再,人们流离失所、形孤影只,与家人朋友分散。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失去了父母与家人,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一旦他们在波兰的田地或树林里被发现——那是父母把他们藏起来的地方,就会被德国兵毫不迟疑地射杀。 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开始在德国建立集中营了。然而,将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以工业化的效率进行系列化谋杀的死亡集中营,却是建在波兰。这些配有毒气室、尸体焚化炉的集中营,是从1942年开始出现的。那时小隔离区、甚至一些大隔离区里的犹太人都已经被清除干净了。有的当场被德兵杀掉,有的被迫踏上“死亡之旅”,被押送到死亡集中营。如果集中营太远,犹太人就会被赶上运牲畜的火车。很多人因为在过度拥挤的运畜车厢里熬不过饥渴,精疲力竭,在路上就死掉了。到集中营后会进行筛选,看上去还算强壮、还能工作的年轻人,就会被强制抓走做苦力。这些人也许会活得久一点,但是相当一部分也被看守的卫兵们射杀、打死,还有的死于疾病或食物匮乏。年迈、生病的人以及孩子们,则被送进毒气室杀掉。从1942年至战争结束的1945年,在德国以及德国侵占的欧洲国家里的犹太人,绝大部分消亡了。 到1945年,原有的300多万波兰犹太人,活下来的只剩4.5万人;原有的50万德国犹太人,只剩下3.7万人;原有的10万希腊犹太人,只有7000多人还活着。我并不想讨论这些统计数字,因为这些数字没有告诉我们遇难者遭受的恐惧、被剥夺的一切、被折磨的痛苦,也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死于怎样的恐怖手段。 尽管这本书记述的是那个可怕的年代,但它的着重点并不是讲述几百万人是怎样死去的。相反,我尝试在这几百页里说一点我家庭的遭遇,还有我为存活下来而作的努力。因此,这本书写的是,在浩劫带来的痛苦中,波兰犹太人是如何保持勇气,以及当他们在突然又能活下去时怎样做出决断的前前后后。 我们这些幸存下来重新开始新生活的人,目睹中欧鲜活的犹太意第绪文化,以及承载这一文化的男男女女的死亡。这一曾经在我们幼时培育我们的文化被摧毁了,不复存在了。到今天,她只是一个备受珍惜的回忆了。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中,仍留存着很多的画面:那些我爱的人,我熟悉的家,还有我再无机会读到的父亲的书…… 书评(媒体评论) 伊爱莲回忆了她在二战期间波兰充满极度恐惧和绝望的气氛下,从押遣中死里逃生的经历。在众多有关大屠杀的作品中,这本书是最催人泪下的。 ——埃利·威塞尔(犹太作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