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趣味藏书票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作者 李毅民//崔文川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传统的藏书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其与中国文人“尚雅”的契合上。朱墨璨然,使藏书增色,更具垂绪源流、印鉴作证之功能。这种高雅的文化习俗,思接千载,一脉清流。一、透出传统文化韵味

中国的印章,通过文字组合,在方寸之间以刀代笔,凝聚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藏书印则将中国文字的书法美与字符义韵味结合,展现魂系藏书者之人格襟抱,迁想妙得。

藏书印是中国人发明并发扬光大的“文房雅玩”之一。历来藏书家无不好古敏求,多在自己的藏书上钤藏书印。藏书印一般钤在书前或书后,多钤在目录页或扉页的右下角,以示本人对此书曾有过收藏的历史,它的直接功用是易于分类和保管书籍。图1—1是宋刻本《陆士龙文集》。

藏书印五花八门。从普通的名章,到书斋、堂名印、金石书画鉴藏印、抒情言志印,甚至类似遗嘱的垂诫子孙印,风骨尽显,真、草、篆、隶,各体皆精。由此发展出版本鉴定的据印考订,即通过印章真伪、印泥年代及优劣鉴别收藏源流与藏书真伪。藏书印的鉴别已发展成版本研究的一大旁证。图1-2是南宋棚本《唐女郎鱼玄机诗》。

藏书印始于东晋,滥觞于西汉,盛于唐,兴于宋。至明清两代图书日富,藏书日繁,更替日频。一些知名的藏书家,每得好书,把玩珍赏之余,必钤印书上,开卷一乐。相与流传,及至朱痕累累,藏者因此可以播名垂远,日后书亦身价百倍,使藏书印的艺术欣赏价值大大超越实用价值。

图1—3是元延祜七年(1320)刻本《东坡乐府二卷》。(宋)苏轼撰。叶辰南阜书堂刻本,黄丕烈跋。此书为存世苏词最古、最重要的刻本。清光绪年问,王鹏运据以刻人《四印斋所刻词》。迭经文徵明、钱曾、季振宜、徐乾学、鲍廷博、黄丕烈、汪士钟、杨氏海源阁等名家收藏。图l一4是元刻本《须溪先生校本韦苏州集》。

藏书印大体上分为机构藏书印和私人藏书印两种。机构藏书印如五代南唐的“集贤院御书印”,元代的“翰林国史院官书”,当代的“北京图书馆藏”等。私人藏书印如元代赵孟烦的“天水郡国书印”、“赵氏子昂”;明代项元汴的“墨林山房史籍印”,文徵明的“玉兰堂图书记”、“停云”、“衡山”、“文徵明印”,毛晋的“毛氏藏书”、“汲古阁藏书记”、“毛氏子晋”、“毛晋”;清代钱曾的“虞山钱遵王藏书”、“述古堂藏书记”,黄丕烈的“士礼居藏书”、“百宋一廛”,汪士钟的“曾藏汪阆源家”、“汪士钟藏”、“艺芸精舍”,杨以增的“宋存书室”、“东郡杨氏海源阁藏”,瞿启甲的“铁琴铜剑楼”、“良士珍藏”,刘承干的“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臣刘承斡”,周叔驶的“周暹”,郑振铎的“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等。

图1-5是元代赵孟烦、明代文徵明的藏书印。

印章属文人书斋雅玩,表现的又是藏家的儒雅风范,体现了一种审美取向和人生境界。唐宋及以后的藏书印成为文人寄托情怀的一种形式。明清以来,藏书家辈出,藏书印更是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有人做过统计,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上钤盖的印章数量已达万种以上。

皇室藏书印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太宗的“贞观”印。到了宋太祖,已起用专门收藏印“秘阁图书”。宋徽宗有印“御书”,这表明是皇家收藏的书籍。

官书藏印,多用官署印、关防权代。也有专为藏书篆刻的。如南宋的印“绍兴府镇越堂官书”,元代的印“国子监崇文阁官书,借读者必须爱护,损坏阙失,典掌者不许收受”等。

图1—6是天禄琳琅旧藏宋版《通鉴纪事本末》。图1—7是天禄琳琅旧藏乾隆御题《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诏征书,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库全书》复查完毕。《四库全书》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其内容除通俗小说和戏曲不收外,包括了当时图书的所有门类,共收书3470种,79018卷。它没有刊刻过,是以抄本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当时将全书抄了7份,分别保存于北京皇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奉天的文溯阁、热河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俗称的“北四阁、南三阁”。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设立四库馆,开始编纂,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才完全抄好。连编带抄共用了14年时间,其后又有所改动,直至乾隆五十三年才最后完工。收在《四库全书》里的著作,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已经成了孤本。

图1-8是清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图1—9是清皇室“天禄琳琅”藏书元版《朱文公校昌黎集》及“天禄琳琅”藏书印。

清朝,昭仁殿是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日“慎俭德”,再西有匾日“五经萃室”。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日:“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P1-4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久弥新的中国藏书印

 一、透出传统文化韵味

 二、文人雅兴书印同辉

 三、藏书家的嗜印情怀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欧洲藏书票

 一、镶嵌在图书上的宝石

 二、铜版画的神韵

 三、藏书票题材的拓展

 四、神话题材藏书票

 五、战火中的蝴蝶

第三章 著名西方藏书票艺术家

 一、黑白画艺术家比亚兹莱

 二、唯美大师拜劳斯

 三、版画家肯特

 四、独树一帜的埃舍尔

 五、美国著名藏书票艺术家

第四章 个性十足的藏书票

 一、苏联藏书票的时代印记

 二、东欧藏书票艺术家群体

第五章 风姿绰约的亚洲藏书票

 一、日本藏书票佳作

 二、藏书票艺术家栋方志功

 三、彰显异域文化风情

第六章 中国藏书票艺术家群体

 一、中国藏书票的开拓者

 二、中国藏书票艺术家

 三、优秀藏书票设计家

 四、中国港台藏书票艺术家

第七章 目寄心期 自遣芳华

 一、水印艺术的结晶

 二、点染网印艺术景色

 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优势

第八章 笔多逸兴神采书缘

 一、为文化名人写照

 二、图书馆藏书票

 三、别开生面的书与读书人

第九章 妙趣横生的藏书票

 一、通用藏书票

 二、纪念性藏书票

 三、集邮图书藏书票

 四、连环画藏书票

第十章 藏书票收藏家风采

 一、藏书票收藏家吴兴文

 二、张家瑞创作收藏两不误

 三、刘硕海的藏书票鉴藏

 四、超级票友阿年

 五、书票收藏活动家崔文川

序言

莎士比亚的戏剧里说,不管什么肤色的人,一针扎下去都是鲜血。可又是什么造成人类社会的千差万别呢?这就是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还受文化的约束,同时又在不断地创造文化。

读书是一种优雅的活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冲动,所以能感受到一种乐趣和愉悦。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生万事皆易满足,唯读书终身无尽。当阅读积累到某个高度,知识自然融会贯通,便能“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文字溜过眼,灵思妙语已在心中留。书中风光,沿途景致,都需要自己去探索,细细品味。

爱书之人还有了一些可爱的伙伴,它就是随藏书而兴起的藏书印、藏书票。说来有趣,喜爱使用、欣赏、收藏藏书票的人,其对待藏书票的厚爱不亚于对待藏书的情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梅花带雪飞琴上,柳叶含烟人酒中。

藏书票是一门新的边缘艺术。它起源于欧洲,后传人中国。藏书票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被人们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上蝴蝶”“微型艺术”。

图0-1是欧洲以读书为主题的漫画藏书票。

藏书票起源于德国,已有500年的历史,至民国时鲁迅、郁达夫、叶浅予、林风眠等人身体力行,不只推介给国人,而且将版画、雕刻等民族艺术融入其中,发扬光大,现在是有了很大的发展。那是一种贴在书籍里封上的小小的装饰画,就像女士身上的耳坠与戒指,是一种情思,一种点缀,一种审美,一种愉悦,但它却表达的是设计者的匠心妙想,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与兴趣。

精神的高度取决于认识的高度,审美的境界取决于感悟的精神力量。关注笔墨实践,更关注人格修炼;注重外在形式,更注重内在品质。藏书票与美术创作同理,表面上操练的是“技”,但最终传达的却是“道”,而“道”不可触摸,无可名状,故尔,非以毕生精力,全部才情无以理解和把握其奥义。

图0—2是日本装饰图案藏书票。

进入20世纪80年代,藏书票创作和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久盛不衰的新局面。1984年3月北京成立“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后,标志着中国藏书票艺术的传播和创作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以版画家为主的藏书票创作群体。经李桦、杨可扬、李平凡、梁栋等著名版画家的积极倡导,中国藏书票从少数艺术家把玩的“版画珍珠”逐步走进众人的视野,成为文化与收藏领域人们关注的对象。

令人欣慰的是,文化素养深厚的画家们成为藏书票创作与收藏队伍的核心。这些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美术创作理念不断创新的辐射下,使整个藏书票创作与收藏队伍受到了很好的提携和指导,涌现了一批藏品丰富、精品纷呈的藏书票收藏家。

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积极开展藏书票的创作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国成为世界藏书票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深受国际同行的瞩目。中国版画家们继承了中国版画的优良传统,在传统题材上不断创新、开掘,创作出一大批含蓄、典雅、富有民族特色的藏书票,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的成功,往往也能反映出社会对这个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在当今社会中,这种认同是很重要的,因为身份的认同与文化的认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画家,这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则是品评一个人文化身份和文化含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中国藏书票设计者、收藏者、研究者对藏书票艺术的鉴赏与研究十分执著,发表过大量的文章,并编著出版了众多的书刊,其规模、其水准、其影响日趋提升,成果显著。这些出版物对推动中国藏书票艺术创作与收藏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灵意象,寻胜探幽,启人遐思,各有会心。

本书从中国藏书印源流、国外藏书票兴起、中国藏书票创作与收藏蓬勃发展、藏书票欣赏及趣味品等方面,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化信息,丰富多彩的藏书票和藏书印,全面介绍藏书票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选用1000多幅中国藏书印、中外藏书票图案。书中所用藏书票大部分选自崔文川藏品。本书具有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可供收藏爱好者鉴赏,美术爱好者参考。

图0—3是中国的抗战图案藏书票。

当今世界,潮流变迁,近利远图,此消彼长。在这样一个模糊的时代,动极思静,静极思动,蕉窗听雨,竹风入梦。

编撰此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过程。精美的中外藏书票,是中外美术史上的奇葩,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弄清藏书票设计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再从传统里找到藏书票艺术与收藏的核心价值观、审美观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丛书主编林轩先生给予了热情指导。书中参考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我们在此向各位专家和师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书中存在的差错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毅民崔文川

2011年3月28日

内容推荐

李毅民、崔文川编著的《趣味藏书票》从中国藏书印源流、国外藏书票兴起、中国藏书票创作与收藏蓬勃发展、藏书票欣赏及趣味品等方面,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化信息,丰富多彩的藏书票和藏书印,全面介绍藏书票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趣味藏书票》选用1000多幅中国藏书印、中外藏书票图案。书中所用藏书票大部分选自崔文川藏品。本书具有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可供收藏爱好者鉴赏,美术爱好者参考。

编辑推荐

李毅民、崔文川编著的《趣味藏书票》讲述精美的中外藏书票,是中外美术史上的奇葩,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弄清藏书票设计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再从传统里找到藏书票艺术与收藏的核心价值观、审美观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