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程远青从海外归来,受一家制药公司资助,刊出广告,面向社会招募乳腺癌病人,组成心理治疗小组。公务员、老干部、硕士生、下岗女工、白领丽人、妓女、乔装打扮的男人……各色人等携带着各自的人生故事,怀着对死亡的恐惧,相聚一处,在艰难的碰撞和交流中淬炼升华,然而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正向癌症小组逼近……
毕淑敏的《拯救乳房》是国内第一本有关心理小组治疗的文学作品。走进乳癌患者小组,你可以看到心灵深处生与死的挣扎、爱与恨的冲突、真与假的交织、丧失的痛苦,更可以感悟到团体的力量、助人的快乐以及成长的喜悦。
毕淑敏心灵疗愈长篇系列之一,国内首部关于乳腺癌病人的心理治疗小说,一场关于死亡的盛宴,最深刻探讨爱与生命的话题!
《拯救乳房》讲述:心理学博士程远青发布广告,面向社会招募特殊的病人——乳腺癌患者,组成心理治疗小组。于是,前途远大的公务员,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漂亮智慧的硕士生,家境贫寒的下岗女工,敏感多疑的白领丽人,以及身世复杂、来历神秘的妓女和性别不明者……这些有着不同命运却又被同一病魔摧残的人们,携带着各自的人生故事,怀着对死亡的恐惧,相聚一处。在艰难的碰撞和交流中,癌症小组的成员们分别找回了健康人的心态,开始了全新的活……
《拯救乳房》是一部扣人心弦、深入灵魂的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崭新思路、探索心理治疗奥秘的著作;更是关注人性的呐喊,它定能引起读者的瞩目与思索。
某日,京城某报在最不显眼的版面上登出广告:
我知道你得了乳腺癌,我知道你手术后很孤独。我想把得了这种病的人聚在一起,成立一个心理小组,结伴前行。如果你想参加,请拨打程远青博士电话: ××××××××,询问详情。
程远青在自己家里,像在机场的候机楼里走来走去,路过穿衣镜的时候,对着里面那个面容清秀但不修边幅的形体,莞尔一笑。她本是穿着考究重视仪表的女人,知道提臀收腹,把一副略显衰败的中年妇女骨架,打造得挺拔紧凑。知道用极细颗粒的粉底,把面部填抹得依旧霜白。为了和病入膏育的组员们打成一片,她毁掉精致,趋向朴素简约。
隽永生物公司资助小组,把职员褚强配给程远青当助手,可惜没有办公室和专人值班。面向社会招募癌症组员,一应杂事必得程远青亲办,广告刊出的是程远青家中的电话号码。
程远青警觉如猎犬,睡觉的时候,仰面朝上,以利两只耳朵都能接收到声波。卫生间没有电话机,每次方便过后,她都先提着裤子跳出小门,仔细听听有无振铃,再按下水箱阀门,生怕冲水声淹没了一个报名者的希望。
电话响了。她急切地抓起话筒。
“我在报上看到你的帖子了,你究竟安的啥心啊?”
程远青察觉到对方的不解,很镇定地说:“好心。”
“你有这病吗?”对方问。
“没有。”程远青如实作答。
“没得过这病,瞎掺和啥?想闹个啥外国学位,要不就是想得奖。诺贝尔什么的?”对方还挺渊博。
“我已经有外国学位了。凭这个得不了奖。不管是诺贝尔还是其他尔,全不够格。”
对方又追问道:“卖票吗?”
程远青不明白:“什么票?”
对方说:“加入你那个组织,不要票啊?”
程远青答:“不要票。”
对方穷追不舍:“要不要钱呢?”
程远青说:“也不要钱。”
对方大好奇,纳闷地问:“一不卖票,二不收钱,那你图的是什么?”
这下真把程远青难住了。说这是为了癌症病人的福祉,生命的终极关怀之类?想来她也不信。思忖一番,只得说:“我得到一笔慈善捐款,专门用于癌症病人的康复,为他们排忧解难。”
话说到这会儿,对方一个大喘气,总算明白了,埋怨道:“早说就跟庙里施粥似的,我就不和你啰嗦了!”
程远青忍气吞声道:“您是要报名参加这个小组吗?”
对方嘿嘿一乐说:“阿弥陀佛,我可没得这种要命又说不出口的病。打个电话,凑个乐子。”说罢挂上电话。
程远青果坐半天,缓不过气来。设想了一百种开张的方式,没想到竟是这样。
陪着先生到国外读书,程远青含辛茹苦,放弃学业,抚育幼女,打工助学。丈夫埋头读书之后,回家能吃到真正的手擀面和茴香馅的饺子。丈夫戴上博士帽的那天,正式宣布和她分居。程远青果若木鸡,记得当时正在厨房里倒番茄酱,好像并没有听到玻璃瓶子落地的声响,遍地已是猩红泥泞。
“为什么?”她失声道。
“以前,电脑显像管是球面的,后来是柱面的,又发展到了平面……”丈夫回答。程远青茫然,想不出这两者的关联。“请你通俗点,别用专业术语。”程远青打断他的话,在失魂落魄中竭力保持着最后的尊严。
“我本不想说,但你一定要我说,就不要嫌我刻薄。你内存太小,硬件太差,CPU太慢。简言之,是个过时的球面管,而新的液晶显示屏更大更清晰,也更赏心悦目。”丈夫说。
这一次,程远青还是不很明白,但她确知事情已无可挽回。
西谚有话——一个丈夫消失的缺口,十个朋友才能填起。程远青此时悲哀地发现,这些年来,自己不但荒疏了学业,而且冷落了朋友。那缺口就孤零零地龇牙咧嘴,日夜飕飕冒出冷光。
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不需要解释,也没有哀求。干脆一步到位,和丈夫平和地离婚了。旁人以为是沉着,其实不过是绝望。丈夫要到硅谷任职,说把女儿带上,以后让孩子有一个好前程。程远青淡然说,你把女儿留下,这样容易和新人相处。丈夫先前一直绷出的强硬突然柔和了,说,给我个补偿的机会。程远青说,那你掏一份读博士的学费吧。先生说,这你放心。为了女儿,我会这样做的。程远青说,不是女儿的学费,是我的学费。我年纪大了,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恐怕拿不下来。
丈夫有些意外,但还是很快回答,行。不过要分期付款。
程远青选择了心理学,这门年轻而深奥的学问如同碘酒,消毒了她的伤口,让她没有因此坏疽而崩溃。一个柔弱的东方女子,要在西方国度里钻研心理学,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想象。程远青坚持下来,披荆斩棘,导师和同学们都称赞她有毅力,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是为了探究自己命运的悲剧和洞察他人思维的轨迹。
学问真是个好东西,心理学深入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在那里摧枯拉朽点石成金。它使程远青在痛苦中脱胎换骨,锻造一新。羞辱被宽容平复,仇恨被岁月漂白。她学会了觉察自己内在的涟漪,以博爱和晴朗的心,观察世界穿透风云。孩子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志向和圈子,程远青决定回国。她虽然已成为独当一面的临床心理学家,但面对异国人催眠后的喃喃低语…总有隔着冰箱保鲜纸的疏离。你可以看清肌肉的纹理,甚至可以触摸到起伏的骨渣,但它们以一种冰冷的滑腻,拒绝和你的指纹丝丝入扣。那是另类文化浸泡出的橄榄,其中五味,无论她怎样体察,都略逊一筹。她决定回国,把自己辛辛苦苦学来的知识,报效生养她的地方。这不但是一种地域的忠诚,更是文化基因的指令。
回国后,程远青暂住在父母遗下的一小套单元房里。何去何从,看看再说。研究所邀她任职,大学请她担任教授……她谢绝了那些声名显赫的单位,很想做一桩开创性的事情。
思忖之中,母校校庆。校园被怀旧的故人塞满每一个角落,连大操场边上旧厕所的一堆废砖,都不断有人凭吊。一般中学的校庆会像贫农,母校不然,是个富农,不单茶点丰富,中午还有一顿价格不菲的自助餐。从星级饭店请来的厨师把餐台布置在篮球场上,高高的白帽几乎触到篮板。冷拼热炒,袅袅香气把篮圈的破线头吹得像章鱼腕足,四下飘扬。来者无论老少,都吃得双唇油亮,面红如蟹。
叙旧再久,必有一散。程远青因被几位老同学缠住,请她为各自的感情和子女问题支招,待走出校门,已是暮色四合。分手之后,程远青正待打车回家,一辆黑色奔驰无声地停在了她的身旁。电动玻璃窗摇下,一个很明亮的男声说:“请问,是程远青博士吗?”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