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多功能解读之二:专业投资者的财务自由、职业自由之战。
股市投资与命运转换相关。近代,世界首富近乎皆与股市有关。对每个投资者而言,可以说每个人的投资生涯,均有数度遭遇堪称能转变个人命运的投资机会,关键看你能否把握。
股价波动也是财富转移的游戏。对于财富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初级财富,对应基本生存;适度财富,对应职业自由。如果个人财富处于初级阶段,仅够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等于丧失职业自由选择权——你要为谋生而去“上班”。这是多数人无法规避的悲剧。
《通向财富自由之路》提供了看待金钱、看待投资意义的新视角。它强调投资者要为改变个人命运而投资,要为获取财务自由而战,为获取职业自由、改变命运而战。何为财务自由?财务自由意味着你所运作的资金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你目前月度、年度的正常消费支出;何为职业自由?职业自由意味着你所运作资金的常态收入不低于你前期所从事职业的常态收入,或意味着你的资产已能支持你不必为谋生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
即使是最不成功的投资者,也曾偶尔发现过市场上存在着获取巨大利润的可能性。尽管这机会很难把握,但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机会。投资者都曾遭遇过资产增值十倍或数十倍的机遇,或许各种机缘未能把握。市场的真正魅力之一,是这种损益机会的存在。这种机会远比彩票提供的机会真实。
股市多功能解读之三:股市投资与智慧极限的挑战——自我实现的高端挑战。
股市属复杂系统。面对复杂系统,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应对,我们能感受人类在复杂性面前的智慧的苍白。复杂系统之中,有序与无序并存,因果与随机并存。复杂系统最核心的特征是自组织。自组织性是系统复杂性的成因之一。自组织性是指系统内要素能自发形成有序结构。复杂系统的构成要素能根据环境和所接受的信息调整自身的状态、行为。其主体有能力根据各种信息调整行为规则,产生以前没有的新规则。证券系统具有上述特征,具有自适应性、自组织性。
股市属智能系统,股市一大共识特征是:千古无同局,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各投资大师提供的投资规则只是投资者可借助的一种投资方法、一种分析路径,而不是应对确定问题的固定答案。任何固定答案一旦通用即告失效。有效的投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在实际验证下不断修订。在某种意义上说,市场是由投资者总体构成的。战胜市场就是战胜市场投资者的均值水平。投资者水平会有变化,市场状态也会随之变化。投资者投资技能优势的意义不在绝对水平而在相对水平。
塔勒布在书中,借虚拟交易员塔利波之口,道出对交易员职业的感悟:“在这个时代,在合法的行业里,只有当交易员才不那么无聊乏味。此外,虽然他不曾出海当过海盗,却深信就连海盗那一行也比交易员单调无趣。”
关于股市,流传着众多的成败故事,有人走出股市之际,倾家荡产;有人却能借助股市成为世界首富。这些故事在现实中每日每时仍在演绎。不确定性与挑战不断提供成功的机会、犯错的机会,也不断提供改错的机会。机会有不同类型小机会,重大机会,改变职业的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投资机会决策要抓大放小,尤其是在大的投资气候抉择方面。要力争在大的投资气候中抓住大的机会,这或许是数年一个轮回的机会,是个人一生中能自主改变命运的机会。耐心、等待、珍惜。
下面讲解一下择时问题。要耐心等待,寻求战略之战。耐心等待市场犯错误,否则就是你在犯错误。切记你不及市场聪明,但市场必犯错误。可等待市场犯错的时机,重拳出击。通常我们听到的讲法是,价值投资者遵循自下而上的选股方法,不做择时。实际并非如此。笔者认为,价值投资不仅择时,且其择时的条件十分严格。如果从股市周期角度观察,价值投资者的冬眠期占周期时段的80%~85%;投资活跃期仅占15%~20%,甚至更少。这恰巧与价值投资者5~7年的平均持股期相一致。如果你对巴菲特、格雷厄姆描述的市场先生的周期表现作个解读,你会发现在股市疯狂阶段或均衡、调整阶段,价值投资者都有不在场的证据。价值投资者不宣扬采取市场择时策略,但其微观择股条件已包含这种情境假设。“我的良师益友格雷厄姆以前就曾描述过他对市场波动的心态,我相信这对于投资成功极有裨益。他说,你应该想象市场报价来自一位名叫市场先生的朋友,他非常随和,是你私人企业的合伙人。”“说起来令人伤心,因为这个可怜的朋友患有无法治愈的精神疾病,有时他感到兴奋,只看到影响企业的有利因素。处于这种情绪中时,他会开出一个极高的买卖价格,因为他害怕你会争购他的股权,抢走他将要到手的利润。另一些时候,他情绪低落,只看到企业乃至世界的前途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开出一个极低的价格,因为他唯恐你会将你的股权倾销给他。”价值投资者只将市场低迷、股价大幅低于价值视为入场信号。
不少投资者把空仓视为资金闲置、浪费。实际空仓也是一种投资决策,有时甚至是最好的决策。2008年次债危机爆发之际,巴菲特手握近3百亿美元的现金,一直耐心等待市场先生给出低于股票价值的市场价格。有人惊叹:在熊市尽头握有大量现金的投资者是金融天才。笔者印象深刻,在熊市之中,一次某投资刊物组织股票投资竞赛,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已处熊市,最终仅是一位空仓者胜,所有持仓者都亏损。无论攻防,就势均力敌的军队作战而言,后备军的状态可决定战争的胜败。股市经常也是如此,成败确定性最高、收益率最高的通常是最后投入的兵力。这些现金平日蛰伏仅获低收益,但作为战略预备队在关键时刻会全然扭转战局。
满仓者的损失不只是账面浮亏的时间损失,更大的在于“机会成本”的损失。价值投资者有时即使看到了数年难遇的投资良机,但也却因过早左侧买入而弹尽粮绝。P31-33
作者在国内股市倾注了多年的心血。他善于总结和借鉴,结合丰富案例和切身体会,融会贯通,成就了一本精彩纷呈的股市投资劝世文。
——银河证券衍生品部总经理 丁圣元
盲区或是雷区,作者汇集多方经验,将经验升华为投资行为规则,能助投资者攀越股市高端认知门槛。
——新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枝来
该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年股市生存智慧之精华。投资理念历来知易行难,贵在知行合一。
——诺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福祥
作者解读股市的视角、方法独到。读过之后,你眼前股市运行的脉络将被重置。
——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黄扬录
对实业投资而言,本书所述不确定情境下之种种决策规则,富有启迪。
——香港四通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张迪生
本书的宗旨是,探索路径--如何降低股票投资者的试错成本,缩短投资者的试错期。
股票决策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不能以知识传授,必须靠经验的积累,靠“亲历性”、靠持续的体验式学习来完成。经验来自试错,经验来自揭盲,经验的沉淀形成决策规则与投资理念。
首先来介绍一下试错论。股市是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问题的求解,不存在唯一解,不存在最优解,而存在多重解。复杂问题求解是个创造性过程、个性化应对过程,是个不断揭盲、试错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这个答案不是某个固定结论,而是一种你认为有效的方法。股市决策需要自信又需要不自信。自信才能果断决策,不自信才能及时修正错误;自信是基于对方法有效性的自信,不自信是针对个案的结论要动态评估。时变事变,出错正常,但要止损,把不确定风險转变为“确定性”风险。
初入市的股市投资者要转变为成熟的投资者,要经历漫长的试错期。这个试错期至少要有8~10年之久(详见第一章)。成熟投资者的标志是已具备成熟的投资理念和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与方法。
现实中存在主动与被动两类试错过程。前者借助他人经验,主动试错;后者凭感觉而行,被动试错。两类试错有不同的试错成本和试错期。后者试错期更长,成本更高。
本书试图在一些重要方面,主要在投资理念而非投资技巧方面,与投资者共同探讨如何缩短试错期的经验、路径。如果读者从中任何医点得到启发,笔者确信它可至少降低投资者数千元、数万元或数十万元量级的股票决策过程中的试错成本。理念方面的错误会导致投资者在技术层面出现不断重复性的错误,而注重理念纠偏的专著供应匮乏。
笔者认为,投资者的成熟过程,也可视为投资者对股巾的揭盲过程。我们可从盲点、盲区论解读投资者揭盲过程。
股市周期中每种较典型的决策情境对陌生人而言都构成旨点,盲点组成盲区。投资者主要有三个盲区需要处置:第一,信息盲区:;第二,投资技巧盲区;第三,投资理念盲区。对这三个盲区的合理应对都可以成为投资者的致胜路径。
何为信息盲区?在股市中,你所观察到的数据和信息未必是真值。就测量学而言,观察值不等于真值。观察值与真值之间的差距叫误差。股票定价依据未来信息贴现,而未来信息通常含有人量误差及不确定性,且这种误差是时间的函数,难以消除。一些机构靠密集跟踪和调研获得超额收益。这就在于信息战的大规模资源投入,以获取相对的、规则内允许的信息优势。
何为投资技巧盲区?投资技巧盲区,涉及各种各样决策情境的应对技巧、技术。它包括相应的情境识别指标、具体应对规则。从…个完整周期看,从各类情境出现频率高低的角度划分,股市决策情境可分为三类:高频出现的情境,即占股巾均衡期阶段50%~70%的各种典型状态;中频出现的情境,即占股市均衡期中20%~40%的各种典型状态(股巾均衡期人致占股巾周期时段的70%~90%);低频出现的情境,即在股市周期占10%以下异常值阶段的各种典型状态。异常值阶段等于股市被过度高估或低佔的阶段。
技巧盲区揭盲意味着投资者对一个完整周期中各种较典型的决策情境,或某一类别的决策情境,能采取正确的应对规则。就技巧揭盲而言,各种盲点按其揭盲的难度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盲区或阶段:一般先熟悉高频部分,其后为中频部分,最后为低频出现部分。
股民成为成熟投资者的过程,大多是逐步从技巧层次揭盲开始,最终到完成理念揭盲,则宣告阶段性结束。技巧揭盲向理念揭盲的转换则是面对一个更高难度的认知门槛;一般在从业5年之后才启动,从业8~lO年后有可能完成。
在技巧揭盲阶段,投资者会逐步发现一些认知瓶颈难以逾越,在这些瓶颈处会出现不断重复性的错误。投资者会发现技巧性和局部性问题,始终受到股市系统性、整体性因素的制约。例如,国际经验提供了下列结论:股票之间的相关性,在股市上升阶段或下降阶段会有很大差别。下降阶段会有更广泛的相关性与相关强度。特别是某一种技巧在窄幅波动行情中能反复高抛低吸做差价,一旦发生情境的重大转换而不自知,这种技巧会遭遇灭顶之灾。投资技巧的有效边界一定要经历周期压力测试才可认定。这种测试与认知就涉及投资者投资理念的建立与完善。错误投资理念是投资者犯重复性错误的根源。
成熟投资理念涉及对股市全周期特征的概括、总结和认知。一般至少需要经历两个周期。通常还需要借助他人经验,参考近百年来的数十个周期的经验。
霍华德。马克思总结自己40多年从业经验时,写下这样的感悟:“一种有效的投资理念的形成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多年在市场卜的摸爬滚打、事件观察与总结经验教训。”
再来介绍一下盲注论。赌博时只赌运气,不看牌下注,或随机下注追求随机回报,这叫盲注。投资者可在此刻检验一下你对自己目前持仓的股票到底了解多少,多大程度属于盲注。你是否知道它的主业与主要收入的构成、它的基本盈利模式,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竞争格局,该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该企业未来3年的预期预测状况,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准,该股票的历史均衡价位、现价合理性、筹码分布,及既定利益格局,阶段影响股价的数个关键因素及可能的变化等。
投资者会发现股票投资决策都有盲注成分,不过程度不同。尽管我们可以区分聪明注、盲注,大盲注、小盲注,但那只是相对的。各种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都构成股票的盲区。笔者强调依据股票的过去、现有的信息,对股价未来的推断不可避免地存在三人缺口:信息缺口、逻辑缺口、时间缺口。这三大缺口决定了对股票未来的推断不具有确定性。
存在“盲注意识”不是坏事,它U:我们牢记我们在复杂问题面前存在认知局限,这样才能更合理地决策。盲注意识也提醒我们,不仅要防止大盲注,也要力争降低盲注的“盲级”。盲区、盲点不能消灭,只能降低。要靠投资组合,多样化降低投资组合整体的盲级。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证券投资纤验总结性、探讨性的节。其主题是对决策过程中不断遭遇的新老问题的持续追索。这是一本强调实证、探索实战问题并强调在实战中如何合理决策的专题集。问题追索始终以实战中焦点问题为选题基准,且并不刻意追求理论的严谨与逻辑的完美。书中众多观点更重视是否有助提高决策效果而非理论价值。
木书聚焦的层面是证券市场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过程合理性及决策行为所需遵守的基木规则。它重点探索理念层面揭盲而非技巧层面揭盲。本书也试图建立、启用一个新的具有良好多元性、汇集性、实战性的让证券决策分析框架,启用一个新的观察视角,突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面对对的焦点问题及解决路径,力争有助于投资者缩短漫长的试错期,降低试错成本。
本书不追求学术之“真”,仪试图总结纤验值之“实”。这些经验来自个人实践的总结与其他人经验的获取--大师书籍的体会、解渎。本书的内容由三方面资源形成:第一,多年实战经验的沉淀与总结;第二:,“股巾迷之追索”各项专题研究笔记;第三,国际经典著作的读书笔记--投资人师投资经验的整理、汇集、解读。
本书的特点如卜:
第一篇,敬畏市场--敬畏巾场的无序与异常值打击。对股巾复杂性作新角度解读--不确定性、模糊性、非线性、自组织性等。投资者常规误区之一,即不知如何敬畏市场,低估证券市场的复杂性,遭遇“职业炸毁”。
第二篇,思维模式转换--复杂世界与多元化心智模式。引入科学哲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复杂性及其适应理论,为股市解读与决策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与视角。本书提出并试图解决一些传统决策理论所忽视、却已成为股市决策实战焦点的问题。这些问题仍是不少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的认知盲区,如投资者思维模式转换问题。投资者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必须要经历思维模式转换,即思维模式从因果思维、线性思维、演绎性思维向概率思维、非线性思维、多元化思维范式改变。前者适应确定性世界,后者才能适应不确定性世界--复杂系统的决策情境。投资者初期所犯的大量错误,就是一相情愿地用确定性世界的思维模式,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决策,导致大量投资悲剧。
第三篇,理念重塑--股市高端认识门槛与应对规则,着力阐述下列投资信仰及基本决策规则:
第一,各种投资方法均可获得成功,但所需要的技术条件、资源条件不同。它们各有其有效的界域与值域,跨界使用是常见误区之一。
第二,存在多种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没有最好的投资策略,只有最适合你的投资策略,适合在于所选投资策略与个人特征相匹配,包括:与个人的性格匹配:与个人优势域匹配--做自己擅长的事,选择自己了解的股票。
第三,成熟的投资理念重于投资技巧。投资理念统领全局,要适合股市周期性各阶段的复杂变化。投资技巧只解决局部问题。投资者常规误区之一,就是过多地沉溺于投资技巧,没有成熟的投资理念,痛失大局。
第四,对价值投资理论优势与不足进行了解读。
第五,介绍笔者个人投资理念、投资方法形成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起步于求解股市之谜的专题研究。本书的初衷是厘清问题,不期问题越整越多。这里仪尝试建立新的股市解读与分析框架,并期望同业的指正、共勉。
作者
《投资总监的告白(投资理念揭盲与重塑)》是一本关于证券投资经验总结性、探讨性的书。其主题是对决策过程中不断遭遇的新老问题的持续追索。这是一本强调实证、探索实战问题并强调在实战中如何合理决策的专题集。《投资总监的告白(投资理念揭盲与重塑)》试图在一些重要方面,主要在投资理念而非投资技巧方面,与投资者共同探讨如何缩短试错期的经验和路径。如果读者从中任何一点得到启发,作者宋瑞来确信它可至少降低投资者数千元、数万元或数十万元量级的股票决策过程中的试错成本。
《投资总监的告白(投资理念揭盲与重塑)》是一本关于证券投资经验总结性、探讨性的书。宗旨是探索路径——如何降低股票投资者的试错成本,缩短投资者的试错期。
本书试图在一些重要方面,主要在投资理念而非投资技巧方面,与投资者共同探讨如何缩短试错期的经验、路径。如果读者从中任何医点得到启发,笔者宋瑞来确信它可至少降低投资者数千元、数万元或数十万元量级的股票决策过程中的试错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