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遇上那个刚出狱的暴徒,如果没有遇上那个坐轮椅的小女孩,如果迈克尔没有那副总是填不满的胃口(他简直是一天到晚饿得慌),迈克尔和我也许并不会坠入爱河。
在他的少年时期,迈克尔可以狼吞虎咽地吃下一加仑的冰激凌权当餐前开胃菜,而他的“Lee”牌修身牛仔裤却仍然略显宽松。要是能够拥有这样令人赞叹的新陈代谢,华盛顿可有不少女人会心甘情愿地拿出她们昂贵的避暑别墅来交换。
当然啦,在这之前,我一直知道迈克尔其人。我们两人在西弗吉尼亚州的同一个小镇上长大,那个镇上压根儿找不出一个陌生人。顺便说一声,我和我的丈夫并非表兄妹,我们各自也不是什么近亲结婚的产物,胳膊腿周全着呢。到了今时今日,但凡人们讲起某个西弗吉尼亚州的笑话,那我势必已经在哪里听到过,但我每次都会扭过头为那个笑话捧腹一番,乐得比其他任何人都厉害。假如我听完笑话不乐成这样,人们便会觉得我是个坏脾气的乡巴佬,即使我从头到脚一身“香奈儿”,还刚刚请专业美容师修过眉。现在,我每隔两个星期便会做一次专业修眉,虽然我自己也不相信花了那么多钱只为降服区区几根眉毛——这笔钱足够支付我母亲在…布兰达美发店”整整一年的修剪烫费用了。
那时,我们还只是“迈克”与“茱莉”(到了今日,我们的名字也随着身边的一切一起鸟枪换炮),尽管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面,但一直到了某个春日的下午,两个人才算第一次真正搭上话。十六岁的我正沿着铁轨去雇主家打零工——我在课后为可爱的贝琪·亨德里克森做保姆,她在几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受了伤,腰部以下从此瘫痪。那是个暖和而晴朗的日子,仿佛送走冬天的阴影和冷冰冰的脚趾后突然迎来了一件令人惊喜的礼物。我的步子很急,右手拎着一只晃悠悠的塑料袋,心中暗自希望那两份半加仑装的冰激凌别在我见到贝琪之前融化——那是一份草莓冰激凌和一份巧克力冰激凌,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那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更爱冰激凌的人呢。
“急什么呢,宝贝儿?”
那个男人仿佛幽灵一般凭空冒了出来。片刻之前我还低头凝视着眼前的一根根枕木;片刻之后我却正瞪着一双磨损的黄色工作靴,那双靴子拦住了我的去路。我抬起头,看见了一个男人的脸。
我说错了,这个小镇上还是有个陌生人的。
他看上去二十出头,衬衫袖子向上绾起来,露出强健的肱二头肌,一头金发剪得极短,我可以看见他的头皮闪闪发光。如果在人潮汹涌的聚会、酒吧之类颇为安全的场所遇上这个男人,有些女孩也许会觉得他长相英俊,甚至将他脸上流露出的冷漠误认为是力量的象征。
“这个点儿就放学啦?”男人边问边从仔裤的皮带环里伸出拇指。
“嗯。”我点点头,身子却一动也没有动。我凭直觉能料到,要是我胆敢从他身边绕过去,他会立刻向我出手。
“现在放学太早了点儿吧?”他说着眨了眨眼,“你敢说不是在逃课吗?”
我们两人嘴里说出的是这么一番话,眼睛和身子却正在展开另外一番较量。我一个接一个地盘算着对策,又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这些方案,只觉得全身血脉贲张:别逃跑,他会抓住你;别尖叫,他会出手袭击你;别跟他打,你赢不了。他的一双眼睛正盯着我细细地打量,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一点:他明白我在想什么,而且他喜欢看着我的逃跑计划一个接一个地破灭。
“我可没有逃课。”我说。突然间,我变得耳聪目明:几步路之外,有只小动物正窸窸窣窣地从铁轨旁的灌木和草丛中穿过;我手中的塑料袋慢慢地停止了晃动,像一只慢下来的钟摆。我想要环顾四周看看是否有人正朝这边前来,却又忍住了没有动弹——我可千万不能背对着这个男人。
“我敢发誓,当年我上‘威尔逊’学校的时候,学校可是两点半才放学的。”男人说着抽出了皮带环里的拇指,朝着我走近了一步,我使出全身力气才压下了后退一步的冲动。
“现在已经快三点了。”我从又干又涩的喉咙里挤出了一句话。男人右脑的太阳穴上有条疤痕,再加上他的声音尖得有点儿怪异,一下子让我想起了他是谁。这是杰瑞·诺尔斯,我的同班同学约翰就是他的弟弟,他讲起话来跟眼前的杰瑞一样有着一种卡通人物的音调。由于偷了一辆汽车,再加上袭击前去逮捕他的警察,过去四年,杰瑞一直待在州立监狱里。当时杰瑞把两名警察牢牢地压在下风,警察只得在他的太阳穴上来了一警棍,才算是最终制伏了那小子——至少学校里的孩子们都这么说。
“这么说你没有逃学?”他的话里带着戏弄的口吻,说着又迈近了一步,“我原来就不觉得你看上去像个坏女孩。”
“我……我得去打工啦。”我的心怦怦直跳,仿佛随时都会从胸中炸开。
他又故意慢条斯理地走近了一步。现在他离我很近,我可以看清他那块微微有些隆起的海星状伤疤,仿佛他没有缝上几针就把开口的皮肤拢成一条直线。P10-13
对婚姻与人生的深刻洞察,这个感人的故事一定能打动你的内心。
——《书单》
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映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难题。
——《人物》
文笔睿智,非常令人愉悦的阅读。
——《华盛顿邮报》
在这个轻松感人的作品中,帕坎南为人物赋予了鲜明动人的形象,结局出人意料,温暖人心。
——《图书馆期刊》
都市女性的情感纠结和人生困境在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个好故事,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时尚芭莎》
在忙碌的奔波中永远不要忘了生命中最该珍惜的东西,《我的另一种人生》是本年度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
——《奥普拉杂志》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曾默默地存在过这样一个假设,“假如我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那余生的时光,该怎么活?”
我也相信答案将众说纷纭,也许环游世界周游列国,也许如饥似渴博览群书,也许奋力一搏,实现本以为这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而我的答案,简单得甚至有点儿老套,“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和爱的人在一起”。
为这本小说的译文打下最后一个句号时,我默默走到窗前,天气难得的晴好,夕阳的余晖里有白发苍苍的爷爷和奶奶,两人并未牵手,只是一人提了一袋东西颤巍巍地走着。路上有清洁工还没来得及清扫的树枝,老爷爷轻轻绊了一下,奶奶赶紧松开手上的袋子去扶他。有惊无险之后两人面对面看着,各自露出沟壑纵横的笑容。老爷爷很自然地伸手理了理奶奶稍稍弄乱的银丝。接着两人又松开手,默默提着尔西,融进一片暖暖的阳光里。好像刚才那一幕,从没发生过。两人只是平淡静默地,又走向未来也许屈指可数的人生。
我微笑着,看得出了神。
老来相伴,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大幸啊。不知经历了多少争吵与磨合,才得来如今的清淡平和?也许爷爷奶奶的岁月不是小说,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结、挣扎、痛苦,没有那么让人意想不到的起承转合。但几十年人世间的跋涉,岂不比小说中的千言万语更艰难、更复杂?诚知曾经的他们不似茱莉娅和迈克尔,被太多的身外之物蒙蔽了双眼,忽视了身边最重要的人?你忙忙碌碌,我缝缝补补,于是烦躁取代了耐心,厌倦取代了欣赏,就像书里常用到的一个词,身还在一起,心却“渐行渐远”。
如果你已经读完这个故事的一字一句,我想你也会承认,书里最揪心的部分,便是茱莉娅对两人婚姻危机的回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看起来是多么纯真而美好的字眼。但那之后,当门前已没有青梅与竹马,当你我二人已经长大,身不由己卷入纷繁的世事,就像“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之后,还不得不面对柴米油盐的日子、磕磕绊绊的岁月。摆脱了贫穷的两人,却又在同时丧失了幸福。你以为华服广厦,却不知大厦将倾;你看那锦衣玉食,却不知颗颗苦涩、粒粒艰辛。
十六岁,他们相遇在豆蔻年华,蓝天下两颗孤独的心,互相依偎、互相取暖。
二十岁,他们为了梦想来到大城市,和所有的故事一样,他们四处蜗居,身兼数职;清贫的岁月里,那句“有我有你就够了”一语道破感情的真谛。
三十岁,鸿鹄终是要一飞冲天的,男人飞黄腾达,女人小有成就,但当初那两颗炽热而紧贴在一起的心,为什么却变得冰凉、变得遥远?
“有情饮水饱,知足菜根香”,中国古人笔下最淡然朴素的夫妻情,在迈克尔经历一场生死考验以后,慢慢有了实现的可能。没有再细述情节的必要,大家都看到,茱莉娅在矛盾与抗拒中,最终看懂了迈克尔的深情和自己的内心。尽管最后,如一开始注定的那般,迈克尔猝然离开,但他播下了多少爱与美好的种子啊。拼尽全力去补偿的那对夫妻和他们粉妆玉琢的小女儿;捐助的那些慈善机构以及因此而获益的千千万万人。这些种子在迈克尔最爱的茱儿身边,生根发芽,用幸福和知足,将她包围。
你愿意放弃万千财富,只为与妻子再好好爱一场吗?你愿意抛开辛苦挣来的名利,只为实现一个“做好人”的愿望吗?你愿意抛开种种恩怨,再去拥抱曾忽视自己、伤害自己的亲人吗?你愿意勇敢承认年轻时候的错误,把失去的时光和失去的人都追回来吗?书里的每一个人,迈克尔和茱莉娅、伊莎贝尔和贝丝、斯科特与他可爱的小家庭,还有男女主人公与他们的家人,每一个大文章中的小故事,都让我扪心自问。都让我告诫自己,活在世上,请别忘记自己的初心,请用爱和善意对待一切;请用情和真诚打动所有。珍惜活着的每一刻,珍惜爱着的每一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诗句虽然已经遍布每一场关于爱情的描述和表白当中,但我仍在读到迈克尔与茱莉娅终于谅解彼此、十指紧扣的时候,轻轻吟了出来。我相信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茱莉娅,有些小虚荣的同时,又渴望爱、渴望关怀、渴望真正的欣赏和情感支持。我也希望每个茱莉娅,都能找到最初的那个迈克尔,然后就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牵着手走下去吧,无论遇到什么,心也不要分离。
我想象勇敢活下去的茱莉娅,终有一天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像迈克尔希望的那样,生下两人的孩子,抚养长大;大口大口吃冰激凌;和伊莎贝尔常常相聚,尽情享受人生。也许再次坠人爱河,在幸福中享受天伦。当有一天老去的她独自一人在街上蹒跚而行,看见路边坐着愁眉苦脸甚至泪流满面的年轻人,也许她会走过去,安静地问,年轻人,你为什么哭?为金钱,为事业?不要紧,只要能与爱人相知相伴,你就不会孤单,不会恐惧。
也许,她会看到我看到的那一对老爷爷老奶奶,心中淡淡惆怅,想象迈克尔若还活着,两人也应该是这般光景;虽谈不上羡煞旁人,日常生活可能还有些冷暖自知的磕磕碰碰,却早已相濡以沫,风景都看透,我们一起看细水长流。
不,幸福的茱莉娅,她不会惆怅和忧伤,因为迈克尔一直都在,在她清晨手边咖啡氤氲的热气里,在夏日冰激凌香甜的气息里,在拂过她秀发的清风里,在每一天抚摸着她面颊的阳光里,在她的每一声叹息、每一个微笑、每一滴眼泪和每一场悲欢喜乐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书的作者说,这个故事传递的信息是“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浅显又最艰深的道理。所以,在不知时日的余生里,我要和爱的人们在一起,无论做什么,无论往哪里去。
我深深地感谢你们让我感受到爱,也深深地感谢你们让我付出爱。谢谢亲爱的编辑,你给我一本充满爱的小说,让我又对生命有了新的感受;谢谢今生最珍惜的亲人,你们是我心中最和暖温柔的角落;谢谢时时刻刻伴我左右的父母,我们之问的爱很少说出口,但在我成长的轨迹里,处处都是你们的深情;当然,还有最亲爱的你,谢谢你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不管未来日子如何,悲伤或是快乐,和你共度生命每一刻?与其给你来生千万次相遇的憧憬,我更愿给你在今生永远相伴相依的承诺,在携手同行的时光里,长长久久地爱着你,做你独一无二的亲人和伴侣。
也愿捧读这本书的你们,若相爱,就好好珍惜今生,在遥远的路途上,手拉着手,心贴着心。
译者 何雨珈
《我的另一种人生》是美国最受欢迎女性小说作家萨拉·帕坎南,继畅销小说《世上另一个我》之后的第二部作品。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将生活带离既定的轨道,我们称之为人生的转折点。有的转折,让你得到,获得新的寄托和希望;有的转折,让你失去,从而明白生命中最不可失去的是什么。对于《我的另一种人生》的主人公茱莉娅来说,她人生的转折点来得毫无征兆,因为,那并不是发生在她自己的身上。
那一天,茱莉娅的丈夫迈克尔在办公室突然倒下,心脏停跳长达四分零八秒,与死神擦肩而过,可是醒来后,却变成了另一个人,不再醉心于工作,沉迷于财富,散尽千金只为能和她朝夕相守。茱莉娅在丈夫的温情攻势下答应了他的“21天幸福之约”,可是,她早已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之间的冷漠取代了温情,财富超越了一切。甚至,她也慢慢习惯了这种生活,她以为,那是他们摆脱童年噩梦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虽然,面对散尽千金的丈夫,她有些出离愤怒,面对他再度的体贴关爱,她有些慌乱无措,但茱莉娅知道,她已经渐渐走出人生迷失的十字路口。可她却不知道,更大的风浪正悄然来袭,而她的人生,注定要在缺憾里才能求得完美。
萨拉·帕坎南,美国最受欢迎女性小说作家,文笔轻松有力、节奏明快,总能以最温暖亲切的方式写出人生的真性情,被称为都市女性的心灵瑜伽师。已在中国出版畅销小说《世上另一个我》。
《我的另一种人生》是萨拉·帕坎南的第二部作品,依然是温情有爱的叙事风格,曲折转合问写尽都市女性的人生困境与情感纠结,被美国《时尚芭莎》评选为“最受女性读者喜爱的书”,《奥普拉杂志》称之为“不可错过的年度好书”。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人生选择的故事,我们都已在生活中迷失了太久,而这本书会带我们重新打量人生,体味这世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