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编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的特殊性为起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为取向,深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本质、功能和价值层面,系统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内涵、角色定位、角色素质、角色实现,从“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与“作为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相统一的角度全面回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谁”这一问题,并从认识和实践的层面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意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角色使命作了初步回答,以期能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序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角色概述
二、教师角色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或教师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
二、列宁的人民教师观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教师观
第三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的指导理论
二、主要理论借鉴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
第一节 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实必要性及主要依据
一、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要求
二、教育思潮演变的要求
三、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
四、课程新方案的要求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模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
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特征
一、必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意识形态性
二、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为内在要求的规范性和自主性
三、主要依靠人格和道德力量的道德性和人格化
四、更加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示范性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素质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素质的特殊性及重要性
一、角色素质的特殊性
二、角色素质的重要性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素质构成及结构
一、角色素质构成
二、角色素质结构
第三节 以教师专业化为取向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素质
一、外部政策体制的保障
二、角色主体的自我完善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实现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实现的主要条件
一、教师身份的认同
二、角色意识的明确
三、角色期待的满足
第二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实现过程中的角色冲突
一、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二、角色冲突产生的原因
三、缓解角色冲突的建议
第三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发展
一、角色发展的依据
二、角色发展的方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