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些“酝酿成熟的危机”,撰写了《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①一书,言辞犀利地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列举了多种选择,但根本的选择仍然是:“在美国实力日趋衰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狡猾的施展反革命两手,以图摆脱困境,赢得时间,重振实力,继续实现其全球战略计划和建立世界霸权的梦想。”正是由于在别人犹豫徘徊之时,基辛格勇敢地站出来,唤醒了迷梦中的美国人,使国家走出困境,最终成就了所谓的世界霸权。
国家如此,社会组织难免亦然。诺基亚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诺基亚1987年首度推出移动电话,成为手机行业的先驱者。1998年超越摩托罗拉,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2008年诺基亚收购Symbian手机操作系统,一度成为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品牌。随着Symbian系统的大获成功,诺基亚也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然而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以及之后谷歌Android系统的迅速崛起,未能引起诺基亚公司足够的重视。在最应当做出抉择的时候诺基亚公司没能把握住时机,其摇摆不定的态度及一系列不恰当的选择,最终导致市场及行业地位的急速下滑。如今,诺基亚已经面临着生死抉择,尽管抉择得如此艰难,尽管抉择得令人争议,但这一步必须迈出,只有做出抉择才有新的希望。细察诺基亚的兴衰史,不难发现,诺基亚当初强盛的原因,同样是今天衰落的根源。同样的选择,处于不同的时代,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也是基辛格当时必须做出抉择的原因。一种抉择并非永远都是正确的、成功的,这也是人生不可逃避抉择的原因。人生只有不断地审时度势、不断地发现新的矛盾、不断地做出新的抉择,并与发展变化的社会和时代相适应,才能生生不息、成就辉煌。
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讲,在每一个人做出抉择的时候,往往会把个人利益和个人计划作为主要因素加以判断。然而实际上,集体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矛盾。鲁迅先生作为近代文坛巨擘,被誉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终其一生,其所作的抉择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当属“弃医从文”。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先知先觉,敏锐地观察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封建社会的奴性以及国人内心的麻木,以及先生民族为先、国家为重的思想境界,使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开启了人生新的征程,也因此成就了一代文坛巨擘和精神导师。大丈夫相时而动,“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做出的智慧抉择。被誉为“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中国系统科学奠基人的钱学森同志,年仅36岁已是美国科学界一颗闪亮的明星——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成员、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虽然在美国拥有众多殊荣,又享受良好待遇,但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在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为祖国服务的思想驱动下,忍受了长达五年的人身限制,打破了重重威胁和阻碍,钱学森毅然选择了重回祖国。最终在成就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和“两弹一星”事业的同时,也更加完美地诠释了自身的人生价值,成就了世界人眼中伟大的钱学森形象。活生生的事实证明,钱学森的这次抉择,不仅成就了自己,也为祖国的导弹火箭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命运,也改变了祖国的命运。
上述的两位大师,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事例都说明,智慧的抉择是不以牺牲国家与民族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个人利益的。同样,智慧的抉择也不会因为成就了集体的利益,就使个人利益或者个人发展受到极大的损害。智慧的人深深懂得观察形势的变化,分析矛盾的根源,以此为据,进行判断和抉择。智慧的人同样善于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筹兼顾,据此做出抉择。大部分人只是急功近利,也往往难以认识自己,认清形势,懵懵懂懂,只有到了最后,才想起先前所做抉择的对错和得失,此时也只庆幸或者后悔。只有学会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考虑,并适应现实条件和科学发展做出的抉择,才是智慧的抉择,这样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才能成就大业。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依旧在逃避和惧怕着抉择。他们不愿意做出抉择,还为自己的逃避寻找各种借口。还有些人认为人生根本无法抉择,一个人来到世间,有些东西生来既定,出生于何种家庭、由谁来养育、身体是否健康、智商是否健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所有这些,都不是今天可以抉择的,而是从昨天带来的。这种观点看似有几分道理,但仔细斟酌却经不起推敲。倘若如此,那么人生在世,一切的努力与奋斗,智慧与聪颖以及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行为将毫无意义。笔者认为,这是人生悲观主义的思想,其实,不能因人的出身条件这些无意识的思维活动掩盖了人生路径和条件选择的客观事实。人生路径本就是一连串的抉择,谁也无法逃避,必须面对并做出抉择。细想,人的出生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以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选择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这种抉择只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而已。它符合普适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只是少了人的主观能动和理性逻辑。而人存活于世,就是要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加之以理性逻辑和人生智慧,来做出抉择,以达到自身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人之所以惧怕抉择,或面对抉择表现出痛苦与焦虑,往往是因为在两个或者更多的抉择面前不敢放弃。如果没有抉择,或只有一种抉择,也便淡然。更多的抉择意味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意味着不同的道路,选择一条道路就意味着失去另一条道路,而不同的道路也就意味着不同的命运。惧怕与痛苦就来源于对命运的未知。那命运又是什么?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在《习惯论》中说过这样的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思想又从何而来呢?有人说思想来源于智慧。明智的抉择是智慧的体现,所以智慧的人往往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圣贤往往与一般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向不同,所以抉择结果也往往不同。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智慧是什么?智慧并非简单指头脑的聪慧和智商等天赋。智慧应当是把握个人人生,和谐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环境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笔者认为,系统工程可以帮你开启智慧人生的大门!
事实上,人生所做的正确的抉择过程几乎都是系统工程。那么如何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做出抉择?系统工程视角下的抉择又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