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艺道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石鲁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艺道》分“杂谈”“杂感”“杂论”三部分,收入石鲁关于美术的随感、讲话、论文,为不可多得的研究石鲁的第一手文献,同时对于美术爱好者有难得的启示意义。

内容推荐

《艺道》作者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艺道》收入石鲁关于美术的随感、讲话、论文,为不可多得的研究石鲁的第一手文献,同时对于美术爱好者有难得的启示意义。

目录

所谈

 谈感受/002

 生活、艺术散记/006

 创作杂谈

——在西安创作草图观摩会上的发言/011

 讲话笔录/017

 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034

 艺术思想与创作方法/036

 新情新意/044

 师法、师心与创法/050

 谈写生/055

 谈中国画的基础与山水画/057

 美术家必须要美/060

 昨天·今天·明天

——创作《南泥湾途中》断想/063

 关于艺术构思的谈话/065

 答美国友人问/O7O

所思

 学画录/074

 画词/097

 杂感/102

 题画诗跋/113

 画语/120

 零下集/123

 谈艺录/126

所论

 关于艺术形式问题/152

 新与美

——谈美术创作问题/155

 中国画到底科学不科学/164

 伟大的智慧不朽的精神

——纪念达·芬奇诞生500周年/175

 顶天立地的女人们

——印度写生随感之一/179

 中国画的造型问题

——研究中国画造型问题的几个前提/181

 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方法/189

 关于人物画问题/206

 改造“西洋景” /209

 论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212

试读章节

谈感受

有人问曰:造型艺术之感受,是否诉诸直接的视觉形象为基础?

余笑曰:造型艺术固为视觉的艺术,不单指可视的形象表现或以视觉为感受的主要方面,如果认为只有直觉的视觉感受,所谓直接的才能画,那无异使画家的视觉限于照相机的被动作用。画家的视觉感受,既可以是当时当地的真人真景,也可以是过去的遥远的视觉的回忆与想象。所以画家超越于照相机,而且具有想象联想的思维活动。并且他不仅仅是用眼睛看看,也要用耳听,用鼻子嗅嗅,所以视觉艺术并不只能限于可视。因为就感受而言,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在起一定的作用。半夜三更,听到驼铃的声音可以唤起一幅远旅的晨曲图;也像音乐家可以从皎洁月光下获取月光的声音,如流水的淙淙,如心之跳动。诗人称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居然有闹声,画家为什么只能用眼睛呢?我明明在田野里呼吸稻麦的清香,沁入肺腑,当然不能在画纸上洒香水,要臭则抹大粪。然而“踏花归来马蹄香”,不是也成画题吗?深山藏古寺,米勒之《晚祷》《荷锄的男子》,总可使人领略到花的香气、钟声、微微的气喘声,甚至祈祷者的心亦好像正跳动呢!这看不见呀,岂不说得太玄乎其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在于心领神会也。

神通乎声,则风荡于草木,波涛吼于江河,鸟鸣于花丛林间。

神通乎味,则树抒发出清香,人体散发出热气。

神通乎形,则诸形皆像,高山如有人,人亦有如狗,狗亦类乎人者。

如此之变,乃神在其间,一以贯之。否则不动之为动,形之于声,声之于色,色之于味,则互不通气矣。气不通神将焉附。绘画何以思想,音乐何以形象!

画者之感受无异于常人,耳鼻口舌心均用,假若在生活中你只用眼睛,何异于残废,而呼吸与欣赏,正是一个健全的五官活动。只凭藉眼睛的画家,可以说最多是模仿眼睛的对象,以外许多可入画的题材,在他的照相机面前是受到限制的。

画家不一定全要写诗,但在他感受生活时,同样是诗人。画家不一定会作曲、吹弹、歌唱,但他在感受时,同样是音乐家,甚至也是戏剧家、是演员。问题只是他的表现手段不同,思维感觉器官是一样的。

画什么,首先是画者欣赏了画的对象。所谓欣赏,当然不是漠不关心的,挚情是难却的,而且正是欣赏的推动力。情固然有大与小、私与公之分,而画家感受的乃是至情。愈是离开一切狭隘卑微私情的人,情愈高、愈深、愈远,也愈能欣赏生活、关心生活。《夜店》之所以有温暖之情趣,是因为旅客长途跋涉后所得的归宿,店虽不大,其味无穷。普通人所能得到的精神满足,画家也能感受到,而且把这种普通的感受体现在画面的时候,观者凭经验从心眼里唤起消失了的温暖感。问题不是叫观众去美化简陋的甚至是肮脏的夜店本身,而是观众在自我的感情升华。因为高尚情操,并不是物质生活的享受与刺激的分泌物。如果把功利主义的观点作为标准,那一切将不值一画了。然而,革命功利主义正是把事物的意义和真挚的感情,看得比实际生活高而更高。重气节、重品德、重情义、重真理,轻利欲、轻名财、轻物欲,这正是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修养条件。因为艺术是不计任何代价的创造。带着个人实用观点、功利观点去从事艺术,是不会取得真正成果的。而革命的功利主义观点,则是艺术归于人民的、阶级的、时代的作用。

五官灵不灵,问题还不在于用与否,最根本在于心。

如果普通人感情的电流都透不过麻木的心肠,即使有感受之门又有何用呢?而艺术家受生活的感动而高兴或痛心,还不够,他还要表现。带着笑、带着泪、带着愤怒、带着情感去观察感情,分析感情,这常常是最难的。当然问题不在同时的当场出新,而是在感受之后的溶解、回忆、思索、反刍、联想。感受的波动在心里如一潭绿水,一切感情重在心潭里再发育培养,滋生成器。如果生活之源流在心中储蓄不起来,即使是黄河的急流冲击过你的心胸,而洪水去后,也不过只留下一片荒凉的泥滩。

艺术家与常人不同者,在于他能再生活,胸中尚有天地。生活之源,集于心中,形成一个内心世界,或者叫内心生活。所谓“中发心源”,不是别的,而是生活的再生活。

到生活里马上要吐出来,不能说是不可能,也不能说是绝对必需。问题是印象要深,蕴蓄要大,成鱼成龙,自有来数。大凡为艺术的记忆,愈久愈新鲜,大概可以说是有种了。

作画归于情,情者感受生活与艺术之门户交通也。无情不足以达思,然情有久暂之分,至深至大与至琐至浮之别。新鲜感可打动暂时之情,如过眼人物,然短暂之情虽难觉,但满足于此,则堕为情欲的低层,而轻浮浅薄矣。艺术之情须一往情深,经久不忘,始终不渝,凝情深思而后可惊天地而动鬼神者,至情也。惟其所至,则深通于义,因义则活,最为至义。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