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宏甲//刘建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008年,广州。

街面穿梭的公共汽车出现一条夺人眼球的车身广告:“辣酱还是公的香”。据说有好事者打电话问厂家:辣椒难道像鸡一样,还分公母?

商标上的“茂德公”,是个中国老农民头像。早几年,这头像已随着“茂德公嘉仙鸡”频繁出现在广州街头。就像当年“肯德基”首次出现在中国城市那样,“茂德公_"也曾引起广东消费者的好奇。

接下来,珠三角市面上、交通要道上、报刊上频繁出现“茂德公”的广告:茂德公香辣酱厂、茂德公农业科技公司、茂德公生态农业体验休闲园、茂德公文化传媒公司……一时间颇有人问:“茂德公是谁?”在互联网上搜索“茂德公”,会跳出4万多相关条目。点进去,很快发现,茂德公其实是个普通的老农民。他的大名叫陈茂德,已有86岁,村里人都尊称他“茂德公”。

不久,广州人还发现,在寸土寸金的广州番禺,冒出一座“茂德公草堂”,在那里住一晚上,最豪华的“阿公套房”要上万元。这是什么样的草房子,这么贵?可还是有不少名流成为草堂常客。茂德公身上多新闻,时而赞助话剧《宝岛一村》、喜剧《开心晚宴》上演;时而赞助《中国书法万里行》活动走进雷州;冠名茂德公的亿达足球队,频频亮相绿茵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都留下茂德公献爱心的记录……2009年,茂德公又在寻找2009位无钱回家的民工,“帮你回家!”

2010年情人节,《财智生活》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题,赞颂了茂德公的爱情故事。一个中国老农民的爱情故事,据说感动了很多人。“茂德公式爱情”,一时成了报纸、电视台、网络的热点话题。

这时人们知道了,茂德公是雷州半岛足荣村人。茂德公草堂、茂德公食品有限公司统归在樟树湾集团的旗下。但樟树湾这地名,听起来在中国南方似乎有一万个,因为很多村庄的村头都有棵大樟树。世世代代,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故事,都与大樟树有关。足荣村这个名字却是独特的,恐怕难有重名。村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现在樟树湾足荣村因有“茂德公”,也很受方圆四乡关注。

足荣村,在雷州半岛南端,属广东省雷州市龙门镇管辖。清朝时期,这里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朝廷八百里快马传递消息,到这里也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直到40多年前,“文革”中全国乱成一锅粥了,足荣村过了好久才有标语,但是仍然没有派别。

现在可不同了。“9·11”美国世贸大楼被撞毁,这里的村民也在第一时间知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村头文化广场的大树下,就有老人谈论,虽然那话题是彼此在问:啥叫金融危机?

足荣村小学校门口,有个世上少有的“多磨谷场”,那里陈列着几百个石磨盘,不知道要向后生讲述什么。村祠堂前那个文化广场,比中国许多县市的文化广场还要大。一个小村,要这么大的广场做什么?

从足荣村村头到村尾,卓然有序地排着一长列大石头,每块大石上都刻着一个字:德。真草隶篆,神韵飞扬。这些字都出自全国各地名人、书法家之手。中国自古重德,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没见哪个地方刻了这么多“德字石”立在村庄。这出自谁的主意,为什么要以“德”字勒石做这么强烈的表达?现在似乎可以察觉,选“茂德公”三字做商标,也不是随意的。

足荣村出了百余名大学生,有的人家一户出两三个大学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千人小村,为什么会才人辈出、龙凤齐飞?

足荣村村边有1200亩樟木再生林,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樟木林,在全国也罕见。这一望无垠、莽莽苍苍的森林,是怎么才得以保存下来?

在足荣村,古稀老人满地走,八十老人不足奇,九十老人还在房前屋后转悠。这里的人为何长寿?  茂德公家庭是中国传统式的农民大家庭,人丁兴旺,四世同堂,共有17对夫妇,48口人,每个小家庭都和睦完整,平静安宁地生活,是什么维系着这个中国农民大家庭的和谐运转?

茂德公是个典型的中国老农,具有中国农民淳朴厚道、忠诚老实、吃苦耐劳、重义守信、以和为贵、古道热肠、崇文重教等许多传统品质。同中国很多农民一样,茂德公一家曾经过着非常艰难困苦的日子。住在茅草房里,雷州半岛的暴风雨一来,床头床后,四处漏雨,水可漂屐(当地人的木拖鞋)。如今茂德公一家盖起了花园式别墅,是全村最好的房子。富裕了,一家人拿出上千万资金,修路、修广场,美化村庄。前面说的足荣村文化广场,就是茂德公家修的。驱车在环绕足荣村的道路上行驶,听说它叫“足荣村一环”,我们非常震动!

更让人吃惊的是,茂德公一家的樟树湾集团,投资数十亿,在雷州建设“雷文化体验休闲游”,包括樟树湾大酒店、鼓城半岛首府、雷祖祠、赤豆寮爱情岛等,立志要向世界营销雷州旅游。有人说,“雷州是个小鸟都不敢停留的地方”,一户农民,哪有如此能耐?这钱从哪里来?

种种疑问,都与茂德公家庭成员密切关联。在这个大家庭中,比茂德公更有能耐的是其长子陈英昌,比陈英昌更有能耐的则是茂德公的长孙陈宇。

改革开放后,大学毕业的、外出做生意的、打工有了门路的,大部分从农村跳出去的人,只要在城市有立足之地,即便是蜗居也宁愿待在城市。没法在城市长期立足的,便在城乡之间“荡秋千”。有人说,孔雀东南飞,连鸡都飞了,谁还愿回农村。陈宇是茂德公家百年来第一个考进北京读大学的,在足荣村人看来就像中了状元。陈宇大学毕业后在银行里有了令乡人羡慕,令父母自豪的工作,谁料他竟突然辞职回归故里。此举非但村里人不理解,家里人也不能理解,不知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很坏的事在银行里待不住了,父亲陈英昌因此感到耻辱。那一年,陈英昌出门低着头,走路贴墙根。P3-6

目录

序《农民》

第一章 足荣村中茂德公

 1 茂德公之谜

 2 茂德公身世

 3 雷祖第47世孙

 4 16岁的新郎官

 5 枪声惊出一身冷汗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二章 那年那月那人家

 1 变革接着变革的50年代

 2 天堂悲歌

 3 藤上的苦瓜

 4 救命地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三章 四世同堂 生生息息

 1 陈英昌的大学梦

 2 陈英昌娶妻

 3 曾奶奶与小曾孙

 4 70年代的乡村能人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四章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1 先结婚后恋爱

 2 《三字经》的影响有多远

 3 编织未来的梦

 4 高二的选择

 5 累病了也值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五章 三代人观念冲突

 1 重新认识自己

 2 众里寻她千百度

 3 送给父母的礼物

 4 追求财富下海一搏

 5 怎能把金饭碗当酒瓶扔了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六章 酸甜苦辣“诸葛酿”

 1 诸葛酿顺德起兵

 2 山重水复

 3 柳暗花明

 4 一举成名诸葛酿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七章 真假诸葛酿大战

 1 两个男人一条心

 2 湘江边对簿公堂

 3 诸葛酿之争尘埃落定

 4 商道酬诚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八章 回乡办厂 三代合力

 1 一个出色商标的诞生

 2 回乡办工厂

 3 从农民到厂长

 4 醉翁之意本在酒

 5 “吃香喝辣”过大年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九章 茂德公草堂

 1 都市里的村庄

 2 近者悦远者来

 3 草堂,有这样一群人

 4 生活家

 5 知止而有得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十章 天涯海角雷州游

 1 天南重地古雷州

 2 雷州旅游的软肋

 3 整修雷祖祠

 4 “雷州换鼓”天下绝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十一章 于荒凉处织锦绣

 1 昔日沉睡的白水沟畔

 2 盛唐风貌体验城

 3 赤豆寮爱情岛

 4 半路杀出程咬金

 5 给我两晚,陪你一生

 6 雷州文化传播使者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十二章 足荣村风情

 1 村庄的文化广场

 2 多磨谷场

 3 德文化石雕园

 4 茂德公生态农业体验休闲园

 5 何人不起故园情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十三章 德比天大 天天向善

 1 争取每户要出一名大学生

 2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

 3 “帮你回家”

 4 天天向善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十四章 汪洋书记的理解和鼓励

 1 2011年8月3日

 2 樟树湾故事

 3 创业之路

 4 “茂德公”文化

 5 云路他年刮目看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第十五章 德厚家茂瓜瓞绵延

 1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3 无德不贵,茂德传家

 4 尘世沧桑,百年一瞬

 同时期的世界和相关思索

序言

农民,我们凝视着这个群体的时候,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情?从古至今,农民的生活似乎一直都充满着辛酸和艰难。然而,即使天下大乱,改朝换代,或外寇入侵,总是农民托住社会的底,维系着社会最基本的生存运转。在中国全部的历史生活中,农民是以最艰辛的生存与劳动做出最大贡献的群体,虽处在社会最基层,却是全社会该用仰视的目光崇敬的。

回首50年前,中国很多人还有赤脚走在村路上的童年记忆。由此上溯到万年前,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农作物,在距今约1.2万年前驯化出水稻,其遗迹分别发现于湖南与江西。西亚入最早驯化了小麦,其遗迹距今约1.1万年。古埃及和古印度的小麦,是从西亚传过去的。这些最早有农民的区域,就是后来的四大文明古国。欧洲的希腊,是距离西亚最近的地方。西亚的小麦和山羊、绵羊稍后传入希腊,因受惠于西亚农耕文明,古希腊成为欧洲文明的策源地。入类的工业时代迄今只有250年上下。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主要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上的历史。换句话说:主要是农民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农耕历史最悠久、农民最多的国家。从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中国农民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计算机时代。这一百多年贯穿了三大时代。本书试图寻觅追述中国_户农民一百多年的历史,以了解他们所经历的剧烈的时代变迁以及生活和精神的嬗变。

17世纪初的英国还是个农业岛国,人口只有四五百万。美国还没有诞生。1800年,清嘉庆五年,中国人口已接近4亿,占世界人口的40%;北京入口110万,是世界第一大城市。那时嘉庆帝发怒,决定制裁洋人,下令禁止向欧洲发运茶叶、丝绸、瓷器等,欧洲市场立刻发生危机。但过了4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震撼了中国的西方国家。1840年的中英战争,是两国军队交战吗?它其实是新兴的工业文明同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文明交战。

人是有精神的,因而单纯地从生产力和经济形态去揭示这两大文明的冲突,显然不够。任何时候研究战争、研究人类的冲突,都离不开研究人和入的精神、人的欲求。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认识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明体系和文明观,其中凝聚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会有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觉。

试图追述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此愿已久。但要选择一户农民作为追溯研究的对象,却不容易。2010年冬天,我们终于选择了一户农民。按半个多世纪前土改时的“阶级划分”,这户农民属中农。在地域上,他们世居雷州半岛的一个小村,这是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富省广东的一个标准贫困村,其名却称“足荣村”。总之,综合起来看,这是一户有代表性的中国农民。

本书的主要人物之一茂德公,其曾祖父叫福源公。福源公就生在鸦片战争后的雷州半岛。福源公住的虽然是茅屋,门楣上却总有“耕读人家”四字。种田人图什么?图吃饭、结婚睡觉生孩子?这谁都会。种田人图个有文化,才是荣耀的。福源公的“福”字,凝聚着中国农民的生活智慧。福字左边从“示”,是祭祀案几的象形,讲的是精神追求;右边讲物质,这物质不必很多,“一口田”足矣。二者兼备就是福。福源便是幸福之源。

今人多追求富。富与福形相近而意不同。富讲的是财产,没有精神的含义。1840年英国发动对华战争,国策是“以兵卫商”,目标是到他国去开发资源和市场。迄今,全球的媒体都以讲经济为主要话语,这个时代就叫经济全球化时代。很多地方进行的掠夺性开采则使自然资源遭到前所末有的破坏。所幸的是中国农民过年仍把“福”字贴门上,大约还没人把“富”字挂门前。尽管中国自古就有贫富,但中国农民对“福”的千秋信仰,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和简单的生活,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就叫“低碳生活”。  远古,雷州半岛是古百越民族的栖息地。茂德公一家世居在半岛上的足荣村。这村名很有意思,在这里,知足不仅是常乐,而且是光荣。今日足荣村只有千余人,出了百余名大学生。茂德公家庭四世同堂,共有17对夫妇48口人,每个小家庭都和睦完整。足荣村从村头到村尾,排着一长列大石头,每块大石上都刻着一个字:德。中国自古重德,但几千年也没见哪个地方刻了这么多“德字石”立在村庄。今天为什么要以“德”字勒石做如此强烈的表达呢?

大机器工业出现,农民如何生存,农村向何处去,这是各国面临的巨大问题。1800年英国入口增加到1600万,这个数字看起来仍不惊人。但工业化进程中大批农民转化为城市工人,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1850年伦敦人口达到232万,首次超过东方大都北京的164.8万人口,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1851年5月1日,英国就在伦敦举办了首届世界博览会。同年英国城市入口首次升到50%以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入口的国家。

再看美国。19世纪中叶的美国中西部还是农业区,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的00多年问,西部农业机械的应用、加工业的发展、铁路的延伸使荒凉的西部产生出许多城镇。无数的移民拥向西部,无数的青年男女从农场奔向城市。在这个时期的开端,美国只有六分之一的入居住在城市,30年后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成了城市居民。1900年美国工农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笫一位。1925年纽约入口增加到777万,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都伴随着农民的身份转化及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中国自1861年始办洋务,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和城市均有显著发展,农村却在更加衰弱中挣扎,处于无法维持的状况。一批知识分子发出“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呼声,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达1000多处。这场在西方工业冲击下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1937年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

毛泽东在1927年3月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把被世界潮流视为最落后的农民看作是救中国的最重要的力量,认为只有充分动员广大贫苦农民保家卫国、改变旧的统治秩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创造一个新的中国。毛泽东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实践,在1949年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农村如此广袤,农民如此众多,乡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新中国,从土改到人民公社化直至改革开放前,可以看作是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中最为波澜壮阔的乡村建设运动,国家试图通过缩小城乡差别来达到强盛。

再看这个历史时期福源公的曾孙陈茂德,他16岁结婚,妻与他同龄,婚后同床竟不让他碰她。原来妻嫌他不识字,16岁的新郎官于是去读私塾。这是妻逼丈夫去读书的故事。你看,这个农村女子最在意的不是丈夫富不富,而是他有没有文化。当然,青年陈茂德也曾梦想勤劳置田当地主,不料土改的枪声把他的梦想打碎……此后,陈茂德这一代农民还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这是祖祖辈辈没有过的实践,那种组织起来的非农业劳动,在夜校里边学识字边学怎么造土高炉,得到的陶冶并不只是冶炼钢铁。那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青春时期一片有梦想的奋斗生活。土高炉炼钢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批判为毫无价值。改革开放时期,那些最早去创办企业的农民,多有当年炼钢炉前的积极分子。

20世纪前期中国人呼唤学习西方科学和民主,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受西方文明猛烈冲击后,又被国人自己打碎,这也是中国百年来一个历史性的大问题。但中国传统道德仍较充分地保存在农民中。即使发生了“文革”,足荣村始终没有分成两派互相斗争。即使报纸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还是觉得种田要除草,苗要保护好。不论发生怎样的“革命”,农民头脑中有自己的真理。中国传统文化同农民的勤劳朴实凝聚在一起,依然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当代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初期,农村有显著发展。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开后,农村涌现两亿多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东部沿海地区许多村庄变成了中小城镇,其中也多有中西部农民工的汗水。

农民工已不是农民,而是事实上的产业工人。“农民工”这个名词是矛盾的结合体,“农民”是中国户籍制度下该民的身份,“工”则是他们用以谋生的职业。他们其实是中国向城镇化、现代化转变进程中的主力。30多年来,“打工仔”、“打工妹”的称谓意味着他们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城市建设。他们的生活待遇、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以及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中国强盛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他们大都未被城市接纳,他们在失业或工伤致残的时候只能返回乡下。同时,中国仍有巨大人口的农村,农民如何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依然是极重要的。

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也使许多村庄成了“空壳村”,村中只有留守儿童、老人和部分妇女,对农村形成了很大的创伤。城乡差距更大了,特别是那些穷乡僻壤,人们的生活、心灵需要的尊严,都沉默在荒凉中……贫困农村靠谁来建设?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富省,广东雷州半岛上的农村却多是贫困村。半岛上的足荣村无异于天涯海角,那里农民的坎坎坷坷,精神诉求,灵魂归宿,很少被那儿以外的人们了解。我们再来看看生活在足荣村的茂德公一家。

茂德公之子陈英昌有句名言:“养子若不去读书,不如养个大肥猪。”这话同祖上坚持的“耕读人家”是一脉相承的。陈英昌生了六个子女,是个住茅屋想尽办法供养子女读书上大学的典型。别人攒钱建房,他一心一意投资孩子读书,缴不起学费不惜借高利贷。他家徒四壁时,读了书的孩子们就是他最大的福气。

陈英昌的长子陈宇是福源公以下第六代传人,他上学前,爷爷和父亲在他头脑里输入《三字经》,就像在土壤里施下底肥。这底肥铺在他从学校学来的所有知识的下面,在陈宇一生中有多么大的好处,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陈宇是茂德公家族一百多年来第一个大学生,学金融,毕业后有了在银行工作的金饭碗。谁知陈宇竟辞职经商,并在小有收益时即把产业做在贫困的家乡,把家乡的人力资源、穷山荒岛资源用起来……这件事做在穷乡僻壤沉默的荒凉中,我们该如何来估量其价值?

如今的“企业家”五花八门,要认识陈宇也不容易。一代又一代农民工把建设做在城市,中国的城市确实繁华了,壮观了,但他们家乡门前的一条土路是要自己出资修的。我走在足荣村,看到村民住得很松散,范围很大。陈宇在家乡竟修起了环绕全村的“足荣村一环路”,你会不会觉得这件事不简单!有了一环,将来会不会有二环、三环?陈宇在足荣村还建起了中国村庄最大的文化广场,比大部分县城的广场都大。祖辈父辈都问他:为什么要建得这么大?他说广场有多大,足荣村的前途就有多大。

我在多年的采访’中一再看到,很多穷乡僻壤的农民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不惜举债到县城或城外买房。农民这一自发行为是县城日益长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汶川大地震后,我去四川灾区采访时更一再感到,那些太小的“自然村”是不该继续存在的。政府应组织他们迁出山沟,合并到较大的村,使人口集聚向小镇发展。这对于接纳他们的较大的村庄来说,也是绝对的福音。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就不可能有商场、不可能有较大的学校,不可能有医院和银行,不可能有企业,那么这些农村再过一百年、二百年仍然是贫困村。如今,只有几户人、十几户人和几十户人的小村,在中国星罗棋布,不取消它,中国就永远存在贫困农民。这样的农村入口星罗棋布地分散在中国的穷乡僻壤,事实上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20世纪,是世界上诸多国家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为现代化国家的世纪。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这是更需要通过资源共享来强国富民的时代。取消人口过小的村落,使其地复归自然,创造有利于资源共享入气兴旺的小镇,是必由之路。当中国只有城镇之日,就是中国社会的发达之日。

2011年8月3日下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一行到湛江调研期间专程去足荣村考察了茂德公食品有限公司工业园。5日的《南方日报》做了报道。汪洋书记充分肯定了陈宇回乡创业的做法,认为这种利用家乡资源做产品,“在家门口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方法非常可贵,值得推广。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已无法仅依靠传统农业方式来维持农民生计,更无法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来建设新农村。真正的贫困是旧有的生产方式的贫困,这样的穷村已迫切需要像陈宇这样的新青年运用新技术、新的_生产和经营方式,将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并使传统耕作方式注入新的科学因素得以再生。新农村建设,是应该这样来实现的。数不清的农村学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回乡的路,宁可漂泊在城市。陈宇返乡带动乡亲一起创业,便殊为珍贵。

“在家门口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这就是当今农村最重大的问题。汪洋书记的肯定和鼓励,以及陈宇和乡亲们的实践中,其实奔驰着拯救当今穷村的大道。非止如此,这其实也是新世纪中国农民建设自己、更新自己的大道!

陈宇在家乡创办的产业正不断吸收周边人口,若能更有意识地使他们成为足荣村居民,怎见得足荣村的未来不是一个著名小镇!再过一百年,足荣村成为雷州半岛上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迎接四海宾朋,也是可期待的。

飞速发展的世界,似乎一切都在变。但万古不变的追求和坚守是存在的。今日中国房价之贵已达世界前茅。家,在茂德公心中并不是一座房子,而是他永远坚守的一个不需要豪华的地方。结婚70多年,茂德公都与老伴刘荣阿嬷坚守在这个地方。老伴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陈宇把爷爷茂德公的形象注册成商标,如今茂德公商标价值达数亿元人民币,茂德公算得上是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老农民了。茂德公和老伴仍然养了一群鸡和一头猪,仍在屋前屋后种点青菜和辣椒,这跟赚钱没啥关系,这是他们的生活。这养鸡种菜的生活,在中国农民家庭是不足为奇,平凡如水的,而2500年前的老子就说:上善若水。

20世纪的中国农民经历了多种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几代入投入心血汗水去实践。中国最广大的人口是农民,最广大的人口投入的颠沛的沸腾的实践,是伟大的实践。这宏伟的百年实践距离我们可能还是太近,我们尚难准确论述是非,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记述某个时期“是这样”。这一百年,恐怕值得我们再研究一百年,甚至更久。我们所记述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虽然,20世纪结束的时候,足荣村还是广东最穷的村庄之一,但茂德公家庭的百年变迁,其悲伤与欢乐,吃苦能力和勤劳,理想和灵魂,平凡与不平凡,以及茂德公家庭一代比一代强的走向和现状,仍然可以是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进步的缩影。

2011年11月10日 北京

内容推荐

20世纪至今,中国农民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计算机时代。王宏甲、刘建的这本《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通过一户农民这一百多年贯穿三大时代的历史性足迹,追述他们经历的剧烈时代变迁和精神嬗变。

作品以茂德公为主要贯穿线索,他世居广东雷州半岛足荣村,曾祖福源公崇尚“耕读传家”,他本人年轻时曾志于勤劳置田当地主,不料土改的一声枪响将他的梦想打碎……此后经历互助组、人民公社,经历大跃进、大炼钢、“文革”和改革开放。作品既不是着眼于社会批判,也非单纯褒扬,而是着眼于具有浓郁中国文化传统的农民,在西方率先进入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严重冲击下,如何在程程坎坷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与生活。作品对过去百年那些评价不一的往事,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福源公以下第六代传人陈宇是茂德公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曾有在银行工作的金饭碗,竟辞职,把产业做在贫困家乡。这不是一个常见的企业家创业的故事。把家乡农民资源、穷山荒岛资源都用起来,改变乡民离乡离土的流离生活,回归于建设自己家园的生活。这是一个在穷乡僻壤争取共同富裕的故事。当今大量农民进城打工,许多村庄成了“空壳村”,贫困农村谁来建设?陈宇的作为对当今农村建设具重大启示价值,受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肯定。

《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并非选取一个富裕村来做研究对象。足荣村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富省广东的一个仍有许多茅屋的贫困村,至今还在搞“消灭茅屋工程”。但茂德公家的百年变迁,其悲伤与欢乐,吃苦能力和勤劳,理想和灵魂,以及一代比一代强的走向和现状,仍可以是百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进步的缩影。

编辑推荐

20世纪的中国农民经历了多种不同时代。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最广大的群体投入的颠沛的沸腾的实践是伟大的宝藏。这一百年值得我们再研究一百年。

《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作者王宏甲、刘建通过寻觅追述广东雷州市龙门镇足荣村茂德公一家百年历史(1911—2011年),他们所经历的剧烈的时代变迁以及生活和精神的嬗变,其悲伤与欢乐,吃苦和勤劳,理想和灵魂,平凡与不平凡,以及茂德公家庭一代比一代强的走向和现状,并与同时期世界时代背景展开相关思索,为新世纪中国农民建设家乡、更新自己展示出一个有意义的榜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