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回眸与思考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郁昭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郁昭编著的《往事回眸与思考》内容介绍:安徽小岗为中国农村改革钻木取火,他是那个让星火成燎原之势的人。

他力排众议,坚持用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增产来检验生产关系的先进性;他胆识过人,在政策得到中央认可之前,已在滁州七县300多万人口所在的70%的村庄实行了新体制——大包干;他奔走呼喊,向省、中央为大包干报户口,为中央的正确决策准备了成功的先驱案例。

王郁昭成功践行了“大包干”这一新中国农业的第一步改革,促进了农业大增产,启动了中国农民减贫的体改效应。

内容推荐

王郁昭编著的《往事回眸与思考》主要内容包括:在战火中成长、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个春秋、“文革”中的往事记忆犹新、人生转折:开始走上从政之路、中国改革大潮,从农村开始突破、工业和科教文化事业改革与实践、在安徽省省长岗位上、暮年奉调京华等。一起来翻阅《往事回眸与思考》吧!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在战火中成长(1926—1949)

 一、我的祖父辈是闯关东的

 二、战乱中的求学路

 三、冲出鬼子的“火网”封锁线

 四、参加“东海整风”的感受

 五、接管威海城市区的教育工作

 六、指挥棒与刺刀

 七、在威海武工队里

 八、李老太冒险“深入虎穴”

 九、三个投降的国民党兵

 十、棉花山反击战

 十一、激战古陌岭

 十二、两个女文艺兵的命运

 十三、因“回避政策”南下到濮阳

 十四、陈毅说“回避政策”是错误的

 十五、粟裕大胆建议被中央采纳

 十六、第一次见到朱德总司令

 十七、对开封从佯攻到攻克

 十八、唯杞大战的重大意义

 十九、黄河故道遭敌机疯狂扫射

 二十、一支奇特的部队:金秋八月穿上棉军装

 二十一、与皖西独立旅会师的情景

 二十二、解放合肥、舒城前后

 二十三、渡江一战定中华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个春秋(1949—1969)

 二十四、接管芜湖市文教事业

 二十五、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总理

 二十六、走上大学讲坛

 二十七、惊人谜案:一位教授投江自杀

 二十八、一位“卧底者”的厄运

 二十九、人事科长的曲折人生

 三十、两位“自动离职”教授的不同归宿

 三十一、许杰校长的党籍问题

 三十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三十三、患重病住院的故事

 三十四、考进中央马列学院

 三十五、在中组部和高级党校的短暂时光

 三十六、任安徽师范学院教务长

 三十七、向康生汇报“反右”情况

 三十八、毛泽东主席视察芜湖

 三十九、刘少奇同志为“皖南大学”写校名

 四十、突然被调省科委

 四十一、参加社教运动:从涡阳到祁门

 四十二、曾希圣与“责任田”

 四十三、参加省委“反修”理论小组和“四清”运动

第三章 “文革”中的往事记忆犹新(1966—1969)

 四十四、“三家村”在安徽的代表

 四十五、“自我检查”变成了“作大报告”

 四十六、“牛鬼蛇神”大队长

 四十七、关牛棚:“无情斗争,残酷打击”

 四十八、两次被“打倒”,两次被“解放”

 四十九、“扫地出”当农民

第四章 人生转折:开始走上从政之路(1970—1975)

 五十、当上了一名“县官”

 五十一、稳定局势“扫除一切害人虫”

 五十二、补上参观大寨这一课

 五十三、兴科学种田之风

 五十四、植树造林,粮丰林茂

 五十五、兴修水利,根治滁河

 五十六、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

 五十七、关心、爱护基层干部

 五十八、加强工业城市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

第五章 中国改革大潮,从农村开始突破(1975—1982)

 五十九、从“县官”到“州官”

 六十、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风波

 六十一、“反击右倾翻案风”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六十二、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大调查

 六十三、万里入主安徽后采取的重大措施

 六十四、尊重生产队自主权

 六十五、人民日报:《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

 六十六、经受百年不遇大旱的考验

 六十七、省委决定“借地度荒”

 六十八、三个“秘密武器”

 六十九、包产到组的兴起

 七十、部长“钓鱼”的故事

 七十一、“张浩来信”发表以后引起的风波

 七十二、“报社是不会管饭吃的”

 七十三、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七十四、我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

 七十五、万里说: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一只能同意批准给他报上户口

 七十六、艰难岁月:一场新的风暴突然袭来

 七十七、重压之下,滁州仍然坚守阵地不动摇

 七十八、关键时刻邓小平讲话了

 七十九、中央五个一号文件的出台

 八十、农村改革是历次政治运动中最健康、最成功的一次大变革

 八十一、中国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突破

 八十二、改革从农村突破的伟大意义

 八十三、实践的权威至高无上

 八十四、皖东大地故事多

 八十五、震撼与关注

第六章 工业和科教文化事业改革与实践(1975—1982)

 八十六、新的经济联台体大量涌现

 八十七、扬子品牌之一——扬子电扇

 八十八、扬子品牌之二——扬子电视机

 八十九、扬子品牌之三——扬子电冰箱

 九十、集资办纺织厂的动人故事

 九十一、再现醉翁神韵

 九十二、积极筹办高等教育的故事

 九十三、走企业联合办学之路创办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过

 九十四、改革农村群众文化体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九十五、人工半碱水河蟹育苗技术试验成功

 九十六、把科协组织向社队延伸

 九十七、灰喜鹊参加天安国庆大游行

 九十八、在滁州13年的回顾与思考

第七章 在安徽省省长岗位上(1982—1987)

 九十九、第一次见到耀邦同志

 一○○、新的领导班子的组成吕

 一○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揽全局

 —○二、“阜阳模式”与乡镇企业的崛起

 —○三、芜湖“傻子瓜子”的故事

 —○四、城市之末,农村之首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问题

 一○五、农村专业市场的兴起

 —○六、万里为民请命城西湖退垦还湖内幕

 一○七、上海“小三线”厂移交安徽

 —○八、上海黄山茶林场风波的平息

 —○九、庭院经济和特色农业的兴起

 一一○、阜阳:全国第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建立

 一一一、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第八章 暮年奉调京华(1987—2010)

 一一二、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的日子里

 一一三、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成立的经过

 一一四、敢讲真话献诤言

 一一五、晚年走上中国扶贫公益事业岗位

 一一六、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一一七、耄耋之年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奖”成就奖

 一一八、结束语人生感悟

参考文献和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天福山起义后,大哥王敏昭被任命为胶东人民抗日自卫团村团长兼三十三分团副团长。1940年日军占领了大水泊后,大哥在我家捐资筹建的岚宅中心小学、芦子口小学担任校长。1941年,他调任天福山区政府文教助理。。1942年我由芦子口小学调任岚宅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由驾山窑村的王燕(王镇燕)接任。

1942年冬季,日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了一次残酷的拉网式的大扫荡。从11月17日起,日军集中近两万日伪军,南起青岛北至潍坊沿海一字排开,向莱阳、高密、福山、栖霞等胶东抗日根据地推进,沿着青(岛)烟(台)公路筑起了一道“隔离网”。白天见山搜山,见村梳村,烧草堆、清山洞,连土地庙也不放过。夜晚就地宿营,砸下老百姓的门窗、抢走老百姓的桌椅板凳和柴草,堆放在一起,放火燃烧,每隔一华里左右,架起一堆篝火,晚间站在山头上远远望去,俨似一条火龙,号称“拉网大扫荡”。汉奸特务混在逃难的老百姓中,妖言惑众,散布说在两堆火之间有铁丝网,有日伪军巡逻,谁敢冲出去谁就要丧命。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不仅抢劫财物,杀人放火,还集体强奸、轮奸妇女。11月25日,日伪军合围马石山,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胶东的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敌人拉网扫荡开始之时,我东海地委和文登县政府发出了反扫荡的命令,要求各县、各区立即动员起来,做好反扫荡的准备,实行坚壁清野,遵照“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的方针,组织群众跟敌人转山头,躲开敌人的搜捕。东海军分区在司令员李发、副司令员于得水和政委仲曦东等领导下,各路大队积极侦察敌情,掩护老百姓冲出火网,转移到安全地带。

12月初,敌人的扫荡进入文登县境,向东推进。根据上级的部署,各个学校都停课放假。在校长王燕和我的率领下,我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开始撤离。路上都是冰碴子,走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很不好走。我们向荣成方向走了两天,站在山头上向东眺望,突然见到了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行人心里一惊,再往东已经无路可退了。

这时,逃亡的人群越来越多,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突然发现了大哥王敏昭和天福山区委的几位同志。大哥当时是天福山区政府文教助理,他还带着只有八九岁的四弟王叙昭。哥仨见面,分外惊喜。大哥和我商量后,认为无论如何,今晚必须冲出火网。为了避免让鬼子一起活捉,决定把四弟安顿在当地一户老百姓家中。这户普通农家的老大娘看着恳切期望的大哥和我说:“你们放心吧!只要我老婆子还活着,就会保护好你们的小弟弟!”我们哥俩十分感激地告别了这位老太太。走出村头不远,刚要分头突围,背后突然传来四弟的哭喊声,回头一看,只见四弟跑过来,表示他不要单独留下,并说:“就是死,也死在一起。”经商量,大哥领着四弟和区委几位同志,我和几位教师和学生,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走去。

夜深了,我和几位同志爬上了~座山头,观察前面“火龙”的情况,发现一个燃烧的火堆变得不那么旺了,而且没有发现有鬼子兵来添加柴火,火堆慢慢地变成一堆火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行快速地从炭火堆旁边冲了过去。

大地一片漆黑,我们一行翻山越岭,走了四五里路,进到一个被大雪覆盖着的小山村,地上连一个脚印也看不到,四周像死一样的寂静。走着走着,我被脚下的硬物绊了一下,低头一看,是一具冻僵了的尸体。我们继续往前走,凌晨5时左右,在荣成崖头集(今荣成县政府所在地)附近的一个村庄,发现有一户农家的窗子隐隐透出亮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敲开了这户人家的大门,说:“我们是逃难的!”好心的老乡端出了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子,让我们充饥,并说:“小鬼子刚走了半天,我们一家是藏在地窖里才捡了一条命!”天亮以后,我们一行又走半天的路,各自奔回自己的家。大哥王敏昭和四弟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也回来了。

后来得知,那些还没有冲出火网的老百姓第二天被日本鬼子赶到东海边,把其中被认为是八路军的杀害了,把年老体弱的放了,把年轻力壮的押送到军舰上,运到东北和日本本土当劳工。

这次大扫荡从1942年11月17日起到12月29日共42天。鬼子兵由于摆了一个一字长蛇阵,兵力分散,敌人妄想消灭胶东地区的八路军的目的完全失败了。我军在掩护胶东区党委机关和群众冲破“火网”的同时,分别跳出敌人的封锁线。让敌人“连连扑空,筋疲力尽”。据《文登地方志》记载,这次大扫荡仅在文登、文西两县共俘群众112万人,逃回约1万人,被杀害的187人,被打重伤的39人,被迫当劳工的1044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敌人向胶东地区发动的一次最血腥、最残酷的大扫荡,最终以失败而告终。P6-7

序言

本书是王郁昭同志从参加革命到亲历改革开放的回忆录。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对从事农村工作和政策研究的人来说,王郁昭同志是一位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曾经担任安徽省省长、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农村改革最艰难时期,他作为安徽滁县地委书记,不畏政治风险,支持农民创造,被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称作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

2010年12月,王郁昭荣获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成就奖,获奖评语说:“安徽小岗为中国农村改革钻木取火,他是那个让星火成燎原之势的人。他力排众议,坚持用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增产来检验生产关系的先进性;他胆识过人,在政策得到中央认可之前,已在滁州七县300多万人口所在的70%的村庄实行了新体制——大包干;他奔走呼喊。向省、中央为大包干报户口,为中央的正确决策准备了成功的先驱案例。……王郁昭成功践行了‘大包干’这一新中国农业的第一步改革,促进了农业大增产,启动了中国农民减贫的体改效应。”这个评语,准确地评价了他推动农业大包干的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王郁昭长期在大学工作。“文革”中,他受到迫害,全家下放淮北农村,当了农民,这段经历让他体会了农民的疾苦,与农民结下深厚感情,也了解了农村的问题。后来,他被重新起用,在全椒县主政五年,改变了这个县派性严重、社会秩序混乱、工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使全椒成为全省的先进县。担任地委书记后,他组织滁县地区大批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开展对“左”的错误影响农村经济政策的大调查,形成《关于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查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万里同志对这份报告的批示,引来全省上下三个月的调查,最终形成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规定”),突破禁区,放宽政策,为群众自下而上的改革创造了良好氛围。进入农民探索农业责任制的阶段,他发现基层为抗灾暗自实行包产到组、棉花包产到户等“秘密武器”,非常重视,亲自进行调查总结,将这些做法在各县试点并推广,形成包产到组、大包干到组、包产到户等联产责任制由群众纷纷创造出来的局面。在多种责任制的比较、借鉴中,小岗农民首创了大包干到户,但招致强烈的反对。他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排除险恶,坚决支持小岗农民的创造。在全省农业会议上,他为“大包干”报户口,得到万里同志的高度评价和鼎力支持。

万里同志调离安徽后,“双包到户”遭到轮番围攻,王郁昭在处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顶风推行“大包干”,全然置“鸟纱帽”于不顾。不久,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旗帜鲜明地肯定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风阳县的“大包干”,迎来了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凯歌挺进。

王郁昭有领导农村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农村改革每前进一步,他都进行一次理论结合实际的回顾和思考,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用于指导改革。一是提出“用农民的积极性和增产来检验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理念。而农民要有积极性,就要有自主权和多劳多得的物质利益,这就要改革影响其自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制度。二是用农民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来衡量责任制,提出“大包干到户与包产到户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两种到户在分户生产,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上有共同点;但包产到户中,农民还没有经营权,种田要按公社、生产队的生产计划统一进行,也没有产品支配权,生产的东西要上缴,由生产队统一分配,上缴国家任务,扣除集体提留,然后按各户上缴产量,计算出工分,按工分分配给农民,在统一分配中容易出现贪污和不正之风,农民不放心。而大包干到户,农民只需“包干上交”国家征购任务、集体提留,除此之外的收获,全部都是农民自己的。农户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产品分配的支配权,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主体。这就意味着旧体制的基础已被瓦解,新体制的基础已经建立。来自实践的理论创新,赋予他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决把农村改革进行到底的大无畏气概,并用来为“大包干”进行政策论争。胡耀邦同志到安徽考察时,既肯定了他带头实行“大包干”的作为,又称赞这种政策论争对全国有带动意义。

在担任安徽省省长期问,王郁昭继续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非常重视阜阳地区农民创造的新经验,与农民共同探索中部农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路子,提出安徽乡镇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于千家万户,要以户办、联户办为重点,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依托小城镇,发展专业市场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或数品的区域经济。

王郁昭就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后,面对农民流入城市的“民工潮”的出现,率先给予支持。他认为,把“民工潮”说成“盲流”是不符合实际的,下达指标清理进城农民是不可取的,要允许劳动力流动,形成劳务市场。政府要提供服务,使农民在转移中少受苦、少受损失。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带领一批青年学者研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建言献策。他倡议开展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就业工作的视野扩展到农民。他主张从我国走出二元经济结构和体制的视野解决农民工问题。呼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是“十二五”期间的关键问题之一,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农民的第三次解放。可以说,他与农民群众和时代发展同行,在支持农民实行“大包干”、发展乡镇企业、进城就业这三个伟大创造中都做出了贡献。

本书翔实生动地记述了作者的成长、工作与经历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实行农业“大包干”的安徽农村改革及此后一些重大改革的主要情况和发展历程。阅读此书,当有“鉴往知来”的益处。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由报社调到滁县地委办公室。从那时起,长期在王郁昭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近两年,郁昭同志花了很大的精力撰写这部回忆录。这部书稿。是这位85岁的老人,用铅笔一字一句完成的。我负责安排打印和帮助校对书稿。在这个过程中,数十年间在他领导下工作学习的情景不断涌现眼前,感怀领悟难以言表。在这部书出版之际,谨作此文,以表拳拳之心。

后记

这本书是在资深记者柏晶伟同志所著《为农业大包干报户口的人——王郁昭》一书的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改写而成的。

2005年,我辞去最后一个社会职务,完全退了下来,以休息为主,除注意锻炼身体、读书看报外,有时会会朋友、聊聊天。在谈论往事的时候,有的同志建议我把这一辈子经过的风雨历程再写一本书,为后人留下一点儿有益的东西。我说,我的主要经历柏晶伟已写了一本书,再写难免有所重复。大家说,同是一位主人公的经历,重复是难免的,但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可能会更生动、更真实一些。因此,在征得柏晶伟同志的同意后,我开始动笔,但有些事情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把事情说清楚,因而本书中有些章节还保留了一部分理论性的文章。

写回忆录最重要的是真实、实在,不能有虚假。我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基层工作,特别是从政以后,接触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机会多,为群众办实事,所讲的事情大都是一些具体的、真实的故事。当然,其中有些观点和做法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是很自然的,是正常的。

感谢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同志和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志办公室的同志,他们为我寄来一整套安徽省志和许多有关地、市、县的地方志和大事记。感谢滁州市档案局原局长侯长明同志,他提供了许多有关档案资料、重要文件、会议记录、各种调查报告和讲话稿及有关出版物。感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对书稿的审读与评价,认为“全书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一生所走过的革命道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朴实,很真实。书中涉及的许多问题、思考,对于今天还在岗位上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很有借鉴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我还要感谢我原来的秘书郭文生、崔传义、赵树凯等同志,提供了他们手中保存的有关材料以及在文稿修改和打印方面付出的辛苦。我离开山东老家时间较早,感谢文登市史志办寄来的地方志。在这里,对我工作过的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对中国文史出版社责任编辑王文运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也一并表示感谢!

王郁昭

2012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