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酒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一达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夏三爷开了个大酒缸

海八爷每天晚傍晌儿,不到丁字街的“同义居”坐一会儿,就好像心口窝儿那儿扎了根刺儿,这一宿,睡觉都不踏实。他的魂儿仿佛让“同义居”给勾了去。没辙,谁让他对夏三爷的“汾州白”喝得上了瘾呢。自然,勾着海八爷魂的除了酒,还有更深的隐情。

“同义居”是夏三爷开的大酒缸字号。离鼓楼不远。五间门脸,北房,有个后院,窗户门正经八百是一水儿的老榆木,花窗的式样是仿廊房头条一家银号的。六口粗瓷挂釉的大缸,交错地半埋在地下,每口缸都有半对拼的红漆木盖,髹漆至少刷了十遍。

老掌柜夏三爷对这红漆木盖,常爱夸口:“您甭瞧它不起眼儿,这髹漆活儿,正经八百的是宫里造办处漆作卢师傅的手艺。”

一晃儿,十多年了,卢师傅早已作了古,但玩意儿却留下了。不知多少食客酒友在这木盖上,碗碟蹭,袖子磨,它愣不褪色,反倒越擦越亮。即便是酒的残迹,还有菜汤、酱油汤、醋汤,也无法浸蚀它的本色。绝了。

夏三爷每天擦这髹漆木盖时,总要眯缝着那对小眼儿多看几眼,然后咽口气,暗自惊叹:它怎么不掉色儿呢?

大缸的转遭儿摆着圆凳和方凳,柴木的,坐不了两三年,便哗啦啦了。圆凳和方凳换了好几茬儿,但这缸盖儿愣不见掉色儿。你说怪不怪吧。夏三爷解不开这闷儿。也许这才叫玩意儿!

“同义居”是大酒缸。您别以为大酒缸是一个酒缸,它实际上是老北京的小酒馆。自然,北京人之所以把酒馆叫大酒缸,是因为确实在酒馆里摆着或埋着酒缸。这可以说是北京所独有的。至今,还没听说中国哪个地方,也把酒馆叫作大酒缸的。

老北京的爷儿们没泡过大酒缸的人不多。那当儿,大酒缸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您随便溜达到哪条胡同,一出胡同口儿,就能见到一个大酒缸。

北京爷儿们的生活离不开酒。没酒,便没了乐子。没酒,老百姓的日子就如同一碗白开水。没酒,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酒不但能活血化瘀,消愁解闷,还能给平淡生活添点儿诗意和情趣。这里渗透着的是文化。  老北京人喝酒奔大酒缸,在酒缸边上喝酒,透着一种豪气,所以有人也说这是喝“武酒”。为什么老北京人喝酒用大酒缸呢?听寿五爷说,这还是从元世祖忽必烈那儿传下来的呢。

寿五爷好说古,有一次他在“同义居”喝酒,跟叶翰林聊起了大酒缸的掌故。

“五爷,您给说说,这大酒缸是怎么回事儿?”叶翰林喝得醉么咕咚的跟他逗闲嗑儿。

“考我是吧?”寿五爷嘿然一笑,喝了一口酒,嚼了一个花生豆,说道:“想当年,忽必烈铁马金戈,统一了中原。得了天下,当了皇上,他自然高兴呀,这一高兴想起酒来了。于是他要大摆筵席,请文武百官喝酒。拿什么喝呢?忽必烈心想我是皇上了,喝酒的家伙什儿不能小了呀!他下诏做一个大酒缸。您想皇上要和文武百官在一个缸里喝酒,这缸能是咱们家里盛水的缸吗?当差的官儿让工匠开采玉石,用一整块带白斑的墨玉雕了个大玉瓮。这个瓮有二尺高,周长一丈五,瓮口的径长四尺半。”

“我的天,这口缸可够大的!”叶翰林说。

“瓮的外壁刻着各样的海兽,出没于海水波涛之中,雕完之后,忽必烈把它放在了琼华岛的广寒殿中,取名‘渎山大玉海’。然后盛上御酒,忽必烈与群臣痛饮。”

叶翰林问道:“这大玉酒缸能盛多少酒呀?”

“多少酒?我没喝过大玉瓮的酒,不知道。据说至少能盛三十多石。”寿五爷笑道,“皇上跟群臣喝酒用酒缸,那叫气派,后来传到了民间,京城的酒馆也开始用大酒缸了。”

寿五爷说的是不是这么回事?咱们另说。不过这“渎山大玉海”确实在那儿摆着。您现在到北海团城的承光殿还能看到。

当然,皇上喝酒用玉缸,老百姓可享受不起,京城的大酒缸大多是粗瓷挂釉的,跟家里盛水的缸没什么区别。

“同义居”跟其他大酒缸一样,酒缸也是半埋在屋子当中,里头盛着酒。不过,酒友们喝酒,不从缸里直接舀,而是在柜上拿小提子盛到酒碗或酒壶里。

柜是曲尺形的,四尺多高,黑漆,漆皮已然脱落,裂了不少口子。这物件还是夏三爷的父亲留下来的。

柜台的后墙上挂着秦炳文(秦宜亭)画的一幅山水,配着这幅画,有一幅立轴,上面是姜筠(姜颖生)写的那首杜牧的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秦炳文与张士保(张菊如)、汪舫(汪叔明)是道光年间京城画坛“三杰”。姜筠(姜颖生)也不是俗人,他与元隽(元博生)、兴葆济(兴柬生)在光绪末年号称京城的“三生”。

“同义居”能挂这二位的字画,说明夏三爷并非凡夫俗子。为什么要挂杜牧的这首诗呢?因为夏三爷是山西汾阳人,他自认为杜牧这首诗里的“杏花村”,说的是汾阳的杏花村。其实,杜牧诗里的“杏花村”并非指的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汾阳的杏花村确实有名,早在南北朝时,“汾州白”就闻名遐迩。但全国叫杏花村的地方有十九处,且都与酒有关。如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有“杏村飞崖”,《水浒传》里的李逵曾在这个杏花村喝过酒。江苏徐州丰县有个杏花村,宋代的苏东坡在那儿喝过酒,留下“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会入杏花村”的诗。湖北麻城古镇有杏花村。古诗称道:“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

夏三爷不懂诗,也不会去考证杏花村的出处,只要杜牧的诗里有杏花村,他认为那就是说他老家呢。自然到大酒缸喝酒的也没人跟他较这个真儿。

只有一次,叶翰林喝高了,抬头看着这个立轴,对夏三爷道:“三爷,您的酒真地道,连唐朝的大诗人都夸过您的酒呢。”

夏三爷回过头去,细看了看诗里的“杏花村”仨字,说道:“敢情,杏花村是我老家。”

“同义居”的柜上有六个瓷坛,坛口是软木盖,用红绿粗布包着,坛子里盛着六样烧酒,酒名写在纸上,,贴在了坛子外面。

P1-4

目录

序言 一达与《大酒缸》/001

《大酒缸》再版自序/007

第一章 夏三爷开了个大酒缸/001

第二章 大酒缸的几位爷/012

第三章 海八爷撞上了小人/019

第四章 百灵演义“绝活”/032

第五章 寿五爷大闹“同义居”/043

第六章 翡翠烟嘴不翼而飞/053

第七章 潘佩衡翡翠送人隋/067

第八章 清风阁“荷花程”遇印月/085

第九章 行酒令印月吐衷肠/100

第十章 “荷花程”吃炒肝戏说姻缘/116

第十一章 赌胜局贝勒爷祭祖马/131

第十二章 “紫燕子”赛马场露脸/150

第十三章 救惊马海八爷遇险/167

第十四章 乔本舒冒坏设暗套/175

第十五章 “会贤堂”印月闹席/187

第十六章 要脸面老太监舍财求婚/202

第十七章 老驴头半夜遇“撞客”/212

第十八章 玩幺蛾子寿五爷怒骂“同仁居”/223

第十九章 鬼上门秀儿午夜惊魂/237

第二十章 探谜底海八爷“打鬼”/250

第二十一章 夏三爷发善心腊八舍粥/263

第二十二章 夏三爷古寺会印月/277

第二十三章 乔本舒买女骗太监/288

第二十四章 生悔意“荷花程”赋诗作画/297

第二十五章 醉鬼张三夜还烟嘴/308

第二十六章 天降大祸“同义居”遭封门/320

第二十七章 寿五爷蒙辱坐大牢/330

第二十八章 悲惨辞世夏三爷沉冤大酒缸/339

序言

一达与《大酒缸》

刘一达,人称一达。据我所知,其笔名为达城,但不常用。一达,人如其名。做事始终如一,性格达观率真,开朗爽快,质朴无华,谦逊和善。他常自称俗人,崇尚大俗见大雅。此言令人信之,仅从其外貌可知。一达圆脸皮净,常留寸头,疏眉大眼,鼻梁高直,山根雄阔,嘴颚周正,二目炯炯有神,笑意常挂腮边。少年时,乃一漂亮小伙也。及长,体貌略发福,脸越发圆润,带有佛相。友人建一,戏言看一达,要收门票。如此,若我常与一达相近者,当出资数万人民币矣。一达之福相,蔼然近人,且能和事。一达曾写《房虫儿》《鸟虫儿》《票虫儿》,得罪市井青皮,持刀相挟,令其和颜与善貌相退。

一达乃京城“名记”。曾在一九九四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一九九五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一九九七年,被评为全国“报刊之星”。获此殊荣,一达当之无愧。但诸多奖赏,犹如浮名。虚荣难敌大众之口碑。一达之所以为一达,在于人缘儿极善,于公众心中树立了极佳口碑。如此,乃一达十多年辛勤耕耘之所获。他从一九九一年起在《北京晚报》主持“社会特写”专版,以后又主持“经济广角”“京味报道”专版,至今已十三年矣。每周采写一整版约五千字新闻特写专稿,涉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多为大众所关注话题,其多篇特写专稿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一名记者,长达十三年,周而复始采访写作,至今不辍,这在当今记者中,恐不多见。于此可知一达之用功与勤奋。一达作为家喻户晓之名人。恐怕与此不无关系。长达十三年的“整版”写作,使一达形成了固定读者群。看一达文章,如同北京人喝豆汁儿,几日不喝,倍有渴盼之念。读一达作品,如同北京人嚼橄榄,回味无穷,越嚼越有味,几日不嚼,心存念想矣。

一达虽负盛名,但却无官无位,据闻他连职称都不要,甘为普通记者。一达虽为布衣,并非囊中无银,但他粗衣简行,每次出门采访,均以自行车代步,或挤大巴或挤地铁,情愿与普通百姓为伍,由此可知其平民心态。

一达乃京城小胡同长大的作家和民俗学者。据一达自言,儿时也是胡同中一顽童,诸如上房偷枣,下护城河摸鱼,到城墙上摘酸枣,逮蛐蛐,群殴助威,架秧起哄,凡当年胡同孩子之游戏均染其身。稍长,家遭变故,其父打成“右派”,发配于东北,其母迫于政治压力与父离异。母心慈善良,淳朴温厚,离异时乃俊貌少妇,但虑子女之故,守寡至今,养一达及妹,可谓含辛茹苦。一达能有今日,与其母言传身教不无关系。家境遭难,一达性格始有变化,因常遭世人白眼,劣童歧视,受辱乃为常事,遂由开朗而内向,由善言而寡语,平时闭门读书,不善与人交。幸喜其外祖乃京城藏书家,家藏古籍累以数万册。“文革”时抄家,红卫兵拉走数车而不绝,焚书三日而不灭。一达在此环境,耳濡目染,打下“国学”之根底。

一达十六岁,即走上社会,由学校分到一木制品加工厂,受父“右派”株连,下窑烧木炭,名为锻炼,实为“改造”。一达随遇而安,并无怨言。踏实肯干,不以苦为苦,反以苦为乐,受到单位领导刮目,居然跻身于市级优秀青年行列,于“人大会堂”作“讲用”。由此可知一达身处逆境,夙有鸿志。一达于辛苦劳作之余,苦读中外名作,当其时,名作均被视为“禁书”。一达常以《红旗》杂志封皮包于名作之外,掩入耳目。中外名作家,一达尊崇者为俄国的托尔斯泰、高尔基,法国的福楼拜、莫泊桑,美国的马克·吐温、海明威,中国当代的老舍、梁实秋,这些名家之作,他百读不厌,每读必有心得。托尔斯泰的创作人性论及思想睿智,高尔基的人生之路和探索,福楼拜、莫泊桑创作中的严谨,风格的简约写实,马克·吐温的幽默、海明威的简洁,老舍的京味语言,梁实秋的平实率真,均在后来一达的文学创作之中有所继承与体现。

一达烧炭时,其师傅亦为“改造”对象。此等烧炭翁几乎均为老北京之“三教九流”,有古玩商、挑馄饨挑儿的、老巡警、伪军、天桥艺人等等。这些老北京在烧炭余暇,便说古论今,抖落昔日京城轶事。一达与这些师傅相处八年,犹如上了八年学,所获甚多。一达乃有心人,师傅每讲一段子或嘴中蹦出京城俗语,他便悉心记在本上,数年之后累积十多本,于此,可知其用心用功。

一达十六岁与烧炭师傅为伍时,即潜心于北京历史文化及民俗研究,至今已近三十年矣。从一九九三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故都子民》始,于今已出版中篇、长篇小说十多部,这些小说融社会、历史、人文、民俗、掌故、轶闻、政治、经济、文学、人物、故事情节于一体,注重描写小人物之心灵历程和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入木三分,并以诙谐幽默、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京腔京韵,形成了其特有的小说风格。读一达的小说,如同老北京人在讲北京的历史文化和轶闻掌故。读一达的小说,如同在与一达亲切聊天,犹如看一幅幅北京民俗风情画。有文学评论家称一达的小说是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三言”“二拍”,此言并不为过。

一达的小说人物对话口语性极强,且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故一达每有长篇小说问世,必有影视制作者相随。一达的纪实文学力作《人虫儿》,于一九九九年被改编为二十一集电视系列剧,在全国各地三十多家电视台播出,一炮打响,反响强烈,收视率极高。此剧红遍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此后,一达的长篇小说《百年德性》、《再说人虫儿》、《胡同根儿》、《故都子民》、《北京爷》、《爷是大厨》等,又相继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名声鹊起。

一达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理事,北京记协理事,其著作等身,累计已出版三十多部书,约为一千二百余万字,且每部书均畅销。一达每有签名售书,读者云集。睹读者排队签名之场面,知一达在读者心目中之位置。言及京味文学,一达无疑是新世纪京味小说的领军人物也。

一达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神闲气定,无欲无求,自甘寂寞。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一达乃名人,但其无名人之相,有雅士之心,抱定一个“禅”字,苦其心志而不移,劳其筋骨而不辍。一达于二十多年前步入文坛,与之同辈者,或弃文从商,或厌文从政,或抛文赋闲,于今所剩无几矣。而一达矢志不移,始终如一,不断追求探索,始有今日之成功。问其大作可如意否?答曰无,尚须努力。由此可知其仍在“路漫漫”而“求索”中。有人谀称其“老舍第二”。一达出慎言:我与老舍,乃先生与学生之分矣,如何与之比肩,切莫扼杀捧打我。于此可知其对自身不足之卓识,谦虚谨慎之品格。

一达性格外柔内刚,沉稳之中有豪爽,豁达之表藏冷静。豪爽者,以酒为证。一达善饮,偶或亦有贪杯之时。一达称十七岁学会喝酒。此乃一达进深山烧木炭时,为驱寒而染杯。一达言,第一次饮酒,酒为山民自酿白薯酒,性烈。其时为严冬,大雪封山,劳作一日,极乏。老乡捧出此酒,一达年少气盛,一气豪饮十多杯而不醉,由此成瘾。某年,一达应邀作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栏目嘉宾,所谈话题为酒。一达为正方,侈谈饮酒之妙处。反方争辩饮酒之害处。不想反方竟被一达所折。小崔在节目临了时坦言:一达的生活离不开酒。此戏言后成掌故。每有朋友相聚,必以酒款待一达。一达每每直然昂立入席,踩云身晃而出。人们惊诧,如此豪饮者,何以写出众多佳作?

一达写老北京大酒缸,窃以为非他莫属。其人若置身于老北京,定为大酒缸之常客矣。《大酒缸》乃一达倾数年心血之力作。一达云:构思此长篇,始于少年。其时,住家胡同口有一小酒馆,每日酒友相聚,一把铁蚕豆,一碟小熏鱼,一盘拍黄瓜,更有穷者,一头大蒜,一枚锈铁钉,均可在此小斟畅饮。来此者均为普通劳动者,劳作一日,以酒开怀,畅所欲言,毫无顾忌,此乃真正京城爷儿们之天地也。一达常身处其中,于一角落,听这些长者举杯畅言,察颜观色以为乐事。

小酒馆主人为七旬长者。一达每去,以一把糖豆相待。后小酒馆主人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以皮带挞伐,悬梁自尽。罪名为解放前当过资本家,小酒馆从此销声匿迹。一达说,小酒馆之印象终生难忘。后来方知老北京大酒缸乃后来之小酒馆也。由此酝酿写作大酒缸,于今已三十年矣。一达云:写老北京大酒缸,非具有相当人生阅历,且具备相当的老北京人文历史民俗知识,才可完成。故熟烂于心,方才动笔。《大酒缸》乃京城百科全书式作品。此部长篇,一达于一九九八年动笔,今乃成,方知披阅五年也。

一达布局谋篇,确有过人之处。他将社会宏阔之背景,浓缩于大酒缸。将世态众生之繁纷,集中于大酒缸。将性格典型的三教九流人等,汇集于大酒缸。可谓工程浩繁,构思巧妙。其所塑造的夏三爷、海八爷、“荷花程”、印月、寿五爷、杨二、“马前”、浩贝勒爷等典型人物,入木三分,其面孔非脸谱化,乃生活中之典型性格也。《大酒缸》的情节,感人至深,令人过目不忘。

一达的小说,并非讲故事,寓意极深刻。《大酒缸》的妙处在于以一“酒缸”,折射出世事风云,社会百态,人生炎凉。故事之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之鲜活典型,京味语言之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和寓意之深邃,令人回味无穷。可谓继老舍先生《茶馆》之后,又一部多角度深入反映京城小人物的名作。昔有老舍先生之《茶馆》,外有法国左拉之《小酒店》,今有一达的《大酒缸》,三部作品当有异曲同Z-之妙处。-

作品好坏,读者细品即知,非我替一达言善。始信读者阅之,定会领其神韵,于“大酒缸”之中,酌一杯老酒,咂摸其味,齿留余香也。

据一达云,《大酒缸》乃其海八爷、“荷花程”、寿五爷等人生系列“三部曲”中第一部E篇。后两部,将继续展现大酒缸人物之命运。谓此“大工程”,并未夸张。

一达写作之勤奋,常令我辈汗颜。据云,其写作《大酒缸》时,每日仅睡两三小时,次日又要骑车采访,为晚报写稿。其每以方便面充饥。夜间困极,以冷水浇头,以大头针刺手背。入夜,所住小区皆熄灯安眠,惟一达写作之室灯亮。其写作之辛苦,常人难以想象。称其写作为呕心沥血,实言也!一达眼睛畏光,难以在电脑前久视,故至今仍以圆珠笔爬格。

一达戏言:离开笔将无以为生。写作对一达来说名副其实也。一达写作极其认真,一字不苟,为写一段情节,常查阅许多资料佐证。一达笔下之社会背景,乃清末民初,他未曾亲历;一达笔下之人物,乃老北京三教九流,他未曾目睹。为把握其历史与人物真实性,所作笔记厚达数百万字。一达写作特点在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成书之《大酒缸》三十万字,而其原稿约五十万字,删繁就简之多,可知其用心良苦。今大作付梓,一达实为读者奉献其心血也。

有人称写作为“玩文字”,又有新派小说家称写作为“玩感觉”。一达玩的乃是自己生命。当今浮躁社会,若一达如此以心血写作者能有几人?感叹之余,成此篇。遵一达嘱,是为《大酒缸》序言,诚惶诚恐也。

京城布衣余心直秉笔

癸未年冬日

内容推荐

一达布局谋篇,确有过人之处。他将社会宏阔之背景,浓缩于大酒缸,将世态众生之繁纷,集中于大酒缸,将性格典型的三教九流人等,汇集于大酒缸。《大酒缸》可谓工程浩繁,构思巧妙。其所塑造的夏三爷、海八爷、“荷花程”、印月、寿五爷、杨二、“马前”、浩贝勒爷等典型人物,入木三分,其面孔非脸谱化,乃生活中之典型性格也。《大酒缸》的情节,感人至深,令人过目不忘。

编辑推荐

当年的大酒缸,就像今日的酒吧,发酵着各式悲欢故事;

一达的《大洒缸》,致敬老舍的《茶馆》,写透了京城众生百态。

《大酒缸》是刘一达继《人虫儿》《北京爷》《百年德性》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他将社会宏阔之背景,浓缩于大酒缸。将世态众生之繁纷,集中于大酒缸。将性格典型的三教九流人等,汇集于大酒缸。可谓工程浩繁,构思巧妙。其所塑造的夏三爷、海八爷、“荷花程”、印月、寿五爷、杨二、“马前”、浩贝勒爷等典型人物,入木三分,其面孔非脸谱化,乃生活中之典型性格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