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要素市场分割研究
1.2.2 要素价格扭曲表现与成因研究
1.2.3 要素价格扭曲测度研究
1.2.4 要素价格扭曲影响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4.1 研究路径
1.4.2 结构安排
1.5 难点与创新
1.5.1 研究难点
1.5.2 创新工作
第2章 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2.1 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与价格决定机制
2.1.1 一般均衡基本分析框架简述
2.1.2 一般均衡分析之价格决定
2.1.3 竞争均衡与配置效率
2.2 价格调整路径与相对价格变动
2.2.1 价格调整:联结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2.2.2 相对价格变动:内容与方式
2.3 价格决定与调整之微观一宏观联系
2.3.1 价格变动的分配含义
2.3.2 价格调整的宏观表现与微观基础
第3章 相对价格调整:国际经验与历史证据
3.1 欧洲前工业时期价格长期趋势考察
3.1.1 价格长期趋势分析:基本思路与方法
3.1.2 价格长期变动趋势:由个案到一般
3.1.3 价格指数与工资变动
3.1.4 农业发展、物价与人口动态
3.1.5 基本结论与判断
3.2 欧美工业革命以来相对价格演进
3.2.1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3.2.2 产品比价变化
3.2.3 要素与产品比价变化
3.2.4 几点认识
3.3 相对价格变化:补充证据
3.3.1 日本产品比价变化
3.3.2 日本要素与产品比价变化
3.4 简要总结
第4章 要素份额演进:经验模式与统计规律
4.1 要素份额稳定性:典型事实之争
4.1.1 赞同观点与证据
4.1.2 反对观点与证据
4.1.3 争论焦点与意义
4.2 要素份额稳定性:历史视角考察
4.2.1 要素份额演进:发达国家的证据
4.2.2 基本认识
4.3 要素份额演进与经济发展阶段
4.3.1 要素份额与人均收入演进特征
4.3.2 要素份额与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4.3.3 要素份额分解:资本收益率r与资本产出比K/Y
4.3.4 相对收入份额与资本劳动比率演进特征
4.3.5 主要变量经验分布之补充分析
4.4 简要总结
第5章 中国价格决定机制发展变迁历史考察
5.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赶超战略与国家定价机制
5.1.1 国家定价的历史背景
5.1.2 国家定价的形成与强化
5.1.3 国家定价的作用与影响
5.2 改革初期:价格改革与双轨制
5.2.1 价格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5.2.2 价格改革过渡方式:双轨制
5.2.3 价格形成机制转换与价格并轨
5.3 市场经济时期:市场价格机制形成与发展
5.3.1 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范围
5.3.2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发育不平衡
5.3.3 现存问题与深化改革之方向
第6章中国市场价格扭曲测度
6.1 引言
6.2 理论框架
6.2.1 市场扭曲分类
6.2.2 随机前沿分析技术
6.3 实证分析
6.3.1 数据说明
6.3.2 结果分析
6.4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7章中国初次分配结构与价格合理性识别
7.1 初次分配结构研究:目的与意义
7.2 中外初次分配结构测算
7.2.1 数据来源
7.2.2 指标计算
7.2.3 简要结果
7.3 中外初次分配结构比较
7.3.1 中国初次分配结构概貌
7.3.2 中外国民经济初次分配结构比较
7.3.3 中外行业初次分配结构比较
7.4 中外要素份额演进特征比较
7.4.1 中国劳动份额变化趋势
7.4.2 中外要素份额演进规律对比
7.5 要素份额形成机制与价格体系影响
7.5.1 国民经济sL形成机制
7.5.2 要素比价与收入份额
7.5.3 产品比价与权数结构
7.6 价格合理性评价与政策模拟
7.6.1 理论模型
7.6.2 要素比价变化结果分析
7.6.3 产品比价变化政策模拟
7.7 基本结论与政策空间
7.7.1 基本结论
7.7.2 政策空间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表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