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玛吉阿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剑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子夜已至。却无法入眠,倚在枕上,夜空的繁星犹如镶嵌在忽必烈战马金鞍上的宝石,眨着冰冷的鬼眼,将天堂与人间连成一片。马可·波罗端坐在雕花的茶几前,挺直腰板,虔敬地向忽必烈叙述神游世界50座城池的感受。可汗的眼睛半睁半闭,听到开心处,僵硬的咬肌倏忽松弛了,但稍纵即逝。俯视众生的王者英气,从马可·波罗蓝瞳飞掣而入,穿透骨髓,让他倒吸一口凉气,脊背上也寒风凛凛。随后,大汗如炬的慧眼从他的脸上移开,穿过云层,投向蛰伏在夏夜躁动中的元上都,炯炯之目,像刺破苍穹的青锷光带,凌空而下让整个城邦为之胆颤心惊。

远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背囊放在床前,室内一片寂静,可闻时钟之舞的匆忙脚步,已经是清晨2时了,仍无睡意。顺手摸了卡尔维诺的六卷本文集,却无意中挑了他的举重若轻之作《看不见的城市》,当年马可·波罗游历忽必烈可汗麾下的大都会,极目之处,支撑帝国江山的擎天之柱爬满了白蚁,晚风拂过,冷灰纷纷落下,残阳里尽是千疮百孔的衰败。盛极一时的元上都已沉落在血色苍凉之中,气数将尽。

卡尔维诺老头的神来之笔,真让人叹服、倾倒。小说可以这样写,童话可以这么写,散文可以这般写,一支毫笔撬动和颠覆了整个世界,居然没有被压得呲牙咧嘴,步履蹒跚。相反,一副悠然自得的从容,一缕游刃有余的灵动,一种变幻莫测的奇崛,颇得中国老庄的神韵。作文和治国如小烹,意大利老头把老庄的仙风道骨参悟透了,健笔行走,如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出入无人之境。沉重的城邦在他的笔下或如飞扬的羽毛,或如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轻羽如鸿,透明的双翼驮我上青云。迷失在忽必烈可汗的元上都里,凭栏远眺,南接燕岭与阴山接壤的佘脉,北向广袤无边的大草原,内城为宫殿,外城为众生之所。流连在阡陌闾巷里,沉醉在灯火阑珊处,一队头戴战盔的武士疾风驰过,蹄声踏得石板路一片清脆。千家万户的门窗上高悬着红灯笼,蒙古王公的小姐阔少戴着面具匆匆从大衢小巷穿行而过,残留一片青草的清香和羊膻的混浊。我走失了,前瞻后顾有点找不着北,不停地昂首叩问明月星辰,这是刘汉的咸阳,还是李唐的长安,抑或赵宋的东京,还是朱明的金陵……天地无语,上帝诡谲一笑,更令我晕头转向……

尖啸的铃声将我从半睡半醒之中惊起,一看时针恰好指向凌晨4点30分,赴内蒙古考察出发的时辰到了。匆匆洗漱,夺门而出,发现一群才子佳丽早已伫立在曙色初露的院落里,玉树临风。天色灰蒙,小雨初歇的天空有几分黯淡。清晨5时30分,车队出发了,日产“巡洋舰”成了开道先锋,一如可汗当年身着牛皮铠甲的卫士,骑着高头大马,战盔上的红缨在晨风中飘扬,旋转出一道道光怪陆离的虹,令一双双浓睡未醒的眼睛一阵眩晕,被漠视已久的身份、身段、身价的认同感,突然在晓风残月中有一种奢侈的爆裂,一种威风凛凛的挥发,神思随着身体飘了起来,悬在空中。而北京城似乎早已经不是700年前的元大都,开道车开出15分钟,刚驶过元大都旧址的蓟门桥时,便迷了路,找不到出城的门。

今夕何夕?北门何在?仅仅700多年的光景,回故都的可汗骑士后裔们居然找不到出城的通道。在京畿一隅四处乱窜,差点撞到燕岭之上。忽必烈可汗坐在天庭之上龙颜大怒,王杖从天庭之上划下,砸在了不肖子孙的战盔上,一个找不到城池方位的骑士何以言勇?何以为战?俯视着在城中转来转去的开道铁骑,可汗闭上了王者之眸。回家的英雄之路荒芜了。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帐正对着浑善达克沙地。

秋阳西斜地照了下来,犹如上帝温湿的舌尖,舔舐着蒙古包顶上那颗红润的樱桃,一抹洇红从辕门潜入虎帐之中。大汗放下手中的马奶酒杯,轻轻地捋了一把胡须,犀利的目光投向浑善达克沙地的尽头。天上悬着这样燃烧的帐幕,沙地却铺陈着仰天疯长的红柳和野茅,天与地接壤处的界线如此混沌,一片火烧云像刚从地壳里奔突而出的岩浆,漫漶无际,渐渐地冷却为黑炭。显然这是黑夜垂死挣扎的前驱,也是燕岭之下的金国和远在钱塘湾边上南宋最后的一抹亮色。大汗目光凝望之处,浑善达克沙地沉默着,已经沉寂了一个又一个世纪,蓦然之间醒来,悄然地等待,静静地谛听,等待一场血染沙原的大战,谛听金戈铁马武士躯体倒地时的轰然声响,等待一个万劫不复的末日。

晚风呼哨般掠过沙地,一览无余地凸现靠近暮色时的死寂。这是一场大战将至前的寂静。野狐岭上金国40万大军虎视眈眈地逼来,而大汗麾下只有10万蒙古骑兵,兵力4:1,成败在此一役。踏碎燕岭,鼎定江南也在此一役。这是一阵比一阵凄迷的血色黄昏。大汗的目光由远及近收回帐内,定睛在虎帐前挂着的羊皮军事地图上,朝身后的近侍武士挥了挥手,传四王子!传——四王子!蒙古武士的呼唤撕裂天幕,没有一点后来草原牧歌的忧伤。一阵马蹄声掠过,枣红色汗血宝马的响鼻让大汗的军帐一阵颤动。伟岸威武的拖雷(忽必烈的父亲)滚鞍下马,铿锵脚步踏起一片响沙,追逐搅动着朝大汗的虎帐奔去。

大汗坐在王座上,急切地等着最心爱的小儿子。他对60多个蒙古郡主生的儿子们明争暗斗觊觎大汗王座的内讧早已厌倦了。

谁也别奢望坐大汗的万里江山,都是一些杀戮暴戾、嗜血成性的家伙,没有一点安邦治国的城府和政治眼光。他们不配,充其量只配做一个角斗士,与兽决斗,捐躯疆场。不像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处处彰显着不同,武功盖世,却像匹良驹淹没在千万匹奔涌的骏马中,不事张扬;深谋远虑,却似一只猎隼蛰居青草丛中,乘青萍而起,听号角而动。按照蒙古人的习俗,所有的家业都属于小儿子,拖雷若有一天握住蒙古大汗权杖,将会成为东方伟大的恺撒。大汗静静观察四王子许多年了,他什么也不缺,唯独缺浑善达克沙地一战,以剑与血的全胜来奠定在蒙古部落三军的拥戴和深孚众望。未见爱子身影,已先嗅到随他的脚步搅动的黄沙的呛味。身着牛皮铠甲,头戴金属战盔的拖雷踏在红地毯上,朝大汗行了一个蒙古骑士的下跪军礼,气宇轩昂地问大汗,此时召见他是否意味着战争的大幕天亮时就要开始。P17-20

目录

千禧十年篇2000

艽野尘缘

 城郓之轻

 绝地孤旅

 黑衣之邦

 清婉之地

 灵山

 灵地

 灵湖

 哈达

 布达拉宫的暮鼓

 玛吉阿米

九十年代篇1990

筑巢记忆

 少年幸自入潇湘

 将军石雕

 共和国不会忘记

 芙蓉楼

八十年代篇1980

军旅抒怀

 剑光,在古烽火台上闪烁

 沉默的远山

 茫茫荒原藏精灵

 月亮城

 战地女神

七十年代篇1970

乡关乡愁

 大板桥驿

 故乡的石板路

 故乡 不沉的石舫船

 母校  年的记忆

 云南贵妃墓

 邓小平的小康之梦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篇2010

读书行走

 在精神高原上梳洗文学翅膀

 仰望那片英雄的天空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死亡谷里的一条狗

 在灾难中行走

序言

我一直将散文写作誉为自己的童子功,其原由是16岁那年,第一篇散文《红山茶》便写于潇湘之地的基层连队。少年不知为卿狂,洋洋洒洒地写了6000多字,经基地一位新闻干事改了改,投老家的文学杂志《边疆文艺》,竟然收到了刊用通知。这对于一个从小就做着战地记者梦的文学少年,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啊。

然而,梦里不知身是客。夜夜潇湘雨,雨雾沅水,放眼眺望,满眼尽是原始的少数民族的风俗、风情,我无意中竟置身于一片文学的沃土。不过,由于驻地过于闭塞,那几年间,我仅在文学刊物上发表的几篇作品如《云南贵妃墓》和《故乡的石板路》,却得以用一双文学眼睛,观察这个不同于尘世喧嚣的天地,天籁般的寂静,那无边的风情和寂寞,恰好与文学结伴,挟着异域风光风情,刻录于心。今天看来,在未成为一位文学青年乃至作家之前,确实是上苍一片眷顾,大自然的垂青,慷慨地恩赐于我,给我上了一堂最富有原始风情的人间美学和文学课。虽然当年的作品多是幼稚之作,然而对于一个作家的历练,却是不可或缺的。

入京之时,年方24岁,年纪轻轻便到二炮高级机关任职,多少有点少年得志。两年之后,又成了二炮党委秘书。身处中枢之地,仍然做着遥远的文学之梦。是时,投稿瞄准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散文》杂志,果然出手不凡,第一篇名为《剑光在古烽火台闪烁》的散文,居然出现在《散文》杂志头题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创造荒原的神话》《月亮城》《蹉跎河岁月之河》《沉默的远山》《荚蓉楼》等相继出现在《散文》头题和广州花城出版社的《随笔》《美文》之上。仅仅发了这七八篇头题,便有了自己未入文学之道的第一个“徐剑散文作品讨论会”,由二炮宣传部和百花文艺出版社《散文》杂志联袂举行。一代散文大家刘白羽部长亲自出席,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恍如梦中,受到的鼓舞和激励可想而知。

以后,我一直脚踩仕途和文学的两条船,驶入生命和文学的河流。终于有一天,官宦之途的轻舟沉没了。幸有一技之长,溺水之后,虽然呛了几口水,但一跃跳上了文学之舟。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写出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绿色婚床——走下婚姻的祭坛》,居然一下卖了150多万册,车站码头,地摊书亭皆是。我当专业作家已20载,至今也未有一部书突破这个数字,饮憾不已。随后,我又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岁月之河》,由刘白羽先生作序、大书法家李铎题签。

仅仅凭着两部拿不出手的作品,我调入二炮文艺创作室当专业创作员。茫然四顾,何能何才,竟可以攫取此位,颇多忐忑,不知该写什么好,当时真不知道该写什么。忽然一天,见到我认识的第一位散文编辑魏久环先生,他说他已经调入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家大型文学刊物,以后可多给他写点有情节故事的纪实作品。我欣然点头,送走他之后,便开始当专业作家的第一部见面礼《大国长剑》的创作。一年半后,29万字的书稿杀青,交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杂志,一下子竟然刊出近12万字,被全国三十多家报纸杂志连载,影响甚大。全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骤然亮剑,一剑挑下三奖,先后捧走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首届鲁迅文学奖和第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欣慰之余,我蓦地觉得,这一切皆得益于自己当文学青年时散文童子功的磨砺。

整个90年代,我的创作目标都瞄准了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涉及散文题材甚少。

跨人新世纪,我在散文创作上突然发力,与渐入佳境的报告文学并驾齐驱,并迎来了散文创作的又一次井喷。《城郭之轻》《灵山》《灵地》和《清婉之地》等一系列颇有点影响的散文,皆出于这一时期。

失之散文,得益于散文。在散文与报告文学兼而耕耘的年代,我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麦克马洪线》和《东方哈达》。因各种原因,前者已经写好了10载,却至今未能出版。而全景式反映青藏铁路的《东方哈达》一经问世,便不同凡响,许多专家和读者称其为一部结构大气宏阔、叙述上婉约与豪放兼具的大散文之作。2007年上半年,我突然萌发了散文瘾,整整一个春天,蛰伏于室,淡定从容,气沉丹田地写出了长卷散文神山系列《灵山》《灵地》《灵湖》等三部。《灵山》一经出版,便被不少读者当作枕边书,临睡之前,总要读上几页。

记得是2012年春天的一次闲聊,老战友王缓平总不时提及他当年读过我发表于《散文》杂志的《城郭之轻》,说印象颇深,至今难忘。建议我能否将从70年代就开始写的散文结集出版,作为20载创作生涯的一个文学总结和句号,以飨那些文学欣赏之梦不泯的人们。于是,便有了这部书。收入集子时,我对自己写于上世纪70、80、90年代的散文作品,几乎未改一句一字,保留当初原汁原味,以便让人们看到一位军旅作家的成长痕迹、从做少年文学梦开始写散文的童子功。更能从作品中凸显和展现一下多年来接天心地气,融南北地域的灵性,渐次形成追求军人豪迈与北方的大气宏阔,气韵沉雄,以及糅入南国的温婉灵动的叙事,集北地的豪放雄奇为一体的文学品格和风格的轨迹。

至此,关于我散文创作的经历,该暂时落下一个句号了。接着,略谈谈我对散文的感悟和断想——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遥想当年,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以散文为载体,将中国智慧之学,也就是后来西方所说的思想史、哲学史、美学史,发挥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那个时代,一部庄周的《逍遥游》,便是春秋战国文学的顶峰之作,遑论半部屠龙之术的《论语》,仅仅是一部治天下之说。毋庸说,从文学角度和高度而言,当时应先有庄周,其次才有孔子和老子,然后才是周游列国的诸子。正是这群诸子百家,将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深井几乎淘洗光了,一直光辉世界,影响至今。以至到了第二个散文的巅峰时代,唐宋八大家横空出世,就其思想的光芒而言,亦只能望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项背,叹其思想贫瘠,感其文学资质之浅薄了。

然,这种泱泱大国的散文格局和气象,到了上个世纪头十年的“五四运动”,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旗手,以西学为体,拾西方之牙慧,痴迷到了数典忘祖的地步。为了迎合所谓“白话文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将中国古散文国度的品格摈弃了,如同泼脏水把婴儿也一块泼去一样,将古汉语的高贵、简洁、韵律和词格变化之美,统统抛弃了。留下的却是一种畸形的翻译体,数不尽的形容词,连缀成大河上下,泥沙俱下的铜汁之色。失却了刘白羽先生当年对我耳提面授的散文像小湖清澈之美的忠告,即俯首之间,或观鱼翔浅底之清,或嗅兰芷水草之香,或听小石潭流水的淙淙之声,却多了大河奔流的汹涌与混浊。

故我对于散文的感悟与断想,除其应具有真实、真情、真言、真人、真性情、真故事等非虚构的要素之外,余以为,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告白,唯有性情中人才能写好。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写散文一定唯人在上,写人的真性情和真情实感。若无人,则不是好散文也。对好散文的要求和追求,如同经营古方块字的世界,将每个古汉字、古汉语,当作一兵一卒一将军一车炮来使用,注重布兵排阵。转瞬间,旌旗猎猎,虎帐辕门,沙场秋点兵,讲究谋篇布局的结构之美,词格、句式变化的铿锵之音,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应恪守简洁、高贵之美,追寻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的贵族之美。文字要老到、老辣,还要有浓浓的文化。最好的散文,应该是在知天命之年,看透世事,淡泊人生,淡雅有禅机。这样的散文写出来一定舒坦,一定会撒欢,一定有幽默感,这才是中国气派的散文。而这些要求,唯有到了晚明一代随笔绝代宗子张岱可以达到,他的《陶庵梦忆》《琅嬛文集》《夜航船》和《西湖梦寻》就是中国明、清时代的又一个散文绝响。此后,中国散文再无上上品之好文章也。

到了中国近当代,能够继承张宗子风格、风度之美的,是鲁迅之兄弟周作人。然,他文采清丽有余,却灵魂无骨,身上背了一个汉奸的名号。他虽与张宗子同出山阴之地,却未能将王羲之留下《兰亭序》的贵族高洁之美无限放大。令人哀其奴颜媚骨之不幸,叹其文而有文之美。所谓得也山阴,失也山阴,实则乃师爷故乡。

古代士大夫多坚守精神的高洁,这恰恰不是周氏兄弟所能直抵灵魂天国的,毕竟他们是绍兴师爷之后啊。而明亡之时,同样是山阴之子的张岱,却是世家子弟,生于乌衣巷中,门弟高贵,以缵缨之族的阅历与高傲,俯看大清王朝。宁肯不吃清粟,也要远避深山,只忠明皇;宁愿以野菜充饥,醉卧于蒿草残垣之中,也不愿到清朝做官。在朝无粟米,晚断炊烟的屈辱和饥肠辘辘之中,坚守了精神的高傲,完成了他最后一部重要的史书《石匮书》,印出几个石刻版本后,才回到尘世,再一次领略世态炎凉,人情恶薄,于八十多岁高龄气绝而亡,追随他的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崇祯去了。

时隔400年之后,一个叫史景迁的美国人、著名汉学家,读了张岱《陶庵梦忆》《夜航船》和《琅嫘文集》《西湖梦寻》后惊讶不已,艳羡不已,写了一部之乎者也的、妙笔生花的历史著作《前朝梦忆》,让我辈生于中国散文国度的后裔读了之后,惭愧万分。

所以,千禧之年后十余年间,无论是在京畿大地,还是西去青藏高原,我的行囊里只会背着一部书,不是(《陶庵梦忆》,便是《夜航船》,或是《琅嫒文集》《西湖梦寻》,不论在那缺氧之地夜读,还是在北京城里醉氧的时候晨读,都会看到一座堪比珠穆朗玛一样的散文高峰,渐次隐现。

也许今生今世,我辈皆无法达到庄子之《逍遥游》、老子之《道德经》、屈原之《离骚》、太史公之《史记》、柳宗元之《小石潭记》、苏轼之《赤壁赋》,甚至张宗子之《湖心亭看雪》的境界,但是我们却因为有了一个散文的坐标,而追寻不已,而踽踽独行。

姑妄言之,姑为谵语,乃微醺之作,权当酒话。是为序。

(2013年2月8日凌晨1点18分,写于云南昆明官渡区大板桥街祖屋,改定于除夕之夜年饭过后19点51分)

内容推荐

徐剑编著的《玛吉阿米》以笔为剑,揭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神秘面纱,本文以脚为笔,行走西藏三十载,写就《麦克马洪线》,著名军旅作家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仓央嘉措和他情诗中的玛吉阿米。《玛吉阿米》中把作者散文作品分为“千禧十年篇2000”、“九十年代篇1990”、“八十年代篇1980”、“七十年代篇1970”、“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篇2010”,其中包括作品《茫茫荒原藏精灵》、《清婉之地》、《剑光,在古烽火台上闪烁》等文章。

编辑推荐

《玛吉阿米》收入作者徐剑自70年代以来发表于《新华文摘》、《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散文》、《随笔》、《中国国家地理》等刊物上的散文作品,其中多篇作品获得过各种奖项。此次结集出版是作者对自己散文创作的一次总结。本书收入集子时,作者对自己写于上世纪70、80、90年代的散文作品,几乎未改一句一字,保留当初原汁原味,以便让人们看到一位军旅作家的成长痕迹、从做少年文学梦开始写散文的童子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6: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