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两宋三百年辉煌,到底经历了哪些繁华与磨难,让我们走进宋史,看赵宋爷儿们瞎胡闹,窥两宋亡国那点事儿!
《大宋帝国亡国录》以一则则精彩的故事完整道出两宋亡国史。你可以看到这样一批人,有皇室、有近臣、有异族,他们在辉煌与没落间,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历史大戏。全书采用说书人的生动口吻、媲美《明朝那些事儿》的鲜活笔法,不时透过现代官场现象比对说明,让读者以“看故事读小说”的愉快心情零距离接触历史。本书由魏得胜著。
《大宋帝国亡国录》是一本探讨两宋亡国深层原因的历史著作。
它,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繁华的朝代;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窝囊、受尽屈辱的朝代;它,重内轻外,重文抑武,从建国之初就走上了一条自我弱化的道路:它,对百官加恩,唯恐不足,向万民敛财,不留其余……《大宋帝国亡国录》让我们走进赵宋爷儿们的荒唐华梦,拨开层层迷雾,探寻大宋帝同两度亡国的历史真相。本书由魏得胜著。
我们再来看看赵匡胤的反应,他听了罗彦环的话后,吓傻了似的,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念着:“这话从哪儿说起?何以使得,何以使得。”声音之微弱,几乎难以让人听清他在说什么。赵匡胤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想站起来,似乎想做个反对的动作,或至少想表个态,说:“这大逆不道的事,这欺负孤儿寡母的事,这违背天理的事,这断子绝孙的事,咱姓赵的不干!”然而,不知是他的心态犹豫不决,还是背后有只巨手把他给按住了,总之,他的屁股没有一点儿悬离椅子的意思。随即,一帮军中铁哥们儿,把早已准备好的黄龙袍往他身上一披,众将官在赵普、赵光义的引领下,齐刷刷地跪下,不容分说,就是一片山呼万岁的声浪。屋檐下那成串的冰溜子,被震得节节碎裂,然后落在坚硬如石的冻土上,于寒冷的夜幕中发出刺耳的响声。一个崭新的皇帝,就这么偷鸡摸狗般地出炉了。怪不得赵匡胤的屁股那么沉、那么重,怪不得他屁股底下的椅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原来是有皇帝可做呀。
接下来我们就要问,那向南移动的契丹部队怎么办?别呆了,那根本就是一个无耻的谎言。而赵匡胤在这场军事政变中所扮演的,正是总后台、总策划、总导演、总实施这么一个角色。他的表面装傻,或正史所载的“事先不知”,实在不过是偏爱所致的美化罢了。
不管怎么说,三十三岁的赵匡胤摇身一变,从皇帝的侍卫长,一下子就至尊天下了。当他带着大队人马返回首都开封的时候,所有蒙在鼓里的人都惊呆了。皇宫里拥着一个皇帝,返回的军队也拥着一个皇帝,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赵匡胤反了!然而,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人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就是专制的特点,谁拥有了军权,谁就拥有了枪杆子;谁拥有了枪杆子,谁就拥有了政权;谁拥有了政权,谁就拥有了生杀大权;谁拥有了生杀大权,谁就成了恶魔;谁成了恶魔,手无寸铁的人们就向谁屈服,进而转化为官方文本的人民对恶魔的拥戴。赵匡胤之所以敢反,那说明他有了反的资本。因此,温良敦厚的开封市民,以沉默的方式,表达了他们一贯的政治态度——管他谁君谁臣,谁主中原,老百姓永远是受统治集团役使的对象。首都市民如此,这之外的百姓更是浑天度日,过一天是一天。国在,他们是有国奴;国灭,他们是亡国奴。既如此,哪帮恶魔临朝为政还不一个样?
所以说,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不必在乎开封市民的感受。他只要安抚好了后周皇室,安抚好了朝中政客,一切也就都不在话下了。因而我们看到,赵匡胤在返回开封之前,曾做过一次精心准备的动员,但看上去又像是一个临时议题,他语重心长地对将军们说:“你等既然拥立我为天子,是不是就该令行禁止?”刚刚骑上马的将军们闻言,又纷纷下马宣誓:“我等唯命是从。”得到将军们的保证,赵匡胤才开始正式训示,他说:“太后和皇上,待我等不薄;朝中大臣也都是我等的同事,彼此无仇无怨……总而言之,上面提到的这些人,以及朝廷府库、士庶之家,我们的军队,都不得惊犯与侵掠。违令者斩,尊令者赏。”
赵匡胤的训令,在军队中被迅速传达。当他们回到开封时,留守的殿前指挥使石守信,以及王审琦等人里应外合,大开城门。反叛的军队,滴血未流,即顺利入城。当时正值早朝,范质闻讯,惊恐万状地一把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因为用力过度,把王溥的手掐出几枚血指印。王溥也是胆战心惊,一言不发。范质与王溥反应未及,赵匡胤已在将士们的簇拥下,来到他们的面前。不等对方质问,赵匡胤抢先一步,涕泪交加地做起了自我批评:“世宗待我恩义深重,而我却被将士们逼成这个样子,我赵匡胤上违天,下负地,以至于此!你们说怎么办吧?”赵匡胤也算是绝顶聪明,他把装满炸药的球,一脚踢给了范质等人。那一点即炸的球,引线却牢牢捏在赵匡胤的手里。这当下,范质等只有目瞪口杲的份儿。P5-7
“每见魏得胜的文章必读,因他博览,多思,又直言无隐,好文章必然会从这样的笔下写出来。”
——知名作家邵燕祥
“我喜欢魏得胜的文字……立意新颖,视角独特,语言明快,思想尖锐,是其最大特点,而这没有思想、勇气和才情是不行的,想做也做不到。”
——《书屋》创始人周实
“杂文高手”
——鄢烈山
“每见魏得胜的文章必读,因他博览,多思,又直言无隐,好文章必然会从这样的笔下写出来”
——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