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观世留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兆贵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兆贵编著的《观世留音》共分“另眼读史”、“正眼识人”、“青眼品物”、“放眼记游”、“猫眼窥艺”等五部分内容。其中包括《走过慕尼黑》、《回顾阅读鲁迅的那些时光》、《又到榆树吐钱时》、《不是每一片乌云都下雨》、《功利阅读无可厚非》、《从东家之丘到至圣先师》等散文作品。本书讨论作者从历史中体悟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内容推荐

《观世留音》是一部散文集,是作者王兆贵的读史随笔结集。《观世留音》收录了作者在解读历史中的个人感受、见解和想法,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历史的反思,讨论作者从历史中体悟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古今中外最经典的历史片段;最实用的处世学问,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精华文选,谈古喻今,从历史的倒影里洞明现实。

目录

另眼读史

 历史这面镜子

 问天下谁是英雄

 广纳贤才成就秦国霸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口水仗

 落后与挨打的历史不等式

 打屁股这件事

 深宫大内逗你玩

 从东家之丘到至圣先师

 帝王的“私房钱”

 “被日志”了的君王

 从“君无戏言”说起

 魏晋名士与“兴奋剂”

 放心与放手

 五代末期的“艳词门”

 石家金谷水空流

 口才与人才

 赵氏父子的“根据地”

 刘秀何以重董宣 

 懒亦有道

 职场潜台词

 匪夷所思的柯蒂键盘

 面具、马甲及其他

 卸下不需要的东西

 问世间泪为何物

 “标题党”该当讨伐

 家乡的年戏

 踏雪拜年

 不一样的元宵节

 见识与见地

 念想

 标点人生

 古人追星也疯狂

 辘轳?黄县?井

 家乡的玉米地

 更名之风

 制胜在两楹

 功利阅读无可厚非

 问世间家为何物

 悲情邀宠

 驴叫的学问

 却疑春色在邻家

 有一种尊重叫平视

 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门卫说到门神

 称呼的濒危

 做人要留口德

 拒绝的智慧

正眼识人

 与牛为伍

 山东人,在旁观的眼神里

 头颅与灵魂

 心灵的拷问

 从子贡挨骂说开去

 那年柳堡没故事

 不是每一片乌云都下雨

 人性的美丽

 心灵胜利的踏板

 修行一生唯信念

 我们身边的东方朔

 写流行歌词的宰相

 赵简子的另类眼光

 君子与小人的博弈

 袁枚也曾拜下风

 薛瑄的风骨和气度

 莫扎特与巧克力

 为人不可效白隐

 笑迎夫子返人间

 两千多年前的反战义士

 无意间造就辉煌

 社稷之臣的人格与操守

 赌气的后果

 贾母知趣

 隋代笑星侯君素

 晴雯之悔

青眼品物

 香椿芽

 人间葱话

 佛手海蜇皮

 醉人槐花香

 石榴花开过端午

 又到榆树吐钱时

 麦收时节桑葚熟

 飞过夏天的蜻蜓

 生命轮回的绝唱

 透明的生命

 江南秋之魂

 瓜齑谱

 温暖的记忆

 掬雪烹茶

 小笼包与酱排骨

 灯火琐忆

放眼记游

 三步两桥

 寻觅桃叶渡

 米兰的黄昏

 加州的阳光

 走过慕尼黑

 江宁织造府

 盆地里的艺术宝库

 孝侯台前芥子园

 百水的绿色家园

 扁舟漂过神农溪

 不堪承受之美

 阿尔卑斯山秋色

 格拉茨的骄傲

 隔岫谁家扫叶楼

 音乐之声响起的地方

 南京城外浡泥国王墓

 江南古桥的文化意蕴

猫眼窥艺

 色彩与情感

 “风”情万种

 回顾阅读鲁迅的那些时光

 所谓“卿卿”

 说菜名

 风情小铺

 南腔北调记趣

 王维鉴画知音

 跟随诗人去游春

 有趣的汉化地名

 灯节与灯谜

 遥远的卖花声

 汉字混搭之趣

 握手还是解手?

 幽默智慧的即席发挥

 歌德与开元宫人袍中诗

 外国人名中国味

 如何是“好”?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唐诗宋词中的栏杆情结

试读章节

“英雄”两字的本义,在古代各有所指,植物中的精华谓之英,动物中的强者谓之雄。引申到社会领域,就是聪明出众与能力超常的人。在现代概念上,虽然也有英才与雄才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通称,一般是指那些为人类社会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社会的精英,大众的楷模,是人才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深入思考英雄人物生前身后的际遇,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考察和评价人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有个古训,叫做“不以成败论英雄”。事实果真如此吗?综观中外历史,确不乏有说服力的范例。如,滑铁卢战役的赢家是联军统帅威灵顿公爵,但到滑铁卢镇参观的人,瞻仰的却是失败者拿破仑,没有人去理会威灵顿。再如,人们提及麦城时,首先想到关羽,那个战胜关羽的吕蒙却被忽略了。又如,项羽虽然失败了,却被奉为天下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却被称为“流氓天子”。撇开那些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不谈,能说明这个古训的例子还有一些。

按理说,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总是同壮举和伟业联系在一起的;由胜利者刷新的历史,也应该铭刻那些胜利者。那么,为何会出现“不以成败论英雄”这种非常规的历史评价呢?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反映,历史是过去事实的记载,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当它被还原为文化记忆时,往往会因见识不同而有所选择和补遗,甚至曲解和编造。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积淀,思想潮流的碰撞和修正,民间流传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已不再是原初史料,而是集体无意识的公共作品。因此,提出“历史应该记住谁”,就不是简单逻辑所能求证的“解”。人们之所以不用成败作为论定英雄的唯一标准,原因是多方面的。功绩与过错的比较。即使再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但英雄之过乃白璧微瑕,难掩其丰功伟绩。就拿林则徐来说,他在中英商贸关系的处理上和对英军发动战争报复的判断上,均有不当之处,并导致清廷误判。我们却不能因此否定林则徐的历史功绩,说他不是民族英雄。这一点,比较好理解。还有一点,对英雄人物是非功过的论定,并不存在终极标准,时代背景不同,审视角度不同,答案也不相同。比如说,将相中的袁崇焕、曾国藩、李鸿章,帝王中的赢政、雍正,以及介于帝王将相之间的曹操,历来毁誉参半,史家说法不一,民间也存争议,原因就在于所持的标准不同。

一时与一世的考虑。拿破仑是欧洲历史上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他一生指挥过大大小小六十多场战役,比亚历山大、西泽、汉尼拔、苏沃洛夫这些名将所指挥的战役总和还要多,但滑铁卢一役却一败涂地,并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后来,兵败滑铁卢便成了惨败的代名词。但是,“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为高大”。后来的事实印证了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提到的这些话。唐末将领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小名亚子。身为晋王之后,却无纨绔之气,继承先辈遗志,驰骋疆场拼杀,连他父亲的老对手朱温都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毛泽东对这父子俩也很赏识,称他们“可谓识时务之俊杰”。可惜的是,李存勖胜利后不思进取,终致身死国灭,被柏阳先生称之为“半截英雄”。

正统与旁系的偏见。在中国,由于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并非普世定律。受正统观念影响,有些历史人物的形象脸谱化了。被褒的如关羽者,赤诚忠贞,超凡人圣;被贬的如曹操者,阴险奸诈,死有余辜。三国争雄,刘备尽管未能胜出,但因沾了汉室宗亲的光,身后享有“英雄之器”的盛誉。曹操尽管胜利了,但因有篡位之嫌,身后却背上了“乱世奸雄”的恶名。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历史的惯性、传统的力量尽管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顽固,但总有一天会被科学的历史观所正本清源。曹操不论在军事、政治还是文学上都卓有建树,鲁迅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业绩与人格的权衡。称得上英雄豪杰的人,其业绩可以不昭彰,但人格一定是高尚的。他们通常以坚贞的气节、刚毅的血性、不屈的斗志、无私的奉献而著称。荆轲失败了,但他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就像他朗吟的《易水歌》那样,传为千古绝唱。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不仅霸业未成,而且输得很惨。一曲垓下之歌,豪气干云,荡气回肠,长使英雄泪满襟。项羽尽管偏执自大,蛮横暴戾,但因他比刘邦光明磊落,率直坦荡,向来为世人推崇。这也说明,纵有只手能遮天,人格力量最服人。当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世人所敬仰时,即便其结局是失败的,也仍然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烈士崇拜也好,殉道情结也罢,其源概出于此。

与其说“历史记住了谁”,毋宁说百姓记住了谁。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失败者被人们记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心所向。胜利者自可以称“王”,失败者却未必是“寇”;胜利者可以改写历史,却无法改动人们心灵的天平。古今中外最感动人的,不必是三头六臂,不必是大吕黄钟,不必是豪言壮语,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铮铮铁骨,救苍生于水火的赤胆忠心,谋福利于百姓的慈行善举。正像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歌词所写的那样: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原载香港《文汇报》)P6-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3: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