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错字的尖叫(细数那些被误解的错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杨立新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陕西西安东郊的泸河、灞河之间,有我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1957年半坡博物馆在半坡遗址上建成,1958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沿着青石台阶拾级而上,只见遗址大门的门头上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什么缘故,郭老却将“遗址”写成了“遗趾”。

按照“半坡遗址导游词”的说法,“半坡遗趾”的“趾”为错字,并给出了两种解释:“有人认为这是郭老一时喝多了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则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其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地走向了现代。”

另据半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介绍,“半坡遗趾”是郭老1957年11月在建馆期间参观时所题。“1958年开馆时,展示大厅就用郭老的‘半坡遗趾’的题字,一直用到现在。”何周德称,当时郭老的题字经放大后做成水泥质地装在了大厅的门头上(见下图)。2003年展厅翻修时,又被整块切割下来,并于2006年新大厅建好后原样镶嵌上去。

作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泰斗的郭沫若何以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50多年过去了,尽管人们猜测质疑不断,但这个题字还是从开馆一直使用至今。

2011年7月30日,《华商报》一篇题为《半坡遗趾?半坡遗址?哪个对?》的文章打破了半个世纪的沉寂,将已故多年的郭沫若重新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文章最后向读者提出:“请你说说看,是郭沫若先生题字写错了,还是别有用意?”从而掀起了长达数月之久的一场全民大讨论。

在“郭老为啥用‘趾’至今还是谜”的小标题下,《华商报》的文章称:“无论是查阅《新华字典》,还是查《辞海》,都只有‘遗址’之说,并没有‘遗趾’的词条。为什么郭老用‘趾’而不是‘址’?是不是郭老一时的笔误?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郭老喝多了手下之误。”

对此,半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辩称,郭老用“趾”应该是有他的用意的,至于用意何在,现在还没有相关的史料说明。何周德同时提供了郭沫若在1959年7月6日给半坡遗址博物馆写的另外一幅字,其中就有“今来半坡观先民遗趾”之句,依然用的是“趾”而非“址”,故断言:“时隔两年还是用同一个字,说明这就不是郭老一时的笔误了。”

另据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陈汉民老师的观点,郭老用“趾”并没有错。他所以用“趾”而不用“址”,其一是有踪迹之意,认为遗址是遗存下来的一鳞半爪而不是全貌。其二是“趾”通“址”,《文选》中潘岳的《西征赋》有“擢百寻之层观,今数仞之余趾”之句。

对此,网友“雪拥蓝关”在《别再为尊者讳了》这篇措辞激烈的博文中,反驳何周德副馆长的观点,认为“这结论不但不能服人,而相反恰恰说明是他(郭沫若)写了错别字,只能说明他写这个错别字已经成了习惯,无人提醒他,再过10年他还会这么写!”同时还批评陈汉民的辩护过于臆测。

应该说,何周德副馆长提供的证据还是有说服力的,但认为郭老用“趾”有其用意,则又失之于主观臆测。而“雪拥蓝关”认为郭老写“遗趾”已成习惯,也就是说他根本不知道“遗址”的正确写法,则又过于绝对。右图是郭沫若在五十年代题写的“周口店遗址”,就没有用“遗趾”,显然郭老是很清楚“遗址”的写法的。

P88-90

后记

此书的出版是各种因缘际合的结果。

平生酷爱旅游,加之新闻工作之便,这些年去过许多地方。游览途中,常听到导游按照当下的文字符号系统,对景区内的碑刻、楹联或匾额上的题字进行辨识和解读,一有不符,便妄加揣测,或者武断地认为古人写错字,或者认为这样书写大有深意。更有甚者,还瞎编乱造,对书写者本人或书写对象进行戏说和污蔑,忽悠误导游客。相沿日久,以至积非成是,谬种流传。

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上,这种有关古人写错字的文章更是流传广布。诸如:《中国古迹景区内“著名错字”》、《历史上绝妙的错字》、《天下第一错字是什么字》、《中国五大著名错字》、《用心良苦的错别字》、《匾额中的著名错字》、《风景名胜中的趣味残缺字》、《古迹中,有些字“错”得有理》、《西湖边一堆错别字?》,等等。真可谓诬辞在世间而公论不在世间!更为荒唐可笑的是,这样的文章竟然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国学》杂志上。这不仅造成了汉字认知上的混乱以及今人对古人的误读,更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尊重。因此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必欲廓清而后释然。

本此想法,从2012年11月13日起,我在人民网的强国博客上连续发表了“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系列博文,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对所谓的“错字”进行探根求源、辩诬洗冤,力求还历史于真相,还古人以公道。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今人对古人所写汉字的误读呢?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原则上一个字一般只对应一种字形,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字,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字形,诸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等等。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就更为复杂了。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众多的写法。因此又出现了便体字、碑别字、帖写字等等。古人这些遵守当时汉字基本规则的书写,与我们今天形体划一的简化字相对照,有些可能就出现了偏差,甚至是大相径庭。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古人有意无意写下的“错别字”,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组系列博文原计划写完15篇就打住的,没想到却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回应和支持。一“游客”留言道:“批评某些人的打胡乱说,一针见血,切中时弊,造福后昆,功德无量!”网友“云天有梦”说:“先生的这种文章很好,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网友“石敢当”评价这组博文:“文化厚重,论证精细。系列成组,语气稳重。”网友“三屯居士”提出建议:“结集辨错,省悟学人,去伪存真,以飨后生。”网友“百里晴川”也说:“建议先生将这个系列内容结集出版,以飨读者!!”另外,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杂文家赵相如还两次留言对我给以鼓励和嘉赏。

网友的热情关爱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我,我决心继续写下去,并与人民日报出版社联系出书事宜。让我甚感欣慰的是,我已写就的15篇博文很快得到了出版社领导的认可。此时,台湾花木兰出版社也将于今年9月出版我的新闻学和书法两部学术专著,三本书齐头并进,困难可想而知。加之犬子尚幼,又分去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段炼狱般的艰苦日子,我常常一天八九个小时枯坐在电脑前,感觉身体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一样逐渐枯萎。而坚持下来的结果,便是有了呈现给读者朋友的这48篇文章。

这48篇文章,多是推翻陈说,无所蹈袭。在碑帖、文献资料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谓的“错字”进行辩诬,或为书写者和书写对象翻案洗冤,或破解历史文化之谜。惜本人游踪有限,有些省份只能付诸阙如,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我的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守安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

杨立新

2013年9月9日

于北京通州运河源寓所

目录

错字辩诬篇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戏说孔府楹联斯文何在?

乱解“苏堤春晓”令人喷饭

磐陀石下文字辩

聪明泉咋把人整糊涂?

孔子墓前闹文字笑话

云居寺“怪字”难倒专家

山海关人为啥字争论不休?

书院怎成了没文化的地方?

怪哉!两名校学生不识校名校训

康熙为何写三点水的“焦”?

蒋介石:“烈”字少一点,烈士少一点?

李敖少见多怪纠“错字”

错字平反篇

玉字澄清万里埃

武夷山的文字冤案

真娘为何成了“假娘”?

欧阳修:“文章太守”咋成“风流太守”?

“峰”字暗藏康熙寻父秘密?

“碑”字少一撇是林则徐自寓丢“乌纱”?

郭沫若50年后的文字公案

为“出现最多的错字”平反

“天下第一错字”原是谬说

扬州个园里的怪字

西递“错字联”本无错误

被误读的平遥古县衙

宜昌要给大书法家米芾改“错字”?

错字解谜篇

乱花渐欲迷人眼

趵突泉的500年难解之谜

试解“碧山吟社”之谜

再探颐和园“复殿留景”背后秘密

神秘大佛的神秘文字

聚讼纷纭的比干墓碑

“徐园”中藏有一只虎?

绍兴沈园“井”中探秘

济南名士轩上的“三点”谜团

长寿石让人过一年小一岁?

白马寺解“文字禅”

登华山想起了孔乙己

曹操唯一传世书法竟有错字?

错字辨惑篇

山重水复疑无路

栖霞寺的文字之争

李白遍地被“壮观”

乾隆去“巫”为哪般?

李鸿章:错字暗藏“中国梦”?

张謇为何写三条腿的“焉”?

风雨沧桑话“国”字

辨“善”

古人为何爱“缺德”?

古人为何喜“少慧”?

想说“第一”不容易

“琅琊”变身几不识

从“厦”字看古今人的不同心理

后记

序言

中国的汉字与书写汉字所造成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汉字与书法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人栖息、生活的家园,到处遍布着华夏民族卓越文化创造的遗迹,到处撒落着汉字与书法——那独特的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的宝贵的文字符号。那些镌刻在石头、木头以及其他各种材料上的汉字,或作为命名而写,或作为“点睛”的文辞,与名胜古迹一起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同时也成为游客、观众、读者注目、识读、理解与观赏的对象。由此,对名胜古迹汉字题刻的误读、多义理解与过度阐释等可能就是经常发生的现象。本书作者就是在多方考察与搜集名胜古迹题刻文字的基础上,对名胜古迹题刻文字的误读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指谬。

名胜古迹中的题刻文字,往往是大书深刻、突出醒目,多为古代达官、学者、书家等精心书写。景观的设计、建造、命名,文字的书刻安排,都是有背景、有过程、有“故事”的,其中蕴含着创造者的智慧与追求,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那些题刻文字作为名胜古迹的“点睛”之笔,游客、观众、读者往往不满足于简单的、表面的文字识读,还想追询有关题字字迹的相关“故事”。应该说,这种探寻的心理,是一种知识的追求与文化的追问,其中关乎建造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从名胜古迹的研究者、管理者和导游讲解者来说,似乎也不满足于题刻文字的简单识读和书写者的一般介绍,总是想由字及人、由人及事,把“故事”、“背景”讲述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圆满,以求把名胜古迹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阐释得更充实、更多样、更丰富。这其中有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考索与论证,也有猜测、附会、曲解和编“故事”。有的“故事”有文献依据,有的则纯属臆断和臆说。历史现象、事件、人物距离今天越来越远,名胜古迹中的“故事”与传说越来越层积叠加。对历史文化现象的不同理解、不同记忆一定会造成“版本”歧义、“说法”繁多,实话实说与游谈戏说并行,真诚考述与牵强附会同在,删繁就简与添枝接叶交互;在“古人视古”与“今人视昔”交替的生活之流中,歧义纷出的文字释读有其必然性、客观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名胜古迹、名碑名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在国人视域和精神生活中的显性存在。

作为处于现代、后现代的人们频频回望、不断述说的“文化景观”,显示了国人对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与历史的密切关注,对中国文字与书法的一往情深。外国人有“说不尽的希腊神话”、“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埃及金字塔”,我们更有说不尽的中华名胜古迹、文化经典和与之相关的“故事”。我们生活在“故事”中。人类总是把真切的事实变成一个个说不尽的“故事”,再从“故事”中导绎析理出事实、真相。越是被关注的现象,越是缠绕着无数的“故事”。中国的名胜古迹及其题刻文字之所以被称之为“名胜”、“名迹”、“名刻”、“名碑”,就是因为它们太著名、太为人关注,被无数次的说解与释读正说明其文化的魅力与影响。

对中国名胜古迹及其题刻文字的误读、歧义纷出还源于中国文字本身的复杂性。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像中国的汉字一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造型之美,没有哪一种文字像中国的汉字一样具有形音义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因此,名胜、名迹题刻文字虽然往往只有寥寥数字,却歧义纷出,代有新解,因人不同。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字体、书体不断变化,唐以后篆隶楷行草多种字体的并用和通用,每一个汉字都有古体、今体、正体、异体、俗体等不同的字形结构;不同的书刻者又会书刻出点画结构、书体风貌不同的汉字,这会对识读与会意造成一定困难。其次,中国古代名胜、名迹的题字为当时人所书刻,面对的是当时的“当代”观众与读者。而历史长河不断向前,时过境迁,当时的“当代”变成了“古代”。这古代的字迹与当代的观众、读者相遇,错位的主客体间有新的“读法”、“说法”就在所难免。再次,中国古代能书写、识读和使用汉字的人占极少数,汉字形音义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使中国大多数人对汉字具有一种神秘感。人们往往从汉字结构、汉字的点画中猜测其微言大义,附会、“复活”书刻者的特殊场域与特殊动机,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背景”、场景与传说中解说汉字的形、音、义,或者把天地、神鬼、特定人事与汉字符号的点画、结构联系起来,敷衍“故事”,曲意解说,以至人言言殊,却忽视了探究汉字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从字源及其演变中对汉字字形进行考释。本书的作者正是基于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规律,结合每一个具体汉字的字源及其演变,做了对中国名胜古迹题刻文字进行正读释义的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作者杨立新是《人民日报》的资深编辑、记者,先后获得了新闻学和书法两个博士学位。他具有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字、文学等方面扎实的知识与理论,特别是对中国汉字与书法有深入研究。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之一,我了解他在学习和研究中的勤苦与勤奋,认真与求真,好学与博学。他以专业、职业和敬业的精神,不辞其劳,对其考察过的中国名胜古迹的题刻字迹的误读现象进行搜集、考索,旁征博引,不厌其烦,校字如雠,取正指谬,显示了对中国文化、文字的敬畏与热爱。这是一本具有可读性、知识性与学术性的好书。

2014年1月16日于首都师范大学

内容推荐

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中,遍布着流传久远的楹联匾额、摩崖碑刻,其中不乏古人题字,我们习惯于按照当前的文字系统进行辨识和解读,若有不符,便妄加揣测,或者武断地认为古人写错字,或者以为这样写大有深意。有些导游还信口雌黄,误导游客,以讹传讹,积非成是。鉴于此,《错字的尖叫(细数那些被误解的错字)》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探根求源,以期还历史以真相,还古人以公道。

《错字的尖叫(细数那些被误解的错字)》由杨立新编著。

编辑推荐

这本《错字的尖叫(细数那些被误解的错字)》是书法、新闻双料博士杨立新的精心之作。作者基于汉字的创造与发展规律,结合每一个具体汉字的字源及其演变,正读释义了中国名胜古迹题刻文字。

本书是两千年来名人错字大翻身,彻底颠覆了导游口中的美丽传说;是历史、旅游、书法、文字相融合的趣味书,是有修养、有气质、有格调、有节操的文化书。首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守安作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