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CIA特工之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安东尼奥·门德兹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央情报局(CIA)成立近7年来,唯一授权可出版的特工传记,《逃离德黑兰》主人公讲述完整间谍生涯,公开中情局的机密。

美国中央情报局伪装部门前负责人安东尼奥·门德兹是一位获奖的特工。在这里,他得到了中情局的独家授权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仍然给读者提供了一本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关于他在冷战中的秘密行动的回忆录。在《CIA特工之王》中,他强调了情报工作所需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情报工作的复杂现实。门德兹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美国中情局特工的形象,他故事植根于冷战时期的历史史实,对于间谍爱好者和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具有无尽的吸引力。

内容推荐

《CIA特工之王》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立近70来,唯一授权出版的真实特工传记。

作者安东尼奥·门德兹在《CIA特工之王》中回顾了25年的完整间谍生涯,讲述了那些至今想来都令人惊心动魄的秘密行动。这些秘密行动有的是在东南亚热带丛林的深处,有的发生在动荡的中东国家,有的则在克格勃监视严密的莫斯科。这些行动中,有为了颠覆他国政府的“黑色宣传”,有为了阻止敌方官员对美国起诉的栽赃嫁祸,有为了获得交战或谈判中机密情报的巧妙伪装,更有将敌国叛逃特工或本国人质营救出死亡境地的“偷越”行动。这些行动有的涉及美国的总统和高级政府官员,如尼克松、基辛格;有的牵涉他国政要,如沙赫、霍梅尼;有的甚至影响了历史。

通过《CIA特工之王》,读者可以零距离窥探国际间谍的最高内幕,看到中央情报局(CIA)遍布全球的间谍网络和耸人听闻的政治阴谋、中央情报局(CIA)与克格勃自二战以来的生死较量,以及特工之王的惊险人生和必杀绝技……

《CIA特工之王》是读者了解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全球谍报战争的第一手资料,是完全真实的行动记录,比任何间谍小说都更惊险、更劲爆!

目录

第一章 门缝塞进的信

第二章 谜一样的战场

第三章 沼泽营的秘密

第四章 东南亚的浑水

第五章 吉卜林笔下的南亚

第六章 “荣誉”与“妙招”

第七章 弹球游戏

第八章 莫斯科守则

第九章 逃离德黑兰

第十章 最后的较量

后记

致谢

词汇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门缝塞进的信

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孙子

马里兰州,蓝岭山脉,1997 年8 月21 日

那个夏夜,焦虑又一次俘获了我,我又一次失眠了……

午夜过后,季风即将来临。机场航站楼的混凝土观景台上闷热难挡,等待的焦虑将我团团包围。透过渐渐厚重的雾霭,我费力地向楼下的停机坪张望。

从曼谷飞来的环球航空的航班已经晚点两个小时了。我看到了从沙特首都利雅得飞来的瑞士航空的航班,也看到了从曼谷飞来的德国汉莎航空的航班。一架苏联民航的IL-62 也从塔什干飞抵,缓慢滑行到观景台正下方的到港口。

突然,我的心跳加速。那架IL-62 的出现让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一个多小时前,由于环球航空的航班持续晚点这个绝佳的理由,目标人物和他的CIA护送人员被授意原地待命。他们本该在那架IL-62 着陆前离开此地,因为克格勃(KGB)的地勤人员绝不会错过这架班机。

这次行动的对象是个克格勃叛逃者。他是十天前来中央情报局寻求避难的。

此刻,他正在楼下的候机大厅等候。大厅里闷热潮湿,人头攒动。当广播里报出苏联航班飞抵的消息时,他会不会落荒而逃?

我透过霉迹斑斑的混凝土栅栏朝停机坪望去。所有的到港口前都有飞机停泊,唯独没有美国飞机的影子。这时,从曼谷飞来的环球航空波音707 在暗夜中现出了身影。它着陆了,在跑道上缓慢滑行,最终停在了停机坪另一端的灯火阑珊处。

四周弥漫着浓重的雾气。精于亚洲事务的特工们管这种雾气叫“牛粪烟”。在南亚次大陆的乡下,数百万人用牛粪来烧火做饭,就会燃起这样的烟雾。我眯着眼,但环球航班的位置很难辨认。我只能等待。

从环球航班下来的乘客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跌跌撞撞地走进候机大厅。大厅里所有的厕所都人满为患,那里的潮湿和臭气立马把“牛粪烟”比下去了。我不能离开观景台。我的任务是确保目标人物和他的护送人员“雅各布”(他也是我此次行动的搭档)在环球航班停泊期间安全登机。然而,在大雾笼罩之下,我怎么才能看清他们有没有靠近飞机呢?如果我在同次航班的客流中没看见他们的身影,那就意味着他们在入境检验口遇到了麻烦。在入境检验口,我一手操办的假证件和伪装效果将接受考验。

乘客们走出了候机大厅,朝环球航空的飞机走去,但我始终没有看到目标人物和他的护送人员。他们该不会已经逃向为逃跑准备的两辆汽车了吧?那两辆车停在停车场某个阴暗的角落里,发动机轰鸣,随时准备疾驰而去。

无论此次的秘密行动结果如何,我都必须在楼梯下面的公用电话亭里发出信号。今晚,我们会使用带干扰的明码。“苏斯在吗?”(这意味着行动成功了。)“我可以跟乔治说话吗?”(这意味着事情出了纰漏。)接下来的计划将根据具体情况展开。

最后,我终于睡着了,神经却绷得紧紧的。即使在梦中,机场里的情景也挥之不去。我发现自己走下油漆斑驳的楼梯,挤进闷热的公用电话亭里,拿起笨重的红色塑料听筒,把一枚褐色的硬币塞进投币口,按下听筒,然后松开。没有拨号声,也没有硬币掉出来。该死的殖民地电话,大不列颠统治的遗物!很可能自从英国人卷铺盖回家后,就没人修过它了。

我再次按下听筒,硬币掉进了取币槽,我又把它塞回去。听筒里传来了嘶嘶声、咔嗒声和微弱的拨号声。我用耳朵和肩膀夹住听筒,一只手拿着酒店的火柴盒,瞥了一眼上面潦草记录的号码,另一只手迅速拨号。听筒里先是传来咔嗒声和噼啪声,然后终于传来了连贯的嘟嘟声。电话嘟嘟响着,我把听筒紧贴在耳朵上。四声……五声……快接电话呀,雷蒙德。十声响过,我猛地挂上了听筒。

他为什么不接电话?我看着表——3点零7分,比原定通话时间晚了一个小时。我知道他安然无恙。他们在等着我发出信号。我深深吸入一口潮湿的空气,又徐徐地将它呼出,好放松双肩,缓解耳鸣。我必须打通这个电话。我又投进了一枚铜板,继续拨号。长鸣声,咔嗒声……硬币又一次落入取币槽。电话没声了。

P1-3

序言

1997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开庆祝50年纪念日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回忆录。在中央情报局50年的成长历程中,有30年跨越了冷战时期。在此期间,我是一名职业情报官员,发明并使用了情报行业里的许多最新技术。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并非为自己树碑立传。我在情报界同行中获得的认可已让我心满意足。当然,写这本书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虚荣心。我只是想通过这本书,在自己记忆力允许的范围内,详细描述我和同事们共同参与的几次行动。至于我们为自由事业所作的贡献,全凭读者自行评判。

和我们共事的人当中,一些已经与世长辞,一些选择了独自回味过去的辉煌历史,另一些还活跃在情报行业的第一线,不得不隐姓埋名。我修改了他们身份中的某些细节,好让他们继续掩人耳目。但是,我宁愿坦诚至上,冒着风险讲述我们的故事。我相信,这么做也有助于为自由事业继续作出贡献。

从中央情报局创建伊始,美国的情报工作就一直蒙受不白之冤:一方面是来自世界各大媒体的造谣中伤;另一方面是来自间谍小说家们的言过其实,他们仅凭一知半解就想诠释间谍活动的实质。他们并不知道,早在50年前,美国就应人所求,从道义和经济上为一次情报行动提供了援助。这次行动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是主动出击。中央情报局的几任局长和我的许多同事都认为,现在是时候把更多援助行动的细节大白于天下,公开我们以美国人民的名义付出的努力了。我同意了。

我意识到,我的决定引起了一些情报人员的恐慌,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违背秘密机构的操守。这些操守都是他们在接受培训期间,我和我的同事们向他们灌输的。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永远也不会背信弃义或泄露秘密,让任何一位同志、线人或我的祖国受到威胁。

毋庸置疑,隐蔽是间谍的命脉。我不是无所顾忌的变节之徒,不想通过出卖秘密来推销自己的作品。我认为,自己没有必要替美国政府或中央情报局过去的错误或越轨行为道歉。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我想重申中央情报局一贯坚持的“坚决揭露真相”的态度。对中央情报局为维护世界民主与和平所作的不懈努力,我会悉数讲述,但我也会严格遵守情报机构的保密准则。

与此同时,我也必须遵守法律。我在文中提及的所有信息都受到中央情报局出版物审查委员会的监督。而且,我也必须考虑那些坚守职业操守的情报人员的需要。

中央情报局的出版物审查制度与普通出版审查制度截然不同。和任何美国公民一样,我也享有宪法《第一修正案》赋予的权利,拥有言论和出版自由。因此,对于情报界已经解密的信息,我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出版物审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判定现任或离任的中央情报局官员是否辜负了组织赋予的信任。对情报工作的步骤和情报人员的身份适当保密,是为国家安全搜集情报的重要环节,我们对此应当遵守。我们签订的保密协议是一份信任契约。我们自愿签订这份协议,并对协议内容了然于心。我们知道,永远也不能泄露自己的职业机密。

美国资深情报官员谢尔曼·肯特在1955 年首次提出:我们更应该关注从事这一崇高职业的人。作为一位学者,谢尔曼为自己的学术地位感到骄傲,也从未怀疑过自己对情报行业的热忱。《情报研究》是中央情报局当时的内部刊物,谢尔曼在该杂志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里解释说:

我们的行业和现有其他行业一样,有自成一体且稳定不变的入行规则。与其他行业别无二致的是,我们的行业既有基础领域,也有专业领域。出于对本行业的热爱,由于所获荣誉是对本职工作的认可,人们会在工作岗位上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如今,情报工作仅仅是一项职业,但像大多数职业一样,它也有自己的条条框框:经过检验的方法论、行业术语、理论和体系,还有复杂而凝练的技巧。现在,它还拥有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它缺少的恰恰是文献资料。在我看来,文献资料尤为重要。

这些文献资料现在何方呢?40多年后,也就是1998年,时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乔治·J·特尼特宣布,由于“当前预算紧张”,原定解密一部分资料的计划被无限期搁置。这些资料记录了冷战时期一些意义非凡的秘密行动,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60年代。这个声明使学术界和研究中央情报局历史的人非常失望。但特尼特也不得不承认:“对于自己的行动和工作质量,中央情报局有义务向美国人民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他也认为,公众需要了解中央情报局的历史。他说:“人们可以据此自行判断,中央情报局究竟为结束冷战作出了多少贡献。”

这就是我写这本回忆录的初衷。

许多情报人员都没能亲眼看到冷战结束。从刚果炎热的闭塞地区到维也纳、莫斯科、柏林这些间谍云集的首都城市,他们在谍报战争的黑暗世界里奋勇拼搏的事迹一直没能见光。

中央情报局总部大厅的白色大理石墙上刻着数十颗星星,向那些牺牲在情报战线上的人们致敬。然而,就像无数等待解密的文件一样,这些石制纪念碑也没能给美国公众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歌颂那些为自由牺牲的男男女女。

或许,这本书能成为铭记他们一生功绩的纪念碑。

后记

1990年11月,我刚办完退休手续没几个星期,就乘飞机前往德国,和乔安娜在柏林会合。她马上要去莫斯科临时出差。柏林这个冷战时期的间谍之都,无疑是我们见面的理想地点。

她的航班原计划降落在前西柏林的机场,后来临时改到了前东德的舍讷费尔德机场。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一阵恐慌。该死,我心想,是谁这么混蛋,竟把她送去民主德国了?不过,我很快放松了下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德国已经合二为一了。前苏联的东欧附属国正在迅速脱离莫斯科的控制。

圣诞节前一天早上,我们从库丹姆附近的酒店一路走到了勃兰登堡门,也就是原本紧挨柏林墙的城门。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清晨,在这座写满战争创伤的拱门前,饥饿的苏联士兵早早就在波茨坦广场上摆起了跳蚤市场,兜售镰刀斧头标志的纪念章、团徽和闪闪发亮的红军皮带扣。这些东西只卖几个马克,只够换一顿德式早餐,再买一根德国香肠和几个土豆当晚餐。我们买了几个皮带扣和几枚纪念章,又试戴了一下他们的铁灰色皮帽,互相拍了几张照。

然后,我们穿过柏林墙的缺口,来到墙的东边,欣赏了一下水泥墙壁上的涂鸦和乌托邦艺术画。这些涂鸦一直延伸到了查理检查哨,我们立刻注意到了东柏林的破败景象。即使是在柏林墙倒掉一年后,东柏林的萧条仍然和西柏林的繁华形成了鲜明对比。

东柏林的居民就像我7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看到的那样。我们走在菩提树大道的一路上遇到了很多男男女女,他们大多数都不知道没有盖世太保的自由生活是什么样的。德国联邦政府刚刚宣布准备消除柏林墙的一切痕迹。我倒希望他们至少能保留一部分墙体,当作对那段历史永久的纪念。

我和乔安娜在1991年7月正式结为夫妻。我们的孩子杰西·李生于1992年9月19日。这是她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我的第四个孩子。四个月后,乔安娜也从中央情报局光荣退休了。

1998年夏天,我们重返柏林。东柏林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大吃一惊。在波茨坦广场周围,我们至少看见了150台塔式起重机。这标志着欧洲历史上最大的建筑热潮。到2000年,柏林将被重建成德国首都。幸运的是,当地政府决定保留下一小段柏林墙,就在离查理检查哨不远的地方。

柏林的繁荣似乎证明了,随着西方赢得冷战,中央情报局及其姊妹机构击败克格勃及其盟友。

但我们永远也不能太过乐观。

曾有10多万人为克格勃工作。他们不会简单地退隐郊外,过上悠闲的田园生活。没错,很多人确实不得不去种地了,但他们这么做是为了生存。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仍然在远处窥探西方,克格勃探子在国内外仍然大有市场。据报道,原克格勃第七总局精英“阿尔法反恐特种部队”的成员,目前是莫斯科黑手党老大的保镖和走狗。当然,俄罗斯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生化武器库之一。

人们常常会质疑说,美国是否有必要维持这么一个庞大、活跃、昂贵的情报系统。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引述上述残酷的现实。

是的,永恒的警觉乃是自由的代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