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与中国》是“大师与中国”丛书之一,由倪平编著。
萧伯纳,英国现代杰出剧作家,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研读过《资本论》,声称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1933年访问中国,曾与宋庆龄、史沫特莱、蔡元培、鲁迅等人会面,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萧伯纳与中国/大师与中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倪平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伯纳与中国》是“大师与中国”丛书之一,由倪平编著。 萧伯纳,英国现代杰出剧作家,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研读过《资本论》,声称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1933年访问中国,曾与宋庆龄、史沫特莱、蔡元培、鲁迅等人会面,在中国知识界引起巨大反响。 内容推荐 《萧伯纳与中国》是“大师与中国”丛书之一,由倪平编著。 《萧伯纳与中国》由著名文化学者、翻译家贾植芳作序推荐!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知识界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在那幕由知识分子主演的历史大剧中,有一段饶有兴味的插曲,这便是世界文学大师萧伯纳被中国知识界极其隆重地迎在中国游历讲学。 这位身材纤瘦的爱尔兰文豪,有着纵横古今语出惊人的议论,使读其书的人,必生畏心。然而其为人,又是朴质无华的文人本色,也是很近人情守礼法的先生。 目录 萧伯纳在华经历 萧伯纳小传 来华之前 到印度、新加坡 到了香港 在上海吴淞口 在上海宋宅 与上海文化界见面 会见上海记者们 在北平 在中国的影响 萧伯纳在华言论 告中国人民 在香港的谈话 在上海的谈话 在北平的谈话 萧伯纳来华的反响 萧伯纳 萧伯纳与女优的恋爱 萧伯纳老当益壮的感想 萧伯纳颂 谁的矛盾 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 《萧伯纳在上海》序 《萧伯纳在上海》:写在前面 呸萧的国际联合战线 《字林西报》的“幽默” 《大陆报》和萧伯纳的“不诚恳” 《大晚报》的不凡和难堪 日文上海《每日新闻》的卑污 俄国公主论萧伯纳 白俄报的义愤 政治的凹凸镜 欢迎伯纳·萧 萧伯纳与高尔斯华绥 介绍萧伯纳 说真话 关于萧伯纳 萧伯纳来游中国 绅士阶级的蜜蜂 谈萧伯纳 萧伯纳论金钱 萧伯纳与美国 读萧伯纳传偶识 萧伯纳的幽默 我们对萧伯纳的希望 萧伯纳与宗教 欢迎伯纳·萧! 欢迎萧伯纳来听炮声 “无文化无组织”的民族出路 幽默·矛盾·萧伯纳 小丑乎?朋友乎? 飞游长城 一半儿恨他一半儿爱 关于萧伯纳 萧伯纳与青年 《魔鬼的门徒》译序 附录 关于萧伯纳的著译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上海吴淞口 2月16日下午,萧伯纳所乘的“英国皇后号”轮船,驶进了吴淞口。 对这位英国文坛的著名老作家萧伯纳,中国的知识界并不陌生。五四时期在北京就曾上演过他的剧本《华伦夫人之职业>.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剧本集《不快意的戏剧》,内收《乌兰夫人的职业》、《好逑者》、《鳏夫之室》等三个剧本。同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萧伯纳的剧本《华伦夫人之职业》,书前有译者潘家洵的序和沈雁冰的《戏剧家的萧伯纳》一文。1925年在“五卅惨案”发生后,国际知识界著名人氏组织“国际后援会”,发表《致中国国民宣言》称:“国际工人后援会共有500万会员,都是白种用手和用脑的工人,现在我们代表全体会员,对于白种和黄种资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这次残杀和平的中国学生和工人的事情,同你们一致抗争。”又称:“你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你们的战争就是我们的战争,你们将来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在这宣言上签名的有萧伯纳、巴比塞。他们都是国际工人后援会的中央委员。五卅惨案发生在上海,上海人不会忘了萧伯纳这位朋友。1928年上海光华书局出版萧伯纳的三幕剧《英雄与美人》。1930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的三幕剧《英雄与美人》。 萧伯纳的皇后号停在吴淞口没有进黄浦江。是什么原因呢?当时传说是国民政府对他冷淡,表示不欢迎。接待萧伯纳的事由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承担下来,作为该同盟的一次活动。16日下午,听说萧伯纳来了,外滩新关码头(今延安路外滩)聚集了不少新闻记者。据洪深当时发表在《时报》上的通讯《迎萧灰鼻记》中说: 英国皇后号是不进黄浦来的。我特别努力,想搭了小火轮到大船上去。16日下午向昌兴轮船公司打听了四次:小火轮几时开出?四次所得到的答复,都不相同:两点钟,四点钟,四点半钟,六点钟。我一听此事有些神秘,我只得笨做,同了几位报馆朋友,两点钟就到新关码头呆等,两点而三点而四点。在四点半钟,公安局查验护照的人来了,我跟定了他们,跟到了昌兴公司。 昌兴公司的主持人说,今天至少拒绝了200个新闻记者,因为萧老先生怕麻烦,所以一切闲杂人等,船长命令不许登舟。我想蛮干一下,我说:“我上了小火轮,你未必能把我推下水去。”外国人船长说:“我至少可以把你推上岸去。”推上岸是容易做到的,我想不必尝试了,只得将几个团体托我请客的事,写了一个小筒,托公司中人带了去。这封信我相信他一定会看到的,我总算是幸不辱命了。 先前两点至四点之间在新关码头散步观潮的时候,发现一只海关小轮升火,预备启行,这又有点神秘。果然不久杨杏佛先生来了,不久孙夫人和她的秘书也来了。我再三和杨先生商量请他替我设个法,带我去,费了多少唇舌,结果,船开往吴淞了,我没有去。 据说萧老先生不是怕别的,是怕人家把他当做新鲜物事看,如五腿马、三脚蛇之类。我想世界各处的人,这样一睹丰采为快,的确是不过一睹丰采为快而已,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意义。拒绝做小市民的欣赏物,萧先生当然是应该的,所以我们不能怪他和轮船公司立下了约,公司应当保护他,不让一切想看热闹的人麻烦他。他哪里会晓得,在中国的民众中,也有一部分人,想领受他一点指导,想听他几句公平的诚实的批评与证言,或者还能和他共鸣呢? 洪深为什么这样急于见到萧伯纳呢?他是上海剧团联合会代表,还存心给萧伯纳做翻译。至于萧伯纳为什么迟迟不上岸,据当时日文版《上海每日新闻》的一篇文章报道:是“因为太太生病”。一位日本记者和一位漫画家,终于设法登上了皇后号。他们打听到“太太在第三舱的161号室,萧翁是对面的159号”。他们找了过去,终于在走道上见到了:“从头发到脸,皮肤,从衣服到袜鞋,全部都是褐色的老婆子。脸是圆的,眼睛下面的肌肉,松掉了,在银脚的、没边的圆眼镜后面,眼珠转动,像是脸谱。鼻子圆圆,和萧翁的鹰爪鼻,相映成趣。她右手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是从轮船上的读书室回来的。她一面推自己房间的门,一面对记者说:‘不要在过道上站着不走!’”据这位日本记者看来,不是“太太生病,”而是太太有着“娇羞病”。她宁可留在船上,也不愿让众多的记者看头看脚、问这问那。 看来,16日下午4时半宋庆龄和她的秘书(可能就是史沫特莱),及杨杏佛坐小轮船去看萧伯纳,是为了弄清萧伯纳为什么不上岸,同时约定,请他明天上岸参加一些活动,她已作了安排。 P16-18 序言 中国历来被看做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老大帝国,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总是拒绝多于吸纳,中国的落后,也一直被与这个民族性自然挂起钩来。这种认识实际上是误解,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的民族心理并不完全表现为保守和封闭,而一直也是开放的,像周穆王西巡会王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白马东来”把印度佛教输入到中国,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一直在以开放的心态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朋友,谋求与世界交流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特别是到了近代,在西方列强的直接刺激下,中国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开始了让西学东渐的艰难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近现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西文化交流史。自晚清“西学东渐”以来,在中国人面前展现的就是一个新颖奇异、生机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观,自此以后,可以说中国文化、文学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与外来的刺激分不开。特别是发端于1917年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更是把这种交流变成一种常规,一种习以为常的文化的切磋。就是在当时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以大胆拿来的态度,如饥似渴地接待西方从文艺复兴一直到20世纪出现的各种外来文化,包括西方现代派哲学、文学思潮和理论。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基于自身所继承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创造性地把中西文化融合成一种全新的文化样式,一种既不完全等同于西方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文化,而是属于一种新的历史范畴的新文化。观察和研究中国新文化和文学运动,如果不以外国文化文学作为参照系,就很难真正认识中国新文化文学的基本品格。 要了解就需要先介绍。国外的思想学术著作车载斗量地被翻译过来,国外出现的任何新思想、学术思潮都在以最快的速度被介绍过来,很多当时在国内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满怀崇敬之情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在西方历史上或现时的思想家中寻找自己的偶像,直接拜师学艺或自认为私淑弟子,如徐志摩私淑罗素,胡适私淑杜威,他们还创造种种条件,让自己的老师来到中国进行游历和演讲,杜威、罗素、泰戈尔、萧伯纳就是在二三十年代到过中国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外国思想家,而中国国内有不少知识分子也借此大肆宣传他们的思想和学术,如出过什么“杜威五大演讲”“罗素月刊”,而且陪同他们在中国各处游览,演讲,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建设。在中西文化的这种生动的交流活动中,中国思想文化界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思想流派,即“西化派”和“传统派”,后者也称“东方文化派”。“西化派”的主要代表是胡适与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标就是推翻中国传统文化,但以什么武器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将来的新文化到底是什么样子?在胡适和陈独秀的心目中,实际上也是在当时许多人的心目中,这个未来的中国新文化的图景就是西方文化图景。陈独秀1918年就断然宣布:“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能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号)而胡适则更直截了当地声明:“我很明白地指出文化折中论的不可能。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编辑后记》,《独立评论》第142号)与此相对,以梁启超、辜鸿铭、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则受罗素、泰戈尔的影响,认为“西洋文明已经破产”,东方文明将成为拯救世界的精神武器。这两种力量一直在进行着争论,在杜威、罗素、泰戈尔、萧伯纳来到中国之前就一直在进行着争论,而这些外国思想家的到来只是加剧或重新引发这样的争论而已,争论的最终目的还是什么样的文化可以强国,而五四以来的中国东西文化之争本来就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化之争,所以对任何外来的思想家,国人都希望他们能带来一种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这样,当带着这种先入之见欢迎或反对这些外国思想家时,就都不由自主地具有某种盲目性,而对他们的思想学术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 就以泰戈尔为例,对他的到来,国内文化界就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相互对立的力量,一派毫无保留地欢迎,一派毫不留情地驱逐,争论的中心就是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而在泰戈尔到华前,国内思想界已就这个问题争论得热热闹闹了,如著名的“科学玄学大论战”,但他的到来使这种论战更激烈起来,原因是欢迎者和反对者都把他看成某种力量的代表,甚至某种政治势力的代表,梁启超、徐志摩把他当做可居的奇货,竭力以他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激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知识分子则把他看做消解人民的革命意志的有害人物进行攻击,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们所欢迎或反对的都谈不上是什么思想和学术。当然,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是受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制约的,只不过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时,总为这些本该富有成就的文化交流竟弄得不欢而散而深觉惋惜。 然而不容否认,这些论争客观上对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的。时至今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任何民族的东西都很快会变成世界的,在人们惊叹世界如此之小的时候,在我们正加大力度搞经济建设,不断与世界进行交流和对话的今天,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无疑会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无论何时,我们吸收外来东西,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使国家更加强大、进步,但在实际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觉得难以理解的事,这是很正常的,交流总是伴随着误解,关键是这些误解应该为我们这些后来者引以为戒,不再重犯,我们研究历史、回顾历史,这就是一个主要目的。 从这个角度讲,河北人民出版社选择在五四之后曾访问过中国并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杜威、泰戈尔、萧伯纳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为主题,编辑出版了这套“大师与中国”丛书,从中西文化、文学交流的角度研究他们在中国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交流以及他们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以及一些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这对我们目前的。思想文化建设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丛书共三部,每部书主要是以大量的翔实材料,梳理了他们的思想学术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以及他们本人在中国的游历和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不同反应,另外还收录了他们在中国的演讲,以及围绕他们的来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争论文章,最后还收有中国翻译的他们的作品目录以及国内的研究文章目录。这是一项踏踏实实的研究工作,不但有文学价值,而且有史学价值。这些书的作者都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已经有所成就的中青年学者,都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所以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分析都能既符合历史事实,又有独到的见解,这都是让我这个文艺战线上的老兵感到欣慰的,所以当编辑让我为这套书写点话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上面随想随写了这些话,算是我的一点体会,希望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以后还会出现越来越多还肯老老实实写、出老老实实的书的研究者和出版社。 贾植芳 后记 萧伯纳是世界著名的戏剧家。就思想而论,他是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红者认为他白,白者认为他红,因而他常受到种种批评和攻击;红者认为他身上也有红,白者认为他身上也有白,因而他又常常受到不期而遇的欢迎和捧场。从对他的喜、怒、哀、乐中,也不意曝光了自己的嘴脸和面目,因而鲁迅说他是一面镜子,是一面平面的大镜子。 十分感谢河北人民出版社王静先生约我写这部书,使我有机会到当年的报刊上去摸了摸,这才发现我们过去对萧伯纳到中国的前前后后,了解并不完整,例如萧伯纳的轮船不是17日而是16日就到上海吴淞口的,同轮来的人都上岸住进了查理饭店(今浦江饭店),而萧伯纳却赖在轮船上,以至宋庆龄女士乘了小轮去探望,原来是萧伯纳夫人不想上岸,他也就陪着。经宋庆龄劝说,他同意第二天登陆。宋庆龄第二天一早才又去接他。对于他在中国的言论,这次我也,摸了摸,记录在《萧伯纳在上海》一书中的,约只占他所说的言论的十分之三。这次就补上了约十分之七。关于萧伯纳的文章,欢喜他也好,讨厌他也好,半欢喜半讨厌也好,过去有不少遗漏,如蔡元培、田汉等大名人的文字,这次算是补上了不少。 必须说明的是,我在写萧伯纳小传时,主要参考了赫理斯的《萧伯纳传》(黄嘉德译)。赫理斯是萧伯纳的朋友,他在写萧的传记时像在写自己的回忆录,文字就难免东拉西扯。但这部传记可靠,赫理斯刚刚写成,就告别了人世,是经萧伯纳整理修改后才出版的。里面有不少挖苦、嘲笑萧伯纳的内容,读者看了很为萧伯纳不平,问萧伯纳当初为什么不把它删去,萧答这些内容是他自己加上的。当然,我参考这部传记,主要是捞了点传记材料,俏皮话之类一概没有奉。录。我在写萧伯纳戏剧的内容概要时,除参考了这些戏剧的中译本的译者序跋之外,还参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我没有全读萧伯纳的作品,如果全读后再下笔,这本小书恐怕到明年也未必写好——萧伯纳的大部分作品还没有中译本呢! 希望这本小书,能使中文的读者多少了解一些我们这位多愁善思而又快活乐天的戏剧家——萧老头! 倪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