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又要再版了,这已经是第四版了。在出版第三版时,我们担心读者不能领悟书中的内涵,于是把书中的某些章节打乱,重新组合,又加上了关于每一章节的解释,书的工具性增加了,但氛围遭到了一些破坏。
在这次出版前,我试图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这本书进行一些修改,但看完全稿后,我发现自己无法在任何地方插笔。虽然写这本书时,我们对教育的探索还不是很深,实践经验也没有现在这样丰富,但全书却充满了激情,贯穿全书有一种文学式的气场。在读这本书时,人会被笼罩在一种心灵的震荡之中,这种感动会使读者产生书中所没有的心理内涵。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读者朋友们可以边看边进行心灵创造,《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读者留下了心理空间,因此这本书就产生了一种效能,那就是:在读这本书时读者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心灵作品。
就像听一首好歌,歌词被音乐包裹着,散发出单纯文字所不能企及的魅力,《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虽然不完美但它像一块璞玉,等待读者们去雕琢。所以作为作者我不能因为改变里面的某些看上去不完美的内容,而破坏了整个书的音调,也许那些音调对读者更有用,因为我们人类需要感动。
这本书开始于2000年,那时我坐在公园里的一棵树下,哇哇地开始了这本书的讲述,我的旁边坐着好友作家莲子,之后我的先生大胡子老爹一个字一个字整理了整整一年,终于在2002年完成了这本书。这次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照原文出版,在时隔五年之后,这本书又一次以它本来的面目面对读者朋友们,这让我和先生感到非常欣慰,感谢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王文侠女士。
文 / 李跃儿
李跃儿,知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李跃儿教育创始人,李跃儿芭学园创办人;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
2004年,李跃儿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
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第一名)称号。
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2013年1月22日,李跃儿老师作为“教育创新者”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搜狐教育的2012年度盛典,并获得“教育木兰奖”。
睡着了
我讲个故事,一个名叫杨一帆的5岁女孩,她被送到我这里来的时候就像睡着了似的,无论老师讲得多么有趣她都没有反应,画画更不能提。
杨一帆被爷爷奶奶带成了“问题孩子”,老人一天到晚把她抱在怀里,不让乱跑,怕摔着,也不与孩子交流。这样,她就很少得到必要的刺激,大脑被闲置了,荒芜了。
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孩子的妈妈时,她非常生气,以为我说她的孩子是智障。在我讲清智障与不会思维的区别之后她才舒了口气,但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里。由于不懂教育,不能很好地理解“儿童教育其实就是帮助儿童成长”这样的道理,只知道画画可以开发孩子的智能,就找来简笔画逼着她拼命地画。一只小鸟要画五遍,直到完全背下来。这样反而使情况更糟,因为孩子一来到班里,只要妈妈不在,她就什么都不画了。
醒来了
在班里,我想了好多办法,比如活跃她的周围气氛,不停地在她周围那些孩子身上使劲;与他们一起说笑,给他们改画,使其尽可能多地受到影响。
有一次,一个孩子说,老师,树怎么画呀?那个孩子正好坐在杨一帆旁边,我走过去,说:树嘛,太好画了!你瞧,拿上笔,这样,呜、呜、呜,乱绕,三绕两绕,不就长出一棵树来了?
杨一帆一咧嘴,有了反应。
我得趁热打铁,到了评画的时候——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评画的方法,为了杨一帆,那天我专门安排了点击的方式,就是将画贴在黑板上面,让孩子依次来到黑板跟前,认为哪幅画画得最好就用小棍朝画点击一下。如果哪幅画被点击的次数最多,作者就算优胜者。全班的孩子一起高举起大拇指齐声大喊:“耶——”
孩子们纷纷上来,有的上来两三次了,但是杨一帆仍然坐着不动。我说杨一帆,你愿不愿上来点击一下?她听了很紧张,呆呆地望着我。我说杨一帆,该你了,小棒子给你。我的话刚说完,就见她抬了抬屁股,我想着她八成不会起来,没想到她竟然站起来了!尽管磨磨蹭蹭地,惶恐不安地,但还是走了上来,接过小棒,转身在一幅画上面点了一下。我笑着对全班说:杨一帆真勇敢,大家为她鼓掌!全班“哗”地拍起巴掌来,这一下,杨一帆像是突然醒来了,活了,下去了还要上来,连续上来了5次,而且点击同一幅画。
她不是为了点击画上来的,她是在体验举手、点击以及从没有过的在大众面前表现的那种感觉,这一点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一声鸟鸣
有一天我们上故事课,就是先讲故事、讲完了再画成连环画,课名叫《三颗纽扣》。“三颗纽扣”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他是一个木匠,独身一人,有一天为自己造了一所带轱辘的房子,每天拉着房子挣钱糊口。
有天晚上“三颗纽扣”正在睡觉,下起了大雨,突然听到有人敲门,他问谁啊?外面人说雨太大了,请让我进屋里避避雨吧!“三颗纽扣”说:实在对不起,我屋子太小了,只能容下我一个人。外面人说能容下一个就能容下两个,让我进来吧。“三颗纽扣”听了非常同情,尽管屋子实在没法挤下两个人,还是把门打开,那人就进去了。
刚一会儿,又有人敲门,说让我进去吧,“三颗纽扣”说这个屋子只能容下一个人,现在已经两个了。那人说,能容下两个就能容下三个,让我进去吧。就这样,还有一个领着两个孩子的妈妈、牵着一匹马的国王以及大臣、侍卫全进来了。
一声鸟鸣,天光泛白。国王被“三颗纽扣”的行为感动了,心中的爱也被唤醒。他说:为什么这间小屋能够装下这么多人还不显得拥挤呢?原因来自于主人的爱心。因为他的爱心没有边际,所以小屋的容量也就没有边际。
他请屋里所有的人来到王宫,用丰美的食物款待他们,还赏了好多好多的钱财,给无家可归者建了房子,为没有工作的分配了工作。
我们用凳子也在教室中间搭了一间小屋,让一个孩子扮演“三颗纽扣”,让其他孩子扮演乞丐呀、国王呀。孩子们简直乐疯了,一个个迫不急待地往里钻,直到把屋子撑破。
雨过花开
表演完了,我让孩子们把这个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画出来。刚说完,杨一帆一下听明白了!忽地跑回自己的座位,拿起纸分成格,开始画了:第一幅,画了一间小屋,屋子跟前有一个很小的蚂蚁人——这么大点的孩子正是“蚂蚁人”时期,画的人全像蚂蚁,两个小圆圈上面长着两根小触角,小得几乎看不见,只有常常接触儿童画的人才能注意到。第二幅,还是那座小屋,但是小蚂蚁人不见了。第三幅,还是那座屋子,小蚂蚁人又在房子外面。第四幅,房子外面开了一朵好大好大的花。我看了,幸福得不得了……
她画的什么意思?第一幅,“三颗纽扣”在造房子;第二幅,下雨了,“三颗纽扣”进了自己的房子;第三幅,别人来敲门;第四幅,雨过天晴,花也开了。
这就是说,孩子画画的兴趣不但被激发起来了,不仅思维打开了,更重要的,是她,作为人的那颗“心”被激活了,美好的、诗意的品质就像清泉一样,从她的心里流淌出来了……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由李跃儿所著,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书籍,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
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平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带来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作者李跃儿,这位由酷爱艺术的女画家,到有心将自己的常识传授给下一代的老师和母亲,在经历了太多传统教育的失败之后,终于大彻大悟;终于从高于孩子的教育宝座,回到了自己也曾拥有过的蓝天乐土;终于以平等的姿态,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终于开始享受孩子们创造的多彩世界。
阅读本书,就像听一首好歌,歌词被音乐包裹着,散发出单纯文字所不能企及的魅力。本书虽然不完美,但它像一块璞玉,等待读者们去雕琢。作为作者,我不能因为改变里面的某些看上去不完美的内容,而破坏了整本书的音调,或许那些音调对读者更有用,因为我们人类需要感动。——李跃儿
如果你想博览教育群书,我推荐你先看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懒得多看书,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议你别的书都可以不看,却一定要看这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小巫
李跃儿教育是快乐教育、赏识教育、自主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等,但这都不能说明她的教育的本质。我们很难用任何一个分裂的词来概括她的教育,但我们可以说,它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更是一种超越艺术的艺术教育;不只是“才”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李跃儿的原则与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育门类。——专家评论
我赞成李跃儿朴素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建议父母都来学一点儿童教育学知识,懂一点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快乐成长!——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畅销十年的教育经典!
三十年心血之作,190个经典案例分享!
感动千万读者的《窗边的小豆豆》在中国最生动的实践!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由李跃儿所著,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天使, 还是上帝 ; 棍棒之下出逆子 ; 回头一瞥的时刻 ; 审问我们的价值观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 ; 幸福的小蓝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