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延生编著的《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历史的真情)/伟人系列丛书》内容以毛泽东1949年12月-1950年2月、1957年11月两次访问莫斯科及其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多次会见和交往为主线,其中还包括毛泽东领导抗美援朝战争,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进程。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其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在本书中得到完美体现。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第一次同读者见面。
《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历史的真情)/伟人系列丛书》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党史研究和新中国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1.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日理万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此,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和古老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她崭新的身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开始了抚平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征程……
开国大典后,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离开天安门城楼后回到中南海,依然不能抑制他那异常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夜深了,当他终于在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中坐下来时,仍以十分高昂的语气对侍卫在他身边的阎长林和李银桥说:“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么……”
这时已近午夜,阎长林感到毛泽东从下午3点到现在,在天安门城楼上同首都人民群众一起欢庆开国大典,一定很疲乏、很劳累了,他担心毛泽东的身体健康,便劝慰说:“主席,你今天太累了,就破一回例,早点儿休息吧!”
李银桥也说:“主席,我去给你打洗脸水,先洗一洗,然后吃点东西,赶紧睡觉,明天还有好多事呢!”
毛泽东却说:“我不睡么!”边说话边动手解开了穿在他身上的中山装领扣,“我们共产党人整整奋斗了二十八年,多少革命烈士流血牺牲了,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现在建国了,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哪能睡得着么!”
阎长林知道毛泽东不好劝,只得说:“这都后半夜了,还要干什么?”
毛泽东挥一挥手:“今天在天安门城楼上,恩来说海外的许多华侨都想回来看一看,我想给他们写几个字呢!”
李银桥走到毛泽东的办公桌,一边动手铺开一张宣纸,一边笑着说:“主席,我知道你是又想写字了……”
毛泽东走近办公桌说:“不是我想写,是必须要写呢——现在建国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华侨们想回来看一看,于情于理都是应该的。”
说着话,毛泽东伸手拿了一支毛笔饱蘸浓墨、挥毫给海外的华侨们题词:
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
看着毛泽东放了笔,阎长林近前去收拾。这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李银桥立刻去接电话:“喂……我是李银桥……”
毛泽东问:“哪个?”
李银桥捂了电话听筒说:“是周副主席,他问主席休息了没有?”
毛泽东摆摆手,轻声说:“就说我已经躺下了……”
李银桥为难地说:“可你没躺下呀!”
毛泽东却说:“你也太老实了么!”
这时,周恩来在电话中对李银桥说:“小李呀,请你转告主席,明天还要召开保卫世界和平大会,请主席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吧!”
放下电话,李银桥对毛泽东讲了周恩来嘱咐的话,毛泽东吸着烟笑道:“他也没得睡觉么!”接着又说,“今天的广播很好!这是我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人民都能听得到呢!”
阎长林问:“主席,蒋介石能听到吗?”
毛泽东肯定地说:“能听到呢,我想他一定会听一听的……”
李银桥说:“他要是听了,还不得气死?”
毛泽东坦然一笑:“我想他还死不了,气是肯定要生的,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着哩!”
阎长林说:“干脆派大部队打过去,把台湾也解放了算了!”
李银桥附和道:“就是!朱总司令今天已经下了命令,肃清全国的一切反动势力,解放一切还没有解放的国土!”
毛泽东说:“陆地上的事情好办,海上的事情就不大好办了;我们还没得几艘军舰,也还没得一个像样的海军……”
阎长林站在毛泽东的对面说:“主席,那就下命令快点儿建立我们的海军吧!有了强大的海军,还怕活捉不了蒋介石?”
毛泽东再次笑着说:“要建呢!我们总会有自己强大的海军,还会有一支强大的空军!”
李银桥说:“主席,解放军南下时,我们不是打过长江了吗?”
毛泽东说:“嗯,解放军过江,是我们的既定方针……”
阎长林神气地说:“我还记得主席写的两句诗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笑一笑说:“当时我们的许多人也没有想到,敌人的长江防线竟是那么不经打!说什么‘固若金汤’,简直不堪一击!”
李银桥说:“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军队早被解放军打怕了!”
毛泽东问:“你见过长江吗?”
22岁的李银桥嘿嘿一笑:“我长这么大,大江大河见得多了,可就是还没有见过长江……”
毛泽东也笑了说:“我像你这个年纪,也没得见过长江呢!”
李银桥说:“日后有机会,我一定去看看长江!”
毛泽东说:“你会见到的……”
正说着,毛泽东办公桌上的电话又响了,李银桥再次接了电话,依旧是周恩来打来的,关切地询问主席是否休息了。毛泽东接了电话说:“恩来呀,你自己也要注意休息么!”并说,“不要再打电话了……”
对于毛泽东的性格和生活习惯,阎长林和李银桥在他身边工作的时间久了,知道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养成了熬夜的习惯,每天总是工作得很晚很晚,已经改变不了了。为了不再影响毛泽东集中精力考虑国家大事,两个人便分头去给毛泽东准备冷水、毛巾和夜宵……
虽然,毛泽东也知道天亮以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他依然毫无倦意地在办公桌前稳坐下来,用沾过冷水的毛巾擦了脸,一直辛劳到东方红、太阳升的时候……
10月2日至3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出席大会并被大会选为名誉主席。
大会由林伯渠致开幕词,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向大会作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郭沫若当选为全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主席。
会议期间,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在怀仁堂小会议厅对毛泽东说:“主席,苏联的副外长葛罗米柯刚刚发来电报,表示苏联政府决定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
毛泽东问:“为什么不是他们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来电报?”
周恩来解释说:“在苏联,葛罗米柯负责亚洲各国的外交事务。”
毛泽东这才表现出兴奋的神色对周恩来说:“好么!苏联同我们建交是一件大好事,可以带动东欧的其他兄弟国家以及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很快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这就打破美国人妄想封锁我们的美梦了!”并说,“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带了个好头呢!”
周恩来也高兴地说:“主席说得对,这次斯大林带了个好头啊!”
毛泽东说:“建交了,他和蒋介石搞的那个苏中友好条约怎么办啊?总得重新搞一个吧?”
周恩来说:“旧的中苏条约一定要废止,我会认真给葛罗米柯回电的!”
毛泽东又说:“国民党给我们留下一个烂摊子,是想要我们的好看;但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手里,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了,我相信,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周恩来说:“百废待兴啊!”
毛泽东说:“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很重要。”并追述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斯大林改变了对我们的看法,开始认识到我们所代表的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三年解放战争,更加深了他对我们的良好印象。在西柏坡,他派了米高扬来见我们;那时我曾想去莫斯科,同斯大林同志很好地谈一谈,是他来电报劝我不要去,我也考虑当时国内的战事正紧,所以没有去。现在看来,有些事情还是很需要同斯大林同志当面谈一谈的……”
周恩来说:“谈是要谈的,但总不会是现在吧?”
毛泽东说:“要快呢,时间不等人呀!”又说,“国内的事情一大堆,国际上的事情也不少,许多事情都需要同斯大林同志当面谈清楚。”
周恩来明白:新中国成立了,在世界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虎视眈眈,新中国迫切需要得到苏联的帮助;而在世界的东方,苏联更需要中国这个朋友——此时此刻,毛泽东是下决心要到苏联去了,他要亲自去见斯大林……
毛泽东继续说:“我看现在到苏联去一趟比较合适呢!”
周恩来轻轻地点了一下头说:“是啊!今年是斯大林同志的七十寿辰,苏联准备庆贺;我记得在他六十寿辰的时候,主席在延安不是还写过一篇祝贺的文章吗?”
毛泽东感慨地说:“是啊!一晃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呀!”
周恩来说:“今年12月21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政府领导人都要到莫斯科去为斯大林同志祝寿,主席选择这个时候去苏联很合适。”
毛泽东笑道:“我可是只管去祝寿噢!有关中苏双方的会谈、协定、签约之类的事情,还得靠你这位中央人民政府的总理呀!”
周恩来知道毛泽东这一段时间很忙,尽管他精力充沛、充满着对建设新中国的无限渴望,但过于劳累,便建议说:“主席可以先在苏联休息一段时间,恢复健康;有关中苏双方商谈的具体工作,我到苏联后按照主席的意见和政治局的决定去办。”
毛泽东说:“我的一些考虑你是知道的,有些事情只有你去办,我心里才踏实。”
周恩来说:“两国既然建交了,还是应该先派大使去打前站。”
毛泽东说:“王稼祥是个苏联通,按照中央的意见,还是先派他去吧!”
周恩来点头说:“王稼祥是最合适的人选。”
毛泽东随即点头说:“他曾经是我们党派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在莫斯科待了那么多年,熟悉那里的环境,熟人也不少,对工作有利。”
周恩来说:“按照国际惯例,朱仲丽也得去。”
毛泽东说:“大使夫人嘛,当然要去。”并补充说,“我还是比较了解她的,相信她能够胜任。”
周恩来知道,当朱仲丽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毛泽东就认识她。因为朱仲丽的父亲朱剑凡早年曾在长沙市开办周南女校,杨开慧和蔡畅、向警予被誉为是该女校的“三杰”人物,那时候毛泽东经常到周南女校去发展“新民学会”的会员、散发传单和发表演讲,也曾多次到朱剑凡的家中去向朱剑凡请教各方面的知识和问题,自然而然熟悉了朱剑凡的“掌上明珠”朱仲丽——现在听毛泽东这样一说,即附和道:“我尽快通知他们,让他们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P2-6
《历史的真情——毛泽东两访莫斯科》共计分为5篇、42个章节,全书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为了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不远万里访问苏联,奔赴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开始,我通过广泛地搜集素材,并多方请教当事人以掌握真实历史中的具体情节和画面,用意在于真实地再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苏两国关系史上的第一次最重要的正式外交活动,反映和刻画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其外交活动中的大智大勇、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伟人神采和领袖风范;在莫斯科,面对深受整个东方世界人民爱戴和敬仰而又颇为傲慢的斯大林,毛泽东在谈判桌前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他审时度势,牢牢掌握原则、把握机会,尽力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展开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重大外交活动,在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的积极配合和协助下,终于赢得了这次战略外交的圆满成功。众所周知,在当时,斯大林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伟大胜利者,是很不愿意放弃苏联在中国所取得的既得利益的;而新中国刚刚诞生,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很薄弱,根本无法同苏联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相“抗衡”。毛泽东以’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据理力争和毫不动摇地向斯大林提出了由苏军“管理”的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等敏感问题,使斯大林颇为恼火;但毛泽东又适时地郑重表明中国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得到苏联的帮助,和苏联一样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所要走的道路也必定是社会主义道路一这样一来,又使斯大林深深感到不能失去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位可靠盟友”,只得在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下做出了让步。继而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又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敢于藐视一切困难的博大胸怀,在强敌面前毅然决定派出自己国家的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不可一世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的武装侵略,这不仅是斯大林所始料未及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了斯大林,使这位处于“东方霸主”地位的“强者”最终掉下了热泪,从而更加巩固和促进了中苏两党和两国人民之间的战斗友谊。 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和为国为民而操劳。他不仅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号召和教导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全体共产党员“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反对贪污受贿和腐化堕落,他多次提醒和告诫党内的每一位同志“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为党的领袖,他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执行的自己首先执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这样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也都在他的领导下自觉而积极地这样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不仅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使自己国家的国防建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巩固和提高,使刚刚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斯大林逝世后不久,赫鲁晓夫担任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毛泽东在百忙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第二次访问了莫斯科——这一次与上一次不I司,上一次毛泽东所面对的是“盛气凌人”的斯大林,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却是迫切需要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支持的赫鲁晓夫;毛泽东再一次审时度势,在莫斯科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攻势”,既巧妙地斡旋于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层之间,又尽一切努力向前来参加莫斯科会议的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共产党、工人党组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和立场,赢得了包括苏联共产党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产党组织和工人党组织的敬仰和称赞,在世界人民面前为中国人民又一次赢得了莫大荣誉。
我写这部书,主旨在于使亿万热爱毛泽东的人们对毛泽东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的具体活动能有一个比较系统而真实的感知和了解;除了主笔展现毛泽东率团两访莫斯科外,内中还包括了毛泽东所领导的抗美援朝战争,继而规划和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三反”、“五反”运动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过程。 诚然,如我以前所说,写领袖人物难,写毛泽东更难。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38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那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和为建设新中国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精神,依然无时无刻地不在感染和激励着亿万热爱他的人们,包括他的工作作风和他的生活细节、一举一动,直至今日依然牵动着亿万热爱他的人们的心;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无比敬仰和爱戴,不单是因为他具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因为他的思想、他的作风、他的精神和他时时事事都以人民的利益、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的实际行动而历史性地形成和造成的。生前的毛泽东无限热爱他倾心竭力为之服务的中国人民,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了人民的事业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兴盛奋斗了一生、操劳了一生;可以说,作为领袖,用人们现在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标准来衡量,毛泽东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诸多的亲人,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尽了心血,他为使中华民族能够尽早一天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生活俭朴,待人热情,在长者面前他是学生,在年轻人面前他是老师,在人民面前他是儿子,在同事面前他是同志;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同志、对人民充满了爱,对敌人、对剥削者、对共产党内和社会上的一切腐化堕落分子充满了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老百姓能够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他不辞劳苦地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从风雨中走来,他从人民中走来,他从艰苦奋斗中走来,他从改天换地的斗争中走来——当人民满怀激情地向他欢呼“毛主席万岁”时,他总是用他那充满了湖南乡音的口吻高呼“人民万岁”和“同志们万岁”,由此可见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我写毛泽东,首先得益于我是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在毛泽东时代,无论人们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的教导,各行各业都自觉地以毛泽东的思想和指示办事,人人以毛泽东的教导规范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准则。正是在毛泽东时代,才涌现出了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视之为楷模的英雄模范人物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欧阳海……正是他们的模范行动和榜样作用,激励着毛泽东时代的人们为建设祖国而忘我地奋斗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尽管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人们始终充满了勇于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由于这一切,才是我写毛泽东的根本的力量源泉和真正的精神动力。
再有,我写毛泽东,得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档案馆诸多同志及国家的一些部委、省市和部队、地方同志们提供的大量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得到了毛泽东的家人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社办公厅、新华出版社诸多同志的热情鼓励和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要想完成这部书稿并得以问世是不可能的。为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诚恳希望能够继续得到他们的积极支持与帮助,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众多相知的朋友和同志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以使我能够写出更多、更好一些的作品,奉献给人民,服务于社会。